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幼儿园悬浮地板:一个民办学校的文化,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03:00

一个民办学校的文化,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2010-11-16 06:12:44)

转载

——我做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感悟之一

    来到学校半个学期了,可以说对学校的情况有了个大致了解,这就是:有过曾经的辉煌,目前是危中有机,前景应该说比较乐观。
    任何一个单位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条直线,直上直下地发展。学校也是一样,学校的发展就好比波动的股市,有高峰,有低谷,螺旋式发展。以上一波的支撑线为基准,这一低谷的支撑线在上一低谷的支撑线之上,这就是还有机会,如果反复两次以上,而且一波比一波高,那么前景就比较乐观,就是牛市向上的拐点。
    学校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生命力如何,关键是人,人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个民办学校,从运作机制上来说,它就是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企业文化,员工(包括高层领导、中层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市场竞争激烈又是危中有机,更需要有一种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我们学校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我们办公楼上的四句话十六个大字:中而致庸、和而不同、德润人心、文化天下。这十六个大字虽然没有前几年那样鲜艳,但是在它淡淡的模糊不清之中,更体现出一种历史的苍桑,一种文化的淳厚、从容和淡定。
    什么是中而致庸,和而不同?中而致庸,就是中庸之道。它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庸,就是平常、平凡。中而致庸,过犹不及。就是在处理平常的事务中,在平凡的生活中,为人处事要把心放正。把心放在公平公正的位置上。那么,这个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标准是什么?我理解,它就是为人处事或者工作的原则和有理有据,不能不负责任,更不能胡说八道。具体到我们学校,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老师或者是普通员工,我们为人处事或者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在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第一要维护学校的声誉;第二要争取和保护学校的利益;第三要顾全大局。以此为中而开展工作而为人处事。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这是指个人修养。如果用它来理解人际关系,那就是虽然阅历性格、学识职位各有不同,但是分工合作,团结协作,互相理解,互相关照,和谐相处,推进工作这一目标确是相同的。说得更形象一点,那就是五彩缤纷、协调悦目,高亢悠扬、富有节奏。大教育家叶圣陶的母校——苏州一中的校园文化就是:“中而致庸,传承千载,和而不同,润泽百年”。

    德润人心,文化天下是什么?德润人心,做人要讲道德,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道还要有德,有道,是理论是讲究是原则,更是正道。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德,是个性是品质,更是美德。美德,就是要与人为善,互相尊重。还要有处世谋略,处理事情的技巧和能力。要有成年人应有的品质或素质,深喑我们这个社会的潜规则,就是要做成一件事,要干事业,人与人之间要默契,这是人的一种品位和境界。有些事可说不可做,有些事可做不可说,有些事不可说也不能做。同志们在一起共事,更多的时候是可做不可说,或者是不用多说,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心照不宣。说话办事前既要做到好心办好事,但更要想到好心把事办坏。要能预见到话说出口的后果。一旦发现我这一句话有可能使学校的声誉或利益受到损害,就要立马打住或者请第三方最好是组织出面解决,利用组织的优势、组织的力量解决问题。如果目无组织,得理不让人,甚至把人逼到墙脚,以个人性格好恶,优势地位,利益多少与他人争个你高我低,抱着和对方决以雌雄的心态来讨论工作,也许个人需求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但受损的肯定是工作,给学校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要以理服人,还要以德赢人。要做到职务不越位,工作要到位;工作不越权,做事要全权(全权负责);事中要尽责,事后不推责。文化天下,我理解这个文化,是指整体上文化素养的提高。小偷无赖的作为也是一种文化,那是一种流氓文化。不讲卫生,满口脏话,说话不分场合,一句一个谎,也是一种文化,那是一种恶俗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天下,是共同追求和维护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领导之间,学校和员工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要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负责奉献的文化环境和良好形象。这里绝不能容忍哥们姐们关系,不提倡冷冰冰的师道尊严,不是酒肉朋友和完全的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一种因工作而结缘,从而互相支持,共同进步,充满关爱,相互价值体现的关系。做为个人来说,挣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一个人价值追求的全部;作为学校来说,不仅要意识到,学校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更应该想到,是全体员工的努力为学位赢得了声誉和利益。学校要为学生负责,要为员工负责,要为社会负责,决策规划要充分体现我们学校作为一个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全体员工的努力是学校做强做大的原动力,是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的最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学校的明天?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明天,我们学校美好的明天。

 

 

 

 

 

 

 

 

 

浅谈民办学校的文化建设

——兼谈石岩公学的文化建设

宋登科

 

【内容摘要】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更要重视文化建设,这是民办学校提升自身竞争力和自身素质,实现理性、健康、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学校文化建设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注意克服自身的劣势。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的培植,主要内容和途径是精品文化社团的打造和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

 

    【关 词】 民办学校 文化建设 共同价值观 文化社团 文化活动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哲学意义上的追求,是对教育本质和学校活力更高层次的探究和激活。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较长办学实践形成的、被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共同精神价值观理念、行为规范、行事作风、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物质、符号的总和。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主流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灵魂,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成熟优秀的学校文化是现代成功学校的重要标志,也是引领学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成为现代化名校的重要力量。

    一、民办学校更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对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早已被绝大多数学校认识和重视,而对于民办学校来说,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培植自己的学校文化,有着比公立学校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和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民办学校主动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应对和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民办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对着激烈的教育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民办学校之间,也同样存在于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甚至存在于国内民办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之间。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应付自如,不仅很好地生存,而且不断获得发展,民办学校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民办学校的竞争力,虽然表面上看来,往往体现为学校的经济实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绩、学生生活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等,但这些都不是学校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如前所述,学校文化才是民办学校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民办学校唯有清楚地抓住这一点,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成熟先进的学校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才能优胜劣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第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是民办学校完成由规模效应向品牌效应转变,步入理性、健康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我国民办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越来越为理性和客观,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也日趋规范和严格,特别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和管理者办学思想也日趋成熟和科学,我国民办学校已度过了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漂亮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办学条件甚至违背规律的教育承诺来招揽学生的时期,如今的民办学校已进入了一个由规模效应向品牌效应转变的时期,学校必须步入一个理性健康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提升自身质素,也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而学校文化建设正是民办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唯一渠道,成熟的学校文化也是民办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第三,我国民办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反映了民办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虽然仅有20来年的短暂历史,我国民办学校却已经历了许多风雨,一些民办学校倒闭了,一些民办学校艰难维持,而像石岩公学等一大批民办学校却在风雨中经受了考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深入考察和总结这些民办学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发现:凡是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比如石岩公学,在办学过程中都能够着眼于未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遵循科学教育规律,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始终致力于学校内在素质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那些举步维艰,甚至倒闭的民办学校,办学中往往违背科学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只看重眼前经济效益,忽视学校文化建设,不重视学校内在素质的提升。

    二、民办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有着一些明显的先天优势,民办学校管理者若能善加利用,就会对学校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优势包括:

    1.主导性强,起点更高。与普遍有着较长办学历史的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办学历史都很短,这使得民办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较少地受到办学历史、传统的限制和业已存在的师生消极文化的影响,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可以更好地按照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自己的治学理念,对学校文化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设计,并依照相应的规划逐步实施,保证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高起点。

    2.自主性强,效率更高。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更为灵活,学校管理者享有较为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无论在办学资金的有限调度上,还是在教师职工的聘任免职上,抑或是部分课程的设置上,都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学校在文化建设中更为灵活自主,特别是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文化社团组建及重点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可以集中人、财、物等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突破,取得显著的效果。

    3.多元性强,兼容度高。一方面,民办学校的学生来源远较公办学校的范围要广,民办学校的教师更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差异明显。天南地北聚于一校,也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背景不同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教育观念,多元文化的冲撞、融合,有利于催生更为先进的学校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另一方面,放弃了内地公办身份而到民办学校就职的管理者和教师,本身就有着较为开放的观念和包容的心态,这使得民办学校更易接受多元文化影响,兼容和包容不同文化、观念的差异,形成民主、开放、现代的学校文化氛围。

    在具有优势的同时,民办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也同时具有一些先天的劣势,民办学校管理者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些先天不足,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这些劣势及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有:

    1.短暂的办学历史易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底蕴和厚重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其历史积淀性,即使增强力度,增加投入,也只能有限地缩短组织文化形成的时间。而我国的民办学校办学历史都很短,最长的也就二十多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所仅有20余年历史的学校无论如何也难称之为有文化,充其量只是为学校文化的形成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对积极的、优秀的学校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只是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认真扎实地做好学校文化的奠基工作,努力为学校文化的形成打下深厚的根基。

    2.生存的压力易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急功近利。民办学校始终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生存的压力会一直伴随着民办学校的办学过程。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部分民办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易于忽视文化形成的规律,急功近利,把学校文化建设当成学校招生的广告,变成一种快餐食品。只重短期效应,不重长远效益;只重形式,忽略内涵;只重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理念、价值观的建设。民办学校管理者,必须摒弃短视行为,要有战略眼光,将学校的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3.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高流动性易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不同的校长往往有着不同的办学思想,民办学校的校长如果频繁更换,有可能造成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无法延续、难以稳定的弊端。不仅校长的流动会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由于新聘教师必然会面临对学校文化认识、理解和认同的过程,所以教师队伍的大面积频繁更换,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民办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举办者,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健康的用人机制,保持民办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4.教师文化背景的差异过大易导致学校文化的融合性降低。由于民办学校教师一般来自全国各地,内地教师与沿海学生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地域教师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教育观念的千差万别,客观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个体文化相互融合为教师的群体文化、以及学校统一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造成一定困难。对此,民办学校管理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加强宣传力度,并以更为宽容的心态,更大的耐心和更为艺术的手段,来加深和加快广大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培植

    我们通常把学校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理念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理念文化又包括了学校共同价值观、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等等要素。如果说精神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那么学校共同价值观则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灵魂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培植。学校共同价值观在学校文化诸要素中处于统领和支配的地位,其与学校文化其他要素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学校共同价值观规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向,反映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品位。成熟的、强有力的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学校文化成熟的标志。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奉行的共同价值观,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所学校已经有了成熟的学校文化。

    学校共同价值观必须与学校最高办学目标相协调,必须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适应,必须反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思想,必须尊重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必须与学校成员的个人价值观相结合。

    石岩公学高度重视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建设,自2006年起,学校即开始在全校教职工中进行共同价值观的讨论。2007年,学校组建了学校共同价值观专题研制小组。在认真总结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并请教育专家们论证之后,学校于20079月提出了博爱·志公的学校共同价值观。

    “博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观念,也是西方世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观,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追求,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博爱是教育的原点,有爱才有教育。博爱,既是石岩公学教育的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石岩公学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博爱就是自爱和爱人。一个没有自尊、自爱的人,也无法爱别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珍视自己、热爱自己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也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爱人,对我们师生来说意味着爱父母、爱老师、爱学生。这种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真实的。博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博爱就是爱学习、爱工作,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最本职的事情,这样的爱才是真实具体的。博爱就是爱学校、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博爱拒绝狭隘,要走出自我中心和小团体的圈子,要跨越种族和国家的局限,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博爱要有更广阔的胸怀,要理解差异,允许犯错,要包容世界,尊重自然。

    “志公,就是立志为公,其内涵包括了公平、公正、公理、公义和天下为公。也就是我们的学校、老师、学生,要公正做人、公平做事,讲公理、讲公道,讲公义,要勇敢承担起发展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人类的社会责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到西方文艺复兴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蓝图的完美设计,无不体现出公平公正,实现社会正义,以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石岩公学之为公学,正是表达了这种从完善自身修养到实现社会理想的强烈的时代责任意识和社会公义感。

    四、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途经是学校精品文化社团及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开展

    学校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共同价值观培植的重点并不在于价值观的总结、提炼和提出,而是如何使学校的全体成员都能够真心实意地接受它,认可它,并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它,遵循它。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工作中,持之以恒地不断地大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并带领全校师生自觉地实践它。

    要使学校共同价值观真正成为全校师生行为的准则,除了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外,学校还必须在学校文化其他层面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的建设中,以学校共同价值观为统领,处处渗透、体现及倡导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其中,学校物质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学校物质环境的优美协调、学校设施设备的完善先进,以及物质文化是否成为传达学校办学理念及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更多地体现为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及其对学校共同价值理念的保障和诠释,体现为学校师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情感、态度、价值理解及学校执行规章的一贯态度与做法。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石岩公学虽也给予了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以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受到教育行政领导及兄弟学校的称赞。但相比较而言,石岩公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行为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将打造和培植学校优秀文化社团及品牌文化活动、仪式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经由学校结合学校师生实际精心设计、培植和打造的学校师生文化社团及校园文化活动,是向师生渗透和宣传学校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师生自觉自愿地参加这些社团,参与仪式及文化活动,也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其效果远比空洞的说教或生硬的规定要好得多。

    经过十多年不断的总结提升及坚持努力,石岩公学培植和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的文化社团,形成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校园文化活动及仪式典礼。目前学校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校文化社团有少年书画院、少年科学院、少年棋院、民乐团、航模队、放舟文学社、国学社、蓝天环保社、少儿红十字会以及教工民乐队、教工登山倶乐部、教工摄影协会等,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校仪式庆典及文化活动有每周升旗仪式、校庆典礼与颁奖仪式、各学段学生毕业典礼、校园书市及读书月、军训及阅兵式、国际访学及英语夏令营、科技文化周、英语文化周、汉字文化周、学生游泳达标验收、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及专家讲坛、教师讲坛、师生迎新书画摄影作品展等活动。

    这些文化社团、仪式庆典及文化活动均由学校精心设计培植,并经过了长期的扶持和不断的提升完善,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在石岩公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很好地发挥了品牌效应,引领和带动着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营造并活跃了学校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保证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常态化、组织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美国 Joseph E Champoux 著.宋巍巍,张微 译.组织行为学基本原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春花主编.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鲁宏飞等.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