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的手机哪款好:明朝的三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43:36
明朝的三杨
明朝的辅臣首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杨士奇(1364~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永乐元年(1403),杨士奇被选入内阁管理机务,由于他在经济(不是现代意义下的经济,而是经邦济世即管理国家的意思)、识拔人才、文学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永乐二十一年以后担任了实际上的内阁首辅二十二年,是明代任期最长的首辅。杨士奇为人宽宏大量,好称道别人的长处,检讨自己的不足,常以大局为重,从不记私恨。杨士奇平生乐简静,闲暇时闭门读书。居官奉职甚谨,在家里绝不谈公事,朝廷的事,就是至亲的人也不让他们知道。在京城为相几十年,妻子却在家乡躬勤家业,以耕作为务。杨士奇因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为相以后,常以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为念。尤其是宣德五年(1403),许多地方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宣宗召杨士奇商议下诏宽恤,免除灾区的赋税及所欠官马亏额。杨士奇请求将过去旧欠赋税和薪刍钱一并免除,并减免官田租额,平反冤狱,淘汰工役,这几项措施深受民众喜爱。杨士奇的政绩还在于知人善任,拔擢贤能,史称他“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杨士奇爱才重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他向来认为,各级官吏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安危,应该提拔博学多才,品好的人当官,要搞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不重资历、学历,不管出身如何,即使是死刑犯的人家,有贤能的子弟也应破格选拔,加以重用。经杨士奇荐举的人,大都有政绩,官声好,廉冠天下。杨士奇还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主张严格考试制度,以选拔和造就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才。杨士奇是明代一个颇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刚直敢言,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意见,使明朝初年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仁宣之治太平盛世。从中国历代皇朝看,皇祚是否绵长,与第二代皇帝的作为有很大关系。唐太宗,宋太宗,清圣祖都是有所作为的皇帝,三杨促成的仁宣之治(严格地说仁宣是继永乐之后定都北京的第二代),使得明朝能和唐、宋、清一样国祚绵长。杨士奇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他的诗歌雍容典雅,与杨荣、杨溥形成明初的“台阁体”诗派,杨士奇为诗派盟主。“台阁体”是一种颂扬功德,点缀太平的诗风,左右了当时诗坛。正统九年(1444),杨士奇病死,终年80岁。赠太师,谥文贞。
  杨荣(1371-1440),原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也是永乐元年被选入内阁管理机务,并更名荣。官翰林院修撰、侍讲以及右谕德,兼侍皇太子。永乐五年(1407)到甘肃管理军务,进右庶子。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跟从朱棣五次北征。十四年进翰林学士。十六年进掌翰林院事。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内阁首辅。他觉得自己只在军务方面比杨士奇强,其他方面都不如,身体也差,就把首辅位置让给了杨士奇。宣德元年(1426),皇叔汉王高熙在乐安(今山东广饶)造反,杨荣首先劝告宣德皇帝在高熙未成气候的时候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避免了又一次的靖难之变。五年进少傅。正统五年(1440年)还乡,途中至杭州而卒。诏赠为左柱国太师,谥文敏。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时人称为“南杨”。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其后被检入内阁,又不断跟随成祖北征而成为永乐朝的近臣。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并且一度为这场夺嫡斗争而入狱长达十年之久。杨溥的出狱是在十年后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炽得到成祖遗诏的第四天。十天以后,太子朱高炽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杨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后。宣宗即位后,杨溥入内阁,开始与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共掌机务。正统十一年卒,谥文定。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政绩也比前两位差。
  正统初年,三杨年纪都很大了,需要接班人。杨士奇找了两个状元作助手,一个叫曹鼐(1402-1449)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一个叫陈循(1385-1464)江西泰和人。曹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能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三杨死后,曹鼐就自然成为首辅。此时英宗已经亲政,身边有个大太监王振挑唆皇帝经常无事生非。曹鼐毕竟年轻,资历威望不够,压不住王振,正统十四年终于惹出土木堡之变。在这一事变中,英宗被俘,曹鼐殉难。于谦领导了京师保卫战,击退了外敌,并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代宗景泰皇帝),以免受要挟。整个景泰年间都是陈循担任首辅,陈循为官清正,关心民瘼,基本维持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