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绝缘电阻测量:女童被碾路人不救之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48:51
【今日话题】女童被碾18路人不救之耻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女童被碾路人不救之耻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发生了一起惨剧: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后两次碾压。而之后小悦悦孤零零的躺在路边,路人经过不闻不问,直到又一辆货车碾过小悦悦。最后伸出援手的是一位拾荒阿姨。
看了这段视频的人,无不感到悲愤耻辱,然而这样的耻辱并不能仅仅是“为那18个路人耻辱”,因为“冷漠的路人”又何尝不是你我?
我们究竟为何要生活在这样的耻辱中,又如何走出这样的耻辱?
视频:白衣男子经过,无动于衷
2011-10-17 第 1843 期
今日话题
三个引人思索的现象
第一辆肇事车碾过小悦悦
“不顾家人死活”与“爱管他国瓦上霜”
汉儒曾这样描绘秦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这样的民风并不只存在于古代,一本回忆录描写了70年代“大院”里的人际关系,什么婆婆逼坐月子的儿媳到冬天的户外洗衣、儿子结婚后嫌家具不够抢劫父母、姐姐喝了敌敌畏妹妹说“让她死了最好!跟我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有着深厚的人情冷漠传统,连家人之间都如此,何况对路人?
学者刘瑜在文章《他人瓦上霜》中则记录了某些国家里,民众如何为异国他乡的人奔走呼吁。对他国人都不冷漠,何况对本国人?
实际上,中国社会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生存哲学、民间智慧”的拥有量,的确遥遥领先于世界。
“彭宇案后遗症”与“彭宇案之前的冷漠”
现在出现女童被碾路人不救这类“冷漠新闻”,人们自然众口一词说这是“彭宇案后遗症”,但是要知道在彭宇案之前,这类“冷漠新闻”并不更少,人们对人情冷漠的感知早就有了。不可否认彭宇案的负面作用,但这个案子对人们行为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商榷。是彭宇案制造了大多数人的冷漠?还是即便没有彭宇案,大多数人也是冷漠的,彭宇案不过让大家冷漠得更心安理得?
“人人骂冷漠”与“人人冷漠”
需要注意的是,跟帖里责骂冷漠的声音仍然高于归咎彭宇案的声音。如果人们能言行一致,何至于还会出现如此多的“冷漠新闻”?要知道本次事件发生在佛山,但这种现象可是全国普遍的。从逻辑上讲,必然是大多数人在网上谴责归谴责,现实生活中该冷漠还是冷漠。这也不奇怪,最近不是曝光了一位以正义感著称的女公共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仍然过着她嘴上反对的生活吗?
我们为何生活在耻辱中
第二辆车碾过小悦悦
“无可信者”与“方可方不可”
要读懂中国社会的传统,有两本书不可不看。一是《韩非子》,二是《庄子》。
韩非告诫说,你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为自己的,都会为自己来算计你。他专门提到,包括老婆孩子。这是韩非的一句名言了:“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老婆孩子都不可信,你还能信谁呢?
庄子说,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主张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之中。
也就是说,韩非教人算计,庄子教人苟且,一个黑,一个厚,厚黑就是我们的一个传统。
生活在厚黑的酱缸中焉能不耻辱
韩非和庄子为什么总结出这样的处世哲学呢?因为在不公正的社会,往往是“劣胜优汰”,所以他们教人厚黑也的确利于生存,符合“理性”。但是这样的生存术一旦流传,人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必要的冷漠”人们要冷漠,不必要的冷漠人们也冷漠,于是厚黑蔓延于社会,我们焉能不耻辱?这种社会基础又岂是一个彭宇案之过?
要走出耻辱,不能没有道德
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姨也在流泪
砸碎酱缸,唯有道德
人们习惯说,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酱缸的问题,我们活在其中,身不由已。
不过人们渴望打破酱缸却是情真意切,否则跟帖里为何这么多愤怒与正义之声?
然而谁来打破酱缸?出头的人要付出代价,打破后受益的却是众人,于是没人出头,出现“人人骂冷漠”而“人人冷漠”的局面。
谁来打破酱缸?唯有有德者。
如果觉得羞耻,就“从我做起”做些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