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展示柜设计:课堂提问应关注五个维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0:05

        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设疑、质疑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已屡见不鲜,但“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乱启乱发或启而不发的歧途。一是随意问,口语式、判断式的设问,“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等,引来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造成一种轰轰烈烈般的课堂效应。二是笼统问,教师的过深、过宽、过泛的设问,疲于点拨启发,学生还是不知所云。三是低效问,不乏技巧和难度的设问,学生却能在第一时间圆满答出,没有达到提问、释疑的效果。

        教师如果能针对这些误区,在教学细节中注意以下几个维度,提问就不会是“课堂之忌”。

       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第一,应注意角度新颖。例如,在讲沪科版《从水之旅谈起》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加热水滴的实验,并提问:“水滴怎么不见了?”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但学生未必清楚它的物态变化,这一问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我便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第二,要富有启发性,贴近学生生活。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在家里晾衣服的时候,哪些做法能够让衣服干得更快?这个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达到让学生释疑解惑的目的。
         难度和梯度。
        设置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太容易,学生很难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简单地问“好不好”、“是不是”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还会使他们养成思维上的惰性。
         跨度。
         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问题不仅具有“点”上的信息量,也具有“面”上的信息量。如果问题设置的跨度太小,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跨度太大,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有一部分题目的跨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密度。
        我们反对满堂灌,同时也不赞成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问有“度”,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广度。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如果只照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多元化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