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字体:救人“难”,救狗易讽刺了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0:07
  在人心似乎在变“硬”的时候,“小悦悦”和“陈贤妹”这两个名字,成了惊醒世人的又一“重磅炸弹”。“广东佛山小女孩小悦悦惨遭两车碾压,十余路人漠视,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伸出援手”目前成了国内最受关注的新闻。(10月17日《广州日报》)

  “陈贤妹”,这在南粤应是一个很拙朴的普通女性名字,但现在,这个大字不识的拾荒老妪,在网上已有了专有词条。有评论称,这个拾荒阿姨挽回了文明的颜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话也不为过。确实,如果十几个人都对一个身受重伤命在旦夕的小女孩冷眼袖手,那么确实让人齿冷心寒,对社会文明、道德伦理和法治底线都会产生严重的认同危机。

  所以,幸好陈贤妹恰巧经过,并伸出了手。可悲的是,事后竟还有“风言风语”,认为她救人是“想出名、炒作”。这真让人怀疑,持此诛心之论者,到底心里有多阴暗,这样声音真的让这个社会蒙羞受辱。

  陈贤妹的儿媳说,听到风凉话,心里很难过,并质问“难道做好人就这么难?”这确实是一个必须正面的时代命题。18个路人的冷漠以及事后的风凉话,再次佐证着回答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记者问陈贤妹:“孩子不知是死是活躺在地上,你不怕救了之后被人冤枉、被人坑吗?”但她说自己什么都没想,下意识地上前救人,“这事很平常啊”,“我不怕,平时见到老人摔倒我也会扶,总要有人去帮助。”

  这句“这事很平常啊”,“总要有人去帮助”,又足以羞煞多少满腹经纶的各界精英,秒杀多少市侩精明的路人。道德滑坡怎么办,是明哲保身,冷眼自扫门前雪,还是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勇敢地扶倒地老人、需要帮助的小孩,相信他们会将心比心地回以善意的一笑和诚意的一谢。

  其实,从相信别人开始,从互信到互助,最后肯定能互利。否则,忍看他人陷困,也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同样的厄运只会降临己身,而且那时也不会有人伸出援手助你脱困。(李晓亮)

  对不起,小悦悦

  有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诸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微博)案,以此提醒自己,做好事有风险。但要看到,小悦悦这一事件不能归于彭宇案一类,路人完全可以通过没有任何风险的方式去帮助。

  而对于最后抱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那些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他们的工作肯定比陈贤妹要体面、他们的收入也肯定比陈贤妹要高,但为什么救人的不是他们?

  或许,小悦悦还有醒过来的可能。可面对将来醒过来的小悦悦,我们该怎么告诉她所发生的一切?

  我们愤怒、批判,这说明,我们的良知还在。但在批判之后,更重要的是,假如遇到类似事件,我们会不会把对冷漠的这种愤怒化成救人的行动呢?不知道。

  对不起,小悦悦。我们谁,都不担保自己不成为第19个冷漠路人。 (河南 王攀)

  组稿二:救狗易,救人难?

  前日,在四川自贡地区一群“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进行“拦车救狗”。小悦悦事件给我们一个沉重的拷问:为什么有上百人不顾生命危险去“自愿拦车救狗”,却对倒在街头的弱者显得冷漠无情?

  尤其是在对人“见死不救”的情况下,“拦车救狗”事件更值得整个社会反思。佩服那些救狗的志愿者们,为了查到贩狗者的具体位置,追踪了好几天。假如躺在地上是一条受伤的狗……

  “拦车救狗”,是因为人和狗之间,没有信任链条的束缚,所以更多的是爱心的自然表现,而“自愿救人”则背负了太多的压力。我们需要工作上的减负,同样也需要爱心上的减负,如果任由压力的增加,终有一天会把“爱心”封死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胡同中。(湖北 李小光)

  组稿三:竟有“第三次碾压”?
         有人质疑救人的拾荒阿婆“炒作”,有人“扮演”肇事司机跟小悦悦的父亲“谈判”,长恨人心不如水会,等闲平地起波澜。在小悦悦一家人遭遇了如此惨烈的变故之后,居然还有人以此取乐,他为了满足一次肇事者角色扮演的需求,就等于活生生地往小悦悦家人的伤口撒了一把盐,这样的轻佻无知对应那样的疼痛伤心,我愿以最恶毒的诅咒给这些人的良心!

  两次的碾压给她的身体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同时刺伤了小悦悦的家人和每个尚有良知的民众。如今,轻佻的恶作剧和蒙羞的风凉话将是第三次碾压,碾压的不仅仅是小悦悦、救人的阿婆和小悦悦的家人。(湖北 詹万承)         为什么国外存在立法惩罚“见死不救”?中国却没有必要?http://view.news.qq.com/zt2011/jsbj/index.htm?pgv_ref=a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