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申两小时秒批信用卡:太极杂说36-37-38-4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5:31
太极杂说362009-04-06 10:06

l         推手是知已知彼的过程,有的太极书称"问"和"答",仅知巳而不知彼推什么手呢,太极"听劲"就是知彼而不被彼知的功夫,所以千万不要把知已知人的功夫割开来看,知己知人的功夫是同比增长的,不是要知已透了,才能知人的.

l         脚趾抓地要掌握好"度",引起紧张则是"过"了.

l         大脑是神之府,是统帅居住之地,要清净虚无,才能出灵感。意为神之用,动是意念。常人(指没炼功的人)的运动的思维能力在大脑,遇突发之动,会反映迟钝、甚至发呆。而炼功有素之人意沉下丹田,意气由丹田发布至全身,才能虚灵,这就是全身无处不太极。

l         功夫的最高层次是修心养性,……

l         推手练意,这“意”很实在:时时处处对手皆可拳打脚踢头撞掌击,如和应对接手起落都是为了让对手无法攻击你,同时你却可已攻击他的最没防守的地方,攻其所必救,不救即毁。如何应对,各家有各家的拳架,那么多式,只要能“过劲”,都够用了。
    高手,我想应该有杀伤力,用不用在他,但必须有!也要有挨揍的能力,不可能手手劲都过得很好万一让对手打上也要能受得了!太极散手好手,不打到身上不动手,用身体接劲,打到他身上的时后,就感觉他一软,自己已挨上了。弱一点的好手,在途中接劲借劲同时出击。还有一种别人尚未出手刚起手时,就打击别人,不太容易借上劲,打击效果差一点(别人未出劲,护体气未散)
寻常意义的散手与太极散手,并无分别。你松你就快,能借上劲你就狠。劲走得好,你就打得从容。

l         太极拳学,至简至深。无欲无求,不漏有真。
    坎离阴阳,佛道家常。有意无意,可短可长。
    无极无定,太极进境。纵放曲伸,屹立精神。
松通中空,舍身并从。四两亦无,来去从容。

l         劲起骨缝,只是说骨缝中存了能量。这能量类似弹性势能。

l         推手是两人相对待,彼此有彼此之中心与重心,两者之间更有相互往来之无形重心与中心,如何维持与保护自己之中定,与时时破坏对方之中定,是往来间相当有趣的事,这种往来不假思索,直接反应,所谓牵动往来灵系其间。
    太极拳主要在让人打不到,不是打不倒,因为打不到,所以自在从容,处处得机得势,自能藉力使力,所谓先阴后阳即是先化后攻,及其致始为阴阳同出。
不管本身有多大多深之劲力,如果对方不受(感应圈比自己好,也就是走化功夫好),依样落空,所以太极拳是问己的功夫,事有不得反求诸己,怎么挨打、怎么走化不净,要研究切磋,如此做去功夫自能增长,千万不要以打人出去为乐事。

l         习武首重德行,太极入门的时候老师就会讲沉肩坠肘,心意松沉不下,何来的弹抖。身体也会是僵硬的。如果不懂四两拨千斤,只是在拳式招法上玩味,终难大成,恐怕小成都难。太极的功夫不在擒拿摔打抖放,那些都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打人不一定非要放倒才叫绝。说自己高的人,大都是没见到高手。说没见到高手的人,大都是高手不见,或者见了也看不出是高手。医家里面有,望、闻、问、切,动手是最浅的阶段。平日多多把心意放下来,不即不离,平平淡淡的玩味,慢慢就会体会到一点太极的感觉了。

l         推手中的”气”的运用,是与筋,骨,皮搭配好的运用的,并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自已的劲路可由三个地方出入,即劲可由骨出入. 劲可由筋出入. 劲也可从皮出入.三种劲法各有优点,灵活运用,妙趣无穷.那么推手过程中,对手也有三种劲法的话,用排列组合法就会产生很多的变化,在诸多变化中,必须由”听劲”来决定自巳的应变.以劲起骨缝为例,推手过程中,必须自己的骨缝张开前提下,把对手的骨缝关闭,也就是”分筋错骨”中的”错骨”,也是太极中的”接骨斗榫”,只要自己能”听”出对手的劲路,同时自已能开好自己的骨缝---即接好自已的骨.然后在不顶不丢的前提下,错开对手的骨,对手也就不攻自破,这便可称为”和着对手劲走”的方法与境界;假如此时加强了”错骨”的意念,便由”和着对手劲走”转变成人发放对手的境界,当然这中间还须有虚空的的境界,如果在这样的境界下推手,受益也许会多一点.

l         ,孙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挂、滑拳等。观后,孙老曰:"汝之技,无需再习形意、八卦、太极诸艺,只需换一付腿"。原来,曹上肢已练得颇有功夫,只因步拙腿僵,故在实战中难合其用。于是,孙老未授曹任何拳架,只授曹"飞九宫"之术。"飞九宫"者,乃地插九轩,人在其中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拳意述真》中论之甚详)。数月,经孙老悉心教授,曹之步法由拙渐活。于是,孙老又授曹散腿之用。所授散腿皆由八卦暗腿演化而出,因曹已有"飞九宫"之基础,故能得此散腿之用。孙老之用腿与众不同,教授时,孙老将双手背于身后,对曹说:"我不用手,只用腿,你随意攻守,注意,三秒之内我必起腿。"言罢,孙老潜步走近,曹刚要出拳或出脚,孙老的脚已抵在曹的心窝处。如此反复多次,总是如此。曹总是夺不着先机,又挡不住、化不开、躲不及,而孙老的腿法很简单,就是一抬腿而已。
    原来,凡人用腿必先移重心,否则无法平衡,故腿动必先肩动。所以,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对手出腿时,一般还是可以作出反应的。然而,孙老出腿时,却无这种迹象,故使人防不胜防。于是曹晏海问:"孙老师,您出腿时,怎么全身竟无一丝迹象,好像凭空出来了一腿?"孙老曰:"这是因为我周身各处都能作为重心,故能出腿时与出腿前一个样。所谓暗腿、第三条腿就是指这种功夫。此需有一定内功基础,才能做到"。于是,曹又得孙老内功修养之传。从此曹只食素,不食荤,以后练成轻功,有"草上飞"之美誉。
孙老教授曹晏海近身用腿之法。两人相距咫尺,孙老对曹晏海说:"近身亦可用腿,抹踢即是一例。"于是要曹任意进攻。两人相对瞬间,曹突抢中门,孙老一腿早到--膝顶、腿旋、足发,曹急后跳,仍被孙老的腿抹中,曹当即栽倒在地,脸色陡变,虚汗如雨,好一会儿,才得恢复。曹晏海说:"孙老师,您这一脚虽然只是抹了我一下,却使我不仅痛入骨髓,而且心如电击,好像整个内脏都散了"。孙老曰:"此为内劲这威力"。接着,孙老详细讲解了抹踢的练法、用法、变化和走劲。该腿踢出后,在空中的轨迹像个"8"字,速去速收,倏乎若电劲。退一动,就要蕴涵、潜换着足之踩踏、膝之冲顶、腿之旋搓、脚之贯劈,要一气贯穿。其特点是,不仅踢出后要力贯足底,而且整条腿都要有浑圆劲,也就是即使对手躲过了膝顶、足踢,只要被腿抹上同样能发出威力。甚至在脚下潜回收的过程中亦有用足跟劈钉对手之意。非得有很好的控制和利用自身重心变化的能力并辅以一定的内功,才能在实战中用好这一腿。由于曹晏海此时通过"飞九宫"的练习在控制自身重心和内功修为上均有明显进步,故能在月余的时间内初步掌握了此腿的用法。

l         高水平太极推手可形容为:一触即发.在无形中化解不存发意与一触即发是一回事.是推手中的两种表达方式.并不相互矛盾.在我理解是两种方式都在棚劲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没有棚劲是不行的.这里面不能有”力”生存的,必须是劲---即内劲,内劲运用得好,就能有以上两种推手效果.推手是推内劲也.内劲由何处而来呢?本人认为劲起于骨缝.陈鑫著述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但关健是劲如何以骨缝起劲,骨缝起劲在推手中如何运用,这才是根本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推手的问题也就可以说入门有望了,不然永远是门外汉.魏树人著<<杨式太极述真>>中讲的太极揉手中,写到了一点点有关内容,不注意的话,可能被忽略不看的.可以说,不推手的太极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尽管很多人不愿承认,事实如此,拳包括四方面,即:观赏表演;养生健体;技击防卫;治病疗伤.后二方面是拳的高级层次.推手是技击防卫的训练,推手训练到位,便是技击了.






太极杂说372009-04-06 10:07

l         无极桩功法,各个门派理解得并不一样。其中顶头悬、十趾抓地、搭鹊桥、添腰、两脚平行或者八字、丹田等等是各个门派分支的地方。练习方法和理解不同,会导致出来的内功完全不同。几个较大的门派,一搭手之间,就可以听出来,甚至知道大体练习了几年。

l         我觉得练拳也要练功的,所谓功,就是气功。气功里面的气,其实是一种能量,古人根据对它的感觉起了个名字,并不是说它是类似空气之类的东西。能量到处都是,充满了空间,只有被人体吸收,并能够直接被意识所驱使了以后,就成了气。单纯打拳,没有意念应该不能增强气,打拳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就是这个道理。道家的精气神,也跳不出物质世界的。

l         真的“甘露”其实是肾气发动的作用。肾气发动的术语叫“北方坎水,逆转天宫。”据说,肾间发生的本叫先天一气。而此气又是发生于坎宫水地,故内里又含着天一真水。那真“甘露”就是在经过一身最高处---昆仑顶后,行之于前,而前是一身阴之总汇,故气行此处就有“甘露”的感觉。而要有“甘露”,那首先你就是要先天气发,而后逆转督脉三关,是有感觉的。您要是没有,那您的“甘露”就不是我解释的“甘露”。只能是练拳练功的津液效应,与您的身体有关系。切要记住,道家的东西,很实际,向来不追求这些,也不惊喜什么。这些该来的都会来的,该没的时候也留不住。她们都要不段的炼化,都是自然的事,一加入人为,就可能原地不动,先天的变成后天的啦。

    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此中内蕴真义是说,天地不行以假仁(后天的人为的知识道断),在其先天无为之中,看那万物的生灭就如同那刍狗一般的来去不定,用过之后,自然就结束它的使命。所以,你仁(后天知识道断),那么你也会如同刍狗一般的命运。圣人(修行之士)也要效仿此理,不能以后天的听闻嗅感思等而流入那生死不尽,却非知识道断能够阻挡的洪流当中。其实佛家所谓的:众生皆有佛性,那是说的真灵共有,而不是人人能成。否则那岂不是遍地是佛了!

    道家的真义很是幽远。自身不成,就别说度尽天下的空话!

l         太极(养生),使气血流通,抻筋拔骨外还练了什末?首先要说,这是后天气血上的认识。不是真太极。任何的运动都能使气血流通,甚至很多运动都能更好的达到抻筋拔骨。太极之不同于别技,不在这上面。真太极练的是内里的东西。而很多现象只不过是一种末的表现。如人晨练,出发点未必一致,而效果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很多晨练的人比练拳者,练功者的身体,精神,寿命都长,都好。这是因为身体为一太极,练太极之拳流于形式,偏于正道,都会产生非太极的效果,哪怕他再厉害,也不是太极的东西。

丹田气在武家是一种丹田劲,实际,丹田这里不是练气的地方。故那个丹田劲也不是真的在丹田里。真丹田在脐内一寸三。根据各道家修炼的窍妙,丹田再生又无准确位置。中和之气是虚无之气,一是在未有功夫时的正心正意所自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用气一词定义此时,是说的范畴。当真太极出来时,她还是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她除了正心正意,还有着一种清清之境的东西。那就是老子说的道。这已经不是光是打拳就能练出来的啦!炁在古时与气同意。但是在道家里,也不知道是哪一派的定义?把炁提升了一个层次。实际提升与否只是为了区分气他们两个的先天,后天而已。没有别的。她不是普及的。很个别,据我所知,太极里没这个。先天气要是道家太极才能练出来,否则不涉及这个。先天气很不好掌握!要有系统的练,要动静结合的练,要理法并重的练,练太极的要是练出了先天气,那就是正道正途正法,已经是跨进太极门里了。

l         和式太极拳大师和学俭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为和兆元(1810-1890)。他自幼习武,将“易经”、“中庸”和“理学”溶入太极,在原赵堡“腾挪架”和“领落架”的基础上创立了和式太极拳,又称赵堡“代理架”,它与广泛流传的各式太极明显不同。在“代理架”中,拳架功法、散手打法、技击、推手和十八般器械熔为一体,如双剑、双刀、双锤、棍、枪等均可按套路顺序得心应手地施展招势,无须另学器械套路。

    这套拳架是按照阴阳、八卦和五行的原理顺乎自然之道创编的,要求“手运八卦阴阳济、阴阳无偏是为真”。无论上下、左右、前后、顺逆、内外,都是圈、环组成,圈圈相连,有翻江倒海之气势,偃旗息鼓之幽静。身形轻灵,巧小紧凑,混然无漾,浑圆一体。动静、开合、虚实、阴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圆圈环形成瞒天过海之势,在立圆圈的旋转中,全然是螺旋式缠丝劲,以顺制背,无往不复,故享有“圈太极”之称。过去该拳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单线传宗观念的束缚而未能普及。直到本世纪初期才由和庆喜、和庆台拳师传入民间,后经郑伯英、郑悟清两位先生的进一步努力,才使该拳种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和学俭,1938年生,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第一代和兆元,第二代和润芝、和敬芝,第三代和庆喜、和庆台)。他幼承家学,随父和庆台习练和式太极拳。多年以来,他孜孜以求,勤学不辍,深得和式太极拳之奥秘,尤其在技击、养生、理论等方面多有继承和发展。

    和学俭不仅武学过人,而且武德高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武林同道前来切磋交流,他都以礼相待,以技服人,从不自傲拒人,深得同道尊敬。在教学上,他以“万两黄金不卖艺,十字街头送志人”为信条,无论学生来自何方,他都严格要求,倾囊相授,从不收取费用。如今,他的弟子已遍布全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地也有他的学生。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武术盛会、重大赛事,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他积极撰写文章,向世人介绍和式太极拳,其中多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由于和学俭为和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推举为中国温县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并应聘为中国武当山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国永年太极拳学院总教练、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被授予“河南省武术老拳师”称号。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定他为“太极拳大师”。

l         不二法门与“绝象”是一个意思,绝象觉明。

l         林里有五鸟,有空就小聚。喜欢推推手,磨掉周身力。想求混身气,怎料只剩意,你道气不气!

l         最强点就是最弱点。

l         孙禄堂先生的“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即阴侨处)如有物萌动-----------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真阳发动而欲泄,不敢动,--------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

l         我目前的老师与我推手,从没弹过我,只是用无限放大的劲和意来控我,他更喜欢秤着我的力大小来与我玩,不然一下制死我,大家没法再玩,他说这样才能用我来练他,双方都有得练。他其实是随时可以弹我出去的。

l         我站预备式时间稍长,入静得比较好时,两手臂会无意识的自然升起,象充了轻气一样,不知是不是常说的以气摧形?







太极杂说382009-04-06 10:08

l         这次人民公园推手会比以往人都多, 可能我是最开心的一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有幸与八个人推手,好玩得很。

    第一个是前几次跟我推过手的六十岁左右的师傅,喜欢用冷脆劲,上次与他推,王老担心我劲短伤他,不断在旁提醒我:”放长。。。。。”这回已可以自己把握,当然还是礼尚往来。好几次和他一起来的八十多岁虚胖的老者,没跟我玩过,这回见我好玩又意善,也来试试我,功夫非常好,我如入泥潭!他能随心所欲的控我。他只试几下就走了,让我感慨良多。这就是那个穿着短裤凉鞋不起眼的老人。

    有一个”师兄’”功力比我稍差,与他推练中,我不断说:”这就是我要的:”他说不知道我要什么。其实当时我也不很清楚要的是什么,只觉得这样能把握住他。果然他一心急,他自己被弹了出去,我顺势将手抛给他,他拉住我的手才得以站稳。其实我并没有打他,他也知道。事后与王老分析,我才知道我所要的是对方身上没化走开的无数的点。

    上次与一个练洪拳的人推过,这次他又来了,但来者意善,难能可贵!他守中很好,松得也很好,可惜整体和拿点稍差。跟王老来他总被压扁或推出,跟我来他又拿发得不好,他每次在我身上试放劲,我们都会意地哈哈笑,他基本上发不动我。但他能指出我的毛病:太贪以及守中不够。在这回的推手中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两个毛病。

    王老的师傅第一次见我就把我当他的活教材,不断地把我翻来覆去的扭打,以教我和向大家展示怎么用怎么打,害得我不断叫他手下留情。

最过瘾的是与一位练过某式太极拳三十年(师兄认识他)的师傅推手,他的手法自然比我高明得多了,抓了好几次我的漏洞来打我,每次都提醒我挨打了,但并不真打, 点到既止,他见我功夫一般,意又很善,干脆把手摊开,只用身体来和我推,我也索性学他用身不用手,两人缠绕在一起,有时侯竟然用上了下巴和头顶。意绵绵劲也绵绵,我都分不清那边是他的那边是我的,好象他也是我的,我也是他的,我只想着用意合他,竟然还真合上了。感觉松透全身,妙不可言。简直上了瘾,两人都舍不得放弃。可惜后来下了雨,我们不得不结束这美妙的推手。希望下次他再来。

l         在对阵时举步不容情。

l         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事有不得应反求诸己,这档事跟容不容情无关,跟为人处事的方式有大关系(即是对处事的态度、个人的危机处理),学炼太极拳若只在拳上琢磨而不能落实到生活当中,显然是不够的,要知太极是道,道者不可须臾或离,所以太极要生活化,生活要太极化,……

l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还道。是任何内家拳都走的路,太极拳也不例外。

l         将阴阳练回去!练到自然里面去,才对。

l         周天有皮毛周天,气血周天,经络周天,丹道周天,法脉周天,虚空周天等.周天在古代丹鼎门里不是一个单单的法门,是一个必经的修炼境界.那已经很高了,他既说的是圆通无碍,也是借天上星宿运行的黄道来比喻人身的这种景象.……

l         无极桩神宜内敛,内敛则守舍,守舍则有魄,有魄则神形一,神形一则神气相通也.觉明是导引过程的一种状态,是内视的过程的一部分,方物指万物.无极桩不仅止这些,除涌泉悬空外,还要劳宫悬空,同时百会悬空,巨阙也要虚空.更为要者是如何搭上雀桥,雀桥到位,此时无极桩则成矣!

l         无极式桩的练法

首先入静.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动源.合动言静,其实也枯;离静言动,其实也枵.其次天圆地方:天圆求头正,一心一意;地方求两足方形,固而扎根.两足与肩同宽,十趾抓地,涌泉悬空,含胸拔背,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贴两侧,自然下垂,无丝毫用力,全身放松.舌顶上腭,提肛收胯,双目微闭,牙轻扣,排杂念,无思无虑,无形无象,无物无我,无我无他,浑浑浩浩,空空洞洞,无所向意,毫无所求,一气混元,处于茫茫无知无觉之中.要神清静,先心静,心静神宁,神宁心安,心安理得,理得自静.清静则无感无物,无物气通畅,气畅绝象,绝象觉明,觉明神气相通,此时方物归根.无极功法,妙于用,在推手中,对手难撼,其根深也!无极桩之后有<虚无含一气>. 虚无含一气桩之后有太极桩。

l         手中无剑,心中无尘。

l         练功之余多一点关爱他人之心,出手/出口时便不会太重了,如心存伤人之意,纵无伤人之行也不太好。

l         外圆而内方。人活一世,内不方就会没有个性,生活没什么色彩;外不圆也不行,毕竟这世界是大家的世界,相互关爱才会其乐融融。

l         很多问题,就是分合问题,而分合问题之中什么在被分合,因应什么而分合,何时分合。关键在于意动与心动,而意和心的关键在于意识和无意识。有人比喻为海面上浮动的冰山的一角为意识,水面下的为无意识。

l         练太极拳头部和颈只要保持正直就行了,意念不要上头,气也不要上头,意要放在劲源或丹田,但这只是一时,练熟之后还要去掉。要以气摧形,不要以形带气!“以形带气必伤。”

l         顶头悬是沉肩坠肘往下的意思。

l         妙与窍:老师说:常有欲而求其窍,常无欲而观其妙。武功入手之法,因人而异,求窍讲法、求巧寻径、分层次、讲经脉.....须有师傅指导,有欲而求。此外,如悟得规矩,身边无师的学者,亦可循规矩、讲基础,踏实修炼,观其妙、悟其窍,归一后进而无法,说不定也可无欲而悟。就像慧能所说:道由心悟,岂由坐也。

l         分与合:我觉得“气、意、神”等还属于人的虚体,行、体、架属于人的实体,像实数、虚数组成复数一样,人是由实体与虚体组成的复合物(复物质),最根本的分和应是虚实相合。在随意太极中我非常强调意形训练就是练的意形相合,进而达到虚实相合。真达到虚实相合,气意神不出尖了,就感觉不到了,也就是意不走大脑的所谓真意了。也就是一项运动技能达到条件反射,”自动化“了,也就是一些同仁所说的返先天了。但此时先天绝不是原来的先天,这一先天是融入了运动技能的先天。达到这一步是练功人理想。






太极杂说402009-04-06 10:08

l         10 10是我的一个公式,即:1/0等于无穷大。

    求解人生:社会回馈的绝对值是1,不论正与负回馈都是1,自己的所欲所求为0,则人生幸福等于1/0,无穷大。(王建同学,千万不要将负的回馈当成-1,代入公式,得到负无穷大,笑谈,笑谈)

    求解佛门极乐,果是1,空是0,极乐等于1/0 .曾在千山与老禅师闲谈,禅师说:好个1/0,省却了佛法的千言万语呀!但0是什么,我说0不是没有,0是正负分界。禅师说:00有何区别,我说:凡夫顽空而退志,士大夫体空而进德,此区别之一也。禅师说:好好,需知悟在一时,证须终身啊,切记。

    求解道家无不为,1是有为?0是无为?1/0等于无不为?

求解武家:1是后天技能?,0是先天无法,1/0是无法不容、应物自然、武功化境....

l         作为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它(作为拳术)应该还有圈的概念、内外相合的概念、开合鼓荡和呼吸配合的概念、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的概念,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概念,蓄发相变的概念等等(出圈是危险的,但有大勇之人得机会也可以出圈,话说回来,苦心研究的太极高手身手敏捷,一般情况下何必出圈?)。否则,那太极拳或许是不完美的?

l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点明太极生于无极。何为无极?无极者,将人体后天人为所产生的力量松净,本能习惯卸掉,回归至人生初始,象婴儿那样,方称无极。但无极又要靠阴阳才能求得。阴阳,这里是指先天阴阳,即神与意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神守于脑,注于祖窍,贯于骨骼,清静至虚,即虚灵顶劲。动指行功;分是意念由大脑与神分离,再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为静合,即气沉丹田。神意互恋,至明至活。能练就这些理论的要求,然后再求懂劲。

练功者还得了解何为太极,太极在人体的功能与组成。太极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对立,四个方面组成。二者四个方面还要各归其位组成一个整体,它们分别是元神(后天只能称“神”);元气(后天只能称“意念”);无极的身体(后天是僵硬笨拙的身体);内劲(后天无,只有“力”)。这四个方面各归其位:元神归骨,称收敛入骨;元气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内劲由元气推运,再运行无极身体运动,太极始动。无极身体为阳,内劲为阴,元神为阳中阴,元气为阴中阳。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方能阴阳相济。”

l         无极者,太极而生。

    无极,太极本无分别,虽曰一体一用。然还是无别。因为无极说的就是道体,而太极是其生之。所谓“道自虚无一气生”。就是“道生一”。一是没有分离的。虽说是“一生二”,但是生二者就非太极了。我的老师说无极于象上就是一个圆,太极于象上就是圆中间的那一点,这就是真太极。先天太极。有了变化,就是两仪。太极图那是逆修,由二而一的一个过程,如果一有动就是二生三,就是分别对待。所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说的就是针对太极而言,意思是说内里的静极而动,关键是不是真动,而真动的前提是不离太极的状态。阴阳是孕育万物的必须。内里的生命再造的主宰也是太极的状态。可以说,太极就是神气的无离,无极则是清虚的心境,于后天来看称为意。唉!我总觉得这是落于后天的说话!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此动是人为之动,人为之动,就离了清虚的心境。不是真太极的真动。所以,紧接着说,静之,则合。就是说不要主动为之,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能这样的不追不弃方是正道,这个正道就是随其生灭而不生灭。绝不牵强。我把这段话给分开了,因为我是在先天上解释她的啊!分开后我发现这是两个动名词语法(动之。静之)。所以,意思一下子就明了了。而且还把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联系到了静之,则合为一体。

我好象还有什么没说明白的!那就是具体的应用啦。在应用上,因为是道家先天太极的练法。所以首先是要站桩。桩法不是练力,是练的气。坐法不是枯坐,练的是神。而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是离不开意,离开意,就没入手的途径了。只要法度作的对,那就能一身平和,念虑少欲----万物归三,而又由三归二。此时是太极图象。这就是神气,而外面那个圆不是别的就是意----心境。意到此不能用了,一用就是那个人为的动,但是她还是存在的。反正就是返归,返归再返归,没有分合的对待说法。证到那个一就是一阳萌生,全体舒泰,心境清凉,这时就可以坐了。此一是真一,再造变化之时,都是她,你说无为的真造化能以后天的分合见解而论之吗?当然我是很注意桩法的修炼,这也是我老师常要求的。有此一,行功走架就又不同了!纯是先天的东西。我很佩服孙禄堂先生的架子结构,那里就是为了一而创编的。如果只是走架,我个人认为,不代表我的门派,那孙老先生的精华就将成绝响。

l         打手不用手,脚下飘着走;用意不用力,没有就是有。

l         练养结合,以养为主。

l         把站桩和划圈结合起来,感觉很不错,我的做法是:腰下和跨连接处还有腿和裆要象站马步壮和浑圆桩,有意识的让它稳当,能产生一种特别稳的感觉;而且下盘站好之后,上半身非常放松,感觉上半身没有很大力气想有僵劲都不行,只能划圈了,所以我想,松腰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意念或者要求,你想让它松,不见得就会松,而你把马步下去,把裆撑圆,下盘稳定了,腰自然会松,上半身自然灵活.

l         直心是道场

l         道德经》密意只有四个字:虚心实腹,是入手处。“虚心实腹意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此心是指天心,有位置。

l         太极按照地域和风格,以及练法应该分为两派。一为南派,一为北派。因为南派更多的保留了道家的修习要求和门训,所以其派有实难见。相传是张松溪先生一脉。甘凤池先生就是这一派的显著人物。到了清朝的时候,甘凤池的嫡孙甘淡然先生云游至北京城。据说,那时他已九十有余。经王兰亭先生的介绍,遂于李派创始人,李瑞东先生相识,相见有缘,加之李瑞东先生最爱学习天下各家太极,在诚诚之心下,终得江南派太极得精华。后来这也成了李派太极的镇门绝技。还有就是,李瑞东先生一生学尽天下,还得到了陕西派太极一系,只是我没问过我老师有关陕西派太极的情况。所以不知为不知。抱歉!我犹龙派的确始自三丰祖师,是在清朝中末以后由武当道门传出来的。这个争论是没有必要的。《武当》杂志社的挖掘小组在建社初期就开始了这一派的寻找。这是有记载和有权威部门经过周密的考察肯定了的。受传之人就是我门内的第三位祖师-司星三先生。王兰亭,李瑞东,司星三他们三位前辈在杨禄缠先生逝世后,常在一起,王兰亭先生的绝技我不太清楚,但是功夫很高。估计也是另得道门别传。后入神秘大山隐修而无记载!李瑞东先生的绝技是“江南派太极八法奇门拳”,技击不同于任何一家太极,都是走奇门,踏洪门的步法,老师说那是一步就三丈的打法,厉害的不得了。有“野蛮太极”和“武太极”的说法。司星三先生的绝技是“犹龙派太极”。司祖师自得“犹龙太极”,遂与以前功夫分别开来,他本来就是一个不爱言语之人,深得隐修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