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抽风机多少钱一台:第十一章 垃圾围城的窘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9:42


第十一章 垃圾围城的窘境

爆炸的垃圾

爆炸发生在北京昌平县阳坊镇世宗公司宿舍。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防火报警器的公司 。

第一次爆炸是在1995年9月8日中午。随著一声闷响,一只啤酒瓶从某家厨房窗口飞 出。有人正下班路过,心想:扔瓶子?谁家吵架呢?後来才知道是点燃煤气灶时发 生了气体爆炸,一人轻伤。当时认为系使用煤气不慎,不料一个半月之後,又发生 了第二次爆炸。这回不是一声闷响了,邻居的感觉是一声炮响,以为是附近驻军在 演习放炮。而目击者看到的,是滚滚的烟与火,是一声巨响之後冲出房门的"一团 大火球"。这一次,一家三口受伤,女主人烧伤面积达95%。这次事故之後,才发现 引起爆炸的气体不是煤气,而是一墙之隔的大型垃圾场产生的沼气。人们断了电, 搬走了煤气罐,在室内夯入新土,又砌上水泥地面,还是不放心,只好废弃了这排 恐怖的宿舍。不久之後,几位职工回旧房取存放的苹果,在已经断电的宿舍里点燃 蜡烛照明,引起了第三次气体爆炸。

经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现场考察,认定垃圾场是沼气的来源。记者更亲眼看到在 垃圾场,在宿舍室内下水道口上、甚至墙根墙缝,几乎随处都可点燃沼气的蓝色火 苗。(1)

近年来,中国垃圾燃烧与爆炸的恶性事故屡见不鲜,仅94、95两年间所发生的典型 事故就有:

1994年7月,上海杨浦区一艘120吨的垃圾船爆炸,气浪高达10余米,甲板上的3位职 工被弹起又落下,"6条腿顿时断了5条"。

1994年8月,湖南岳阳市一座2万立方米的垃圾堆爆炸,将1.5万吨垃圾抛向空中,摧 毁了垃圾场外一座泵房和两道污水大堤。

1994年12月,重庆市发生严重的垃圾场爆炸,炸起的垃圾将正在现场工作的9名临时 工埋没,虽经紧急抢救,仍造成7人死亡。

1995年5月,浙江嘉兴市一处垃圾山突然起火。由於燃烧面积过大,消防车无能为力 ,只能眼看著火势蔓延,大火烧了一整天後才得到控制。一年之内,嘉兴市已发生 过多次垃圾山起火事件。(2)

垃圾怎麽会爆炸呢?据有关专家介绍,城市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较高,如果发酵分 解时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沼气)和垃圾堆内部热量都不断地积蓄,温度升高到一定 程度,甲烷就会自燃并引发垃圾燃烧。而当甲烷浓度达到5~15%时,在有氧的条件 下,就可能发生爆炸。

基本国情与数字(略)

垃圾城与垃圾河

长期以来,中国处理垃圾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方式一般都是填低洼坑塘、裸弃堆置 或倾入江河湖泊。从卫星图片或航空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垃圾围城"的局面。 高楼大厦与肮脏的垃圾山并存共处成为都市之尴尬一景。目前,中国2/3的城市已陷 入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11)

首善之区的北京市,五十年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00多万吨。当时有人形象地说"堆 起来就是一座景山"。直到七十年代末,生活垃圾还像粪便一样被当做肥料利用, 还不成其为问题。八十年代以来,化肥开始普及,以菜叶等有机垃圾沤肥已不再受 农民欢迎,垃圾处理才逐渐提上议事日程。(12)至1997年,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 圾已上升到1.5万吨(550万吨/年)。(13)1995年媒体报导,三环路与四环路之间 ,50立方米以上的垃圾山有4500多个;(14)1997年的报导是,"这座道路宽阔、 建筑宏伟的城市,却面临著被7000座垃圾山包围的窘境"。(15)另据统计,北京 市堆放的垃圾,至少有61.5%未经任何处理,垃圾所占的逾万亩土地上臭气冲天。( 16)

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尤其暴露出中国人极为薄弱的社会公德……

……又比如中国目前最长的大瑶山隧道,全长14公里,每天过往客车31对,春运期 间超过50对。客车上违章向隧道里排放果皮、杂物、污水、剩菜剩饭及粪尿,使隧 道里垃圾遍地,空气恶臭,设备腐蚀,整个成了垃圾洞。垃圾还引来鼠害,隧道里 铁路道床上有鼠洞2000多个,多处道床被掏空,造成线路不平稳,枕木断裂,钢轨 松动等险情。铁路方面只好派75名工人专扫垃圾,每月清除的垃圾就有250立方米以 上。(18)

跨省转移垃圾的现象也开始发生。1995年8月至9月,宁夏石嘴山地区前後共有86节 装满垃圾的车皮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被退回,又被铁路部门再推回来,往返4次。因 急需空车皮运煤,宁夏方面最终只好卸下。这批来源不明的外省垃圾总重4000吨。 事後,宁夏环保部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发现对於垃圾转移事件 竟无适用条款。(19)

除了包围著城市的垃圾山,我们还有流经城市的垃圾河。极而言之,除了人迹罕至 之处,中国可能已无一条幸免於垃圾污染的江河。仅长江与黄河,每年承载输送的 垃圾量就近亿吨。(20)据此推算,九十年代初期,全国河流每年输送垃圾量可能 在1~1.5亿吨,占全国垃圾总量的13%~20%;换句话说,每年有20~30个北京的垃 圾量直接倾倒入江河。(21)

…… 个案:史麦纳厂的垃圾减量

日本人在对垃圾进行回收时提出了一个口号:"混在一起是垃圾,分开以後是资源 "。即是说,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排出物"不都是"废弃物",还含有大量有用 的资源,是"资源垃圾"。日本学者岩佐茂指出:"‘垃圾资源’这一概念本身就 是矛盾。"并进而认为,这一矛盾反映了"资本的逻辑"。(22)

岩佐茂先生基本上代表了西方左派知识份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他的思路是: 大量废弃物,特别是自然难以化解的人造物之出现,是始於资本主义产业化;以大 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徵的大量生产,正是大量"垃圾资源"的来源。这证明了, 现代产业化所遵循的,不是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逻辑,而是资本的逻辑:单纯追求经 济效益(利润)。

那麽,又该怎样解释产生於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R运动"("减量"、"再使用 "、"再生利用"这三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都是"R")呢?

——岩佐茂先生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指出:当再利用废弃物可以取得好的经济效 益时,资本会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废弃物有使用价值,而是 遵循了追求利润这一资本的逻辑。岩佐茂先生还继续批判道:"……按资本逻辑进 行生产的企业则完全可以不考虑消费後排出的废弃物,从而免去了处理生活废弃物 的责任。其结果,对大量消费後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成了消费者和行政的责任…… "(23)抽象地说,岩佐茂先生的批判是有道理的。因为以资本为重要特徵的现代 社会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根本问题,它并非"理想社 会"而仅仅是"较好的社会"。但具体说来则不然,其一,人类社会很难逃脱利益 驱动法则,环保同样没有超出利益法则;其二,只要原材料和环境容量因日益短缺 而被赋予价值,从而以"成本"进入追求利润的"资本的逻辑",便立刻会受到远 比其他"逻辑"更加有力的保护。

下面,我试图以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为例,看看"资本的逻辑"在"垃圾减量"中 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日产"(Nissan)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成功的范例。从1979年起,"日产"即与" 丰田"(Toyota)并列为美国市场销售量最大的日本汽车。在看起来很不错的八十 年代,销售量的快速成长掩盖了制造成本的节节上升,当问题终於露出水面时," 日产"已降至美国市场日本汽车第三,名列"丰田"与"本田"(Honda)之後。所 万幸的是,此时,"日产"始於八十年代末的一项高瞻远瞩的环境计划发生了效用 。"日产"在美国唯一的制造厂,是坐落於田纳西州首府纳许维尔(Nashville)附 近的一片玉米地里的史麦纳(Smyrna)厂。占地32英亩,年产45万辆。虽然工业废 弃物已成为严重的公害,但是, ●"……田纳西州张开双臂迎接"日产汽车"厂, 而大多数的人--不论是"日产汽车"的员工、邻居、乃至於州政府,都认为为了几 千份高所得的工作,而带来些许污染并不为过。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并不认为垃圾 构成了严重的问题。……地方政府同意将"日产汽车"的垃圾悉数运走。在这种情 况下,"日产"可能会因此认为:这些东西是你们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并未如此 。"(24)

事实是,史麦纳汽车厂制定了一项激进的环保计划,因为激烈的竞争使降低成本成 了企业的得救之途。表面上看来,这句话逻辑混乱,因为通常的经验恰恰相反:加 强环保必将提高成本。让我们来看看史麦纳厂的逻辑:他们瞄准的首先是"垃圾减 量",认为减少"垃圾"就是减少原材料消耗,就是降低成本。首先,史麦纳厂要 求零件供应厂家合作,把原来的一次性的包装改换为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实际上, 这等於是将废弃物的问题转嫁给了供应商,但这种"转嫁"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律 令,而同样基於"资本的逻辑"--追求利润。比如,某种用过即扔的包装要花7.5美 元,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要花10美元,只要重复使用两次以上,供应商也会从中获 取利益。而某些实在无法改进的包装,如果是瓦楞纸箱,便回收卖掉;如果是每两 片挡风玻璃之间的泡沫塑料等等,则退回零件供应商。这最後一种做法无疑是"嫁 祸於人",但同时也激发了对方垃圾减量的驱动力。现在,史麦纳厂所购买的9 75 0种不同零件中,超过97%已改换为可重复使用包装。同样,垃圾的回收也做得很彻 底:过去,他们把废铁屑直接拉到收购部门去卖;现在,他们买进一台压缩机,把 废铁屑压成小铁块再卖,售价提高。沾染了涂料的废塑胶难以回收再利用,混杂的 涂料会使再生塑胶失去弹性;史麦纳厂则采取降级使用,或与塑胶厂立约:本厂购 买的垃圾箱等塑胶制品,必须由本厂提供的废塑胶制造。事情并非到此为止:史麦 纳厂对高品质塑胶废料的降级使用一直心有不甘,最终促使日产实验室研发出清除 涂料的工艺流程……

几年之後,结果是鼓舞人心的:现在,生产每一辆汽车的垃圾,从"垃圾减量计划 "开始执行时的180磅减至四年後的30磅,再一年後,减至14磅。过去,史麦纳厂每 天制造的垃圾可填满20个巨型垃圾箱,最後降低为1。这已经成为一个奇迹:假若全厂每个职工每天扔4个汽水罐,这个垃圾箱便会被填满。在这个奇迹之上,资本的逻辑驱使史麦纳厂继续改进,他们雄心勃勃的新计划是:藉由减少零件种类、减少零 件加工量、降低废品率等,创造"无废料流程"。

垃圾减量的努力,使史麦纳厂在其他厂家垃圾倾倒费大幅上涨之际,每年可节约同 项费用500万美元。当然,对於史麦纳这样的大厂,数目实在不算很大。更大的效益是在预料之外:比如,由於可重复使用包装不需拆包,可直接送到生产线上,节约了人手,也减少了往返搬运量;又由於这种新包装较为合理,占用装配空间减少,生产每辆车所需空间大约仅为从前的1/3,由此而带来的间接效益是降低了厂房、不动产税、冷暖气等费用在成本中的比例;由於零件搬运方式简化和可重复使用包装的采用,史麦纳厂减少了40%的零件库存量,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的金额高达4亿美 元之多。

惊人的资源挥霍:数十倍与一百倍

正当发达国家大搞垃圾减量之际,中国却是垃圾围城。

除去污染,垃圾围城还象徵著资源挥霍。因为垃圾的大量产生是由於资源的不合理 、不充分利用,所以,垃圾的产生、排放、堆存量越多,说明资源的浪费越大。中 国长期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徵的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 染,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後,导致固体废物产生量极大。每百美元工业产值所产生 的固体废物九十年代初期仍比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初期平均高出10倍,甚至几十倍。 (25)

有专家统计:"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社会总产值 增加了15倍,人口增长了1倍,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也就是说社会 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就要增加6~7倍;人口增加1倍,污染增加100倍。"(26)让 这些数字过一下脑子,你必定会惊诧莫名:为什麽?怎麽会这样?——即,对於企 业而言,不仅没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相反,挥霍资源、放纵污染竟成 了利益之所在。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污染,而是资源与制度、发展战略与制度的 关系了。後面的章节中我会详加剖析,此处不赘。

附带说一句:建议西方左派在批判工业社会的"资本的逻辑"时,不妨也研究一下 中国。如果说"资本的逻辑"未能解决西方所有的生态问题,那麽,缺乏"资本的 逻辑"在中国所造成的则是资源与环境的灾难。其中之道理,类似於下面这句话的 简单逻辑:"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垃圾民族主义与垃圾争夺战

从五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著手研究垃圾资源化的问题,目前已进入实用阶 段。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的垃圾资源化程度为16%,至九十年代已提高到55%。( 27)而中国的垃圾回圈再生工业极为落後,以1990年为例,从回收处理垃圾中,英 国收益64亿美元,美国收益60亿美元,而中国仅有10亿美元。(28)当然,在各种 普遍的落後中皆可选出先进典型——在包围城市的垃圾山中,人们也发现了某座垃 圾山变成了"垃圾庄园"。这座占地25万平方米、高17米的垃圾山位於天津市河北 区,该区环卫局在此进行了消化垃圾变废为宝的成功示范。他们先把垃圾发酵三个 月,然後再进行筛选。10%的垃圾在发酵过程中被腐烂消化,70%被筛选成有机肥料 ,只剩下20%需要填埋。他们使用自己改造的机械,每天可筛选垃圾150吨,每吨成 本仅需3元。1988年,这里还是一座垃圾山,现在种菜喂猪养鸡,被来这里参观的英 、美、日、德和世界银行的专家们称赞为大庄园。但遗憾的是,天津的经验并没有 得到普遍推广,垃圾围城的趋势毫无缓解之迹像。看来,垃圾回收再利用尚未建立 起市场机制(即"资本的逻辑")。

垃圾治理面临的问题很多,暂且不谈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谈谈比较容易改进的 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一方面是垃圾处理收费偏低,居民排放生活垃圾基本上不收费 ,对机关厂矿的垃圾每吨也仅收取15元,价格明显不合理。资金不足的另一方面是 国家投资不足,比如1992年政府在环境卫生方面投资为28.4亿元,远远不敷需要。 我们每年可以被迫付出100亿的垃圾污染损失,可以放弃垃圾中价值250亿以上的可 利用资源,却偏偏拿不出几十亿来回收,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这正是因 为缺乏"资本的逻辑"?

近年来,中国开始从发达国家进口各种可利用废弃物。本来,输入这种"混在一起 是垃圾,分开以後是资源"的"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於资源极为短缺,劳动力 又极为低廉的中国是有利可图的。但在一种过敏的民族主义情绪下,媒体上不断出 现"洋垃圾"、"变相入侵"、"屡撞国门"、"再度截住"等贬抑语言,使垃圾 进口遭到歪曲。甚至在环保专著上也有如下语言:"……少数部门领导和地方官员 也一度将进口‘洋垃圾’视为发展经济的旁门左道。……如果说在旧中国的外国租 界被插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贫困落後的中国屈服於帝国主义武力的 耻辱,那麽在已经拥有绝对主权的中国,有人竟然用钱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外国人 无法处理的各种垃圾不是一种更大的国耻吗?"(29)这样一来,作为可回收再利 用的一种资源,垃圾进口就被不加分析地斥为"生态侵略"、"一场不见硝烟的战 争"。上海、南京、福建、海口等地被查获的几宗非法进口生活垃圾、化工垃圾事 件,经片面炒作,竟形成"誓把洋垃圾拒於国门之外"的糊涂舆论。如果说进口有 市场需求的"洋垃圾"有卖国之嫌,则耗费大量宝贵外汇重复进口电冰箱、西服、 软包装等等生产线又该如何论处?事实上,进口可利用废弃物不仅有经济落後国家 ,也有发达国家。英国大量接收西欧的工业垃圾,其数量在八十年代增加了2 0倍。加拿大则接受了美国外销工业垃圾总量的85%。应该用明白的语言说清楚:就总体而言,进口"洋垃圾"利大於弊。回收处理某些"垃圾",在发达国家可能获利不大,因劳动力价格过高,但在中国则相反。如进口废塑胶,利润极高。把废塑胶简单分捡、切碎、漂洗、加温後制成的"塑胶米",可用来制造汽车保险杠、电视机外壳等,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转手三次还有钱可赚。至於一些不法商人趁机把有毒有害废物蒙混入境,造成污染,则是一个加强商检(如实施装船前核对总和到达口岸检验)的执法问题,与垃圾进口本身并不相干。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情况十分少见。以1997年为例,全国商检部门共检验各种进口"洋垃圾"560多万吨,价值约10亿美元,结果基本符合环保规定与商业合同,合格率竟高达99.59%。(30)与进口商品90%的合格率相比,进口垃圾合格率相当之高;与中国工业品不足70%的合格率相 比,更是遥遥领先。(说一个笑话——手头正好有一张剪报——据《世界日报》1999年3月19日本报上海讯,上海市技术监督局18日宣布,在最近一次对20家企业生产的31种食品机械产品抽样检验中,合格率为零。)总而言之,进口垃圾基本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对於难以避免的垃圾污染问题,应针对"洋垃圾"具体种类权衡利弊得失(其中包括环境损失),调整价格或立法禁止。

正当我们中国人对西方的"垃圾侵略"义愤填膺,而誓将"洋垃圾""拒於国门之 外"时,世界正在发生著某种静悄悄的我们不甚理解的转变。比如,1999年春,泰 国将储藏了三十六年的核电站废料运交美国处理,并"未付分文"。接下来,印尼 、菲律宾、台湾也都将把核废料运到美国去处理、储存。(31)又比如,欧洲开始 了垃圾争夺战。在德国,发韧於八十年代的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成功地促成了垃 圾减量:据统计,在九十年代的头三年中,德国的工业垃圾以年均16%的速度递减, 而生活垃圾则整整减少了50%。如此一来,在强大的回收—再利用生产能力面前,垃 圾供不应求,大量进口已势在必然。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城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不许工业垃圾出境(不是"拒於国门之外")。这方面,杜塞尔多夫市与比利时的 垃圾官司极为有趣:先是,杜塞尔多夫市某造纸厂拟将自己的工业废料以每吨附加 162美元条件出让给比利时的一家水泥公司处理,市政府则强令该厂以每吨附加324 美元(正好2倍)的条件出让给当地的一个垃圾加工厂。那家被撬了行的比利时公司 不服,一状告到欧盟委员会,认为杜塞尔多夫市政府行政干预,违背了欧盟内部单 一市场原则。由於未详加解释的原因,杜塞尔多夫市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但该报 导最後说:整个德国垃圾短缺的问题并不会因此而有丝毫改观。(3 2)

——这对於中国是一个讽刺。也许,当中国终於理清了自己的资源存底而决心大量 进口垃圾之际,将又一次发现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