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论坛:从当前看未来系列之一:技术将掌握自己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9:33:34

这次两对夫妇之约一直是我们最期盼的。在8月炎热的日落之前,我们坐在洛杉矶一座几乎空空如也的酒店餐厅里面,等待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拍档光临:阿尔文与海蒂·托夫勒(Alvin & Heidi Toffler)夫妇。

老两口现在恐怕已经过了耄耋之年了吧。但是随手拿起二人最有名的书——《未来的冲击》(1970年)以及《第三次浪潮》(1980年)——读者就会马上惊叹当时为什么会有人写得出这么多预见当今我们社会政治现实的内容来。这些书写成的时候,我们还只是孩子。书中包含的洞察力如此惊人而富有预见性,行文优雅但却令人感到时不我待,以至于这些书应该40年之后才列入必读书目。说实在的,要是读者误以为这些书是今年才出版的,那也不是读者的错。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术语和概念都是这些书首创的:工业革命的危机、未来实现可再生能源、灵活管理型企业、非核心家庭的大量涌现、技术可靠的远程计算、强大的产消合一者(又称生产型消费者,自行生产和消费所需劳务的消费者——译者注), 内嵌传感器的家用电器、预先设计人体的基因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信息过载”——哦,对了,就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第292页出现了一个词:“DIY革命”。直到现在《连线》杂志还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怪不得此书一直被誉为“研究明日的经典。”(他们预言失误很少,其中有一个就是多配偶公社盛行,至少不能说言中了。)

当面会谈时,托夫勒夫妇同样表现出深邃的洞察力,能够把美国国会僵局、亚洲对高技术的痴迷和因循守旧的中东政治联系到一起。但是托夫勒夫妇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我们在餐厅所聆听的教诲,而是他们对当今社会互不相干的各种现象的深刻洞察力,特别是思考当前根本不突出的问题。当现世的传统说法还认为大规模工业化会让普通公民易被大会传媒量身定做的宣传影响时,托夫勒夫妇看到阶层与功能的不同产生了超工业化的社会,具有“类似被子”的多样性。当公共还没注意到先进的通讯技术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或者仍陶醉于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时,托夫勒夫妇就已经预见到长途通讯和虚拟世界技术将迫使人们发明更加富有创意的方法以避免受到过度刺激并保护隐私。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夫妇俩认为将来连疾病也可以通过技术诱发,如今人们上网时间过长已经成瘾,可见他们的观察真是入木三分。托夫勒夫妇所称之“未来的冲击”曾经指代一种症状和生活方式。

显然,托夫勒夫妇——现在撰写他们的回忆录,也是二人最后一本书——还有超前的思想留给我们。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正是自己所造的未来主义这个行当最好的代言人。问题在于,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这门学科最初可能得名自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诗人菲利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他于1909年撰写了简短又含糊的《未来主义宣言》,但还是托夫勒夫妇为未来主义正名——要不是他们可能要等到现在才会有人这么做。不过他们也很不容易。成长于大萧条之后的美国,他们放弃了纽约城搬到内地,在铸铝车间和工坊当了好几年焊工和工会代表,饱尝了工业社会在达到巅峰时种种辛劳。也只有体验过这些酸甜苦辣,他们才能够真正的看清工业社会的脉络,想像未来会是什么样。

预测未来并不是把自己锁在屋里整天盯着水晶球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报告——了解位于前沿的人和思想。托夫勒夫妇坚持不懈地东奔西走,实地调研、四处走访,简直把自己当成了记者。夫妇俩运用想像力将调研走访的素材编织成呼之欲出的未来。托夫勒夫妇并没有做出任何科学发现、也没有发明任何技术、更不曾创立什么品牌,但是他们敢于创造新词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多少主流书籍谈到了操纵媒体频道使观众以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就是现实?又有多少书籍谈到当时位于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Abkhazia)会闹独立?
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
托夫勒夫妇预见到发达社会不再满足于把人当作进化的终点。他们写道,恰恰相反,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将成为取之不尽的商品,转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经济形态更深刻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永远改变”,用他们在书中的话说。

整整一代过后,当我们试图理解曙光初现的未来,当技术早已经悄悄潜入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从DNA操纵和复制再到太空探索——而人类则不断的加快自身的生理进化速度以跟上技术革新的一骑绝尘,重温托夫勒夫妇的方法论正是时候。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逐步与技术融合,从而开启变革与创新的新纪元,我们称之为人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时代。如果说第一次浪潮是农耕和放牧,第二波是工业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第三波是信息化和跨国界,那么到了人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时代,托夫勒夫妇可能称之为“第四次浪潮”。走进新时代,人自身的进化将变成人与技术的共同进化:人们越来越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而机器也日渐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英语还没有恰当的词来描述人与技术这种难解难分的复杂关系。德语单词Technik在意思上最接近:它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掌握方法与流程加以塑造和掌控。当今世界各种技术方兴未艾,Technik大概类似于为将来人与技术完美的时代准备的一长串索引。它再次接泊了科学与机械两个维度,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尽管现在我们讨论怎么促进民主,但是将来我们会意识到该促进好的Technik。

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与之前的时代有五大区别:技术无处不在、技术越来越具有智能、社会维度不断扩展、能够融合以及杂糅新的样式、破坏社会的能力渐长,其速度与规模史无前例。

首先,计算机的性能成指数增加,价格等比例下降。这一趋势极可能至少还要持续十年,直到DNA计算技术——字面上讲就是用酶和分子取代硅芯片——给我们带来更廉价的纳米级计算机为止。用不了多久,极小微小的计算器械和传感器将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深入我们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进入我们的身体。国际商务机器公司(IBM)预计到2015年,将有1万亿个终端设备连接到互联网,持续不断地记录和分享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将“活”在技术中。

其次,技术将不再是呆板的信息仓库,需要人类去理解和处理。技术将具备智能,能够理解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的含义,既能自主工作又能与其他技术协同配合。今年2月IBM计算机沃森(Watson)在美国电视智力答题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大败两位人类对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在答对了需要理解语境才能回答的问题后,沃森展示了语言理解能力——人类智能的最高境界,全美国都看得目不转睛。终会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回顾这三个晚上,会意识到人与技术完美时代已经来临。

再次,技术的形态和功能将起来越类人化。用语音和手势发出指令与机器互动显得更加自然,机器的应答和反应几乎与人毫无二致。尽管机器的智能还不如我们,但是我们会与它们建立情感纽带,从大家对iPhone的喜爱可见一斑。在日本,一个年轻男子最近跟一个视频游戏角色结婚。我们越是浸淫于在线和虚拟环境,我们在线的行为就会愈加塑造我们“真实”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模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第四,技术将以全新而强大的方式结合起来。互联网都不算什么了:从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到数学和物理学等科学领域的不断交叉融合将诞生新的技术后代,具备人类从来不曾想过的威力。其实,人与技术完美的时代已经带着我们大家超越了信息技术,进入了全新的工业门类,例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它还使传统的工业制造和能源生产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计算成本的大幅下降释放了科学学科之间的协作潜能,促成了全新发明领域的出现。例如,生物机械电子学(Biomechatronics)就融合了生物学、电子工程学以及物理学研发可以“假”乱真的假肢,几乎跟正常人的肢体一样运用自如。

最后,在人与技术完美时代,技术不仅日益随处可见,还将带来技术破坏力。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教授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中写道,技术和人不一样,技术可以成熟、多样化并加速升级。技术越多,各种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导致产品越来越花样翻新,也越来越复杂,从而推动产业革命。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在喷气式飞机引擎和半导体上,现正向软件和碳纳米管领域进军。碳纳米管兼具强度、柔韧性和导热性能于一体,能够掀起从修复骨骼到新型电池的一系列革命。这意味着我们将不断见证技术推翻原有的经营模式,比以往更快的走向市场。

受影响的还不止是经营模式。就拿即将大行其道的自己组装制造工业(do-it-yourself manufacturing)来说,起初美国具备启动优势,研发价廉物美的设计师设备将使得家庭小作坊能够在尽可能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做出顾客需要的产品,从而威胁到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同时复兴美国经济。而一旦中国突然从美国内地收不回利润了,它还怎么用出口工业制成品换回来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最终,一项由美国引发的技术创新导致利率飙升,经济(再次)陷入困境。所以要想好了再许愿: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破坏力十足。

卡尔·彭德尔(Carl Pendle)/盖蒂图片社

到了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不同社会之间的区别将不再是地域、文化、收入水平甚至传统因素,而将是它们适应以指数升级的技术环境的能力。住在同一个地方之间的差距没有与处于不同Technik 阶段的差距大。

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夫妇估计,与技术联系较为紧密,生活节奏也比较快的数百万人当时已经生活在“未来”。今天,光东京就有数百万人过着“未来”生活。日本社会用机器人向青少年授课、让机器宠物看护并陪伴老年人,站在技术最尖端的年轻人则与虚拟世界里的替身相爱。传统分析认为日本正处于“垂死”的边缘,因为它青壮年人口锐减,但它的每个角落都一样在进化。就连像印度这样普遍贫穷的国家也意识到,通过普及移动电话、强制实施身份证生物识别技术、在尘土飞扬的农村设立数字书报亭以及先进的《民众知情权法》(该法要求所有法律必须全部上网公开——译者注)能够提升自己的Technik 水平。

随着我们逐渐进入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有能力管理好技术、资本和身份交错关系者将称雄一方。政治中心不再聚焦于国家本身,而会分散到四个相互交叉的“4C实体”:国家(countries)、城市(Cities)、公司(companies)以及社区(communities)。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有论述正从诸如“政府提供安全和繁荣”这样的19世纪教条转向承认政府最多只能起到监管的作用。起而代之的是我们听到私营部门产生增长和繁荣,这反过来又维护了稳定。政府各类不一,有手握大量资源以塑造政治经济身份的(如新加坡和中国),有公共与私人部门正费尽心机找到自己劳动分工中的位置的(如欧洲和美国),还有的  政府好像什么也不管(如大多数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国家)。脸谱和谷歌的雇员能在校园里晃悠,校园事实上是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社;同样的事情正在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的公司上演。总有一天,企业护照会比所在国公民权具有更大的通行自由。

到了人与技术完全结合时代,我们可能都会遇到新的身份认同危机。世界不再区分东西方或者民主与独裁,而是更加复杂的境况:城市、侨居国外的人、企业、云社区等等行为体纷纷登台亮相,围绕努力提高自身的Technik相互之间展开竞争。有的政府会向本国公民提供Technik;有的政府就提供不了。超级大公司会经由供应相应的Technik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选民。做不到这点的企业就会居于人后。

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的与此前变革性时代真正的区别在于它将迅速波及全球。在非洲以及印度数十亿世界上最穷的人已经开始参与技术先行先试,他们自身也在创新范式变革服务。在印度,每个月约有1000万部新手机入网。在肯尼亚,当地工程师开发了移动电话银行系统Safaricom,传统银行在这个国家显得多余了。技术、娱乐、设计大会(TED conferences)讲解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称这种破坏力为“群众加速创新。”故此穷人将在未来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扮演难以预料的角色,利用技术为自己营造机遇,为发达世界制造破坏。

而至今我们也还没有了解人与技术协同进化将意味着什么。当美国高达75%的前列腺癌手术是由机器人辅助完成的,你还会心甘情愿在医学院花上数年时间苦读枯燥无味的课本吗?当政府还来不及调整退休和退休金政策以应对富裕社会的人均寿命突破75岁甚至100岁,延年增寿疗法将产生什么冲击?是不是除了中国和伊朗黑客之外,我们还要担心人工智能编制的程序在事先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劫持市场?

那个国际关系专家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时代正渐行渐远。欢迎来到人与技术完美结合时代,给事物贴上定性标签已经是昨日黄花,范式变革正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速度上演。 阿尔文·托夫勒敏锐地察觉到了,他说:“未来来得太快,顺序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