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框架材质说明:关于教育细节的哲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7:07

关于教育细节的哲学思考

□王春雁

 

      蜡烛的价值不只是照亮了别人,更在于辉煌自己。

      作为一个教师,不应只是蜡烛,唯有奉献,从不供给。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更应是电灯,在发光发热的同时,身体里也应源源不断地补充着流淌着能量。

 

      夸耀学业好的,指责学业差的,这种教师和一般人无多大差别;不抬爱优生,不歧视差生,这种教师可谓入流;能找出优生的暗斑,能发现差生的亮点,这种教师便是卓越超群了。

      学生的心灵是一片圣洁的原野,一旦进入这个碧莲玉笋的世界,我们就会顿然获得教育的机智和灵感,感受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快乐。

 

      面对听课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他们的“两耳不聪”,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嘴是否起了“穿云钻雾”的作用。如果学生上课打瞌睡,首要的不是大呼小叫地责难,而应小心翼翼地去寻觅课堂上的催眠因素。也许,你会意外发现,打瞌睡是对你的最好尊重。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我们只有用心去欣赏,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也许,无错的完整是一种美;也许,有错的残缺更是一种美。

      下课是学生思想的放假和身体的工作。如果我们常常用拖堂的方式来丰富他们那稚嫩的思想,那么,他们的身体就会慢慢变得懒惰不堪起来,他们就会渐渐丧失一切人生的根本,断送一生美好的追求和前景。

      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根,更是教师的美德,但要爱而不溺。对待学生严字当头,是教育的法则,更是教师的育人机智,但要严而有格。

      所有的总统曾经都是学生,然而却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总统。犹如所有的果实曾经都是鲜花,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

      学生在课堂上答对问题,本属正常之事,无可厚非。偏有老师不知在哪里搞了些糖果、小本小画等小礼物送给学生,算是奖品。我真不知道这些爱心如此之深的老师到底能坚持多久。我只听说动物园里的驯兽师要驯服好一只野兽得花上好几年时光。

      学生的头脑犹如一间昏暗的房屋,用什么东西才能让它快速填满呢?不是稻草,不是粮食,不是书本,不是黄金,更不是教师反复不歇的唠叨。其实,只需一根划燃的火柴,点亮所有的爱。

十一

      文化赋予一切生命活动以价值和意义。文化一旦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一种文化渗透过程。教育一旦失却文化,所剩的便只是机械的训练动作和反复吆喝的噪声。

十二

      让学生举手。举起手,就是成功的一半。老师知道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老师更知道,不会的举的是左手,会的举的是右手。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苏珊的帽子。身患肿瘤的七岁女孩经过化疗,掉光了头发,只好戴了一顶帽子。可她在返校回到熟悉的教室时,却意外地看到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原来这是她的班主任颇费周折的苦心安排。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教育的人性,闪烁着教育的人本主义光辉。

十三

      掌声响起来,那是课堂的精彩;没有掌声,那是课堂的无奈;给点掌声,那才是课堂的悲哀。学生答对问题,那是教师的期待;学生回答有误,那是课堂的真实;学生站立不语,那是教学的停顿;责备学生不答耽误上课时间,那才是教育真正的失败。

十四

      表扬本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激情,亢奋求知的兴趣。但明知答误了还一味地带动学生鼓掌嘉许“你真棒!”明知说错了还盲目地首肯“勇气可嘉,说得不错!”则是在滥用表扬,逢堂作秀,甚至误道学生。我认为,在任何场合,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应该让人廉价销售轻易拍卖。而应显示出自身的特质和规则、尊严和价值,尽力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十五

      在平凡的课堂上,比如一堂语文课,比如一堂数学课,比如一堂音乐美术课,随着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偌大的屏幕便纷纷展现出与课堂有关无关的动静相宜五颜六色的精彩画面,结果当然是授课者神采飞扬心满意足,听课者则大饱眼福“如坐春风”。学生好像观看好莱坞电影大片一样,悠哉游哉一堂课下来声色并茂,热闹非凡。低下头来,试想我们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的教学果真需要如此“华丽”和“包装”吗?果真需要如此“形象”和“生动”吗?

      其实,课堂有课堂独具的特质,再神话般的外延也替代不了泥土般的内涵。众所周知,散文重在情感的抒发,诗歌重在意境的品味,数学重在逻辑的推理。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音像最终却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的权利,迷失了超越梦想的天空。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课堂种种繁荣的假象下面所深埋的失真和变异。一种课堂“原生态”的流失,课堂质效能的虚耗;一种课堂“本土文化”的流放,课堂“招商引资”的猖獗。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既要“接纳”,更要“坚守”。千万不能矫枉过正,盲目随众迎合作秀。一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一定就是优质课,一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一定就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因为手段毕竟不等于目的,犹如最美的禾苗不一定就会抽出沉甸甸的穗子,最科学的设计图纸不一定就会落成雄伟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