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运泰集团电话:谈逆向构思法之三:反常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2:35:29

出其不意皆新奇   背逆常理亦成章

 

                      ——     作者:海珠儿
      什么是反常式?具体地说,就是置读者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常规、常情、常理而行之的一种构思方法。主要写故事的反常情节,人物的反常表现,环境的反常气氛,从而表现出深刻的主题。
      人们常说“顺理成章”,反常式逆向构思法则是“逆理成章”。有创见的作者,都十分注重独辟蹊径,不落窠臼,追求常规中的反常,反常中的合理。一个作品,如果只是描写生活中的常态,毫无新奇之处,欣赏者只能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应有的情趣。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反常式逆向构思立意,则能以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表现出更正常的本质,从而收到出人意料,无理而妙令人震动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这正是“出其不意皆新奇,背逆常理亦成章。”
      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跳水》这篇文章就是运用的反常式逆向构思法。故事情节是这样:一只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把他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高处的横木上。幼稚的孩子为追回帽子而爬上桅杆,并摇摇晃晃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船舱外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时,准备打海鸥的船长拿着一枝枪从船舱里走了出来。他看到此情此景,立刻向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不跳就开枪。孩子受枪之逼,一低头跳到了海里,水手们立即把他救了起来。
      父亲用枪逼儿子从桅杆顶端跳进大海这一惊人之举就是写人物的行为反常,又构成了反常的情节。乍一看,这一行为似乎有些不合常情,近乎荒唐,但仔细一想,却觉得船长的反常“措施”是唯一能救儿子的办法。其一,孩子已经走上横木,要想不失平衡 地从横木上走回来那就不可能了;其二,孩子心中已生恐惧,脚下已开始摇晃起来,随时都有跌下来摔个粉碎的可能,所以,此时此刻唯一的生路就是跳进深深的海水之中;其三,这一天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站在甲板上,随时可以入水救人;其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岂容与人对话?固然 ,绝招就莫过于此了。由此看来,这一反常的行为与情节的构思,不仅合乎常情常理,而且,也使故事的情节高潮突起,扣人心弦;同时,还揭示了船长机警与果断的性格。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他的《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一篇独特的、意味深长的反常式逆向构思立意的小说精品。它写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他并未失去劳动力,同时也并非全无就业的机会,但平时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的威胁时,却认为最佳的选择就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虞,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侮辱自己的人格,希望因此而被抓进监狱。结果每次都受到宽纵,无法落入法网。可当他在一个教堂前,因受赞美诗音乐熏陶而心潮起伏,萌生老老实实靠劳动过生活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写苏比想进监狱,是心理的反常;为了进监狱而故意犯罪,是行为的反常;多次违法犯罪还被宽纵,当决心改邪归正时却又无故被捕,这是情节的反常。这些反常思维都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创作原则,为什么呢?因为苏比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根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警察看见苏比犯罪宽纵了他,可在教堂外无任何不轨行为却又逮捕了他,这种警察有权随意判断的行为,正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这些文章之所以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这不能不说反常式构思有它的绝妙之处。笔者认为,与其它写作方法比较,它的突出优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吸引力强。一些反常的情节往往曲折、惊险而离奇,一些反常的行为往往幽默、诙谐而风趣,因而让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
      其次是寓意深刻。写作中运用反常式逆向构思去写那些不合常理的现象,看似无理,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理”的体现。一些反常而带普遍性的事物,往往包含着比现实生活深刻得多的内在真实,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对立统一,产生出一种超常的审美奇效。
      但如果在写作中一味追求“反常”,致力于虚构惊险情节,描绘奇特场景,定然会妨碍主题思想的表达,削弱主题思想的社会意义;如果任意违反常理,牵强附会,倒行逆施,文章将会失去真实,流于虚假。这是写作中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