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南屏仓库出租:黄土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合理中隔墙厚度研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2:27
摘   要  大跨连拱隧道与洞外线路平面接线及洞口位置选择上的灵活性,使得一些中短隧道往往采用双连拱隧道结构形式,但在设计方面的中隔墙厚度的确定是凭经验得出的。结合我国第一条黄土连拱隧道,通过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得出了中隔墙受力最不利的工况。通过不同厚度中隔墙的连拱隧道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分析,得到了中隔墙的合理厚度。
关键词 隧道  连拱隧道  有限元  中隔墙
1 前言
大跨连拱隧道与洞外线路平面接线及洞口位置的选择上的灵活性,使得一些中短隧道往往采用双连拱隧道结构形式。但是连拱隧道作为一种较新的隧道形式,无论从设计角度,还是从施工角度而言,其结构的受力状况都十分复杂。连拱隧道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科研与设计单位的重视。五龙岭隧道为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的一座双连拱隧道,它位于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镇塘心村南面洋河河谷南侧,整个隧道处于断层挤压带内,近正交方向穿越五龙岭山脊。一侧山势较高,另一侧山势较低,形成明显的自然偏压。主要工程措施:a.合理控制三个导洞开挖作业之间的距离。b.合理控制左、右线正洞开挖作业面之间的距离。c.控制正洞开挖作业面与衬砌作业面之间的距离。d.偏压的控制:为防止左右洞开挖造成中墙受力不均,而产生附加弯矩,施工时中墙两侧采用回填土及回填C1O混凝土来达到控制偏压的目的,以抵抗施工过程中的不平衡推力,中墙顶由于变形大,施工困难,采用了喷混凝土充填密实。云南元江至磨黑高速公路全长147km。全线设隧道23座,共计13km,占线路总长的9%;其中连拱隧道15座,占隧道总长的27%。从云南省连拱隧道的建设经验看,中隔墙的裂缝主要是由于施工引起的偏压荷载导致的,在二次衬砌成闭合结构后,中隔墙主要受压,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足够的。因而解决中隔墙开裂的关键在于施工时及时加设临时支撑以平衡施工阶段的偏载。莲花山隧道全长为400m,为双向双车道连拱隧道。隧道的单拱截面跨度为11.7m,连拱全断面的开挖跨度达23.4m,截面开挖高度为8.17m,高跨比仅为1:2.86。由于该工程围岩非常好,所采用的左右洞全断面平行掘进中隔墙岩柱跳槽式开挖的设计方案与常用的台阶式隧道开挖方案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虽然我国在连拱隧道的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设计方面有一些因素是凭经验得出的,如中隔墙的合理厚度。下面将结合我国第一条黄土连拱隧道来研究中隔墙的合理厚度。
青岛至银川国道主干线山西省汾阳-离石高速公路离石隧道,为二车道黄土连拱公路隧道(图1)。隧道全长180m,隧道围岩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夹含零星姜石或姜石薄层,具柱状节理。隧道在施工中发现隧道大部分段落有偏压现象。该工程土质较差,估计两洞同时开挖,中隔墙无法确保稳定,决定采用三导洞法进行施工。该隧道是我国第一条黄土连拱隧道,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拟结合该工程实际,研究黄土连拱隧道的合理中隔墙厚度。隧道支护设计参数为:a.初期支护采用25cm厚的25号喷射混凝土,锚杆为长3.5m,钢筋直径22mm,间距为@100×100,采用梅花形布置;为保证初期支护尽早承载,使用20a工字钢支护,纵向间距80cm,同时还有超前支护;b.中隔墙为25号钢筋混凝土;c.仰拱为25cm厚的25号喷射混凝土及45cm厚的25号钢筋混凝土;d.二次衬砌为45cm厚的25号钢筋混凝。

2  本构模型与计算方法
土体与混凝土材料采用弹塑性分析。实验和工程实践已证实,摩尔-库仑屈服准则能较好地描述土壤、岩石等材料的破坏行为,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NSYS程序中的Drucker-Prager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屈服准则为摩尔—库仑外接圆D-P屈服准则,直接采用该准则进行工程计算是偏于危险的。对于本次研究的二维平面应变问题,围岩和混凝土衬砌采用平面应变条件下与摩尔—库仑等效的D-P准则。锚杆采用线弹性模型,各种材料的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计算采用的软件为美国ANSYS公司的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采用平面应变弹塑性数值模拟。围岩(黄土)采用6节点三角形单元PLANE2模拟,初次支护喷射的25cm混凝土采用梁单元模拟,其厚度在实常数中输入,二次衬砌结构采用三角形平面单元PLANE2模拟,中隔墙采用三角形平面单元PLANE2模拟,锚杆单元采用梁单元beam3模拟。
3  施工步骤与中隔墙的应力状态变化
隧道计算断面如图2所示。各施工步骤的数值模拟结果简介如下:第1步,中导坑开挖,施作临时支护,喷射25号混凝土;第2步,浇筑连拱隧道中隔墙,从中隔墙的塑性区分布看出,中隔墙没有塑性区,还处于弹性状态;第3步,左洞左侧导洞开挖,导洞进行初期支护,此时中隔墙受力不对称;第4步,左洞上半断面开挖,左洞上半断面施作初期支护,此时:中隔墙右侧出现塑性区,另外左下脚处由于应力集中,此处也出现塑性区;第6步,左洞下半断面开挖,由锚杆的轴力分布可以看出,左洞左下侧锚杆受力较大—,第6步引起的位移变化不大,由于左侧隧道的开挖,引起中。隔墙发生偏转;第7步,左洞施作二次衬砌和仰拱,左侧隧洞二次衬砌施工后,中隔墙的塑性区大大减小;第8步,右洞右侧导洞开挖,进行初期支护;第9步,右洞上半断面开挖,右洞上半断面施作初期支护;第10步,右洞下半断面开挖;第11步,右洞施作二次衬砌和仰拱。随着左右隧洞二次衬砌的实施,中隔墙受力状况得到改善,塑性区基本消失。

从上述分析可知,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受力最不利的工况是左洞开挖,二次衬砌还没有施工的时候,此时因为没有二次衬砌的支护,正洞仅仅有初期支护,中隔墙受偏压。下面将通过不同厚度中隔墙的连拱隧道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分析,来探讨中隔墙的合理厚度。根据本隧道设计,最不利工况下,中隔墙厚度不包含两洞衬砌厚度(0.9m)。
4  计算依据
关于合理中隔墙厚度的研究未见报道,存在一个确定中隔墙厚度的标准问题。在采矿领域的采煤方法研究中,存在一个预留煤柱尺寸的确定问题。煤柱屈服区宽度计算是煤柱稳定性分析中盼—项重要内容,国内外采矿界对此历来极为关注,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公式。这些理论都是以“煤柱可分为屈服区和核区两部分,核区受屈服区约束”这一事实为根据的,均有各自的合理成分和应用条件。Obert.Salamon和Wilson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计算方程以及主要结论,但在大采出率条件下(大采出率是指工作面长度较大,相对工作面两侧所留煤柱宽度较小而言),其计算结果误差偏大。Obert.Salmon和Wilson是在分析煤柱强度的基础上,推导出煤柱宽度方程。他们认为,煤柱的强度是支撑上覆岩层的承载能力,亦即,煤柱的破坏是由于上覆岩层重力作用所致。但是,在大采出率条件下,煤柱受力不仅仅是覆岩自重,而由于开采条件变化出现了附加力。随着岩土塑性理论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对合理煤柱宽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可以考虑复杂的地质、地形、地貌情况及复杂的开采工艺。经过这么多年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现场实况对比,认为合理的煤柱宽度应为最不利受力状态下煤柱的塑性区面积达到煤柱面积的70%。显然最不利的受力状态为煤柱间煤层都开挖后的应力状态。
应该说煤柱宽度的计算与最小中隔墙厚度的计算有类似的之处。煤柱在于确保煤炭开挖时的安全,一旦煤炭采过一段距离后;煤柱失效是容许的。也就是说煤柱只要确保临时的稳定,不需要确保永久安全。对于连拱隧道的中隔墙也是这样:最不安全的应力状态在施工过程中,即一侧洞子开挖完毕,二衬还没有砌筑的时候;一旦隧道二次衬砌完成后,中隔墙的应力状态就大为改善,塑性区基本消失;也就是说中隔墙只需确保施工期间的稳定即可。鉴于此,笔者认为中隔墙合理厚度的计算与煤柱合理宽度的计算原理是一致的,即取中隔墙最不利受力状态下的塑性区宽度达到中隔墙宽度的70%。
5  不同厚度中隔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中隔墙厚度(不包括二衬的厚度,下同)为0.9m的最不利工况的计算模型(局部放大)如图3,数值模拟结果中的中隔墙塑性区分布如图4所示,其塑性区已经贯通,可以认为,此时中隔墙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满足工程要求。中隔墙厚度为1.5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也贯通,也不能满足工程要。中隔墙厚度为1.8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几乎贯通,受力很不合理。中隔墙厚度为2.1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图5)没有贯通,但是面积约占中部宽度的70%。当中隔墙厚度为2.4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没有贯通,塑性区约占中隔墙宽度的60%。当中隔墙厚度为2.7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图6)约占中隔墙宽度的45%。

通过分别对中隔墙厚度为0.9m、1.5m、1.8m、2.1m、2.4m、2.7m的隧道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隔墙受力最不利阶段的塑性区主要出现在中部宽度最小处,中隔墙厚度在小于l.8m时,中隔墙中部的塑性区已经贯通。当中隔墙厚度为2.1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宽度达到中部总宽度的70%左右,随着中隔墙厚度的增加,塑性区逐渐减小。当中隔墙厚度为2.4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宽度达到总宽度的60%左右;当中隔墙厚度为17m时,中隔墙中部塑性区宽度达到总宽度的45%左右。根据前面的分析,为保证施工阶段的临时稳定,塑性区范围应控制在70%以内,我们认为对于本次计算的黄土浅埋偏压隧道的最小中隔墙厚度控制在2.1m较为合适。加上二次衬砌的厚度,中隔墙的厚度应为3m。
最不利受力应力状态下,中隔墙左侧底部尖角处均出现应力集中。二次衬砌施工完毕后,中隔墙厚度增加O.9m,曲墙底部的尖角应力集中也不再存在,由于二次衬砌要发挥作用,中隔墙的厚度也相应增加0.9m。因此只要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完毕后,不管是二次衬砌结构还是中隔墙都不会再有问题,隧道的稳定性关键在施工期间,尤其是在最不利工况下(一侧洞子开挖完毕,二次衬砌还没有浇筑;另一侧洞予还没有开挖的明显偏压状态)。
6  结论
a.计算分析表明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受力最不利的工况是:一侧洞开挖完毕,而二次衬砌尚没有施工,另一侧洞也没有开挖。这种不对称开挖,使中隔墙受力不平衡,引起中隔发生偏转,此时塑性区最大。这种由于左右两侧隧道开挖不同步,再加上偏压的存在,施工中极易使中隔墙受偏压而倾斜开裂。施工中务必引起重视,可采用中导洞:回填或钢支撑。当施工结束,两洞二次衬砌浇筑完成后,中隔墙受力状态大为改善,塑性区基本消失。
b.连拱隧道中隔墙的设计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表明,对于本次计算的Q2黄土4车道连拱隧道的合理中隔墙厚度应为2.1m,考虑本工程设计二次衬砌的厚度,中隔墙的最小厚度为3m。
参考文献
1  蒲春平,刘可,胡占荣.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五龙岭大跨连拱隧道的施工IJ].世界隧道,2000(6):34—37
2  刘洪洲,黄伦海.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01(1):54—55
3  周晖,曹德洪.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及渗漏水整治对策建议[J).浙江交通科技,2002(4):48—49
4  李德宏.连拱隧道施工监测与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3,40(1):59—64
5  周玉宏,赵燕明,程崇国.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优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5):679—684
6  刘招伟,何满潮,肖红渠.浅埋大跨连拱隧道施工中变形的监测与控制措施CJ].岩土工程学报,2003,25(3):339—343
7  朱有元,蒲春平.浅埋大跨双连拱隧道的施工[门.湖南交通科技,2001,27(3):72—74
8  郝景文.浅埋段连拱隧道施工中妁关键环节[J).山西交通科技,2003(3):70—71
9  汪俊民.软弱围岩地段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CJ].西部探矿工程,2003(6):95—97
10  余晓琳,黄小华,彭立敏.软弱围岩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阶段的受力分析IJ].西部探矿工程,2002(4):66—68
11  赵玉光,张焕新,林志远,李晓洪,杨峥.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数值模拟与施工方法比选[J).广西交通科技,2003,28(4):25—30
12  昝成忠,熊四华,李国礼.水磨房2号连拱隧道施工方案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2,21(4):20—23
13  卢耀宗,杨文武.莲花山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1,14(2):    75—77
14  林刚,何川.连拱公路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J.现代隧道技术,2003.40(6):1—6
15  赵尚毅,郑颖人;时卫民,王敬林.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边坡稳定安全系数[J).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43—346
16  史鹏飞,张奋林.大采出率条件下煤柱宽度的确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29(5):  461——463
17  陆士良,郭育光.护巷煤柱宽度与巷道围岩变形的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20 (4):1—7
18  昊立新,王金庄.煤柱宽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矿山测量,1997(1):12—16
(刘元雪 蒋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