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违章处理时间:王东京:如何打破“论资排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7:24:43
事先声明,我不是政治学专家。为文分析论资排辈,是因为在笔者看来,经济学能为思考这个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当下政府正在换届,关心此问题的读者应当不少,笔者在这里说些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

  大致说,经济分析有两类,一是实证分析;二是规范分析。前者不带主观偏好,只告诉人们真实世界是什么,为何是这个样子;后者则必须做价值判断,要指出好坏对错。分析论资排辈,也可用这两种方法,不过考虑行文方便,还是让我分头来说。

  用实证方法分析论资排辈,有两个问题要回答:第一,是否存在论资排辈?第二、论资排辈若存在,那么它为何存在?对头一个问题,只要不是闭目塞听,说“官场”存在某种程度的论资排辈,想必没有太多异议。这样,也就无需我多费笔墨;对后一问题,我曾思考多年,现在答案是:论资排辈与干部委任制有关。就是说,在上级任命下级的条件下,论资排辈必成官场的理性选择。

  经济学的精髓,其实就一句话:“约束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家,一定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学教师,一定会追求职称最大化;政府官员,一定会追求职位最大化。企业家与教师不必说,人家自己也直言不讳;不过官员不同,即使内心想升官,嘴上却未必肯承认。其实不承认,事实也改变不了。世上恐怕没人希望官越做越小的吧?既然如此,官员要追求职位最大化,那么在确定选人规则时,无论是选官的上级,还是想升官的下级,都会用“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先以下级为例。假如有两个方案,选用干部既可由上级指定,也可论资排辈,那么下级会做何种选择呢?答案是后者。为什么?因为信息不对称,领导用人,大多会用自己了解的。若上级不了解你,甚至不知你姓甚名谁,升官的概率自然很低。可对下级多数官员来说,接触上级并非容易,只有那些常在领导身边的少数人,才能近水楼台。不同的是,大凡官场中人,都有一定资历,只要讲究先来后到,不许插队,则多数人不会吃亏。

  再看上级。上级与下级,其实是相对的。处长是科长的上级,但却是局长的下级;局长是处长的上级,但相对部长说,局长又是下级。从这个角度看,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上级与下级的选择其实并无二致,他们都会赞成论资排辈。再说,下级政绩如何,由于岗位不同,上级往往很难作决断。而任职年限,不仅清楚可比,而且下级也大多接受,所以按资历用人,一是简单易行,二是有利官场的稳定。

  我曾读过一本历史方面的书,记得其中有一节,“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其用历史分析的结论,与我用经济学分析正好殊途同归。

  据作者考证,论资排辈起于北魏,发明人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叫崔亮。据说,崔亮发明此法,也是出于无奈。崔亮有个叫刘景安的外甥,曾写信给舅舅,对论资排辈提出质疑,崔亮回信说,如今想当官的太多,即使十人共一职,也不够分。所以,必须立个规矩,不然,任人四处走门子,官场会弄得乌烟瘴气。再者,现在吏部用人,是大权独揽,即便我能铁面无私,那也是一面镜子照天下,而天下之大,难保我不选错人、用错人。

  崔亮说的是对的。纵观古今,只要是由上头少数人选官,在官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论资排辈确实有积极意义。不过,这只是从实证的角度看,若改用规范分析,对论资排辈作价值判断,可说此规则流弊百出,乏善可陈。所谓论资排辈,说白了就是只认资历,不问能力。只要年头长,哪怕是下品庸才,照样升官;相反,若年头不够,任你功高劳苦,也不能任用。如此做法,岂不是在鼓励庸人吗?

  是的,论资排辈漠视贡献,优劣不分,奖罚不明,若长此以往,必会挫伤广大官员的进取心。更重要的是,此规则不改,千军万马熬年头,上上下下比辈分,干部年轻化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中央曾三令五申,干部要年轻化。可由于论资排辈未破,大家都这么一前一后地排着,前面的不动,后面的也动不了。加上官场台阶又多,亦步亦趋,干部年轻化就只能纸上谈兵。看来实行干部年轻化,还得改规则,要惟才是举,看轻资历。

  可以肯定,随着经济社会进步,论资排辈迟早是要打破的。但困难在于,论资排辈并非某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约束条件下多数人的选择。因此,打破论资排辈,绝不可指望一蹴而就。事实上,今天仍明文规定:副职提正职,要在副职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上级副职,要在下级正职工作3年以上。可见在近期内,任职年限还得是干部晋升的依据之一。

  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而改革选人规则,更是一件利益攸关的大事。因此,在谋划改革时,我们既要积极,又要谨慎;既要注意治标,但重点必须治本。前面说过,论资排辈是“委任制”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既然如此,按照经济学分析的逻辑,改革用人规则,必须先改委任制,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要委任制改了,论资排辈必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