会计的职位有哪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 - 宣城先锋网|宣城党建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50:19

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

来源:组织人事报  日期:2007-1-30 11:06:10  人气:3844  报送:钟建言  录入: xfwysc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建设,应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经验,围绕实现村党组织和乡镇党委“五个好”的目标,建立健全以“职能职责明确、组织有效覆盖、队伍素质提高、工作关系顺畅、责任制度落实、保障措施有力”为内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健全目标评价机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执行党的政策,引领科学发展,强化社会管理,促进乡风文明,服务农民群众,加强自身建设。

    执行党的政策。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凝聚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引领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坚持抓好落实;根据市场变化,组织农民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社会管理。着眼于构建和谐农村,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分类妥善处置;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指导制定适合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村规民约,并抓好执行;切实抓好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

    服务农民群众。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农民群众的各项权利,防止侵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言行;密切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帮助困难群众安排好生产生活;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党责任,严格组织制度,健全组织生活,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执政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积极发展农村党员,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乡镇和村级其他组织的领导、指导和协调,支持各个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作合力。

    2、进一步调整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联合型党组织。突破地域、行业、建制的界限,采取以大带小、以富带穷、以强带弱等多种形式建立联合党组织。一是强村带弱村联建。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相邻村,强村富村与其相邻村联合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二是村居联建。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探索以城带乡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将城郊农村党组织与相邻的城市居民区党组织合并,建立联合党支部、党总支或党委。三是涉农部门与村联建。将乡镇的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兽医站等涉农服务部门与行政村联合建立党组织。

    第二,建立产业型党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协会或骨干企业上。一是依托产业链建立党组织。根据产业布局、经济规模和党员数量,以乡镇为单位,打破村组界限,按照“相对集中、就近组建”的原则,依托农业产业化链条,在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以及专业营销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以党组织为纽带,将企业和与之相关的农户连结在一起,形成企业带农户的产业格局。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提高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三是依托比较大的农贸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立党组织,提高市场管理水平。

    第三,按党员岗位和特长分类建立党组织。根据党员的职业分类,把农村中在同一产业从事相似工作的党员集中起来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党员的专业特长,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和特长的党员划分出来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特点,设置不同责任岗位,把在同一岗位的党员集中在一个党小组。

    第四,推行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一是以流入地为主建立党组织。二是流出地党组织在流出人员相对集中的党员集体中建立党组织。三是对于那些居无定所的农民工党员,有条件的建立党组织或临时党组织,没有条件的挂靠在相关部门或行业建立党组织。

    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符合党章和党组织建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不因循守旧,不搞一个模式和“一刀切”。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拔培养机制

    建好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应突出抓好选优、提能、考绩三个方面。

    一是选优。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完善基层选举制度,把那些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干部选进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优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高度重视调动和发挥乡镇各年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防止和克服在乡镇领导班子配备特别是党政“一把手”配备上搞年龄“一刀切”带来的“39岁现象”。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乡镇事业站所负责人、乡镇企业负责人等非公务员身份人员经选举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可规定经过一定任期后,报经市(地、州)以上人事部门审批,明确其国家公务员身份和相应待遇。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尽可能集中村“两委”换届的时间,以便于指导,保证选举质量。村两委换届谁先谁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综合分析各地实践,以村党组织选举先于村委会选举为宜。积极做好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青年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和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工作,特别应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干部。对于村里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县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应向在农村、街道社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倾斜,扩大在这批经过基层锻炼、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招考的比例。

    二是提能。运用集中办班、分类培训、远程教育、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着力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市、县两级对乡村领导班子成员的调训,应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对农村基层干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注意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一些矛盾集中、工作难度大的乡村,面向党员干部多做理顺情绪、鼓舞士气的工作,面向群众多做解释说明、引导消化的工作。
三是考绩。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涵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把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把定期考核与平时检查结合起来,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工作奖惩、创先评优和干部使用的根本依据,通过考核推动从政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机制的进一步形成,真正把那些扎根基层、坚持科学发展、创造了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得到群众高度认可的政绩的干部推荐选拔到农村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出现空缺,应侧重从有乡镇(街道)一届以上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中选拔。

    4、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健全作用发挥机制

    第一,不断提高党员素质。运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努力形成“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头脑,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党员在政治觉悟、政策水平、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村党员勇于创业,带头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种养基地,带头领办劳务输出、农产品经营等中介组织,努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优秀创业者和致富带头人。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管理,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致富能力等不同特点,设置相应岗位,由党员自愿选岗,使每个党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积极发展农村新党员。这是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有效工作和良好形象,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吸引更多的农村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农民向党组织靠拢。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拓宽视野,不拘一格,主动把那些素质好、有潜力的农村青年纳入培养视野,鼓励他们学习党的知识,追求政治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应重点做好在农村优秀创业者和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5、处理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的工作关系,健全决策执行机制

    着眼于增强合力、运转协调、决策科学、执行高效,把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乡镇和村、村“两委”等基本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

    一是处理好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的关系。乡镇党委和政府既要有职能和责任的明确划分,更要围绕中心和大局统一步调。乡镇党委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应充分发扬民主,涉及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内容,宜以政府经调查研究形成的决策预案为基础,并以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酝酿。乡镇政府对党委作出的决策应认真执行,不另搞一套。注重从班子配备和思想政治建设上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的团结协作。

    二是处理好乡镇和村的关系。应当明确,乡镇党委、政府担负着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村的职责,这没有也不能因实行村民自治而改变。应根据形势的变化,研究乡镇对村领导与指导的具体职责任务,并对应确立村接受乡镇领导与指导的具体职责任务,以便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保证乡镇党委、政府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职能、职权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处理好村“两委”关系。提倡“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教育“两委”班子成员自觉服从大局,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塑造和维护村干部团结求实、勤政为民的整体形象。“两委”班子成员都应增强法制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带头履行村规民约,自觉遵守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普遍实行村务公开,虚心接受村民和村民代表的评议与监督。对乡霸村霸、宗族势力、非法宗教势力干扰村级组织正常工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事情,应齐心协力,坚决依法惩治。

    6、加大党建设入,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有赖于一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建设,应重视研究投入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投入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总盘子加以考虑,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的物质保障能力。

    第一,建立县乡村三级负责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根据人口数量、面积大小和工作基础、经济状况,分类预算乡村两级的党建工作经费,实行本级自筹与上级补贴相结合的办法予以保障。对一些自然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党建工作经费应纳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第二,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把村“两委”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场所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本着简朴实用的原则,以上级党费和财政补贴为主筹措资金,进行新建或修缮,尽快做到村村有活动阵地。加强对已有村级活动场所的管理,提高利用效益。可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与创办农民夜校、业余技校结合起来,做到一个场地、多种功能。

    第三,建立乡村干部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保障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保障乡镇干部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的足额发放。参照经济发展和乡镇干部收入增长的情况,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基本经济待遇,在村干部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原则下形成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对任职时间较长的离任村干部,根据其任职年限、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村干部退休制度。

    7、强化党建责任,健全领导指导机制

    第一,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在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把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履行职责、直接责任人履行职责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结合和统一起来,把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积极推行和完善县(市、区)机关定点联系乡村制度和乡镇干部驻村制度。

    第二,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县(市、区)委每年应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整体方案,对乡村党组织“五个好”的创建内容、检验标准、考评程序和奖惩办法作出具体安排。乡镇党委应加强对村党组织创建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每年按标准组织一次验收。村党组织应对照“五个好”的创建目标,全面夯实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第三,健全分类管理制度。不同地区的农村党建工作各有特点,需要分类指导。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和不同村,党建工作水平有高有低,也需要分类指导。各级党委应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对不同类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上采取有区别的对策。对党建工作处于先进序列的乡镇和村,重点抓好巩固提高,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党建工作处于一般序列的乡镇和村,找准薄弱环节,重点加压促变,使其向先进靠拢;对党建工作处于后进序列的村,重点抓好整顿和帮扶,下决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重点是监督检查乡村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情况。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对严重违纪违规的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