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柜防雷: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3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0:25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共266页    
 作者:霜冷星孤 回复日期:2010-01-01 23:58:35 
    新年快乐哈!最近忙着考试,少来了。前段忙里偷闲,看了本《唐诗的江山》。可以相互印证啦。
     宋之问不是还有首《灵隐寺》很有名么。里面就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还被后人怀疑是抄的。哈哈。
     贺知章这性格太让人喜欢了。有胸怀。怎么你不选他那首著名的,“笑问客从何处来”那首。剑走偏锋哈!不过感觉也很好。一个有人世沧桑的感觉。你选的这首后句就感觉韵味无穷。都好。
  
  
  =============================
  老弟是个强人呵
 作者:深邃的天空2009 回复日期:2010-01-05 10:51:50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读后令人唏嘘,平时我们所得到的教育是“邪不胜正”,然而历史却一再告诉人们:在君子与小人的较量中,往往是君子蒙难,而小人则得志于天下。张九龄,一代名相尚且如此,何况升斗小民?因此,“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现实就是如此,悲哀啊!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个令人握腕叹息的人物。可谓前半生兴社稷、后半生误国家。当其早年,可说是英姿勃发、坚决果敢,励精图治。诛乱国的韦后、安乐公主,灭干政的天平公主;挽大唐于既倒,开创“开元盛世”,贤能云集,万邦来朝,威名远播。后期则任用奸佞、枕于逸乐、荒淫无度、违逆人伦。终致宵小日进、君子竞退。“安史之乐”暴发,大好江山一朝破碎,落得仓惶西逃、“妻”亡子散、为天下笑。
     诗云:痱不有初,鲜克有终。当道路者之戒,也是普通百姓之戒。
    
  
  ===========================================================
  兄弟的评论总是如此铿镪有力,学习。
  李隆基真是可惜。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05 19:53  第51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写作背景]
  
   孟浩然(公元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0岁以前一直隐居,充分享受大自然,与朋友写诗唱和。
  
   “少好节义”,从小讲气节,重情义,但肯定不是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杀人放火的那种。他是个文人,干不了那事。
  
   这种性格也许是过去读书人的典型代表,说白了就是这种人的厚黑功力基本清零。
  
   一生始终隐居的不多。
  
   自我实现和物质诱惑激励着大多数读书人出仕。
  
   一个读书人如果不出去走2步,不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一生孤守寂寞那是不现实的,这不符合基本人性。
  
   孟浩然一直守到40岁,中国历史上,如此年龄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不多。说明拒绝诱惑的定力不浅。
  
   40岁那年,孟浩然来到了京城。
  
   在小说及电视剧中,我们看到,每到这个时候,赶考举子们就早早来到京城,做着各种准备,互相认识一下是自然,在认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鉴别自己。
  
   有一次,考生们聚积在太学府,伸手比试中,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语惊四座,无人敢对,由此,我们的主人公声名鹊起。
  
   孟浩然当时与在京城为官的王维和张九龄认识,当时张九龄是宰相。
  
   虽然孟浩然厚黑的底子薄,但还是食人间烟火的,他想让身为宰相的张九龄举荐自己。
  
   送礼,可能孟浩然经济不富裕,即使兜里有钱,恐怕他也不会掏,不是抠,是不屑。
  
   直说,典型读书人的他可能也不好说出口,还是间接一点吧,即使回绝了,也能保住脸面,自尊。
  
   这首诗,由此而出。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
  
   什么是干谒诗:就是一种自荐诗,往往写得比较含蓄,古代文人好面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包含。虚:天空。 混:混合。 太清:有的书上说是指天空。本人觉得也可以理解成广阔清静的意思。
  
   八月的洞庭湖水面平静,天空湖面混为一色。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水面产生的蒸气。云梦泽:沼泽地带,包括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
   岳阳城:湖南省岳阳市。
   蒸气弥漫云梦泽, 波涛汹涌,好像要撼动岳阳城。
   这2句是名句,意境突现,极为壮观。对仗非常工整。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济:渡过。 楫:桨。端居:安居。 圣明:指圣明的皇帝,就是指李隆基。
   想渡河而没有船和桨,无所事事的生活愧对当今的大好形势,愧对圣明的皇帝。
   这2句的实际意思就是想出仕。这是“比”的用法,张九龄肯定明白。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白白地。
   看着湖边有人坐着钓鱼,真羡慕被钓上来的鱼啊。
   这2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意愿,张宰相,你就钓我吧,我愿意成为这条鱼。
  
   解析完毕。
  
   =================================
  
   这首诗虽然态度诚恳,但没起作用,也可能是张九龄太正直,不愿出手,也可能是主考官不买帐张九龄,总之,孟浩然落榜了。
  
   =================================
  
   落榜之后,孟浩然沮丧万分,怏怏地目睹着京城繁华。
  
   王维当时在朝庭做官,就召孟浩然到办公室,想安慰一下,不料,皇帝李隆基突然驾到,那时不像现在,别人不许私闯办公领地,王维示意孟浩然藏起来,从王维的慌乱中,李隆基感觉到了什么,王维只好实话实说,李隆基哈哈一笑,“让他出来吧”。
  
   孟浩然出来,拜见李隆基,李隆基早闻孟浩然大名,用欣喜的眼神看着他,“最近有什么大作吗?”
  
   唐时文人见面,好像都爱说这个,就像现在,见面就问:“忙啥呢?”
  
   孟浩然有点紧张,“最近没有”。
  
   李隆基:“来一首如何?”
  
   孟浩然就将以前的一首诗念给皇帝听,当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李隆基的脸沉了下来,阴阴地说:“你并未向我求仕,怎么说我抛弃你,为什么这么冤枉我?”(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李隆基甩手而去,孟浩然楞楞地站在原地,心凉如铁。
  
   这事不能太怪李隆基,哪个皇帝也不愿意听这话,况且李隆基当时还算圣明。
  
   这事孟浩然自己有责任,2个方面:
  
   1.为什么当时孟浩然没选别的诗,偏偏选中这首。当时落榜,想通过这首诗打动皇帝。我想这是他的本意。
  
   2.皇帝没有太多精力分析你这首诗,只是凭字面意思来理解。
  
   “不才明主弃”,孟浩然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这样:“不才”是一种自谦,“明主”当然是真心对李隆基的评价。
  
   “明主弃”,不是说被李隆基抛弃,实际指的是落榜。
  
   用词不当。
  
   孟浩然应该立即解释,可是他没有,老实厚道人在这种情况下全这样。
  
   也有人指责王维,当时他能跟皇帝说上话,应该为孟浩然解释。对此不做评论。
  
   看一些皇帝的应和诗,好句子几乎全是浅显易懂的,太隐喻的当时理解不了。念诗要看场合,诗歌朗诵会上你能把李商隐的搬上去吗?
  
   ====================================
  
   皇帝走后,王维埋怨孟浩然,关键时候掉链子,孟浩然苦笑一下,没说什么。然后回家。
  
   ====================================
  
   46岁的时候,有一次机会,当时任襄州刺史的韩朝宗想帮孟浩然,决定带他入长安,向皇帝举荐,2人约好在某地某时不见不散。
  
   恰巧有朋友来,一起喝酒,眼看时间就要到了,那位朋友善意提醒,“该动身了”
  
   孟浩然有点不在乎:“这酒正喝在兴头上,不管他了”(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
  
   刺史韩朝宗失望之至,发誓再也不管孟浩然。
  
   孟浩然肯定还有入仕想法,但倔强的他又不愿再次面对李隆基,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有点举棋不定,半推半就。
  
   一旦外界的某一件事刺激了他,他就倾向“推”的那一边。
  
   ===================================
  
   50岁时,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入府,这一次,孟浩然干脆地拒绝了。
  
   可能年龄大了,入仕的心没了,也可能当时对张九龄有点意见(个人瞎猜)。
  
   ===================================
  
   公元740年,孟浩然52岁时,王昌龄来访,2人相见甚欢,畅饮无度,病发身亡。
  
   据说,孟浩然当时正有病,是后背长毒疮,由于大量饮酒和食鲜物引发病亡。
  
   本人对医学略知一二,判断他当时得病极有可能是“蛇盘疮”,学名叫“带状疱疹”
  
   ===================================
  
   倔强伴随诚恳,善良伴随敏感。
  
   唐朝诗人中,有人最喜欢的不是李白、杜甫,是孟浩然。
  
   如果整个唐朝诗人评一个善良排行榜,我极力推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这首诗,我们已经听的麻木了,也知道它是一首好诗。
  
   到底好在哪儿?
  
   大部分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春天的自然景色,朗朗上口。再展开,可以满满写一张纸。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春天的某个夜晚,风雨交加,诗人没睡好,早晨醒来时,比平时晚。
  
   虽然诗人昨夜没睡好,可能还想多睡一会,但“啼鸟”的叫声并没有令诗人厌烦,醒来后,他想到的是什么?是昨夜的风雨把多少花吹落。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有这种联想吗?
  
   善良人大多敏感。只有敏感的人才会这么细腻,而且这种敏感人必须善良,才能在风雨过后,想到花落。
  
   非善良人也可能敏感,但不会注意生活中的这类琐碎,不会产生感动。
  
   大自然的极其细微的变化都会给敏感的人以颤动,善良敏感的人会因这种颤动而产生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一般人都能引发的。
  
   同样,这样的诗,也不是谁都能写的。
  
   本人以为,这首诗应从作者善良敏感的角度欣赏。
  
  
   孟浩然40岁时才想出仕。说明他不急。
  
   一个急于出仕的人你能说他一定善良吗?
  
   孟浩然的品性赢得了李白的严重赞许。
  
   (本段文字只讨论孟浩然的善良,不评论善良的功利性)
  
   ===================================
  
   王维曾绘过一幅画,画中人骑马吟诗,身长而瘦,衣穿白袍,仪表堂堂,凛然如生。
  
   画中人就是孟浩然。
  
   ===================================
  
   一个倔强、善良、敏感的诗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