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加药间重要性:孟河医派丁氏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9:45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盂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盂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盂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盂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盂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盂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丁甘仁,名泽周,常州孟河镇人,居孟河镇,镇多名医,而以马培之、费伯雄、巢崇山最为著名。丁甘仁先受教于费伯雄之门人丁松溪,继受学于马培之嫡裔马仲清,习外科于巢崇山,后又拜安徽伤寒名家汪莲石为师。精内、外、妇、儿、喉各科,外、儿、喉及时病尤为擅长。

丁家三世业医,堂兄丁松溪学医于费伯雄(1800—1879),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尽得其传。丁甘仁初受教于丁松溪,继而学医于圩塘马绍成。19岁娶妻马氏,又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他勤学深研,无问寒暑,对马氏的治疗经验,如内科方案的记录、外科方案的炼制,积累甚富,因此,能兼收并蓄马氏内外二科(包括喉科)之长。丁氏在继承孟河费氏医学经验中,崇尚他的醇正和缓和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费伯雄所著的《医醇剩义》即以归醇纠偏为宗旨,丁氏认为名曰和、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其在处方用药上,大都以轻灵见长,最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在临诊中务必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第二要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第三对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要作适当的考虑。在投药无效时,必须细究其原因,是药不对症,还是药不胜病,然后加以变动。

丁甘仁学成后曾经先后在武进孟河以及无锡、苏州行医,后来从苏州到上海仁济善堂坐诊,旋自设诊所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珊家园,屡起危疾,声誉日增,病客盈门,历年所治烂喉病人不下万人。丁甘仁名誉沪上,播誉四方,求诊者众多,他除了为人治病,还先后招收来自南北各地的弟子达数百人。西方各国在沪人士,亦以重金争相邀请,但先生对活人之术不愿自秘,志在发扬中医,培养下一代。以前的中医界多以私人传授医学技术,而且思想保守,对某些医学良方,秘而不宣,他认为这种个体授医术的方法,不能很快培养中医人才。创办近代中医教育,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他倾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慨然以发扬中医为已任,立志兴学,培养后继人才,乃联合同道夏应堂、谢观等集资办学,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17年7月正式开学,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接着先后成立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临证实习基地。两年后,又创办了“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他所著述的《脉学辑要》、《医经辑要》、《药性辑要》,均为早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课本。并设置了生理解剖学、病理学等西医重点课程,吸收西医学知识为我所用,并组织学生到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临证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此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如建国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以及建国前后的著名中医丁济万、曹仲衡、刘佐彤、王一仁、盛梦仙、张伯臾、秦伯未等,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材生。可谓“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丁甘仁先生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医学校,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改变了培养中医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无疑,其这一创举,为推动近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被永远载入了史册。

丁氏医学造诣甚深,精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晚年又钻研金元四医家及吴又可、叶天士、王孟英等学说,博采众长,融诸家之学于一身。临诊推崇张仲景,辨病审症求因,用药灵活施治,内外参合,表里并兼,自成一派。

丁甘仁丁氏次子仲英(1886~1978)继承丁家父业,曾主持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原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及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工作。民国17年(1928年)与夏应堂、蔡济平组建上海特别市中医协会(后改名上海市中医师公会),亲自任会长。1978年卒于美国。

丁甘仁长孙济万(1903~1963),继承丁家世业,早年成名,临诊经验丰富,精于内、外、妇、幼诸科,尤善治伤寒时病,曾任上海市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后移居香港继续行医。

丁甘仁的嫡曾孙丁一谔,现为美国多所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内科特需。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病及内科杂病。长期从事老年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治疗各种老年性疾病和老年虚证的调理。主治疾病:矽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过敏性哮喘,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世称丁氏学派。程门雪、黄文东、盛梦仙、王一仁、严苍山、秦伯未、章巨膺、章次公等海上名医皆出其门下。

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大致可概括为:“师古而不泥古,立派而不持门户之见,博采众家,注重实效,临机应变,自作主张”,充分显示了诊治中的辨证、创新思想。

丁甘仁故居碑亭揭幕仪式在孟河医派发源地——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举行,年逾八旬的丁氏嫡传弟子黄羡明、巢伯舫、尤益人、程家正、叶景华、张明权、张云鹏、石仰山、诸方受、王羲明、陆式尧、黄吉赓、林东海、顾曾祥、凌企昌、李良材等16位中医名家以及丁一谔、丁景悌等丁氏后裔参加了仪式。

2009年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开始规划丁甘仁故居复建工作,2010年春开始实施复建丁甘仁故居。日前建成的碑亭为纯粹的江南古典建筑,碑文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先生题写。据了解,整个故居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在整体规划中涵盖了故居、书院、碑亭、园林、水池、假山等明清时代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风格上体现了医者仁心仁术、博施济众的博爱与质朴,整体工程预计将在2013年得以全面复建完成。碑亭揭幕当天,丁甘仁先生的嫡曾孙丁一谔、丁景悌等部分后裔和十余位年逾八旬的嫡传弟子还在碑亭四周栽杏铭志,告慰先祖

孟河医派发源于1626年,是我国今朝保存最完好、各科齐全、嫡传后学后嗣人数最多的中医门户之一。其中丁甘仁宗师是孟河医派四巨匠后期的一位巨匠,他于1917年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所现代中挂号费医黉舍——上海中医特意黉舍,他将院校制与师承制相连系,培育了多量师承正宗的中医人才。1926年丁甘仁弃世后黉舍由其长孙丁济万师长教员续办,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为我国近代中医界培育了多量主干人才,被誉为我国的“名医摇篮”。当今孟河医派的现存主要力气也大大都是这个黉舍培育的先生和门生。2009年国家首批认定了30位国医巨匠,其中孟河医派传人有8名。

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结合举行的一个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孟河医派名医堂”在河海街道燕兴路营业。 此次营业的“孟河医派名医堂”面积近千平方米,集聚了外科、妇科、儿科、针灸、伤科等学科齐全的孟河医派坐诊或预命名医,这些再传门生来自上海、常州、镇江等地,他们大大都是本地的名老中医。名医堂经过建立任务室的体例睁开传承和诊疗任务,主要有方宝华宗师任务室、席德治宗师任务室、巢伯舫师长教员任务室、尤益人师长教员任务室、王羲明师长教员任务室、石仰山师长教员任务室及其他名医坐诊,其中就包罗丁甘仁的嫡曾孙丁一谔,他对肝病及呼吸零碎疾病诊治有相当造诣。

常州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程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