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驾驶证年检地点: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10:31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长篇论述连载)

  代序:
  
  该长篇巨著不知会被打造成什么样子。由于仅是消遣文字,为了速度考虑,因此不会查找任何典籍,仅凭记忆。有时间上网就会打上几段,纯是现场作品。
  
  依照网络规则,我们仅视为游戏文字,但本篇定将集合了诸多网络朋友的智慧,某些论述,日后也必定被后人所证实。
  
   某位伟人曾说过,科学需要幻想、需要稚子童心。
  
  
  
  一、 喜欢旅游的人类始祖
  
  2009年9月收到英国科学界一份群发式电子邮件,但凡这类邮件,通常是某国为了宣扬其最新成果。不过这份文件还是有点意思,详细可见9月9日英国《独立报》史蒂夫·康纳的署名文章《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头骨》。不过史蒂夫一直以来是一位喜欢作秀的记者,他为了篇幅考虑,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文章的大意是:非洲不是人类的唯一发源地。科学家在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不远的考古学地址上发现了一些古代人头骨。他们得出结论:人类始祖大概在180万年前,从非洲跑到格鲁吉亚,然后又集体迁移回非洲并最终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
  
  现在全世界基本都认可了人类起源于非洲,流行的观点是:人类大约100万年前离开非洲。至于我国发现的元谋人,按这种观点解释,那是250万年前,人类始祖从非洲到中国旅游一趟,然后集体跑回去了;再过了约一百万年,他们又想旅游了,结果又跑到中国云南,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再度返回。
  
  曾经有许多中国科学家不服气,人类为什么不能在非洲之外的地方进化?唉,更精深的研究告诉我们:那是不可以的,那样的话进化就全乱了,必须要跑回非洲去。
  
  现在英国及欧洲主流为了维护“人类必须起源于非洲”这论点,无论何处有新发现,都会弄出一个结论,他们是出外旅游了一圈,又跑回非洲去继续进化的。
  
  这确实是非常搞笑的结论:我们人类的始祖,在250万年前开始,就会不间断地集体出外旅游一圈,然后集体跑回非洲再进化,呆上了很长一断时间,又再出来转一圈,又集体回到非洲大陆再进化,这样兜兜转转数百万年后,终于成功进化成人。
  
  让人吐血的结论。
  
  但这结论集合了诸多学科最尖端的科技来相互印证,可以这样说:假设现在推翻“人不是起源于非洲”,那么我们二百年的辛苦努力全部白费,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可以被推翻了。
  
  而事实上确实解释不了,人类在进化历程里,为什么那么喜欢旅游,离开非洲大陆,不远万里、落地生根、生儿育女,某一天,突然想起了,又集体跑回非洲去……然后又跑出来转一大圈,再然后、集体跑回去……
  
  当然那个年代,决无任何交通工具,路上险阻重重,而当时的人类还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豺狼虎豹环伺,他们纵使有决心也绝无能力大举迁移。
  
  前文提到的“旅游”并不准确,用动物的“迁徙”更为准确一些。但这样迁徙同样令人类丧失了非洲大陆的进化环境,使现今的人类进化历程变成了一项最让人啼笑皆非的研究。原本,满打满算,用三百万年,将古猿进化成现代人,已是时间非常之仓促,打个比方:其“侥幸”程度就象我双手在键盘上乱敲,而打出一部《鹿鼎记》。即使,我们人类是那么侥幸完成进化,那么,为什么还要满世界乱跑?那么概率就如是拉只猴子来电脑前打部《鹿鼎记》。这可能吗?
  
  时间原本就远远不够了,你还乱跑。凭啥?
  
  到底我们错在哪里?是基因研究错了吗?是古地磁测定方法错了吗?是碳同位素断代错了吗?是裂变径迹错了吗?还是热释光方法错了?假如这些都错了,那么人类的所谓“科学”很多都错了。那么,究竟是不是《进化论》本身就是错的?
  
  《进化论》在地球其它物种之上得到证明,但偏偏在人类身上行不通。为了避免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一朝覆灭,我们惟有保守地假设:人类,并非纯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来。
  
  
  (后文预告:人类是半水栖动物,保留了诸多特征……)
  
    PS:将DNA排列起来,一个典型的人类细胞中含有6英尺长的DNA,约合1.8米,有一个成年男人的高度,但只有1英寸,还不足3厘米的DNA携有需要被用来制造蛋白质的密码,其他部分究竟是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布瑞纳研究后发现,它们是废品。这个科学家凸现了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态度,由于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表明了诺贝尔奖对“未知领域”的态度。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5:48

  二、人类曾在海里游回来
  
   现代人,即是数万年前生存至今的人类,由于躯体各处存留了太多太多的水生特性,以至于敬爱的科学家们也无法熟视无睹。我们的近亲类人猿的五指之间,找不到皮蹼的残余,而偏偏我们拥有——我们的祖先天生一对鸭掌,适合水中遨游?至于下肢及脚掌,那更是“反进化”。所以,一直以来,都存在一种观点:“人类在进化历程中曾进入海洋再返回陆地”。
  
   这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假设。我们甚至于幻想:并非所有“海猿”都乖乖回到陆地上,某些还继续呆在海洋里进化成“美人鱼”……天空海阔,驱鲸驭鲨,这确实是一幅幻美绝伦的场景。
  
   后来这个假设被现实无情地击破了。进化,无疑需要时间的沉淀,短短的三百万年,时间相当紧迫,你还有心思到海洋里逛一圈,再施施然游回陆地?
  
   一百年来,为了维护该学说,科学家们奉献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当然这种努力是必须的,否定了“陆——海——陆”这样的进程,很多现象就无法解释,现代人花费了二百年时间辛苦搭建的“进化论”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于是有些科学家将人类由陆入海的时间提前,提前到南方古猿,甚至于始祖古猿的履历里。
  
   通过时间的前移,力求将人类进化史这一个“圆”合拢。但可惜的是,即使是始祖古猿,进化成现代人,满打满算也就是九百万年,这一丁点时间,真能满足人类跑到海洋里走一遭的愿望?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生物进化中的逐变需要漫长的岁月,即使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在地球上已无天敌,能够静下心来完善自己,所需的时间量也是非常之庞大。高级哺乳动物暂且不论,就算低等如恐龙,看看霸王龙进化成型用了多长时间?数以亿年计。
  
   现在最先进的基因研究,不支持人类曾从海里游回来这一假说。提出该类假设的科学家也偃旗息鼓。他们明白,如果动摇了科学的根本,世人皆对科学嗤之以鼻,科学界将整体受损,“权威”则不复存在。虽然你我皆不满连科学都饱含了政治特质,但,这恰恰是时下现状。
  
   同样因为基因研究,得到了人类祖先数度离开非洲,远程大幅迁徙的结论。这结论让人吐血,但这确实是高精深的DNA体系里的成果。幸好个别开明的科学家,也试探性的提出:基因体系未必能作准,我们还是回到化石,回到纯考古上面吧?
  
   回到化石,这种想法看似放弃了高等科学,但在思路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既然可以放下“尊严”,回到化石与考古,为什么不能加大步伐,一步到位,回到现存的人类身上?通过现存的现代人,来探究人类的起源,难道不是捷径?
  
   现在人类对于基因及遗传学的掌握,已达到新的高度。从《进化论》诞生开始,被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反复推翻的“狼与狐狸”遗传假说,最终已得到结论。其结论是“世界上的狗,全部培育自中国南方的一种狼”。在未有基因研究探寻其源时,大家看见哈巴狗的样子与大灰狼相距甚远,一直不肯相信其祖先是狼,宁愿相信其起源于狐狸。这就是让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狼与狐狸”的故事。
  
   事实上我并不苟同这个所谓的结论。科学,特别是“实用科学”之外的“人文及自然科学”,逐步异化成一项生意,为了延长其保鲜期,不断推出悬念,不断自我救赎,仿如一部“悬疑剧”。
  
  
  (下文提要:狼进化成万奇百怪的狗,为什么可以那么神速?那是源于“人工选择”。为了后文需要,无奈要重温一下《进化论》与“人工选择”。)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5:51

   基督教传言,达尔文临终忏悔放弃了进化论,无须考辩是否属实,但晚年的达尔文确确实实陷入了困惑——他无法自圆其说,将“进化论”融会贯通。
  
   当然,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并不迷信由自己首创的学说。达尔文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因此,《物种起源》与本文《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同样属于“一部长篇争辩”,同样是划时代的巨著。
  
   达尔文提出了针对“进化论”的三点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的时代,普遍迷信“融合遗传”:父方和母方的性状融合在一起遗传给子代。这是很明显的谬误,白人和黑人结婚,所生子女的肤色总是非黑即白。特例是个别热衷于与多位异性偷欢的女子,生下的双胞胎一黑一白,原来他们分属不同父亲。
  
   达尔文虽然从动植物研究与培养中得知优良的性状能够被保留,但该论点在人类身上就行不通。例如一个白人到非洲黑人土著部落结婚生子,几代以后他的后代就会完全变成土著。《物种起源》宛如一部将人类排除在外的著作。后期达尔文被迫做出让步,承认“用进废退”这样的见解是成立的,可以用来补充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上,在达尔文逝世前后,生物学界普遍接受“用进废退”的拉马克主义,而怀疑自然选择学说。有位仁兄名叫孟德尔,他认为: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优良的基因不会消失,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这个理论纵然牵强,但被后世视为达尔文理论的补充,称之为“伟大的融合”。
  
   然而,用该理论,我们或者可以解释低等生物,至于人类,我们自己,则发现是无法解释。人类有特立独行的进化倾向,他偏偏不遵照科学家设想下的条条框框行事,无奈,达尔文晚年宁愿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
  
   回过头再度审视《物种起源》,在研究之初,达尔文的切入点是“人工选择”。有史以来,人类的一项伟大成就是创造了大量的驯化动物,例如将狼和狐狸培养成千奇百怪的狗,“人工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进化历程的“揠苗助长”,威力庞大无伦。
  
   达尔文搜集了一百五十种鸽子(研究之余还可以研究一下红烧乳鸽),发现它们之间虽差异甚大,但都起源于一种,即野生的岩鸽;同时他还研究家鸡(鸽子吃多了也会腻),发现虽然鸡的品种繁多,但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即野生的原鸡。
  
   那么,各式各样的品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那是因为人类的喜好,为宠物们选择了“变异轨迹”。不喜欢的,就剥夺其交配权,最终通过遗传以及变异累积,形成了定向发展,培养出形态各异的宠物。
  
   达尔文成功定义了“人工选择”学说,同时它也严重妨碍了我们的思维。千奇百怪的狗,谁能分辨得出它们的祖先是狼或狐狸?“人工选择”可以变异得飞快,依此推断:古猿用三百万年进化成现代人,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时间也是充裕的。恩格思等先贤就认为:自然进化就象人工选择一样简单,完全忽视了人工选择,其实是拥有一个具备无上权威的外力,如同“上帝之手”。而在现实里,没有“上帝”为人类的演变指明方向。
  
   人类的进化历程,比较客观的事实是:根本连三百万年的“变身”时间都不存在,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估算。三百万年,完全是一个被夸大的数字。现代人,这是一种瞬息之间,一跃而上成为万物主宰的动物,是超越了自然规律的个体。因此在这里,谨慎地提出一个疑问:人,真是进化的成果?
  
   假设一个场景:我和你是来自外太空兼拥有高等智慧的生物,不远亿万里来到地球,骤眼看绝大多数生物都合情合理,但一旦看到人类,就会惊诧莫明。这种吃惊不是基于人类的某个部位,而是全方位的。人类的身体的每部分,都存在难以解释的疑点。但凡这类困惑,相信也会偶尔存在于某个人的脑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者,我们缺乏一个机会:置身世外来审视我们自己。
  
  
  (后文将以置身世外的视角,针对人体逐项分析。首先对象是一直未受质疑,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鼻子。)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5:52

  四、谁捏起了人类的鼻子
  
  
   地球上举行“哺乳动物游泳大赛”,分为“鱼型组”与“非鱼型组”进行角逐。“鱼型组”的各类海豚与须鲸斗得不亦乐乎,必须运用“电子眼”设备方能分出胜负。“非鱼型组”也不遑多让,以下实况是“人类”与“海狮”的角逐。
  
   在外星智慧生物眼中,海狮和人类的外型类似,尾巴退化,头面部布满硬毛而少绒毛。海狮的四肢适合于潜泳,而人类的四肢适合于海面竞速,最终,人类因为鼻子挺拔,比海狮抢先一步用鼻尖撞线。
  
   失败了的海狮相当不服,确实,作为陆生的人类,竟然拥有一个比海狮还先进,更适合在海里遨游的鼻子!造物主是否公平?究竟有没有猫腻存在?
  
   我们人类自己,对鼻子没有太大的好感,特别在青少年时代。鼻尖总显得油油的,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也就是容易产生粉刺、黑头之类,除了有碍观瞻之外,还对我们吸引异性有极大的影响!按生物进化、自然淘汰的角度看,这很不应该。我们假设人类真由古猿直接演变,并一直生存在陆地,那么首当其冲的鼻子的生理构造就大有问题!从鼻尖和鼻翼布满油脂这一项来说,既不符合“自然选择”,也不符合“用进废退”,完全不可理喻。
  
   然而,换一个角度,假如人是一种“半水栖”的生物时,富有油脂的鼻尖就不难解释了。此外,人类的鼻形构造也不合理。查看近代医学、解剖学书籍,对于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等构成的“外鼻”,最经典的描述是: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
  
   凭什么人类的鼻子要弄得那么尖、那么挺、那么出类拔萃,以至容易受伤?是谁捏起我们的鼻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也会觉得无奈,为什么要进化出一个“极其容易受外伤”的鼻子?特别是笔直而显得脆弱的鼻骨,对陆生动物而言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设计。但不妨回想一下,当你半潜泳状态时,你的鼻子就如同前置分水器,基于“流体动力学”,你会感到,这是一个相当优化的生物艺术。一个圆乎乎的脑袋,产生的阻力无疑更大。如果说,船舰的前端,是参考我们的鼻子设计的,你可能不同意,但不能否认两者的相似。
  
   有一点必须着重提出:虽然我们鼻子极易受伤,但无须太过沮丧。人类鼻子的修复能力甚强。进化系统证明了对鼻骨、锁骨等的极端偏袒与重视,在灵长目中绝无仅有。
  
   再说鼻毛,众所周知,鼻绒毛确实必须,它能过滤空气粉尘,但这里说的鼻毛,不单指鼻绒毛。那么除了绒毛以外,鼻腔拥有更为粗壮发达的硬毛,这些硬毛有何特殊意义呢?阻挡飞虫进入?这样的几率太小,但如果是阻挡水流中的浮游生物,这样的意义就极大了。
  
   人类的外鼻构造是鼻孔向下,一开始解剖学家就指出这是一个失败。鼻孔朝向下方,更容易吸进地面腾起的粉尘,一些猿猴通过鼻骨退化,鼻孔上仰,现成了更适合陆生的“朝天鼻”,相互比较,人类的鼻子坚持着“反进化”。
  
   或者你会说:高挺的鼻子具有审美的需求,但别诬陷古猿也喜欢高挺的鼻子,进化当中的古猿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当然是扁平的鼻子更保险,这样被野兽攻击的概率更低,更适合生存的实际环境。
  
   猫科动物是一类成功的陆生动物,可参看它们的鼻子。众所周知,猫科动物的鼻子比人类进化得更成功,它们的嗅觉更灵敏,然而,它们为了利益平衡,也不肯将鼻子进化得更英挺一些。
  
   我们人类呢?凭啥?
  
   客观而言,人确实是陆生动物里游泳与潜泳的高手,人的鼻子具有其独特之处——鼻腔构造不易呛水,兼有“打喷嚏”这样高级的防御性反射动作,这些均是人类的先天优势,但问题是,在我们进化的历程里,为何要强化这样的优势?
  
   现代解剖学分析,人类的鼻子确实已在退化,按照肌肉组织、神经构成,原本人的鼻翼是可以闭合的。其实,你尝试用自主神经去控制鼻翼张合,仍会感觉鼻翼在轻微抽动,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是能够控制鼻翼闭合,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需要如此的生物设计?大自然选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鼻子,相信绝不会只为了开个玩笑。
  
  
  (下文提要:人类全身上下俱是疑问,几乎没有任何构造是“合理”的,暂时未定写什么,看回复决定。)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5:55

  五、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双眸
  
  
   按流行说法,现代人类归于“人属”,人属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是唯一幸存的一个种。近代的动物分类学说,很繁复也很混乱,研究起来相当痛苦,这里一笔带过。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人类属于狭鼻猴这个总科(或称“子目”,是“目”与“科”中间的分级)。
  
   科学家用鼻形是“窄”还是“阔”来定位,划分灵长目的两大类;假如用眼睛色泽来给猿猴们定位,会得出怎么样的情形呢?我们现代人,大部分属于“黑目猴总科”,包括了黄种人、黑种人与绝大部分猿猴;至于部分北欧白种人,则单独属于“色目猴总科”。从此,我们地球上的人种,分属两个子目。
  
   是否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虹膜颜色不同,并不象科学家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这种变异,需要对基因系统大动干戈。由于我们的科学还一直“在路上”,所以,动物分类学说存在难于圆满解释的矛盾,不能仅仅从某个“点”出发,为了顾全大局,唯有牺牲“色目猴总科”这种划时代的分类方法。假如换一个角度,从双眼的整体构造与功能,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呢?得出的结论是:现代人和一种鸟类,同属于一个总目,我为这个总目,命名为“猫头鹰总目”。
  
   猫头鹰就是我们熟悉那种深夜出动、目光如炬、视鼠如仇的猎杀型飞鸟。它拥有和人类眼睛完全一致的视界,兼拥有与人类同样的视距变焦功能。此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共同点,猫头鹰是唯一能够分辨蓝色的鸟类,而我们同样以能分辨蓝色而自豪。
  
   在色彩系统里,蓝色不同于其它颜色。一般动物,可以通过色光的深浅来辨认颜色,但这种“辨色”方法,却无法分辨蓝色。过惯了夜生活的猫头鹰,“漠视”各种色泽,它是选择性的“色盲”。说到“色盲”,现代人也保留了同样的“强势遗传”,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更易“中奖”。这类朋友与猫头鹰一样,对其它颜色熟视无睹,但对蓝色相当敏感。蓝色在他们的眼中,呈现的是一片光亮与圣洁。
  
   蓝色,那是属于大海的颜色。
  
   所谓“强势遗传”,特指生命系统认为“可能有必要”的变异,例如人类为免受疟疾侵袭而形成的“蚕豆病”。该症状的基因保存于四亿以上群体中,强势得不能再强势。俗话说:“得到其一则失去其一”。为了使人类避免遭受烈性传染病疟疾攻击以至覆灭,“蚕豆病”应运而生;“色盲”是相类似的遗传,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一般认为:人类能够分辨七色,那是动物里极其高超的,然而按这推论,蜜蜂比人类先进。生物讲究的是“实用价值”,能够分辨色彩并不代表眼睛的“实效”提高,恰恰相反,避免了“色彩”的分心,可能使捕猎定位更为精准,例如成功的捕猎者犬科动物的眼睛只区分黑白,猎物是什么颜色对它来说绝无价值。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矛盾的结论,却在自然界被充分验证。更进一步展开想象:某种环境里的人类,由于光线的不足,分辨颜色已对他们毫无意义,宛如夜色里的猫头鹰。
  
   着眼于尊严考虑,不敢想象人类是昼伏夜出的鼠辈,我宁愿将“某种环境”假设为海洋。人类是否基于在海洋里捕猎,而拥有如猫头鹰一般的视界构造和遗传基因?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还是少年时代,我第一次潜入大海,当其时是紧紧闭上眼睛,一直不敢睁开,想法很简单,是“害怕眼睛进水”。我的一位女同学自小生于海边,她鼓励我潜泳时睁开双眼。起初半信半疑,后经实践后发现:在海底睁开双眼,原来决无不适感。由此爱上潜水。可惜潜得越深,视线逐渐迷糊,无法分辨珊瑚鱼的绚丽色彩。女友经常潜入海底为我打捞贝类,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她就能看见?只是因为她是渔民的后代?
  
   女友回答使我更心生疑惑:“我的视力不怎么好的,有些颜色分辨不清楚,不过在海底,我能看见。”难道她是色盲?这个假设,后来在学校的体检里得到证实。
  
   这段经历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去否定一切,但也不轻易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人类拥有一双凌驾于诸多动物之上、综合指数极高的眼睛,这不知是否应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并没有快速捕猎的需要,归罪于直立行走使我们丧失了必要的追捕速度;进化历程也没有潜入深海的履历,凭何得来水陆两栖的精品双眸?
  
   前文提到蜜蜂眼睛比人类先进,只是特指蜜蜂能分清“紫外线”这一特长,而从构造上看,蜜蜂的“复眼”比较人类的“摄像头”眼睛,那是远远不如的。这一对“摄像头”,还拥有“交互成像、动静对焦、全感应、瞬间智能……”等诸多优点。即便是达尔文。也无法相信眼睛是从“自然选择”中慢慢演变而来,人类的骄傲,成就了他的痛苦。不想再对我们凌驾万物的双眸再加褒词,否则本文无法收束,最后就说一说人眼与近亲猿猴的区别。
  
   首先,人类的眼睛是一双“水眼”。眼睛的表面,需要长时间供水,泪液膜随着眨眼不断刷新,而眨眼功能由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双重控制,保障它始终在“眨”,平均每五秒就眨一次,一生里至少眨眼五亿次。此外,在眼球的内部,充盈着一种稀薄透明液体,称为“房水”,它就在眼内流动循环。这一双“水眼”构造,使人不禁产生联想:这究竟是不是一双水兽的眼睛?
  
   人类眼睛构造趋于完美,但作为水兽的眼睛,无奈也兼有其弱点。最典型的是以下两项:“散光”与“青光眼”,均是难以解释的医学现象,前者象是为了适应不断潜水和露出水面,而形成了一种“进化歧路”,结果进化未完成,变成屈光不正。后者仿佛是为了应付潜泳造成的眼睛内压变化,演变过程出差错而遭遇变故。
  
   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形成,源于进化道路上的尝试失败。这足以反证我们的“水眼”来源。研究眼科的科学家是相当支持人类从海洋里返回这一假说的,否则,他们连眼泪的成分都无从解释。
  
  
  (下文提要:倘若将眼泪深“挖”出来,又将是一长篇,呵呵,说是游戏文字,但我已觉得有点用力过狠了。下文是什么,诸位决定吧。)
  
  
  PS:关于色盲,我在现实里还有两位朋友,一位是装饰设计师,至于为什么色盲能当上设计师,这无法考究了。他被评价为“使用色彩大胆活泼”,呵呵,他是色盲,对待颜色当然大胆。但他对于蓝色的使用却十分慎重,简直到了“蓝色宠拜”的境界。另一位朋友是舞台总监,他所追求的舞台程控灯光,几乎就是“纯蓝”统治一切,浪费了程控灯光的七色变幻。在他的眼中,“蓝”就是最光亮圣洁的颜色。当然,我的这两位朋友不是孤例,现在的研究已一致认定:所有色盲的朋友,眼中都有一片亮丽的蓝。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5:59

  六、一缕秀发千万年追思
  
  
   前文提到人类应属于“猫头鹰总目”,导致大量的科学家们哑巴吃黄连,无法组织有效的辩驳。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我决定不再坚持,而提出一个崭新的分类假说:现代人类均属于哺乳纲之下的“有头发亚纲”,除此之外的其它哺乳动物,一概属于“无头发亚纲”。
  
   “亚纲”等同于“总目”,是“纲”与“目”中间的分类级别。人类如此伟大,是因为他头顶生有头发,这一缕长发,使我们啸傲动物界!勿论何种动物,都无法和人类比拟!
  
   凭什么人类是万物之灵?曾经诸多生物提出异议。在它们眼中,人类仅仅是凭借了外力,借助了“工具”,并不是以一己之力获得统治地位。人类直立行走?别提这个,这原本是进化倒退;人类拥有脑部?什么动物不拥有脑部?人类这个罪恶的脑袋,思考的全是以“破坏自然、毁灭地球”等极端方式而获得统治权,还好意思再提?
  
   人类不由得反思,芸芸众生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是哪个部位呢?他想起来了,是的,就是头发!
  
   我们俯瞰天下众生,傲然发问:你们哪一个有头发?有头发的请出列,我与你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众生哑然,天地间一片静默。原来人类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脑袋拥有头发,十万根秀发追随终生,这在动物界是仅此孤例,绝无仅有。
  
   漫长的一生当中,人类的头发始终伴随着生长,不离不弃。我们近亲类人猿缺乏此基因,扩大到整个生物界都找不到类似的个案。如果用“进化论”配合DNA体系来审视人类头发,会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水生动物爬上陆地,其中一支进化成庞大的陆生动物;另外一支则躲在地球某一角落努力进化,在距今三百万年前旅行至非洲,变身成为人类始祖。
  
   以上推断不合情理,但符合科学的“法理”。进一步探寻人类头发的高深之处,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雌雄异像”。需要注意“雌雄异像”不同于“雌雄两态”。雌袋鼠拥有育儿袋这类只是低级的“雌雄两态”,我们将视线转向更为高级的猫科动物。
  
   猫科是一类成功的陆生猎食者。猫科的面型,是陆生动物的完美范本,除了耳朵之外,猫科动物也是面部轮廓最接近人类的物种。猫科动物的视野,也与人类最相近(唯一不及猫头鹰)。正正因为长得象,所以,猫科动物也一直得到人类的宠爱。
  
   人类喜欢研究狮子与老虎孰强孰弱。狮虎同属猫科中的佼佼者,是陆地上的顶尖生物。骤眼一看,老虎稍强,体形完美兼肌肉组织合理,单打独斗决不可能输给狮子。但问题是狮子愿意和你单挑吗?狮子是猫科里最领先的动物,它是有组织地群居,有组织地猎杀(有组织犯罪),而且,狮子还拥有一项领先的特征:雌雄异像。
  
   雄狮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而雌性狮子则没有。请别小看这种分别,这是一个物种在进化历程中是否领先的标记!看到这里,联想到人类的雌雄异像,或者有朋友以为接下去将说人类的胡须吧,错了,我说的还是头发。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假如是男人有异像而女人没有,这无疑是低估了人类。我们的女同胞,事实也拥有了凌驾于男性的基因,这一点在动物界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知道头发的寿命是二至四年,每日生长约0.3毫米,那么正常来说,长到40厘米左右,头发也就寿终正寝了。这样作出结论,女同胞们绝对不予认同。长头发是女性一种特例,长达几米的秀发比比皆是。而且女同胞偏爱于折磨头发,烫、染等手段无不用其极,换成男同胞?你不怕秃顶即管去尝试。深入研究发现,头发既不是由活细胞组成,也并非死细胞,那是一种在睡眠状态下的干枯细胞。为什么女性的头发强悍,头发的功用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们自以为是的解释是: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夏天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可惜这样的解释相当苍白。增加美感这一“所谓”功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防晒的功能对生活在丛林的人类祖先意义不大,防寒功能则不如绒毛更有效。最后一项抵挡轻微的碰撞,更使人啼笑皆非。
  
   反驳得这样彻底,部分支持“海洋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不同意了。他们提出:人类在海洋里哪有大树可遮荫?头发防晒功能重中之重!而且坚韧的头发还可以分散水流冲击力,是完美的导力体,避免了水流对赤裸头顶的直接冲击,不要小看这种海浪冲击,那是会对脑部造成轻微脑震荡的,没有头发的保护,日积月累,人就会变成白痴!
  
   原来头发那么重要,我终于醒悟过来。依此而论:神秘莫测的发旋,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发旋,又称“头漩”,位于头顶中部。由于头发并非与表皮呈垂直生长,具有四五十度的倾斜角度,而且不同部位的头发倾斜方向也依照几何定式,从而形成脑袋顶部的“头漩”。按照以上观点推断,“头漩”是根据流体动力学而诞生的生物设计,它使海洋中的人类更从容对抗波浪冲击。
  
   “雌雄异像”到这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在狮群的系统里,谁负责捕猎?答案是雌狮。我们也不妨认定,人类始祖也由雌性负责觅食,所以雌性头发拥有比雄性更强大的基因。
  
   人类确实相当偏袒,为头发提供了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优质材料,头发具有复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组成,具有“亲水”与“防水”的双重特性。几百万年来,进化最快的人类器官就是头发,基于它是“反进化”的产物,因此它在不断寻求改变以适应陆生氛围。同时头发细胞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为什么它选择“长睡不醒”,是因为现时所处的环境已没有“苏醒”的必要?
  
   现代人,特别是女性,都十分爱护他的十万根发丝,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审美”源于性选择——为了繁衍优质后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头发这“废品”依然心存绮念?或者这就是深藏思维深处、横亘千万年、对曾经岁月的追忆。
  
  
  (下文提要:以后还会讨论毛发系统。至于下文写什么,依照惯例,由朋友们提出吧。)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05

  七、走进歧途的一双耳朵
  
  
   自从本文将猫头鹰和人类划入“猫头鹰总目”之后,遭到动物界的竞相抨击。反应最激烈的是体形庞大的哺乳类——大象。它们认为:象类与人类在“进化树”拥有类似地位,两只耳朵也是分居头部两侧;耳朵既然在生物位次中高于眼睛,应以耳朵为分类基准;但凡那些耳朵竖在头顶上的虎、狼、马、鹿等,是属于“竖耳朵总目”;而大象与人类,耳朵一左一右,应该属于“分耳朵总目”。
  
   人类苦笑之余,对象朵仔细审视,发现它大如葵扇,左右分置,兼顾着平衡庞大躯体的妙用。动物界最高等的耳朵无疑属于马,它的耳朵尖小挺立如“削竹”。葵扇与削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耳朵是“感知危险”的第一器官,马儿无时无刻需警戒四周的天敌;而在自然环境中,大象是“金字塔尖”生物,它完全没有天敌——这是它们耳朵的差异化根源。那么人类呢?人类始祖在进化历程中已无畏虎豹豺狼?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耳朵又再给了我们一道“反进化”的谜题。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从此但凡提到灵长目,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类最高等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灵长类是真兽类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真兽类诞生后的最早分支。而灵长目并非高度特化的类型,保留较多的一般性的真兽特征。灵长目在进化树的“品阶”,与兔子、大象类似。稍高于兔子,但低于大象。
  
   假定进化系统是一棵树,最高级的无疑应是最顶端的枝叶,但人类就象是从树身中段斜斜杀出的一条横枝,突然间越长越快,抛离了大象,甚至超越了树顶,成为万物主宰。
  
   地球上“进化树”的主干,包括了食肉类和有蹄类——虎、狼、马、鹿等等,它们霸占了山脉、草原、荒漠等地球大部分地区。灵长目的祖先避其锋芒,选择了离地三尺的树栖生活,千辛万苦寻觅到这处空间继续进化。早期的猴类非常谨慎地踏足这个世界,由于天生视力不占优势,所以它们强化耳朵和听力,力求在黄昏与黑夜里均保持高度灵敏;其后为了捕捉飞蛾等昆虫,它们的耳朵演变成能够接收超声波,成为动物里数一数二的群体。“聪明”二字,至少占据了一个“聪”字。
  
   何谓超声波?那是指超过了人耳能接收的声波频段的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顾名思义,这两种声波对现代人的耳朵均属奢侈品,我们无福消受。参看各种典籍,对于人类耳朵功能简介基本雷同:现代人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这个范围比许多低等动物都要小得多。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要选择退步?难道在进化历程中,人类始祖突然不惧环伺的天敌,反而将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削弱了?
  
   “视死如归”背离了进化精神。在时刻准备逃命的环境里,耳朵当然比眼睛重要,听力覆盖的范围无疑远超于视力。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故,使人类逃离了自然规律,出现反进化?
  
   审视人体构造,出现了更难以理解的情形。人的耳朵,分列于脑袋两边,位于眼睛侧后方,凸出表面的部位称为“耳廓”,或俗称“耳壳”。现代人一般对耳朵不甚重视,现在请你立刻去对镜细看自己的耳壳,你会惊呼,这是具备聚集与反射声波双重功效的精巧设计!仿生学为何对人耳熟视无睹?科学家的答复是:根本就无须那样复杂,我们能听见的频段有限,随随便便就可以了。道理说得通,但更深的疑惑随之涌现:既然毫无必要,大自然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副精品耳壳?
  
   大自然更大的玩笑在后面,这一对耳壳虽属精品,偏偏却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哺乳动物。别的动物能够转动耳壳“辨向集声”,我们就不可以。假设人类始终是陆生动物,“自然选择”在这里变得不堪一击。更为无奈的是:部分人的耳肌未完全退化,耳朵仍可以稍微活动,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拥有该项功能的,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我们放弃了优势,而使自己成为高级生物中的另类?
  
   俗话说:“得到其一必失去其一。”在我们的进化历程里,肯定有某种重要因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我们放弃了对听力的追求。人类的耳朵兼有一项独特性能,过去通常不受重视,那就是“辅助平衡”功能。人耳内的平衡装置精巧绝伦,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首先要提到的是“半规管”。
  
   人耳有三个互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至于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兼且又互相垂直呢?一般的推论认为:因为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
  
   部分科学家不认同这样的推论,他们的理由是:人类既然不是在天空里自由飞翔,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左+下”这样复杂的运动方向。“下”是什么?那是大地,难道史前人类拥有“瞬间穿地术”?而且参照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也不需要这样“怪异”的设置;我们祖先在陆地上更为简单的行为,真有必要采用这般高科技的配置?
  
   对于生命系统而言,拥有超高威力与实用价值是两回事,就象用“血盘大口”去捕捉苍蝇一样,只会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现代人在陆地上的平衡能力,在动物界居于中下水平,但他却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装置。不但如此,还因此该装置过于“拔尖”,使人类原本应拥有的平衡能力,堕落到不如猿猴。“怀才不遇”的苦衷,你能体会吗?
  
   数年前,有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生在死海。死海由于拥有大量盐分而浮力超强,一般人都可以轻易浮在上面看杂志。或许是看杂志太专注而疏于照顾,一条狗和一个婴儿不慎掉进海中。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狗被淹死了,婴儿安然无恙——小家伙浮在了海面上。科学们大感兴趣,分别用猴子和狗再做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猴子和狗都是倾斜着在水中挣扎翻滚,无法保持平衡,都有被淹死的危险;与之相反,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成人,甚至是婴儿,掉进海中都能保持相应的平衡。
  
   科学家们由衷感叹:人类的平衡能力是多么厉害啊!我们耳朵内的精妙装置被再度热捧,后来的争论延伸至“人类是大海的宠儿”终于偃旗息鼓。因为众所周知的苦衷,各方均对“人耳为海洋而设计”这一推论忌讳莫深。但事实证明了,在进化成现代人的路途上,我们放弃了耳朵的部分功能,而赋予了它更庄严的使命。这一双“误入歧途”的耳朵,使我们在水中获得超凡的平衡能力,成就了一项“鸡肋”般傲视同侪的荣誉。
  
   前文提及:人耳平衡装置除了半规管外,还有椭圆囊与球囊。假如承认人类与大海的渊源,椭圆囊与球囊这“双囊”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双囊”的功用是依据地心引力,提示头部方位倾斜度的相关信息。在什么环境需要动用地心引力兼且出现“不断倾斜”的情况?答案不言而喻。“双囊”还兼顾“斜头俯身加速”这种陆上罕有的情形,这是什么一种姿态?你或者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类在游泳中的常规姿态:头部向左或右倾斜,俯卧着前进。
  
   人类这一对海兽耳朵对“水流声”的敏感度超乎凡响。很多人备受“耳鸣”的困扰,那是因为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我们会对例如自来水管等微弱的水流声产生响应。按人耳的频段,原本是听不见该类声波的,但偏偏对水声有超常发挥。人耳有一个奇妙的通道连接鼻咽部,一般称为咽鼓管或欧氏管,主要功能是引导空气进入耳内鼓室,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无疑在陆地上这样的设计有点画蛇添足,它最大的功用是能保证我们洗头的时候,水不能灌进耳朵深处——因为我们的内耳是可以选择性封闭的,兼且另有通道用于透气。
  
   由于人类身体的疑点确实太多,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假设:一种水栖或半水栖的高等智慧生物,与陆生的猿猴,通过某种办法,繁衍出“智人”这原创物种。而我们听力的减退、拥有精致但固定的耳廓、“鸡肋”式的水中平衡力……凡此种种,皆源于此。
  
   面对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一双耳朵,我们选择欣然接受。至于人耳限制所能接受的声波频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假如将“危险迫近、猎物出现……”诸如此类的声波,划定为有价值的声波,海洋里的“有价声波”不似陆地复杂,几乎与人类能感知的频段类似,但海洋里毫无价值的各种声音却是汹涌滂湃。这个时候,或者就该庆幸,我们不是马。陆地上将耳朵与听力进化得接近完美的就是马,它通过耳廓转动就能感知声波来源,一般动物无法察觉的次声波,它也能接收。尝试拉一匹马到海边,此时大海纵然是风平浪静,马也会显得烦躁与痛苦,那是归结于旋涡、风浪等杂七杂八的声波困扰着它。而我们人类,则拥有其它动物不具备的优势,在大海旁边,我们听到应该听到的,放弃不应听到的,海风吹拂,海天一色,轻松愉悦,悠哉尤哉。
  
  
  
  (下文提要:鼻、眼、耳均已写了。至于下文写什么,还是留待各位朋友决定。)
  
  
  PS: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打字的过程中放弃了不少篇幅。以后恐怕要为耳朵内的耵聍,眼睛中的眼泪,鼻子的嗅觉等等,专门写上一二篇。或者你会问:人类进化真是那么多疑点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位科学家说得幽默:人类拥有如此多的水生证据,科学界还因各种原因而选择沉默;相同的证据下,犯人早被判刑了,就算仅仅只一半的证据,犯人也必定被陪审团裁决有罪……呵呵,这就是属于现今科学的黑色幽默。但看了本文后,希望能减少你的遗憾。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12

  寄语:接连深“挖”了人类头部的几个器官之后,网友给出继续演绎的两个选择:一、生殖器官;二、皮肤。生殖器官过于敏感,我将会构思一个超现实的故事来阐述它。至于皮肤,现代科学家已有一个“结论”:人的皮肤是独立于人体的另一个生命。这怪论虽属刻意夸张来彰显观点,但可反证写“皮肤”会变成浩瀚的文字,唯有暂时押后。转换些轻松话题,尝试探讨假如没有人类,什么动物才会是万物主宰。
  
  
  八、假如没有人类抢班夺权
  
  
   自然科学有其特殊性,假如剔除了少量“仿生用途”之后,科学就等同于一部长篇故事。它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科学故事有其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我们小时候获知“人是由猴子变出来”,那种兴奋与震撼记忆犹新,继而浮想翩翩并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从这一个角度说,达尔文确实是伟人,他讲述了一个影响亿万人的故事。无须苛求,“真假混杂”,是故事的特质。本文同样是一个故事,如果它能激发各位对自然界的兴趣,便已达到它的最终目标。
  
   讲故事与听故事的其实是同一类人。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与我打这篇文字一样,我们同样也在思考也在积极发挥想象,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与可读性。人类对故事可谓情有独终,追溯其源,那是基于灵长目独特的好奇心。原始的灵长类生物,与最早啮齿动物(鼠类)亲缘密切。鼠类是具有超级好奇心的小家伙,但凡遇到未知事物,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咬上一口试试,啮齿动物是因此而获得命名。“啮齿”源自拉丁语,就是“咬东西”的意思。
  
   灵长目的始祖,形状就象一些爬到树上的老鼠,这些早期猴类保留了祖先的好奇心。直至后世,这种好奇心尚未减退。开个玩笑,就例如“神农尝百草”。当然本篇并非论证老鼠是人类的祖先,事实上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拥有共同祖先,只是因为在进化路上分道扬镳,才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
  
   “进化”是谋求更完美构造与更高超技能的过程,是一个危险枯燥反复不断的尝试过程。灵长目在进化尝试方面,与啮齿目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它们喜欢固步自封,不走正道,而偏好“横向”突破。当今啮齿目分化出高达二千种,虽然几乎全是被捕猎的对象,但它们不屈不挠地挣扎求存。灵长目也不惶多让,演变出姿态迥异的物种,虽然惨遭天敌灭绝的例子甚多,但仍迷途不返。
  
   按现代人的道德观念看,猴类与鼠类同样属于“自甘堕落”的类群,虽然获得某种特定意义的成功,类群遍布全世界,但始终只能作为“被猎食者”,在生物链中属于除植物外的最低级位置。人类也遗传了该项基因,“进化惰性”相当明显,“逃避”成了主旋律。所以,在人类成为万物主宰之后,即使获得了其它动物不敢想象的进化空间,也是“暴殄天机”,让进化停滞不前;更热衷是通过其天赋智慧,借助外力与工具,以毁灭地球的代价去繁衍。
  
   人类确是一种另类的生物,将其归入“哺乳动物”是对其它物种的侮辱。生命的基理是什么?生命是为了组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地球环境与自身种族都获得长久的发展。这条“链”中,既有完成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植物;也有与植物共生、并获得能量转换的昆虫;再有采食植物,链接生态的食草动物;当中还有觅食昆虫的小型捕猎者;最终端是捕捉各种小兽,完成生物链最后一环的猛兽猛禽。
  
   遵照该观念,即使是啮齿目的鼠类也并非“自甘堕落”,只是为了上述生命系统作出奉献。不由慨叹:人不如鼠。忍无可忍之下,我们尝试将“人类”这一另类抛离开去,再来对地球的主流生命系统作出探讨。
  
   剔除人类,正本清源,地球生命,在铅华尽洗之后到底是何种模样?首先,必须注意的是其中的佼佼者——塔尖生物。
  
   塔尖生物,全称为“金字塔尖的生物”,它们在进化系统里占据重要地位。自然界传递能量的每条食物链,如“草→兔→虎”或者“草→昆虫→鸟→鹰”等等……几乎所有的食物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食物链上各级按其拥有的个数和能量绘成一个图,就是下宽上窄的锥体形,宛若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这就是无形但却实际存在的“生态金字塔”。
  
   金字塔的基础是那些能够捕捉太阳能,并制造营养物质的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而站在塔尖上的动物是食物链中最高一级消费者,它们通常是一些肉食性的大型动物,如狮、虎、熊、鹰、鲨、鲸、鳄……等,如果没有金字塔基部那些绿色植物和中间层次动物支持,霸主们就难以维持生命。
  
   以上所列的捕猎者,是常规意义上的塔尖生物,和我们研究的塔尖生物,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特定意义的“塔尖”,是指那些“全无天敌”的动物。自然界没有天敌,等同于再没有猛兽以它为主食,其中拥有突出表现的当属“长鼻目”的大象。
  
   与大象类似,“奇蹄目”里的犀牛也是凭借体型庞大、皮坚肉厚,在自然界全无天敌,从而拥有塔尖生物的地位。除此之外,尚有部分已接近“塔尖”的动物,例如“偶蹄目”的河马,没有任何猛兽敢于挑衅成年河马,纵使是鳄鱼也会被河马一咬两截。但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兼不能有效保护幼崽,所以,河马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塔尖生物。
  
   上述这些动物,加上猛兽猛禽,还有海洋里的鲸、鲨等霸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命类群。它们不象那些连生存都危危可岌的动物——首要任务是强化其逃命技能;它们在自然界没有天敌胁迫,可以稍微静下心来从容进化。假以时日,其中的某个物种,将会脱颖而出、啸傲寰宇,成为真正意义的万物主宰!
  
   灵长目并没有突围的优势。灵长目被称为“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那是“以人为尊”的思想作祟。至于“脑部大小论”,更是人类为了掩饰“篡位”而散播的烟幕。按照神经细胞的体积与脑容积,所有高等生物的脑部容量已相当充足,人脑反而是“过大”了,这并不符合进化法则——过大的脑部形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上古的尼安德特人的脑部大于现代人,但不见得比现代人聪明。极为讽刺的是:现代人对脑部有效使用不及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大量脑细胞被人类“闲置”了。
  
   倘若没有人类抢班夺权,究竟何种动物,才是地球万物的真命天子?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命题,“进化论”未能为我们提供结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善它。
  
  
  (下文提要:如果按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一种动物领先?下文将继续本命题。)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15

  九、谁才是真正的万物主宰
  
  
   人类被勒令禁赛之后,“进化竞速大赛”正式在地球上拉开帷幕。获得参赛席位的塔尖生物跃跃欲试,究竟谁能脱颖而出、率先冲线?海陆空兼容的赛道穿越时空,横亘于天地间。各路霸主一字排开,竞逐全面启动之际,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最有可能夺标的种子选手。
  
   “长鼻目”在自然界全无天敌,是典型的素食“塔尖生物”。但在进化历程里并非一帆风顺,曾几度起伏但百折不挠。它们除了体型庞大之外,长牙与长鼻成为众多猎食者的噩梦。大象的脑部重量是人脑的几倍,拥有超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兼且具备“情商”——这是高等智能化生物的标志。长鼻目是进化树横枝生物里,最有机会主宰地球的动物。
  
   让我们回到进化树的主干,“奇蹄目”在食草动物这一大类中,是奋勇争先的一个群体,当中有两个著名的代表:马和犀牛。但正正因为致力演变奋不顾身,使它们反不如偶蹄目中猪、牛、羊等繁盛。不过没有人类搞局,马和犀牛绝对没有覆灭的危险,它们的最大优势在于——进化基因不断寻求突破。
  
   陆地上曾经出现的最庞大的动物,并非长鼻目中的大象,而是远古渐新世的巨犀,体长达八米,身高五米。在荣登“塔尖”之后,犀牛的进化选择是将身躯逐步缩小、脑部逐渐增大。这种进化有双重意义。骤眼看犀牛身强体壮而略显笨重,但其奔跑的速度却让人类望尘莫及,而且平衡能力超群,轻松实现“飘移”——在狭窄的空间急转弯。犀牛即使未能成功统领世界,但它在进化轨迹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容置疑。
  
   犀牛众望所归成为进化大赛的种子选手,而同属奇蹄目的马,却有苦难言。虽然马不是真正意义的塔尖生物,但却拥有远超人类的感觉器官,兼备全能冠军的运动能力,它至少可获得大赛的参赛权。可惜马与人类的渊源深厚,赛会为了公平起见,惟有忍痛割爱。
  
   在大象、犀牛身边,是代表“偶蹄目”出赛的河马。河马矮壮,但同样神速,它甚至比犀牛跑得还快,人类短跑纪录在河马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据说为了表示对偶蹄目的崇拜,人类的奥运精神提出“更高、更快、更强”。曾经有人对河马身高提出异议,虽认同其“更快、更强”,但质疑河马的矮个子不能突出“更高”的精神。至此隆重推出河马的候补选手——长颈鹿。
  
   基于河马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塔尖生物,偶蹄目特别准备了一名候补选手,它就是长颈鹿。具有生物界最高的海拔,使头部与咽喉远离猛兽的攻击范围;铁锤一般的后肢,拥有一击毙命的威慑力。在自然界长颈鹿选择与羚羊、斑马混群,这是一种狡黠的生存智慧。
  
   大象、犀牛、河马的另一边,是来自于海洋的两位霸主——大白鲨与逆戟鲸,它们威名远震无须介绍,唯一需要指出的是:它们都拥有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勇于探索,这一点与人类臭味相投。
  
   海洋两极的旁边,是同样水栖的霸主,它是代表“爬行纲”出赛的鳄鱼。这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爬虫类动物,和恐龙拥有相同的祖先。由于长时间盘踞塔尖生物的位置,鳄鱼是“二阶进化”最完美的物种,甚至比“半路出家”的人类更为强大。它拥有强悍的免疫系统,让竞争对手汗颜。唯一可惜的是在进化树序列里,爬行纲级别较低,也因此造成鳄鱼这强大横枝,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去追赶对手。
  
   在鳄鱼旁边,是它的亲戚,血缘与鳄鱼最接近的霸主。但这位霸主独树一帜,它并非站在地上,而是盘踞空中。它是鸟类的代表——鹰。无须多作介绍,摆脱地心吸力,展翅高空,这原本就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既有鹰,必有熊。这是两名颇具竞争力的选手,中国人甚至借其谐音代表勇敢无畏——鹰熊!进化树的主干“食肉目”,为拥有众多霸主而傲视天下,当中包括了熊。爬树与游泳皆能,攻击防御上佳,智力与发展潜力均是上上之选。唯一的遗憾是它依照人类的进化轨道,除了研习“站立”这种怪异的姿势外,还将尾巴退化得几近于无。
  
   世间上的遗憾接二连三,原本同属食肉目、熊科的近亲——犬科,也应有机会露一露面,但基于赛会的避嫌原则,灰狼因为被同胞兄弟狗拖累,被大会取消了参赛资格。
  
   然而食肉目毕竟是进化树的主干,因此获得了三个参赛名额。赛道中央,是本次大赛的热门,两个雷霆万钧的名字——虎!狮!
  
   “进化竞速大赛”已进入白热化,时光穿梭,风云色变!十大悍兽,竞相演化,角逐唯一的王位!人类由于被禁赛,也乐得轻松,索性在一旁担任讲解员,为赛事现场直播。
  
   赛道上首先落后的是河马,在它气喘吁吁的身影旁边,有一个海拔宏伟的身影掠过。原来是长颈鹿见亲戚河马落败,为了偶蹄目的荣誉它决定殊死一搏!同时,鲨与鲸的竞逐,也因为逆戟鲸的强势,大白鲨已显得力不从心。但海洋霸主们耽于内斗,已被其它生物逐渐抛离。
  
   这边厢,鹰熊发挥了英雄本色,虽离顶尖选手有一段距离,但鹰和熊却是绝不放弃,表现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滔滔壮志!那边厢,鳄鱼骤见长颈鹿从身边跑过,出于本能一口咬住了它的铁蹄,由于违反赛制,被红牌驱逐出场。比赛原来决不能分心!
  
   长颈鹿由于受伤无奈退赛,其亲戚犀牛仍是一往无前!犀牛加油!你代表了有蹄类的最后荣誉!人类由于过于激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被出示黄牌警告。
  
   赛道之上,代表长鼻目出赛的大象,与代表猫科出赛的老虎狮子,几乎是同步冲向终点。究竟谁将获得最终胜利?
  
   大象望了一望身边,河马早已消失无踪,犀牛亦已远远落后,它感觉无由的孤独。在另一边,狮子率先向老虎挑衅,张嘴怒吼;老虎低嗥一声,不予理会,步伐更急;狮子怒咬利齿,紧跟而上。在老虎与狮子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中,终点已无限接近……
  
   瞬息间,赛事已结束。大象输得并不甘心,它的种系寂寞前行,已达数千万年。然而观战者更关心胜利归属——最终究竟是老虎还是狮子率先撞线?由于时空录象的最后结果并未公布,世间万物均在急切等待,此时人类发挥了唾液功能强大的优势,为众生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报告。
  
   “进化竞速大赛”首先考究种群在进化树的地位,属于主力干将的高等动物,拥有天赋的优势。当然,“分枝”也极有可能后来居上,但必须关注该物种的主导基因,是否具备足够的“野心”。
  
   要成功“变身”成为万物主宰,路漫漫其修远兮,兼且需要“懂得放弃、有所牺牲”。食草动物由于天生食性的限制,主导基因缺乏必要的攻击特质。所以食肉目——这一类最成功的捕猎者,应该最有机会脱颖而出;而在食肉目当中,以猫科构造最完美,它们拥有相当霸道的系统基因。
  
   猫科动物皆出自同一个祖先,遵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念,你会发现猫科动物拥有“超级智能化”的主导基因,它们懂得买保险,从各个路向出击,谋求在更广阔范围内控制世界。猫科中有小巧的捕猎动物各类猫,有稍大的树栖捕猎者云豹,有速度奇快的猎豹,有强于攀岩越涧的美洲狮,有爬树游泳无所不能的金钱豹、有体型最庞大线条完美的虎,也有群居生活且进化程度最高的狮……
  
   从赛事过程可以得出结论,狮虎的基因理念并非“自然选择”,而是“主动出击”。狮虎的演变展现出“不为主宰誓不罢休”的决心!例如:为了使基因系统更纯净、变异成效更显著,老虎选择了独居;为了使多种基因优势集合,变异覆盖面更迅速,狮子选择了群居。这两条路不存在对错,都是奔向成功的康庄大道,最终是谁先抵达终点确实难以预料……
  
   人类这番讲解引起了听众的不满,无奈之中,人类惟有明确态度:我们相信,进化竞赛是群居的狮子稍为优胜。“男女平等”是现代人的金科玉律,如果单从高等生物看,雄性占据主导,雌雄不平等。但人类进化成就显示,曾经的雌人(又名女人),占据了比雄性更重要的主导地位。这一点,与狮子相当类似。
  
   毋庸置疑,狮子是最终的万物之灵。(个别观众在鼓噪:狮粉!粉丝!狮粉人!人类置若罔闻,继续发表高见)狮子将出现的进化趋势是:逐步将雄狮变成摆摆样子、吓吓鬓狗这样的摆设;再过数百万年演变下去,雌狮愈强雄狮愈弱,雄狮的身形大概变成与雌性同样的大小,但其性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了标准的性奴。
  
   自诞生以来,狮子就是典型的塔尖生物,拥有不需要为“生存”而进化的境界,其中的演变让你叹为观止,它的小尾巴逐渐长出特异的骨刺。宁愿“废”了自己的尾巴谋求改变,确实非同凡响。反观老虎尾巴的进展,将会变得类似钢鞭一般犀利,是一样攻击利器。狮子选择了另一渠道,导致尾巴宛如小皮鞭,但它会越来越灵巧。狮尾拥有美好的将来……
  
   人类还在滔滔不绝发表演讲之际,时空录像结果正式公布。通过录象显示,最后撞线的只有一个身影,分不清楚是狮还是虎……
  
   或者这就是最完美的结局。狮虎原本就是趋向一致的生物,按自然进化再过几百万年,它们的差异将等同于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区别。最终,地球的最高等生物,原来是一种拥有四只脚一只手(尾)的猫科动物。可以预见,再过几万年,他们也会使用电脑,甚为灵活的两只前肢在键盘上打字,一条尾巴控制着鼠标,他们的名字,就叫做——
  
   狮虎人。
  
  
  (下文提要:末日审判……)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19

  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地球的进化系统里,某种动物通过非常手段获得领袖地位,却不知收敛,倒行逆施,使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损害。世间万物怨声四起,大自然举行“末日审判”,站在被告席上的正是不可一世的人类。
  
   面对证据确凿的指责,被告的无罪辩护显得相当苍白,理屈词穷之际,人类索性破罐子破摔:“什么破位子,我不坐了!让进化系统复原,你们重新再竞争吧!”
  
   此言一出,世间万物悉数沉默。一声叹息响起,紧接着是沉静坚定的声音“不—可—以。”
  
   这三个字震撼全场,这是属于大自然的声音。被告席上人类惊呼:“不可以?既然认为我罪大恶极,又不准我退位……这又不行,那又不行,到底想我怎样?”人类的面上满载委屈。
  
   一片静默,听不见回应。
  
   ——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人类向来不是具有耐性的生物,他急迫想知道答案。
  
   人与万物,皆生活在地球之上。地球,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她是所有生命的家园。没有地球,一切基础尽失,进化与竞争……等等都是水中月。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可惜,地球所处的环境并不太平。
  
   一直以来,相对于地球的伟大,生命过于渺小,所以我们很少去关注地球是否安全。地球是一颗行星,居住在银河星系中的太阳系。她不并孤单,有大大小小的行星一起绕着太阳公转。其中个头比较大的几颗行星还算安份,但那千亿颗小行星就不那么循规蹈矩了。
  
   地球有一个守护者,名叫月亮。她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亮上此起彼伏的“环形山”,证明她遭受了不少流星的轰击。曾经有直径一百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月亮,假如这颗小行星落在地球上,将使地球生物顷刻覆灭,世界重新进入洪荒时代。因此,无论月亮是被地球捕获的,还是由地球智慧生物创造的,客观上,月亮为地球的安全做出了伟大贡献。
  
   人类对月亮的膜拜由古至今,但月亮毕竟不是万能的,某些漏网之鱼,会避开月亮轰击地球。全赖于地球的超级防护罩——大气层,众多细小的流星被燃烧殆尽。然而,总有威胁地球的侵略者不断出现。按照科学家的演算,在高等智慧生物“人”繁衍大概一万年后,地球即将进入“众矢之的”的时代。
  
   小行星成功穿越大气层,虽然碰撞不足以瞬间消灭地球生物,然而后遗症相当严重。大量的火山爆发、海洋水位上升、海水的含氧减少及气候急速改变,导致大量动物灭绝。撞击形成的强震,相当于地球最强烈地震的百万倍,火山喷射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引至温室效应、气温骤升,尘埃遮天蔽日,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论“塔尖”还是“塔间”将一概覆灭,无一幸存。
  
   在人类纪元的2036年,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宽约四百米的小行星将和地球相撞。它拥有轻松穿越大气层的实力。在埃及神话中,“阿波菲斯”是邪恶和毁灭之魔,而这只魔鬼几乎就是“瞄准”着地球急速前来。科学家乐观地估计它未必能百分百击中地球,那就象我们举枪射击,瞄准的并一定中靶,因为有其它因素干扰命中。
  
   除了这个瞄着地球的邪魔之外,还有大大小小能制造灾难的家伙会光临地球。虽然它们的初衷并不是“瞄准”,但众所周知,瞄准靶心而命中的几率与“瞎猫碰着死老鼠”的几率实际上差异不大。假如没有高等智能生物设防,难道让大象与犀牛凭藉强壮的身体抵御?抑或是让“模拟进化竞赛”的冠军狮子老虎张嘴去撕咬这些流氓?
  
   当然不可能,绝不可能!这该死的“流氓行星”(质量微小的俗称流星,又名贼星),体积庞大,速度奇快,它就是灭世的使者,“末日审判”正源自于此!
  
   大自然告诉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地球将遭受类似的考验。上一轮赴考的是种类繁多的爬虫类生物——恐龙。它们的考试成绩见人见智。时光传梭,几千万年转瞬即过,距离灭世横祸只剩下非常短的时间,地球上犹未诞生高级智能生物,各路“塔尖动物”优哉游哉,维持着极其缓慢的演变。大自然倘若有灵,必定极度心焦。忽然,在这紧急的当口,一类奇异的生命斜刺地杀出,勇夺“万物之灵”的宝座。
  
   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但在这关键一刻,他们的出现,使大自然重新迸发了希望!
  
   这一类动物,就是——人类!
  
   人类恍然大悟,怪不得大自然不允许他退位,原来他肩负了如此重大的使命。横祸将至,人类面对的挑战相当严酷——即使在人类纪元二十一世纪,他们都缺乏实力抵御这些接踵而至的“天外飞星”,但至少还有希望,只要信心不失,只要信念还在,那么世间就还有希望,一切就还有希望!
  
   人类在自相残杀的过程中磨练出高超的科技,掌握了对付“小行星大冲撞”的基础。但由于仅限于理论从未付诸实践,兼且世界各国并不是百分百的合作团结,所以这一轮考试,人类并无必胜的把握。兼且除了“阿波菲斯”外,很快又发现了“阿波菲斯二号”,这“二号”的稳定性比“一号”强,它以地球为靶心,以一击必中的姿态飞速而来,在一百年后以十万颗圆子弹的威力向地球致以问候。以外还有“三号”、“四号”……这促使了人类的科技必须飞速发展,与天地竞赛。这是一场很不公平的赌博,“流氓之星”输无可输,最终只是换个形态存在;而人类输了,则是世界万物都输个精光,地球重新进入死寂的洪荒时代。
  
   人类终于清醒了,他从被告席上缓缓走出,重新回到了万物之灵的宝座上。他清楚地意识到,如让“流氓行星”得逞,追溯什么“进化的假设”毫无意义。人类是事实上的世间主宰,是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之灵!他有义务与责任去维护世间稳定繁荣,抵御“天外飞星”的使命舍我其谁!心潮汹涌之际,他还进一步认识到,“流氓行星”毕竟是“行星”,虽说瞄准了地球,还会留下一段时间让地球人组织防御;而那些拖着大尾巴的“彗星”,会卑劣得多,假如它们袭击地球,留给人类的反应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
  
   这确实是一场科技与时间的残酷竞赛!人类喃喃自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令生灵涂炭、再令其自相残杀……”人在其历史长河中,首先发明了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令对手血溅五步;同期发展了弓弩等远程武器,十丈外取人性命;再往后发展了热兵器,其中枪械虽是一击致命的利器,但由于单发杀戮不够快,因此开发出大面积杀伤的炮弹、导弹,甚至于储存了足以让世界毁灭几次的核武器……由此发展而成的高科技,使这一场“绝世防御”拥有了希望,假如是一种以和平自居的高智能生物,恐怕到灭世横祸出现时还不知所措——这,究竟是万幸还是不幸?
  
   人的历史就是相互杀戮的历史,以死伤亿万同胞的代价,人类终于“进化”到拥有抵御“天外飞星”的能力,这部血泪史,今天终于找到其正面的意义!
  
   大自然的存亡与否,就在这短短百余年间揭晓。末日审判的法庭之上,人类面向天下众生,用坚决而沉稳的语调说道:今天,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我们信心百倍,将用不世奇功洗清我们的罪孽!
  
  
  
  (下文提要:第十章之后,将回到前面类似于眼睛、头发的章节,下文写什么,各位朋友决定。)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23

  十一、 娥眉双刺的前世今生
  
  
   “勇于探索”是人的天性,尤以童年为甚。然而成年之后,通常会变得谨小慎微,就如刺猬般蜷缩成球状,以利刺来掩盖心底的柔弱。天性源自我们的祖先。哺乳动物起源于“食虫目”,该目名下现存物种有鼩鼱类、鼹类和刺猬类。由于前两类长得不够漂亮,因此我将刺猬认作远祖。(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是:我分辨不清“鼩鼱鼹”这三个字)除了刺猬是人的法定父母之外,还有一种海洋哺乳动物也参与其中,它就算不是原配也是“小三”,它们导致了“人”这一杂交品种的诞生,并遗传了我们“勇于探索”的基因。
  
   本文就是基于“勇于探索”而出现,最终的愿望,是找出谁是“小三”,为我们扑朔迷离的身世提交一个定论。人类属于灵长目,但现代人与猿猴的外观相距甚远,以至于身上的毛都被褪得一干二净。“脱毛”成为自然科学的第一难题。通常的论调是:因为人学会了穿衣服,所以通过“进化”将毛褪掉了。由此推论,没“毛”的才是人,有“毛”的是动物。
  
   这样的解释体现了成年人的共性——强调“唯我独尊”来掩饰内心的软弱。按这样的论调,河马将会很兴奋地宣告:基于人类和河马均没有毛,因此都应划归哺乳纲名下“河马总目”。
  
   现今地球上还有很多土著,虽然已成“人”却依然固执不肯穿上衣服,但他们也同样没有毛。此外,既然已展开“褪毛运动”,那应该一视同仁,连头发、眉毛、胡须一并褪掉才合理。头发暂且不论,那是水生的“小三”给我们的遗产,那么眉毛与胡须呢?为什么它们如此坚决地存在?
  
   支持“水猿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作出解释:由于体毛是属于分批退化,在部分毛发还没有褪尽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已返回陆地继续繁衍,所以,我们留下部分体毛不足为奇。骤听属于比较合理的假设,人类的眉毛是基于这个原因得以保留,但另一个疑问随之涌现。
  
   曾几何时,我们的少年时代,无知且无畏,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对眉毛提出疑问:“这两条东西是干啥用的?”科学家们给予一个庄严肃穆的回答:“眉毛,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线!”哦,原来如此!可惜长大之后,就会从眉毛所处位置得知:眉毛“保护”眼睛仅是一个“童话”。倘若是水栖动物,需要频繁进出水面,眉毛的存在还有意义,可以隔阻细小的海藻水草之类,但对于纯陆生的人类呢?
  
   众多周知,水生哺乳动物是没有硬毛的,也不存在眉毛之说。河马是否典型的水兽姑且不论,但它对人类却具有示范效应。河马的幼崽全身滑溜溜,初生的人类呢?婴儿出生时也很光猾,与河马的小宝宝类似,难道因此要认同“河马总目”的说法?人类自然不甘心,再度审视初生婴儿,腋毛、**等不必奢望,甚至连头发都可欠奉,但眉毛却一定已具雏形,一左一右分列于面部,顾盼生威!这一对眉毛使人和河马划清界限,人类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灵!
  
   再借鉴其它的高等生物。猫科动物长有散乱的“眉毛”,但那称为“触须”更合适。它属于探索空间的触觉器官,以判别狭隘处是否能穿越。猫的“眉”与“胡须”均属同一类,与人类的“须眉”,有着天壤之别。仔细探究:人类眉毛的化学成分、生长周期、遗传基因,均与全身的毛发区别甚大。“休止期”数倍于“生长期”,根本已不是“毛”的性格,眉毛的实际功用究竟是什么?
  
   中国古代认为:**的眉毛具有显著特征:紧密柔顺;而非**的眉毛则呈现“开放”状态,并有“竖立生长”的倾向。这种说法在现代当然被视作洪水猛兽。但古代人于细微处的观察通常强于现代人,因为没有太多事情可分心。眉毛竟然可以扯上“性”,这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奇异东西?女性“始伏终竖”的眉毛究竟有没有遗传机理给予证实?
  
   上述的谜题,可从中国古代经脉学说来探寻答案。现代科学的发展,经脉已不再被认为是邪魔外道,它拥有非常深邃的学问,只不过这种学问过于“高深”,我们还未能融会贯通。眉毛隶属“十二正经”中举足轻重的“足太阳经”,假如人体身壮力健,足太阳经血气充沛,眉毛就自然表现得强盛。**变成非**,相当于进入“第二生命轨道”,自此脉络将有全新的演绎。遵照经脉原理,眉毛的重要性超乎凡响,它是人体的防御器官。回顾“眉毛是眼睛第一道防线”的说法,“防御器官”似乎也合情合理。
  
   现代高等生物的当中,大象的头部拥有两样防御利器——长鼻和长牙。因此,防御器官长于面部,也并非不可想象。但眉毛对于眼睛的保护效用相当有限,而且眉毛从婴儿诞生就毕生追随,难道只是眼睛的附庸?疑问并未解决,我们暂时将注意力转到睫毛。
  
   按常规说法:睫毛是眼睛的第二道防线,那是基于眉毛抢夺了“第一”的位置。事实上睫毛才是眼睛的真正防线,其生长机理也符合这一用途。睫毛在毛发中寿命最短,反复更新,从不间断,相比于头发而言,它是“活”的,拥有非凡的“触感”,只要有灰尘接触它,立刻会引起闭眼反射——其反应速度冠绝人体。睫毛构造唯一不合理在于“上眼睑密而下眼睑疏”,这“上密下疏”的设计,不能为陆生人类的眼睛提供周到的保护。但如果是进出水面或俯身潜游,却是有必要强调上眼睑。人类身上太多水生证据,已不在乎多此一样。
  
   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上睫毛长得浓密而向上卷翘,强调水栖防护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睫毛的倾斜度与卷翘度也随之下降,变成几乎是竖向正前方,更为符合陆生的环境。睫毛的履历不算太长,它是属于伴随人类进化的配套装置。但眉毛的历史则是相当悠久,甚至于可以依照“鸡和鸡蛋”提出一个极其高深的哲学问题:究竟是先有眉毛,还是先有人?
  
   这个问题让科学界束手无策,个别科学家不服气,于是运用各学科的高深理论及先进手段来探寻眉毛的源头,他们发誓要弄清楚:“眉毛”这古怪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物种进化的悠长历程里,是什么东西演变成眉毛?
  
   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惊世骇俗,而是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眉毛的前身,原来是一种“刺”。刺并非特异的构造,在自然界随便可找到例子,就如食虫目的刺猬,就是全身遍布尖锐棘刺。这一个发现的伟大之处,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经脉”学说暗合,并因此证明了:刺猬果真是我们的父母,勿论当中有没有“小三”,但刺猬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却是相当深厚,并且将“刺”也遗传给人类演变成“眉毛’。独树一帜的眉毛,使我们又多了一样有别于万物的装置!
  
   “刺猬是我们的父母”虽属调侃,但揭示出物种基因的遗传机理。基因组中大概只有百分二的DNA具有“现实意义”,其它大部分是作为“过去履历”和“未来蓝图”。过去式的DNA,在某些特定情势之下,通过解密而被激活,错误激活的情形被称为“返祖现象”。进化是一个反复且繁杂的过程,但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化地解释。例如现时环境需要演变出“刺”,主导基因就会从信息库里筛选与“刺”相关的DMA,随即步入一条进化的捷径;当变异的个体数量充足,强化为“强势遗传”,“刺”即成为群体的常规配置。
  
   由此可以推断,眉毛这种“刺”,除了具有传统的遗传基因外,还被“小三”加以演变,成为一样真正有防卫作用的器官。人类曾于海洋生活,所以拥有“经脉”,而从眉毛隶属“足太阳经”推断,当初“海人”的这一种“眉刺”也是相当发达。“怒眉戟张”到底是什么概念?现代生物里可供参照的是蜥蜴类,某些蜥蜴眼睛上部生有棘刺;甚至可参考神话传说中的海妖,额上长了类似“多棱刺罩”的防护物。神话不足信,但人的想象力通常有其合理之处,我们根据这些,或者可以大致“模拟”出一个人类始祖的模样。
  
   眉毛由“刺”演变,这一项研究的式微,归结于两点:其一、眉毛在人体构造属于“细节”,不影响“大局”;其二、与《进化论》出现了较大的冲突,为了维护“正统”,惟有放弃旁枝末节。但某些具有强大探索精神的学者不以为然,他们为了勾画出史前人类究竟是何种模样,将探索领域进展到男人特有的“胡须”,并有更为惊人的发现。这些为满足个人好奇心的学者,构造了一门相当冷门兼偏门的科学,名叫“胡须研究学”,将人类的史前样貌进行了一次绝不留情面的颠覆。
  
   我们曾经是海洋哺乳动物,眼睛上方长有尖锐凸出的利刺——这就是人类曾经的模样。甚至可以大胆想象:准备繁育后代的雌性,那一对“娥眉刺”将更为犀利!但无论如何,这属于“男女通用”的外型,雄性人类呢?除了眉刺之外,是否拥有更慑人心魄的异像?
  
  
  
  (下文提要:其实不用“提要”了,下文当然是胡须……)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28

  十二、万古情牵的淬毒匕首
  
  
   同类争斗是遍及自然界的现象,由于两性在繁殖上早有严格分工,雄性进化出特异行为:雄性相争,其目标是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选择”繁衍更为强壮的后代。此外,与交配无关的争斗,通常也由雄性“附带”来完成。例如:为了使“食物链”良性运转,避免大家都挤在一起将食物清空,雄性将以打斗来决定“领地”的归属权;失败一方惟有远走他乡,保证了物种的合理配置。
  
   人类有别于动物,男性决斗的形式与内容均震惊动物界。以下转述一个深黑色的幽默:若干年后动物统治世界,人类战败成为奴隶,男人被用以决斗来取悦众生。罗马斗兽场内,两个健壮的男人在打斗,其中一方明显占优,裁判已准备宣布胜利者,但胜方却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对手杀死了。观战的众生一阵惊愕,随即爆发狂热的欢呼,齐声叫喊:“吃了他!吃了他!”获胜者终究人性未泯,他面带鄙夷之色,冷然说道:“人,怎么可能吃人?”动物们一片鼓噪,厉声质问:“你不吃他,为什么要杀了他?!”
  
   这一个质疑人类无法解答。既然不以同类作为食物,为什么在对阵中将对方杀死?这并不符合生命传承的哲理,不符合动物繁衍的法则。人,为什么是如此另类?自此,动物界一致认同,将人类这一种怪异的生物,单独放置一个“界”。人类被正式踢出动物界,在“真核总界”之下,分设“人界”和“动物界”。
  
   人类一直希望与动物分道扬镳,却想不到是这种情形之下黯然出局。
  
   动物界的同类相争,皆由雄性扮演主角。争夺交配权之战历史悠久,使雄性拥有攻击的天赋。同类相争必须有“度”,假如斗得太狠,导致死伤累累,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搞不好会让种群自取灭亡。尤其是那些具有致命武器的动物,更需小心翼翼,“仪式化对战”成为首选模式。
  
   响尾蛇拥有致命毒液,兼且它的咬噬是红外线感应器官的自动反射,具有半自动化的特点。因此响尾蛇相互争斗时,总会相当谨慎,控制好自己的咬噬本能。战斗拉开帷幕,双方先配合着摆好POSE——两条响尾蛇头部相靠、颈部侧贴、尾部缠绕,其中一方出招:突然向上窜起,利用地心吸力重重将对方压倒!未分胜负?那就再来一次,重新再摆个POSE。
  
   说起摆POSE,犀牛更是当中的翘楚。犀牛头部长有尖壮犀角,配合强劲的冲击力,大幅提升了这柄“重型匕首”的威力。两只公犀对阵,首先是近距离相对低头静立,双眼斜斜瞄着对方,估摸着眼前匕首的长度和硬度,以及拥有者的体型和强健程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战斗开始!咦,怎么它们不动?原来还在揣摩……战斗又开始!喂,怎么双方还是不动?原来它们已决出胜负,落败的一方心理已崩溃,黯然神伤地转身,缓慢举步,逃离决斗场。
  
   角马与野牛形态类似,颈部厚皮适合抵御猛兽的“截脉之法”。但雄狮另辟跷蹊,它选择咬住角马的口鼻令其窒息,从而使角马成为雄狮的主要猎杀对象。野牛需要面对的是同样恶劣的环境,但频繁上演的“公牛对决”——这一幕成功的“表演秀”,使狮虎产生了心理负担,假如不是形势所逼,它们避免与公牛正面为敌。
  
   公牛交锋时,选择一处裸露的地皮,首先使用“震”字诀,用牛蹄震松土层;然后采用“铲”字诀,各自用巨大的牛角将地皮铲得尘土飞扬,场面极其壮观!在沙尘滚滚中,牛眼圆瞪运用“撞”字诀,以全身的劲力撞向对方,纵是狮虎都难以抵挡这一击,这是雄性力量的完美演绎!但别忘了对阵的另一方也有角,于是牛角架着牛角,互撞对顶角力,执行“顶”字诀,即使是失败者也决无性命之虞。
  
   这是属于动物的“仪式化”对战,不管仪式多么隆重,仅仅为了决出胜负,不会有过火的杀戮行为,否则,将会导致种群式微,自绝于天地。但人类才不管那么多,将对手杀死是他们的光荣传统。
  
   中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决斗”,即是以生命为代价,懦弱怯战的被定义为“不是男人”,决斗前专门设置公证人,使貌似公平的谋杀行为合法化。在亚洲同样有类似行径,立下“各安天命”的“生死状”,即可在公开场合杀害同类,胜利者还被定义为“英雄”。
  
   这就是人类的传统,更为大型的杀戮行为——战争,也被赋予耀眼的光环。我们少年时代,都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也曾经对这些英雄豪杰顶礼膜拜,且迄今未变。这确实是人类的本性,尤以男人为甚。我们为何拥有这样“反自然”的性格基因?人类发展史上,从未拥有过致命的杀伤性器官,相反犬齿逐渐退化成只适合撕扯鸡肉,上肢也仅剩下缚鸡之力……为解开上述谜题,我们尝试从男女差异上寻找答案。
  
   “巾帼不让须眉”,这是现代人的一句口号,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人既然是动物,雄强雌弱代表了自然法则。狮子是将“雄强雌弱”演绎得最具神髓的家伙。与狮子一样,人类也是“雌雄异像”的物种,以“须眉”自诩的男性,拥有与女性迥异的特征:胡须。至于胡须的功能何在?这个疑问困扰了几代人。自然界可以参照的是雄狮:威武的鬓毛无视气候炎热,这条“颈巾”应有吸引异性的功能;此外在“仪式化”对战中避免假戏真做,蓬松“颈巾”可抵御对手利齿,以保卫头颈部。人类胡须不具备任何防御与进攻的性能,难道它仅仅是吸引异性的摆设?
  
   “须眉”们自然不予认同,仔细探究胡须,这一种“雄毛”遍及脸面的大部分。在中国古代,上唇胡须称为“髭”,两边面颊上的胡须称为“髯”。蜷曲茂盛的“髯”则称“虬髯”,如隋末的传奇人物即名“虬髯客”。“髯”生长得比“髭”要慢,具有较多体毛的特征。现代人两颊越来越光滑,“髯”的退化明显。假如仅是“性感摆设”,不应出现“选择性”退化的迹象。从遗传学的基理考证,上唇胡须“髭”拥有更为强盛的遗传基因,无论哪个种族的男性必定拥有。按照我们的定义,这是“强势遗传”。
  
   胡须是雌雄异像的标志,也是俗称的第二性征,它是基于雄性激素而生长。人类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生命体,健康男人体内雄性激素几乎一致,为何胡须状况却千差万别?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是退化过程的“反复”。由此而论,人类始祖的胡须相当突出,但反观灵长目的各类猿猴,嘴上绝对没有“胡须”这多余器官。道理几乎不用解释,嘴边长出这样累赘的东西,仅仅“影响进食”这一项已罪不容恕。至于支持“水生返回”的科学家同样哑口无言,胡须必然影响了潜游的效率。这决不可能是进化的产物,那么,它究竟是什么?
  
   胡须系统构成相当复杂,男人面部的各类胡须,并非源于单一的遗传基因。嘴唇下方的胡须,是“髭”弱化后的补偿性遗传,但即使弱化,青春期率先萌芽的必定是“髭”;成年后逐渐蔓延到两颊的“髯”,则是由两鬓延续向下的头发,通过激活面颊表皮毛囊形成,属于非典型的遗传,已接近被淘汰的边缘。
  
   虽然胡须被公认为性感标志,但女权主义者曾经对男人胡须非议甚大。胡须表层含有相当大的毒性,有毒物质上百种,因此女权组织建议男人必须剃掉胡须才允许亲吻女人——避免“毒吻”对女性的危害。由于毒性聚集在上唇胡须,呼吸成了罪魁祸首,认为是呼吸使体内的有害物质“染”在胡须上。这一假说相当牵强,因为初生胡须依然有毒性,反而鼻腔的绒毛并不带毒。更有学者指出:倘若一个人的呼吸能瞬间使胡须染毒,这个人无疑是“毒人”,毒性比世界上最毒的生物还要厉害百倍。然而在没有更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惟有接纳“胡须染毒”这样一个童话。
  
   染毒的上唇胡须,在面部所有胡须当中最为特殊。古称“髭”的这类胡须,率先萌芽且生长速度甚快,人体对其供应的养分也特别多,可谓得天独厚。通过“髭”所处位置的肌肉构成与韧带组织显示,证明它不会仅属“性感摆设”,也不可能只是体毛那么简单。自古以来,“髭”就引发了众多争议与猜测,科学家努力探寻“髭”的起源,发现它的前身是一种“角”。位于上唇的这只“角”,由于是通过雄性激素引发的性征,可以预见,它原本是一件利器。
  
   但凡提到角,立刻使人想起野牛的那一对铲得尘土飞扬的弯角,这是一种误解。牛角由骨质构成,与骨骼一样可“矿化”形成化石。人类的胡须并非属于这一类构造。
  
   在高等生物里,嘴唇上方长角的物种是犀牛。它是一种生存了六千万年的古老种族。犀牛的角是由特殊毛发构成,是一种“须角”,折断可重新再长,因此犀角不会形成化石,与人类的胡须类似。人类始祖竟然拥有犀类一般的“重型匕首”?那它的形状象犀角吗?
  
   事实上引导人们产生“胡须是角”这一设想的并不是犀牛,最早启发人类的是上唇肌肉与韧带组织,按照人体结构推论,人类的这一把“匕首”并非尖筒状,形状确实就与匕首相差无几。“两刃一尖”的一把小剑,“剑脊”位于“人中”。人中是十二正经中“手阳明经”支脉交互处,该处主导“形而外”的攻击,以前认为古人殊不可解,但配合“须角”的攻击特性,该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
  
   上唇胡须“髭”褪变到现代,依然拥有复杂的毒性,可以想象人类始祖的“须角匕首”毒性颇大,拥有类似响尾蛇一般的血液、神经双重毒性,它无疑是雄性争斗的利器。因此也导致了人类具有“你死我活”的性格特征,并代代传承。人类特异于动物界的无奈正源于此。近代“胡须研究学”成为一门备受排挤的另类科学,潜心于该学科的女性曾经说过一番话,附录以下,作为本文的结案陈词。
  
   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男性用于争强斗胜的这一只毒角,伤害了对手,同时也伤害了种族,全赖女性柔情感化,它才逐步消失,并演变成胡须,这一份情意,跨越了千秋万世,延续至现代,成为我们传递爱意的标准姿势——吻。
  
  
  
  (下文提要:依例由各位朋友决定下文写什么,如果按照毛发系统,眉毛胡须之后应该是腋毛;如果为了完成头部的篇章,那应该轮到嘴巴……)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33

  十三、天赋异禀的柔美红唇
  
   近代的生物分类学说,进入一个异常繁复和混乱的阶段。依照分子生物钟理论,由于黑猩猩和人类的亲缘相当接近,几乎就是堂兄弟的关系;而其他猿猴和人的关系就相当疏远,大不了就是“同姓三分亲”。因此科学家将黑猩猩划入“人科”。后来发觉这种划分,遗漏了大猩猩这一位表兄弟,于是更为开明的科学家提出建议,索性将人类、黑猩猩、大猩猩都划归一科。由于黑猩猩更能体现本科特征,遵照分类学命名的惯例,本科命名为“黑猩猩科”。
  
   人类自此隶属“黑猩猩科”,虽然心情不爽,但仍独立归类于“人属”,还算勉强维护了万物主宰的身份。可惜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由于人类与黑猩猩确实具有血浓于水的关系,比较其它动物的分类,拥有这种关系的肯定同归一属,基于一视同仁原则,虽是万物之灵也不应有例外,于是人类被取缔“人属”称号,正式列入“黑猩猩属”。
  
   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原本是惟我独尊,突然之间需要与黑猩猩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假如日后黑猩猩投身政界,成为一国总统,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必然会将环保进行到底,继而削夺了人类的大量福利。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经思索,人类想起自己的毛发系统独一无二,于是依此据理力争,希望能够脱离“黑猩猩属”。
  
   在生物分类学说中,唯一能够反击分子理论的是解剖学理论。然而,毛发系统在解剖学不具地位,脱离“黑猩猩属”的梦想未能实现。苦思冥想使人喉干舌燥,不由自主舔了一下嘴唇,正是这一舔,使人类重获新生!
  
   ——嘴唇!无疑就是嘴唇,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嘴唇。在芸芸众生中,只有人类才具有红唇,这才是万物之灵不可磨灭的印记!黑猩猩和大猩猩等凡夫俗子,虽然也有“伪唇”,但均是朝内翻卷并埋藏于口内,羞于示人;怎如我们的红唇向外翻卷,界线分明,柔美俏丽,不可方物!
  
   红唇确实是人类特有的标志,但它的颜色并非纯红,而是一种无法勾画的魅惑色彩。人工合成的色彩里面,不存在“唇彩”这种极具生命力的颜色。因此,画动物容易,画人却甚难,无论画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准确传达嘴唇的超现实色彩及其神韵。嘴唇上覆盖有半透明的皱褶薄膜,膜内是丰富的“乳头层”,拥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与触感神经。因此,健康的唇是近似于粉红,也只能是近似,无法准确描述,文字在某些时候显得相当苍白。
  
   毋庸置疑,嘴唇具备无可比拟的审美价值。然而,本篇的目的并非为了讴歌嘴唇。遵从生物进化规例,柔弱唯美的嘴唇,宛如尖挺薄脆的鼻子,带给我们相当大的迷惑。究竟是什么背景之下,使我们拥有了与别不同的红唇?
  
   依照本文观点,人类拥有海生经历。这一段经历,使我们的形貌出现异化,与纯陆生的动物有了较大的区别。但任何的进化,必定扎根于实用与传承两大系统。假定人类的嘴唇几百万年来均保持原状,性能也丝毫未变,我们也就丧失了再去追究的意义,惟有将其“定义”为一种错误。嘴唇只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个结论让人沮丧,但如果就此草率放弃,则不是本文的风格了。
  
   高级动物的头面部,是感觉器官的聚集地,我们逐样加以分析。眼睛与视觉,我们已无法再加强求;至于听觉,那一对误入歧途的耳朵也暂且不提;嗅觉器官也基于环境的缘故,被相应地限制了;最后一样是味觉,那原本是舌头应拥有的能力,但唇舌结构机理类似,舌头隐藏嘴巴之内,我们的嘴唇是否拥有“外露”的味觉功能?
  
   理论上是成立的。即使到了现代,某些自幼失去舌头的人类,可由嘴唇萌发替代功能,并产生隐约的“味感”。但这种味感倾向与舌头的特性相反,对苦味反应麻木。现代人的舌头对甜味最不敏感,但嘴唇仿佛对甜味有天生的感知力。进食咸酸类食物,嘴唇并无反应;但对于甜味食品,几乎都有“舔一舔嘴、抿一抿唇”的本能。这究竟是人类的器官互补适应,抑或嘴唇就是曾经的外置味觉器官?
  
   相对于其它感知系统,味觉是一种“近感”,属于“贵族感知”,它一般不会对个体生存造成太大的影响。即使当初的人类将味觉进化成“远感”,可以通过水流的味道获得诸如“危险、猎物”等有价值资讯,也大可以张开口用舌头尝一尝海水,有必要大费周章创造出嘴唇?
  
   回到海洋的大环境,这里浩瀚无垠,虽然也危机重重,但怎么说也不比陆地凶险,拥有高智慧的人类应可轻松应付。唯一疑问是初生的娇弱宝宝。人类宝宝属于“晚熟”类型,虽不畏水,但也缺乏长时间游泳的能力,更何况他要呼吸氧气。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哺乳”。
  
   既为哺乳动物,母体授乳的行为是必须的。人类妈妈真拥有象“美人鱼”一般耸立海面抱婴授乳的能力?恐怕并不切合实际。不过成熟女性的乳房坚挺而具弹性,乳头与乳晕也特异于猿猴,非常适合宝宝的嘴形。女性的授乳装置,为何出现了跨越式的进化?难道仅仅为了千万年后审美的需要、性感的炫耀?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现代人唾液依然残存着粘合的性能,这同样特异于灵长目。我们并不是青蛙,并不需要唾液粘捕虫。那么,它原始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人类的乳晕呈现颗粒状的凸起,并为增加摩擦力生有短毛;反观嘴唇富含“乳头层”的结构,再加上口腔对气压的利用,这就是一对相互对应的吸盘。初生宝宝吸附于乳房上,俯卧在妈妈的胸前,母亲以仰泳的姿势,即可安全地携带宝宝在大海中遨游。
  
   对于海洋哺乳动物来说,保护幼小的宝宝,成了繁衍最严峻的课题。大多数海豚母亲,均有驮带幼仔畅游的能力。不单是海豚,几乎所有鲸类母亲,都需要协助幼仔游出水面呼吸氧气。人类并非“鱼型躯体”,但依然拥有合理的设置,轻松跨越难关。嘴唇在繁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如下场景:
  
   由于嘴唇拥有对甜味的感知力,使宝宝在苦咸的海水中,能准确寻觅到香甜的母乳。“游”到妈妈胸前的过程,至少比小袋鼠爬到育儿袋的艰苦历程要轻松许多。当然尚有无数艰难险阻等待着这初生的生命,但至少第一步,他能够通过小唇来完成。饮饱奶汁后用小唇挤压乳晕,妈妈的乳房凭藉良好的弹性复位,小宝宝配合口腔的气压,嘴唇与乳晕形成牢靠的“吸盘”,随之在波涛荡漾中进入香甜的梦乡。
  
  
  (下文提要:唇舌相依、唇齿相依,下文是写舌头还是牙齿?还未确定……)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37

[attach]49156[/attach]


  十四、舌头隐含的进化密码
  
  
   国宝大熊猫提出:“食肉目”是一个并不严谨的分类,就象大熊猫主食竹子,也被划分至食肉目,这于理不合。同时,高等动物也相继建议,应该将人类也归至食肉类,理论是虽然大猩猩比人健壮,但仍保持素食;而人类则基本以肉食为主。然而这个观点并未获得高级猎食者的认同,它们认为人类与鬣狗都偏好腐肉,并发明了冰箱保存肉块及残肢,因此,应单独设置一个“食腐目”。
  
   自此人类与鬣狗、秃鹫等归类于一个新设置的目——食腐目。出现零星的反对声音,秃鹫不以为然:既然猫头鹰可与人为伍,难道就不允许秃鹫和人归属同类?与秃鹫的态度相反,鬣狗率先提出异议:在大草原里,鬣狗所吃的肉,多数属于自己捕获的猎物,这和人类、秃鹫具有原则性的区别。人类苦笑之余,竭力分辨:我们只是杂食性,并非食肉动物。
  
   面对人类的解释,众生提出质疑:你不是食肉动物?请你伸出你的舌头。人类审视自己的舌头,确实拥有食肉动物的特征。传统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树栖的猴子进化而成的,那么,在树上我们究竟能抓些什么“有肉”的动物来吃?恐怕只有鸟类和松鼠,然而鸟类灵敏擅飞,松鼠不但窜得飞快,还拥有蓬松大尾可以“飞降”,人类的祖先,能抓得住它们吗?省省吧,还是吃些水果更合适。
  
   可惜,舌头的解剖学机理告诉我们:在人类祖先的经历里,并未以“水果”这一种奢侈品作为主食,在成为万物主宰之前,甚至连“甜味”都分辨不清楚。人类拥有对“咸”这一种滋味的超凡理解,借鉴现存猕猴相互取食同类身上小盐粒来推断,人类祖先极之有可能是以“小盐粒”为主食。他饥饿的时候会守候在同伴身边,等对方出汗,再等汗水风干凝结成小盐粒,即可大快耳颐。综上所述,人类不应归属于“食腐目”,他属于“食盐目”。
  
   一番波折之后,人类对自己的舌头怨恨莫名:你,为什么处处和我作对?
  
   舌头深感委屈,正因为人类进化履历的繁复,才导致它形成古怪的机理。对于人体构造上的疑问,当代开明的科学家已给予正视,一般严谨的研究文献均将“水生历程”直接跳过,并不否定其存在,“只不过还未能系统化地论证。”由于本篇并非学术作品,所以,更能够大开大阖地展开创造,让想象力的翅膀带领我们自由翱翔。
  
   在古汉语中,“人”字就是舌头的象形字。故老相传,女娲“人首蛇身”,恐怕具有爬虫类的基因。由于传说中的女娲拥有“造人”的版权,因此她用“蛇信”来命名她首创的动物。蛇类的分叉舌头称为“信”,是协助嗅觉的器官,形状与“人”字近似。这条蛇拥有光明的前景。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蛇生单角化蛟,蛟生双角成龙——蛇为龙的始祖,龙由蛇进化而成。因此“人”虽是“蛇的舌头”,也并未辱没万物之灵。
  
   古代人的进化理论非常之简单直接,但从未“幻想”过人类由猿猴演变,证明他们认为猿猴比人类高级。在自然界手无寸铁的人,是否具备真正的生存能力?恐怕一只野猫都轻易将他摆平。这是人类自卑的根源。本文目的是重塑人类对自己的信心,我们是千辛万苦进化而成的,既不是“食盐目”,也绝对不是女娲手上的泥巴那么轻率。
  
   既然舌头那么重要,或者很多朋友将会期待,舌头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否和嘴唇共同构成吸盘?应该有此可能。人类舌头的四块舌肌,是人体构造里最为强韧有力的肌肉。在自然界里,舌头曾有过千姿百态的客串演出,成功辅助各类器官,并卓然成为焦点。俗话说:“唇舌相依”,舌头对嘴唇的支持,完全可给予肯定。
  
   高等动物包括猿猴的舌头,除了协助进食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抽水”器械。由于嘴巴与鼻孔过于贴近,为防止“水溅入鼻”,多数动物都用舌卷水,成为喝水的首选姿势。在抽水状态时,舌头两端微翘、舌尖上卷,而构成一条状如勺子的“舌勺”。人类舌头也可形成“勺子”,只可惜勺柄太短,已失去功用。幸好人类鼻孔深邃兼有“打喷嚏”这般高级防御,他的鼻子并不怕水。唇干舌躁的人类祖先跑到河边,低下头直接采取“俯身吸水”——这种姿势容易将水面污物一并喝下,此外被鳄鱼袭击的风险也无限扩大。
  
   大猩猩虽是人类近亲,但因脸型和人近似,鼻子又过于“陆地化”,无论以何种姿势饮水,鼻腔均易进水,导致呼吸不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大猩猩用“拒绝喝水”来避免尴尬。野生的大猩猩是绝不饮水的,所需的水分从食物中直接获取。
  
   人类将喝水的“勺子”都抛弃了,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抉择,勇气殊为可嘉。不用背负“勺水”这一功能后,舌头变得更圆润粗壮,这是获得语言能力的第一步。但这种“拼搏精神”出现在物种进化中未免太过牵强,所以我们惟有极其无奈地认定:是水生环境使舌头的形态出现了“反进化”。
  
   舌头肌肉与神经系统结构相当精密,在海生的历程里,舌头完成了“升级版”,它拥了以“迷走神经”等复合神经系统,使它完全蜕变成比“勺子”更为高等的器官。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让现代人一边控制舌肌,一边控制呼吸,一边处理声带及口型,一边再考虑该说些什么——这样的“说话”必定相当痛苦。但舌部的复合神经系统完美地解决了相关问题,根本就不需劳烦中枢神经,这是我们“愿意”说话的前提。
  
   同样在海生的环境里,舌头完成了对“甜味”的残酷压制,直至单纯的“甜味蕾”彻底消失,组合出完全有别于高等动物的复合味觉——鲜味,至今现代人仍是“鲜味”的奴隶,且心甘情愿受其奴役。
  
   对于高等动物,“味觉”是作为消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型“乳突”。大部分乳突都开“花”,形状似花蕾而被称为“味蕾”——我们能品尝“甜酸咸苦”全赖有它。成人约有一万个味蕾,绝大多数分布在舌面。其余在上腭、咽喉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但仅对苦味敏感。
  
   苦味,可视为一种防御反射,是保护人体不受危害的信号,抗拒苦味是人生的第一课。我们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而甜味则是最差的。人类起源于食虫目,“苦”与“酸”对于当初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保护,只是进食虫子时的口感,引导我们去获取食物。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源自食虫目,所以,大家的“品味”都差不多,味觉都由“酸苦”启动。直至第三纪开始,植物界的“有花植物”统治世界——既有花必有果,由于水果的甜美及富含热量,“甜”味蕾也随之受宠。
  
   大部分树栖动物的舌头强调“甜”的味蕾,适合采食水果等甜味食品。它们不能分辨咸味,这并不难理解。为数不少的陆生动物都不能分辨咸味,因为在进食和饮水的过程中,已完成了对盐分的吸收,咸味实属“奢侈”的味觉。然而按照人类舌头的“小进化史”,甜味蕾曾经被完全抛弃,舌头倾心于“咸”这个新宠,压缩了“酸、苦”的空间。在成为万物主宰后,享有予取予夺的权利,甜味蕾方才卷土重来,并于舌尖获得一席之地。
  
   除了“去而复至”的甜味蕾以外,人类的舌头就象海生水兽的舌头,对“咸”极端敏感但具有相当的“耐受性”;人类婴儿对含盐度与海水相似的溶液能够感受,但不会出现排斥。按照舌头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人类前身不是灵长类,根本就没有采摘水果的经历;如果综合手臂结构来分析,人类祖先也不存在树栖履历……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问题:我们不是从猴子演变而来,我们所走的“道路”,与猴子南辕北辙。
  
   人类舌面上拥有一种乳突,名为“丝状乳突”,这种“突”不开“花”,上面并没有味蕾,它的前身是一种“倒钩”。综合动物界,比较强悍的舌面倒钩,属于猫科动物。小猫的舌头异常灵巧,在前爪的协助下可以洗脸,它的舌面肉刺能代替梳子,梳理身上的软毛;狮子老虎等大型猎食者,舌面倒钩如钢针密布,用此舌舔骨头,能够达到“风卷残云”的效果。人类曾经的倒钩呢?作用是舔干净桃核上残留的桃肉?有点夸张了吧?更何况,基本判定他没有吃桃子的经历——在舌面长钩的年代,“甜”味蕾已消失无踪。
  
   确实,演变成“人”的过程中,我们走过曲折的道路,因此在舌头表面拥有了类型丰富的乳突,在高等动物中达到“你有我有,你没有我也有”的至尊境界。这些乳突象串起一条五光十色的珠链,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历程的辛酸。或许,这就是万物之灵必须经历的磨练。
  
   在人类舌头多种类型的乳突里面,“丝状乳突”即倒钩的前身,还是很普遍,证明它拥有相当长的捕猎史;“叶状乳突”即食草动物普遍拥有的乳突,已经大幅退化,那是源于远祖的素食经历。以上两种“乳突”不含味蕾,仅能感受“辣”。辣不是味觉,它只是一种受刺激的“痛感”。舌面其余几种乳突分别主导“苦酸咸甜”四种味觉,“甜”属于最新配置——直至拥有语言能力之后,甜味蕾所依附的“菌状乳突”才最后装备到舌尖。
  
   包括猿猴在内的高等动物,对体内盐分均有极为精细的配置,反而“嗜盐”的人类则轻率得多。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的机体除了嗜盐外,还嗜好浪费盐——将大量盐分排出体外是人类的本事。偏偏人在缺盐时,神经及运动机能都大受损害。
  
    这确实是一种出产于“盐矿”的动物,生存环境锻造出独一无二的“盐枭”。可惜脱海登陆后,我们这类盐枭世家的纨绔子弟,出现了难以适应的状态。人和盐的恩怨情仇,罄竹难书。
  
   现代人的舌头,还具有“女强男弱”的显著特性。一般认为,无论雌雄,在幼体时期是不存在分别的。即使如鸭嘴兽等,雄性拥有毒刺,但仅为成长后的变异。但人类的舌头并不符合这一规则,女性舌头普遍比男性稍长兼更灵活,因而出现了“长舌妇”的说法。如果按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那是因为女性说话太多,引致舌头发育强悍。我们无法认同这种观点,在人类婴儿时期,女婴舌头也表现出优于男婴的构造,拥有比男婴更为发达、更为敏感的味蕾。
  
   雌雄两性在性器官与第二性征必然有差异,但除此之外,人类舌头所表现的两性差异情况,完全特异于动物界。这种男女有别的遗传趋势,在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无法解释,除非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味觉拥有更为神圣的地位。舌头的肌肉构成,迷走神经的参与,也间接证明了它具有“攻击特性”。人类不可能象蜥蜴一般以舌头捕食,舌面倒钩应为辅助进食,并非猎杀工具。这样的推论,兼顾审美的需求:作为主要捕猎者的雌性,不会拥有过于恐怖的外观——她大不了比较喜欢“伸吐舌头”而已。
  
   味觉曾被戏称为“贵族感官”,这是对它的极大污蔑。人类既为海洋捕猎者,其视力与鲨鱼类似,但其它的感官并不占据优势。相比于陆地环境,强大的味觉比嗅觉更为现实。不断伸缩舌头的雌性猎手,外貌都象传说中的“女娲”——特别是灵巧飘忽的舌头,完全具备爬虫类的风采。女娲们从水流的味道获得有价值的资讯,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捕猎,维系人类的繁衍与发展。
  
  
  
  (下文提要:女性是“成人礼”的关键……)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42

  十五、女性是成人礼的关键
  
  
   本篇题目所列的“成人礼”,并非指“男女交合、告别童子身”这类琐事,而是指我们脱胎换骨演变成“人”——这种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动物——在异变时的关键。我再三重申,我并非女权主义者,但基于人体构造,无法回避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事实。
  
   人类在头颈部有一组重要的器官,统称“咽喉”,它既为摄取食物的要冲,气息出入之门户,又为“发声出音”之装置所在,重要性无须赘言。“扼住咽喉”等于擒获重点。人类的咽喉构造与类人猿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猿声”说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每个中国人在求学时期都朗诵过,我也不例外。当初在小学课堂,我提出了一个贻笑大方的疑问:为什么是“猿声啼不住”?那多恐怖呀!换成“鸟声啼不住”不行吗?
  
   语文老师相当和蔼,她解释说:“因为鸟声太小了,李白他听不见。”当时的我满面通红,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脑筋在霎时间短路了,我继续抢问:“人声不行吗?两岸人声叫不停!”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失控。及至多年以后,我还是非常感激当时身兼班主任的这位语文老师。她并没有生气,轻声慢语地分析:“因为江边的这些猿,和人类不同,公猿的咽喉部位有个发达的喉囊,能够产生共鸣,发出高亢的声音……可惜人类没有遗传它们的优点,否则我就不用给你们讲课弄得喉咙沙哑了……整个年级都集合操场上,一个男老师给你们讲课就可以啦!”
  
   “为什么是男老师?”年少无知的我们不屈不挠。班主任还是没有生气,而是用悦耳的声调继续解释:“因为雌猿没有喉囊呀!只有雄性才有。我们女老师是雌猿变来的,而男老师如果继承了喉囊,就可以在操场上为大家上课。”
  
   自此之后,班上的女同学抗议男生吵闹时,总会摇头晃脑吟诵一句“两岸男声啼不住……”
  
   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对男性未能继承公猿的扩音器而感到郁闷。真正接触自然科学之后,希望从中寻找答案,但这个疑问却一直未能消解。声带又称声壁,左右两条对称,形如“拱门”,通过气流冲击,引起振动发声。由于“以人为尊”的观念作祟,所以科学家将人类的发声装置定义为“真声带”,而将咽喉前方的发声装置定义为“假声带”。这两种声带其实并无“真假”之分,纯为人类搬弄是非。公猿能形成共鸣的发达喉囊,即位列于“假声带”。
  
   在类人猿的世界里,雌性具有超乎寻常的责任心,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照顾子女,培育下一代。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是不发声的,除却声带不发达之外,还因为无法自如控制呼吸。倘若幼崽遭遇危险,母猿会竭尽全力发出恐吓声,但也只能断续发出“嘶——嘶——”如拉锯般难听的声音。类人猿的呼吸由植物神经控制,不受主观意识制约,所以它们即使学会游泳,也只能是头部露于水面的“狗爬式”。对于陆生动物而言,动用复合神经去控制呼吸,实属多余。“硬件”不过关,使类人猿无法说话。当然,人类拥有独具特色的履历,不在此列。
  
   中国古代遍布长臂猿,可能还有其它品种的猿类,它们的雄性鸣叫,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经典。假如情绪不佳,骤听猿鸣,将遭受更为沉重的打击,使心情愈加灰黯。猿的鸣声悠远高亢,凄厉倍常,这种“悲鸣”成为诗人渲染悲情的恢弘背景。公猿究竟有什么伤心事?为何总是悲鸣?李白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揭示所谓的“悲”只是人的主观感性;当你心情上佳的时候,会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在自然界的母猿沉迷于抚育后代,通常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公猿无疑是孤独的,它通过长鸣来排遣寂寞。响彻原野的悠悠长鸣,意在驱逐敌手,同时向母猿发出性邀约,告知爱人“我在这里”。对于树栖的猿类,喉囊非常重要,它是雄性的象征,同时是陆地最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雄性人类并没有继承喉囊,他为何将现成的第一发声装置抛弃了?这一直属于未解之谜。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人类在其发展阶段,并非陆生动物,环境促使其产生异变。
  
   现代人在青春期开始“变声”,这是一个成长的必然阶段。对于女性来说,变声合乎情理,以“下降三个音阶”的代价,使声带变得强健,音域更趋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的声线更具穿透力,更轻松地通过声音传递资讯。但对于男性来说,“变声”俨然成为自然科学的终极疑难。男性的变声,在构造学上与女性类似,但拥有迥异的结果。声带变红充血增厚,在两个声带之间会形成异变的缝隙,其中闭合而成一个三角形区域,通称“变声三角区”。
  
   青春期变声,耗费半年甚至一年,男性降低了八个音阶,所换取的并不是更先进合理的配置;雄性激素引发的这种变异,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限制男性发声?使男人的声线更易受损?由于我既非“女权主义者”,也不热衷于“阴谋论”,所以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倘若任由这种观念滋长,动物界将出现一个崭新的总纲,专门安置那些“雄性由雌性供养”的物种,定名为“软饭总纲”,人类荣膺“代表种”。
  
   为了解开变声的疑问,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加以分析。假如在陆地环境,声音与听觉,无疑成为交流的首选。但在深海里,这种观点有商榷的必要。幸好人类的躯体形态,证明他更趋向于海面竞速和“浅潜”捕猎,他们不具备北极熊的体型,未必能荣任“孤独杀手”。因此,他们有必要象海豚一般以带“含义”的各类声音沟通。逆戟鲸是海豚科的“语言大师”,是除人类之外最擅长“语言”的种族,它们之间可通过“语言”互相交谈,甚至不同种群拥有不同的“方言”。幼鲸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
  
   人类在海洋当中,捕猎任务主要由雌性完成——即使被归类于“软饭总纲”也不算太委屈。为了更好地完成围猎,雌性猎手具有“沟通”的必要。沟通的意愿非常迫切,但如何达成“说话”这一个终极目标?就象现代人的电脑升级,除了愿望之外,还视乎硬件是否能“兼容”。女性没有“喉囊”构造,如以此处为突破口,对整体基因牵涉过大,因此主攻方向为第二声带,即“真声带”。假设人类一直是陆生动物,可能亿万年后都不能开口说话,原因宛如猿猴——无法控制呼吸。然而海洋生活使人体形成了“潜水反应”,这在类人猿当中属于“独门秘技”。人在潜水时,呼吸会随之暂停。雌性捕猎者反复潜浮,“呼吸抑制”逐步发展成精纯的配置。直至需要张嘴“说话”时,神经系统会“自动”控制呼吸——语言能力出现曙光。
  
   人之所以成为“人”,语言是一道门槛。掌握了语言之后,集体智慧得之传播,成体对幼体的指导更为便捷,思想得以脉脉相承,这是以几何递增式无限扩大的智商,是理性思维的启端。自此之后,我们逐渐凌驾于世间万物,成为卓然傲立的首席动物。
  
   雌性人类作为主要捕猎者,是“成人礼”当中的关键。人类声带构造的“反进化”现象,是基于生存环境,也同样受到两性差异的制约。首先掌握“语言”的,是由“真声带”发音的女性,初衷仅为围捕时的信息传递,仅由“前”、“后”等简单的指示性音节组成。随着呼吸抑制的纯熟,舌头的进一步完善,语言也逐渐复杂化,出现如“这条鱼由我来!”之类的主宾语倒置、谓语省略的复杂句式。“我”这种哲学概念的出现,思维呈现爆破式发展,语言随之成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年时由女性抚育的小男孩,也逐步掌握发音,学会简单的语句,可惜进入青春期,雄性荷尔蒙的刺激,导致真声带压迫受损,这个历史时期的男人,陷入“失声”的尴尬状态——能够引吭长啸,却无法说话。女性“捕猎者”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道理不言自明——缺乏沟通能力的废物,一张嘴就吓走猎物,只能跑一边凉快去。这是男人们最凄凉的时期。
  
   为了尽快扭转这种状况,男性的“变声期”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他们牺牲了雄性引以为傲的“喉囊”,令其退化兼受限制,同时,真声带“扩建”直至勉强可用,能够模仿女性张嘴说话。虽然这种补救搭建的方式实在粗糙,不及女性装置的精妙,但至少初步摆脱了尴尬局面。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种“先进基因”,逐渐覆盖了整个群体,从此之后,男性丧失了“悲鸣”的能力,而获得了语言的权利。
  
   假如没有女性,我们根本无法成为万物主宰。在“成人礼”上,女性奉献的神圣“礼物”——语言,成了“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中的关键,使我们突破“动物界”的范畴,理性思维得到倍速的发展,最终一跃而上,睥睨天下!
  
  
  
  (下文提要:暂时不“提要”了,呵呵,避免让思路受限制……)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50

  【头发外一章:形影不离的伙伴】
  世界上的教学观念并不相同,中国等亚洲国家尊崇的是“师尊”式教育。导师拥有无上权威,进修者必须无条件承认导师的观念正确。但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部分导师嗜好“被虐”,他喜欢学生反驳他,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这两种观念无所谓对错,只是文化传统而造成的分野。但对于出国求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往往造成**上的挑战。特别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各类自然科学,即使是博士生,表现过分“稳重”,肯定无法博取导师的青睐。孤注一掷,将博士论文写得就如“科幻作品”,反而会有意外收获——导师对你的“创造力”大加赞赏。
  上述自然科学指狭义的“天文学,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由于未解之谜确实太多,假如保持着狠钻牛角尖的老学究心态,神经系统必遭受极大摧残,未完成进修,可能已罹患抑郁症。因此,保留“童心”相当重要。

  上述话题已扯得极远了,但对后文却非常重要。以下对“头发”的描述,大部分不是我的观点。我的态度是“不完全认可但也不反对”。这些观点来源于我的朋友,一名出国留学的自然科学博士,还包括他的同学们的集体创意。
  首先提出一个极有意思的的设问:假如头发是长在树枝,长在木头上,那么,它们到底算不算生命呢?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基于“生命形态有无限可能”这一观点,头发当然是生命。至少可以说,它肯定是广义的生命,就如长在木头上的灵芝、黑木耳一样,既会生长,也会死亡。一条头发的死亡是停止生长,从毛囊上脱落。在正常情况下,每根头发每日生长约0.3毫米,寿命一般为2至4年;头发由雌激素催使旺盛,由雄激素抑制生长,所以,女性头发寿命稍长,男性的头发大概长至40厘米即会脱落。

  头发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平均3年)、退行期(平均3周)和休止期(平均3月)。主动脱落的头发是属“活”的头发,“生命”会继续循环——从毛囊内重新长出新发,展开新一轮的生命历程。
  那么世界上为什么存在长达几米的头发呢?一份关于尼泊尔苦行僧长发的研究指出,僧人头上的长发均已是第二种生命状态,拒绝新陈代谢,拒绝脱落,头皮的毛囊结构已改变,假如将头发拔除,毛囊已不会长出新发。僧人的头发,究竟是成仙还是成魔了呢?
  当人体的营养状况不佳,或通过修行获得的新陈代谢放缓,会导致头发随即进入第二种生命状态。它们会永远长下去,直至寄居的人体丧失生命,只要遗体还在,头发还是不会“死”,它会继续生长。
  这种情形确实相当诡异。如果可以选择,我情愿头顶上的头发是“活”的,到40厘米就脱落重来。永远,也不要第二种生命形态。
  从它拥有“立毛筋”看来,头发还拥有微小的活动能力,虽然对动物界来说不值一提,但已强于大多数的植物。综上所述,头发不但是狭义的生命体,还属于广义生命体,它们的生命之源在发囊,它们拥有思想,具有选择性的行为。
  陪伴了人类千秋万世的头发,究竟是不是另一种生命?假如是,它们又是如何思想的?假如不是,为什么动物界找不到相似的例子?
  头发的疑惑,日复一日地存在,它无怨无悔,仅是与人共生,带给人类少许的帮助,但至少,它并没有伤害过人类。面对这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在每一次你需要伤害它的时候,每一次使用化学物品烫、染、拉、焗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必要停下来,为这个伙伴仔细地想一想?
日期:2009-10-11 10:11:33

  十六、横亘千古的一袭异香
  医学名词“盲点”,是人眼构造的独特之处,视网膜某一点位上缺乏感光细胞。“盲点”还可用于借指一种心理惯性。现实中有很多习以为常的事物,使我们视而不见,认为它理所当然,这就是“心理盲点”。

  自从“进化论”普及,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成,因此我们的腋下保留着一束类似猿猴的体毛,不值得大惊小怪。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终于突破盲点,重新关注到腋下这束黑毛,涌现出第一个疑问:人类“脱毛”时为何剩下它?及至“海洋返回”学说的兴起,这个疑难仍是无法解决。于是涌现了“湿地返回”学说,其大意是人类曾经在类似于沼泽的浅水生活,体毛逐渐褪脱,但还“来不及”扔掉腋毛,便已返回陆地,腋毛因此得以保存。

  科学家综合“等电聚焦”等各种方法对腋毛和灵长类毛发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各种猿猴的毛发存在区别,但差异不大,兼有迹可循;腋毛却是相对独特的,它确实是体毛,但并非猿猴毛发的直系后代。由此诞生了两种观点:一、腋毛虽遗传自猿猴,但由人体加以改造;二、腋毛是人体重新“开发”的新型毛发,属于人类独有。
  以上的说法都肯定腋毛是具备功能的器官,那么,它的原始作用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关于腋毛的定义,某些不负责任的学者给出了遗患颇深的所谓“说法”:腋毛为“两性通用”的第二性征,无论男或女进入青春期,都会由雄激素刺激,继而长出腋毛。
  上述定义,就宛如本文的风格——太具幽默感了!既是第二性征,又称“两性通用”,显得相当儿戏,但仍在可容忍的范围;然而将“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分泌的脱氢表雄酮”这种荷尔蒙,草率命名为“雄激素”,那无疑是新时代的“指鹿为马”,与宦官赵高可列同类,傲慢更高出一筹。使我仿佛看见这些所谓的“授道者”的嘴脸:反正你们又不懂,简略写成“雄激素”又有何妨?这些激素分量太少,生理情况下意义不大!原本的名字一大串,告诉你也理解不了!

  基于这种霸道的思维,刺激腋毛生长的荷尔蒙被定义为“雄激素”。打个比方更易理解:就如我们在冷兵器时代,已锻造一支长矛,但军备仍然单薄,见地上剩余了一些碎铁,为使这些边角料也发挥效用,于是就决定弄几个箭镞;到了战场上,长矛杀敌无数,与此同时,箭镞也显示了威力;长矛备受追捧,天下闻名,为了表彰箭镞,于是给它们命名为“长矛”。
  这种荷尔蒙与真正的雄激素“睾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类似长矛与箭镞的关系——都是铁打的。长矛稍为“张扬”一些,名满天下。而箭镞属于“暗器”,显得略微“偏门”,旋即被科学家武断地赐与其“长矛”的威名,而且以讹传讹。时至今日,这已是约定俗成的说法,都叫成“长矛”了。无奈之下,惟有分析一下两种“长矛”的区别。
  睾酮主要由睾丸分泌,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原因体内拥有比女性多二十倍的睾酮。它能激发胡须的生长,象赵高这种去势宦官,肯定不可以再长胡须,但仍可以长出腋毛。当人体进入青春期,位于肾脏上方的一个重要腺体,就会分泌出刺激腋毛生长的荷尔蒙。腋毛男女皆长,性别差异微小,这种荷尔蒙应该被定义为“成熟激素”。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51

  雄激素是长矛,成熟激素是箭镞,它们的成分略微近似,但人体对两者的解读绝不相同。腋毛就在“箭镞”的指令下成长,至于箭镞的使命是什么?暂时是未解之谜,因而,腋毛于人体的功用,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童话”。
  声讨“童话”是本文的不变宗旨。耗费大量篇幅将“箭镞”的真实情况详列,是我思考良久才作出的决定。假如只为了突出“腋毛”罕有特异——完全可以装聋扮哑,承认“赵高”的说法:它们是雄激素催发。这样“腋毛”又再成为我们与灵长类“决裂”的标志,在所有猿猴中均找不到一例与人类相似。“黑猩猩属”也完全可以被推翻,甚至可在“人属”之上设立一个“箭镞科”,来彻底与猩猩们划清界线。

  勇者无惧是本文的特色,既然已阐述了“箭镞”的真正身份,以下的叙述将徒增几倍的难度,必须论证“腋毛”的功用,才可以反过来找“箭镞”的麻烦。“箭镞”的藏身之地“肾上腺”,是人体的军械库。维系人体生命系统的诸如大刀、盾牌均藏身于此。它们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调节脂肪、糖、蛋白质的代谢,骤眼看这些功能,你就意识到这些军械的重要性。
  由此证明“箭镞”系出名门,那么腋毛呢?究竟拥有什么重要功能?事实上箭镞所改变的不只是腋毛,在腋毛还未萌芽之前,腋下的“基地”已先一步搭建完善。激素作用下,皮肤的质地变得粗糙,独特的腺体“顶浆腺”已铺设妥当,腋毛才缓慢的长出体表。
  顶浆腺俗称“大汗腺”,这又是一种赵高式的说法。顶浆腺与汗腺具有原则上的区别,腋下同时拥有汗腺与顶浆腺。汗腺所分泌的,主要是水和盐以及一些废品(盐枭通常将盐视为废品);与此迥异的是:顶浆腺分泌的是人体所能提供的精品中的精品,包括蛋白质、铁质及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相当复杂,但营养价值不容置疑。
  摄取营养、排出废物是生物特质,象人类这般豪爽地排出高级营养品,在芸芸众生中相当罕有。虽然我们是“反进化”特性最多的物种,但几乎每一种情形都有其合理之处,惟独这次,已无法自圆其说。恐怕只能无奈地承认:人,是由上帝创造。
  达尔文晚年的矛盾与挣扎,依稀涌现脑海。难道就此放弃?因为这讨厌的顶浆腺?“狐臭”的异味正是源于它。这种浓烈的体味,在白人与黑人当中相当普遍,但黄种人罕有“狐臭”,因此也特别抗拒。国内医院争相推出剿灭腋下顶浆腺的手术,医生介绍:该腺体位于真皮层,依附体毛生长,分布在腋下、阴部、眉际以及耳壳,眉毛的腺体基本已退化,耳壳因缺毛也相对不明显,腋下成为“受灾”最严重的部位。腺体的分泌液为淡黄浓稠之液体,虽说是一种高级营养品,但却成为中国人除恶务尽的对象。

  假如顶浆腺分泌的是一种香气,还可以理解,偏偏却是背道而驰。环顾高等动物,根本就没有相似的例子,究竟它的用途是什么?再将视野尽量扩宽,突破心理盲点,终于在低等动物中找到蛛丝马迹。
  蚂蚁是具有社会性的高品味昆虫,是地球上抗击自然灾害最成功的生物,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比人类高级。蚂蚁和人类一样,也喜欢豢养宠物。蚂蚁将蚜虫视为“乳牛”,尽心尽力帮助蚜虫寻找食物,抵御天敌。蚜虫分泌一种蜜露,蚂蚁用触角轻拍的方式来“挤奶”。蚂蚁与蚜虫,是动物界一对典型的“双利互生”伙伴。
  蚜虫能分泌蜜露,就如人类顶浆腺分泌的营养品。如果我们是蚜虫,那么谁是蚂蚁?循着这种思路,终于找到一种以此为食的细菌,这种葡萄球菌非常满意顶浆腺提供的盛筵,它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蚂蚁!
  蚂蚁找到了,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双利互生”必须建立在各有所获的前提下,葡萄球菌获得了“顶浆”——顶级营养品,那么人类获得了什么?义务付出并不存在,这与道德无关,而是大自然的法则。
  在自然界里,蚂蚁的信息沟通,通过“信息素”来完成,并以此联系着整个群体。人类始祖在浩瀚的海洋当中,其渺小程度宛若蚂蚁,身上各类器官无法完成远程联络。懂得说话之后,连“喉囊”也退化了,雄性无法通过高频长鸣来觅偶、示警。在陆地上还可以用尿液划分领土,但“领海权”如何界定?就算可以长鸣,也不可能一天到晚鸣个不停吧?倘若可以通过强烈“气味”传递讯息,沟通渠道即可建立在茫茫大海——但非常可惜,人类分泌的体液“分子过大”,等同于废物。

  空气介质与水流介质,能够传递气味分子,通过味觉及嗅觉,有效完成沟通。人类是灵长目绝无仅有的“嗅味联动”的物种,嗅觉与味觉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组成一个“铁三角”,更为有效地接纳信息。但分泌物“分子过大”,等于无法大范围有效扩散,“铁三角”再精锐也有心无力。如何令气味“压缩”成小分子,产生更浓烈的味道、更广阔的传播范围?于是人类开始豢养有史以来的第一种“宠物”。

  超级袖珍型的宠物——葡萄球菌安居腋下,它能够吸收“顶浆”,并分解为超细分子的传播媒介,人类终于可以凭藉这种媒介,通过空气和海水广泛传播,在浩瀚海洋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网。寻找合适爱侣的过程不再艰辛,四处洋溢的气味有如征婚广告;个体与家庭的海域分布趋于合理,婴幼儿的保护被提供了便利……随着通讯技能的逐渐成熟,种群之间交往增加,继而展开合作,进一步巩固社会性关系。人类和葡萄球菌,就如蚂蚁与蚜虫一样,成为了“互利共生”的典型。谁是蚂蚁谁是蚜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万物之灵的演变进程,又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众所周知,麝香是雄麝腹下香腺所分泌的外激素,由此我们可以设定“箭镞”的存在意义,它等同于“外激素”,催发了顶浆腺的成熟与分泌,可惜味道不敢恭维,狐臭与麝香有云泥之别。然而,成为万物主宰,必须有所牺牲。时至今日,倘若你打算去医院切除顶浆腺驱逐狐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过桥抽板”是否会问心有愧?
  光阴似箭,沧海桑田,人类离开海洋已有相当漫长的岁月,甚至连他自己都印象模糊,但海洋里的生物,绝未忘记当初纵横驰骋的这一个顶级猎手。海洋鱼类拥有记忆复制、代代遗传的能力,特别对气味信息记忆深刻;海豚等哺乳类同样具备该功能,应与海洋环境的冶炼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假如在海面上,将已分解成细小分子的“顶浆”散播于海水,人类这种猎杀者的“体味”,立刻将大部分鱼类惊吓得无影无踪;越是体形中等、适合捕猎的种类,被惊吓的情形就越加严重。事实上一个现代人跳进海中都会造成相同的效果,并未逃离的鱼类通常是珊瑚丛里色彩斑斓的小鱼,庆幸当初人类善待这些不能食用的小天使,直至今天,我们潜入海底还可以跟它们近距离嬉戏。此外,还有一种生物会被人类体味吸引,只要在方圆十里之内,必定会快速前来相聚。它们一生中拥有几千颗利齿,是和我们结下了深仇大恨的一类软骨鱼,匆匆数百万年过去,冤仇丝毫未减。其中一个种类最为强悍,与人的怨恨也最深,倘若它感觉到体味,甚至会抛下猎物急速赶来与人相会,它的名字就叫做——

  大白鲨。
  (下文提要:腋下顶浆腺的叙述告一段落,腋毛将继续出现在**一篇中。)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52

  十七、启动爱与希望的双毛
  地球上生物能量的传递环环相扣,组成虚拟的“金字塔”系统,既然有“塔尖生物”——各种顶级的猎食者,就肯定有“塔基生物”。它们从植物中摄取养分,成为食物链的基础。蚜虫是一种典型的“塔基生物”,也具有该类生物的显著特点:虽然雌性蚜虫都不能飞,但繁殖速度比飞还快。拥有大量的个体,天敌瓢虫、食蚜蝇、草蛉虫无论怎么努力,始终无法将它们斩尽杀绝,更何况它们通常拥有保镖——蚂蚁。

  蚂蚁视蚜虫为“乳牛”,嗜好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它们是“双利互生”的典型。但最早的蚜虫并非为了迎合蚂蚁而分泌蜜露,那仅仅属于它们的消化排泄物,只是后来为聘请“保镖”才加以改良,最终蚜虫粪便成为蚂蚁口中的美味佳肴。
  这是一种适应进化现象,遍及自然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顶浆腺分泌液,并非专为葡萄球菌准备,只是后来发现双方有联姻的可能,而出现的适应性改变。寄居腋下的这一种葡萄球菌,是典型的亲水菌种,在海里的活性更高。由此可以判定,人类是在海洋环境中寻觅到这个伴侣。既然如此,顶浆腺原始的功用又是什么?陆生兽类的“体味发生器”?有此可能,但在类人猿猴身上找不到对应的案例;更何况我不赞成人类对“狐臭”这种味道有天生的嗜好。难道它是摩擦润滑剂?

  当代流行与腋毛相关的“童话”,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是“缓解摩擦”。论证的机理是:当人体的手臂运动,腋窝牵拉皮肤总有摩擦产生,腋毛起到缓解皮肤摩擦时的损害,使之不受擦伤。这种说法骤听顺理成章,但它的“支点”,是假设人类由“青春期”才开始有臂部动作。所以,它甚至不能说是一个“童话”,因为连儿童都无法对其信服。
  人体的皮肤相当先进,对容易磨擦损伤的部位均早有防范,腋下皮肤几乎是人体最强的“抗磨”皮质,虽然稍欠美感,但胜在实用。在人体身上作同类项比较得知:现代人的“**”比腋毛更为发达,部分人更延伸至臀弧,形成“肛毛”;或延伸至脐部,形成“脐毛”,这些均可归结为**的升级版。**的属性与腋毛一致,但不能“诬陷”**也是“抗磨”之毛;因此,流行“童话”对于**的作用,通常被描述为“发散汗液、通风换气”。这未尝没有道理,但**同时带有“藏污纳垢、滋生病菌”等缺点,似乎又是功过相抵。更何况,我们不能高估前人的卫生意识。至于“增加性生活快感”这样的论调,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确实如此,但几乎可肯定是一种“延递性”的功用,并非系统本意。

  综合上述,在现代环境下,“双毛”的功用俱有疑问,更何况还纠缠着“体臭”滋生。西方科学家一直呼吁人们剃掉“双毛”,具有一定的道理。为探讨“双毛”的真相,我们将目光转向动物界。
  哺乳动物是人类的近亲,以之为镜,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启示。环顾陆地上“塔尖生物”,它们身上除了浓密的体毛,还有什么另类的毛发值得我们借鉴?忽然发现其实并非所有物种都拥有浓密体毛,其中有一类相当古老的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体表毛发稀缺。它们同样属于“水生返回”的种类,拥有一种非常超凡特异的毛发。
  这种缺毛动物,就是唇上生角的犀牛。现代的犀牛,仍无法完全摆脱对“水生”的依赖,在它们居住范围内,必定拥有江河湖泊。犀牛的角,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毛,与人类胡须的成分类似。因此它们可以与人类组成“须角总族”(族为现代分类学新设项)。但“双毛”属性与胡须迥异,难道,它们是“须”吗?
  回顾人体构造,“双毛”均由“箭镞”这一种成熟激素所催发,均属于成年的标志。在动物界中,成体与幼体有什么区别?最简单的说法是:成体需要觅食。人类既然为海洋猎食者,那么成人之后,就必须开始捕捉猎物。人类不具“守株待兔”的天分,因而更需要出色的活动能力,更为多样化的感应触觉。何况对于海洋来说,我们还是半路出家的非法移民,缺乏因应海洋而设置的感觉器官。由于境遇艰难,基因系统的“报复性”特质涌现,个体身上逐步出现异化,合理变异带来的顽强生命力,强化成稳定的基因,并代代相传。那么,我们最早会变出什么?

  进入海洋之初,人类首先遭遇的难题,无疑是浓密的体毛。除了在水中增加阻力之外,“落汤鸡”式的湿水长毛,非但不提供保暖隔热的功能,反而是作用逆转,导致夏天更热、冬天更冷。“褪毛”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毕竟已踏出第一步。生物演变总有“镶嵌进化”的特点,部分毛发在此时极有可能“出轨”,成为人类适应海洋的一样原始武器。
  现代人当中,金发美女与红发俊男的比例越来越少,是因为金色或红色头发属于隐性基因,必须父母兼备该基因,并同时有异变倾向,后代才能获得绚丽的发色遗传。反观腋毛与**,是相当典型的显性“强势基因”,几乎任何人都不例外。由此可以推断,人类在海洋生活的时间相当漫长,而“双毛”也拥有出色的表现。否则,激发双毛的“箭镞”,无法名列“肾上腺”这个人类首席军火库。双毛究竟是什么?是一支箭吗?海人们就潜水射鱼,多么轻松写意的生活!

  自然不能同意“生物箭”的观点,这并不代表我们欠缺想象力,畏惧“非人化”的创意。而是认为海人既拥有利箭,那么他们可能不肯脱海登陆了——他们是我的祖先,如果不肯上岸,那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
  说笑归说笑,展开更现实的分析,人类不可能处于太轻松的环境,否则,他们也丧失了继续演变的动力。最初下海的人类,仅限于浅海生活。当时的五大洲正处分崩瓦析的阶段,浅海大陆架被拆散再组合,应力层相互作用下,海底地貌参差起伏,无数冲积溶洞、礁石拱桥、海底钟乳等聚合成复杂的地势,加上无处不在的珊瑚类软体动物,使海底俨然成为一个立体的迷宫。浅海地貌为初涉海洋的人类提供的躲避鲸鲨的藏匿处,但同时也妨碍了追捕猎物。

  千万年前的海洋,浮游生物繁盛、鱼类成群结队,丰富的食物资源,形成了致命的诱惑。人类呆在水底的时间越来越长,屏气能力也得到提升。但眼睛的水生化进展通常滞后,复杂的海底环境在目不能视的情况下,亟需一种简单易行的触觉器官。于是躯体几个关键部位的毛发,逐步强化并异变成胶质刚毛,同时衍生润滑型腺体——顶浆腺,使刚毛保持在水中的弹性,一种“新时代”的触须随之诞生,并成为人类海生历程里第一样进化成就。

  毛发的变异性相当强,它属于哺乳动物最原始的体表装置,因此在基因组里位列最易被“解读”的一类。陆生猎食动物,例如猫科与犬科,均在头部眉际和两颊生有触须,其感应范围与头部的轮廓大小相类。由于这些动物躯体伸缩协调性极强,因此穿过狭隘间隙时,只要头部能穿过,身体也就问题不大。然而人类的躯体并非如此,当他双臂前伸潜游时,必须保证双肩部能穿过障碍,此时腋下的“触须”成为探触的重要工具。我们可将双臂高举过头来模拟这种姿势,即会发现左右两边腋下,是扁形躯体的最宽处。此外,由于陆生时期遗留的腹部隆起的体形,要保证下半身穿越不受阻,阴部延伸至脐部的触须,也提供了探测作用。臀弧后的“肛毛触须”,同样起到类似的功能。生殖器官对于动物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阴部触须也同样发达,保护了潜游时的绝对安全。

  “敏感”是触须类毛发的立身之本,它必须能瞬间发射脉冲,让神经系统及时作出反应。直至当代,人类还保留着典型的“触须”——眼帘的超灵敏装置“睫毛”。比较睫毛与“双毛”的皮肤基层组织,拥有几乎一致的机理,具有特异化的神经末稍。现今人类的“双毛”敏感度,仍未大幅退化,特别是腋下皮层,具有人体首屈一指的反射功能。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别人对你腋下呵痒,就算是心情郁闷也忍不住发笑。其原理在于腋下敏感带被触碰,大脑基于一种横亘了千万年的“危险反射”,立刻发出“闪避”的指令,交感神经被强行激活,全身进入紧急状态……当瞬间反射性的恐惧过去后,我们发现并不存在任何危险,于是就放心地下意识笑起来。

  如果说,腋毛仅仅增加了我们的童年乐趣,**则直接扭转了人类的进程。现代人**的真皮层神经出现了钝化,这并不难理解,由于它已完成了触须时代的历史使命。但**的“牵引”性瘙痒,仍遗留在神经系统,并被转化成性爱时的摩擦快感。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性行为”的痴迷。女性在这种转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当初是“捕猎者”,触须更为发达;时至今日,她们也比男性敏感,“顶浆腺”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

  性爱原本仅属生理驱使的行为,但由于“历史原因”,生殖器外部属于“不受限”可反复脉冲发射的区域——这曾是“危险感觉先锋”触须的显著特性,因此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界迥异,具有“危险反射——放松——危险——放松”的不间断刺激,使性爱宛如“吸毒”一般,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对应的“阀”,并激活了相应的“鼓励机制”。最终的结果,我们将繁殖的“惯例”上升到“爱”的高度,同时“爱”这一种感性思想,推动了人类社会行为的高速发展。我们之所以有“爱”,我们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你必须向这功成身退的触须——致以最衷心的感激。

  (下文提要:希望可以探讨一下人类在海洋的经历,再回过头论述躯干四肢。)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53

  插序:在第十章《娥眉双刺的前世今生》里面,提到有一种海洋哺乳动物也参与到人类的演变过程,就算不是原配也是“小三”,导致了“人”这一杂交品种的诞生。众所周知“小三”是指“第三者”,如果人类按照正常的进化轨迹,不应有“第三者”出现。恐怕有不为人知的故事隐藏其中。人类偏好故事,以下的篇章勾画的是地球“上一轮”高智能生命——神慧人。故事的“真实性”见人见智,但完全真实的故事能够精彩纷呈吗?

  十八、神慧人传奇之揭幕篇
  宇宙中枢位于银河系,具体座落于恒星太阳的第三颗大行星——地球之上。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点,至少神慧人是这样认为的。
  在神慧人的观念里,黄矮星太阳拥有九大行星,但人类的天文学家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除了金木水火土、地球、天王、海王这八大行星之外,冥王星早被开除出“大行星”序列,它甚至比地球卫星月亮还要小,不具备成为大行星的资格。
  按照生物分类学,神慧人属于海陆两栖的哺乳类动物,他们的外型,和后世的人类非常相似,智商则远超人类。
  神慧人坚持认为有“第九行星”,难道另有所指?他们为何将地球视为宇宙的中心?他们与人类究竟是什么关系?难道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第三者”?
  在距今十万年前,两艘外太空探索飞船返回地球。飞船上搭载的是太阳系最高等智能生物——神慧人。
  神慧人惯称“超远程飞船”为“宇巡舰”,一般成双成对出发,其一为执行任务的“正舰”,其二为补给支援的“辅舰”。
  这两艘先后返回的宇巡舰,其目标是探索银河系外的智慧生命,属于探索序列的第十六批次,因而,可称之为“十六舰”。
  故事里的两位主角,是正辅两舰上的“统领”——宇巡舰上的首席指挥官。
  十六正舰统领,姓名:戊寅,性别:男,年龄:未知,主修学科:宇宙生物学。
  十六辅舰统领,姓名:丁巳,性别:女,年龄:未知,主修学科:太空探索学。
  ——在神慧人的时代,一年足有400天;故事发生的这一年,仅剩下不到366天。因此,他们的年龄难以计算,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两位主角依然年轻。
  ——神慧人的传奇正式拉开帷幕。
  地球正处于显生宙阶段,现已进入新生代的第四纪。
  “第四纪”是暂时的名字,在第四纪的智能生物“人”出现后,将被命名为“灵生纪”,某些更为简单直接的人类科学家,将第四纪称为“人类纪”。
  然而此时,人类还未出现,第四纪还只能是第四纪。
  时近黄昏,西沉的太阳潜身云间,霞光万道。云彩镶饰金边,海水镀上一层金闪的潋滟。
  大海之畔,悬崖之下,礁石之上,盘膝坐着一名男子,仿佛在等待什么。
  第四纪还未出现人类,他到底是谁?
  他是神慧人,名字叫做戊寅。这是一个标准的男性名字,富含阳刚之气。
  戊寅统领的外太空探索飞船“十六正舰”,返回地球已历十年。
  十六舰的正辅二舰几乎是同一时间返航,但由于始终存在先后次序;正舰率先抵达,等到辅舰穿破大气层,地球时间已过去了足足十年。
  戊寅在等丁巳。
  丁巳是一名漂亮的女性,她是十六辅舰的首席指挥官,同时也是戊寅的红颜知己。
  戊寅在等。他并不焦急。
  匆匆十年已过去,不在乎这一瞬间。
  海天交接处,出现一隐约的白点。
  白点是飞溅的水花,逐渐前移,分波逐浪之际,形成一条雪白的水线。
  水线延伸,该物体高速运行。这完全不合情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拥有如此“神速”的水面速度。

  但任何事情总有例外。
  虽然他们也是动物,但却是“神”——神慧人。
  戊寅看见了水线,看见了在海面急速游至的这一个雌性神慧人。
  ——当然只会是雌性,雄性神慧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水面速度。
  戊寅甚至已看见了她的容貌,她无疑就是丁巳。
  丁巳高速游向岸边,姿势宛若舞姿,身躯随节奏左右倾侧,双臂弧划,细长的双腿频击水面。

  ——这种“爬式”泳姿由于速度最快,为自由选择的泳姿首选,因而被后世称为“自由泳”。
  丁巳的推进速度之快,仿佛不是在海里游泳,而是在水面滑翔。
  她看见一个男人站在岸边,心脏忽然不受控,激烈地跳动着。
  一个男人挺立礁石上,极目远眺。

  他拥有极为标准的身形与俊朗的外貌。双目精光四射,唇边长有修剪得体的短须;雄壮的身型衬托之下,上肢显得略为短小,但隆起的二头肌证明其动力非凡;粗壮的下肢彪悍有力,脚掌宽大,以渊渟岳峙之势站于岸边。
  丁巳的心跳加剧,她已清楚地看见这个男人,就是她梦魂萦绕的情人——戊寅。
  戊寅也清晰地看见秀发飘扬的丁巳。
  丁巳的发丝仿佛拥有“防水”的构造,虽然沾上了海水,仍显得相当之轻盈。她小巧润泽的樱唇之上,是挺拔清秀的鼻子,如雪般白嫩的肤色,在夕阳之下焕然生光。

  丁巳离岸边越来越近,仅有一箭之遥,戊寅跃进了海中。
  戊寅的泳式不是自由式,他面向前方俯身海面上,凭藉宽广的肩膀、有力的前臂向前翻扑,双腿并拢鞭状打水。
  ——这是被后世称为“蝶泳”的咏式,源于其双臂动作如翻飞蝶翅;此外因为腿部姿势酷似海豚,所以又称“海豚泳”。
  海面上,戊寅与丁巳的距离越来越近。
  近在咫尺。

  水花飞溅。
  相拥。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54

  吻。
  戊寅与丁巳携手回到海岸边。
  他们身穿两截式的“泳衣”,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银色,是一种相当轻软的合金裁剪而成。丁巳的一双皓腕上,均带有一串手镯,更映衬得肌肤如雪。
  两人的体型具有显著的区别。戊寅身体魁梧,肌肉发达,皮肤呈现古铜色;丁巳四肢修长,双腿显得特别苗条,肌肤细腻仿若半透明。
  夕阳西下,一对俊男美女,回到了荒无人烟的陆地上。
  神慧人的心脏上方,拥有胸腺,也称“心上腺”,因此他们血液中拥有“爱激素”。
  对于神慧人来说,“爱”并非由脑部控制,而是受控于心。因此,他们将爱称之为“心爱”。
  丁巳激跳的心脏逐渐平复,但视线始终不离心爱之人。
  她仰面望着戊寅,突然象想起了什么,轻声问道:“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
  ——声音微微颤抖,仿佛是叙述一件意料之内、但仍未肯接受的事情。
  他们是谁?是宇巡舰上其他的宇航员?显然不是。那么,他们究竟是谁?
  “是的,消失了。”戊寅回答简短,闭上双眼。
  丁巳眼眶泪光涌现。由于外太空探索需要极长的“时间”,在宇巡舰上只是感觉短短数月,但地球已公转了十亿次。
  ——当宇巡舰穿梭太空返回地球,已是十亿年之后。
  丁巳口中的“他们”,是指地球上的神慧人。虽然出发之前,已预感到可能发生这样的结果,但当事实摆在眼前,仍然颇具震撼性。
  神慧人灭绝了,这已成事实。

  丁巳与戊寅相顾无言。
  “有留下线索吗?”丁巳率先打破沉默。
  戊寅摇摇头。
  这一天距离“十六正舰”返回地球,已过了足足十年。难道在这十年之中,戊寅与其它宇航员,还是无法寻找到任何有关神慧人灭绝的蛛丝马迹?
  “你们……”丁巳语气无疑有怪责之意,她原本想质问这些男人们究竟在搞什么,但话至口边,仍是不忍对她的爱侣发火。

  但戊寅已听出了女友的嗔意,他缓缓地回答:“我们还有第二计划,必须执行。”
  神慧人的宇巡舰组合,由正舰与辅舰组成,分工虽不相同,但目标一致。
  正舰通常肩负着科学探索的使命,神慧人的科技水准,已是银河系的翘楚。
  作为辅舰的统领,丁巳理应清楚行动的目标,所以骤听戊寅说到“第二计划”,不由得十分诧异。
  ——有什么计划,需要瞒着她?
  戊寅观颜察色,不待女友发问,便张口解释:“第二计划,名叫‘播种计划’……”
  “播种计划?!”由于这名字过于古怪,丁巳下意识地打断了男友的叙述。
  戊寅微微一顿,继续解释:“我们出发前,已经知道返回地球将是数亿年之后,悠长的岁月中不知会出现何种变故,所以,当时科学总署召集正舰统领,安排了一个绝密的计划……”
  望着凝神细听的女友,戊寅继续:“播种计划的重点在于:假如神慧人已经绝迹,我们有幸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必须尽快激活一种高等生物,以抵御灭世横祸。”

  地球居于银河系内,会遭受到其它小星体的攻击。灭世横祸是指来自天外的“飞星”,对地球生命系统造成灭绝性的灾祸。
  在地球的悠久历史里,灭世横祸不止出现一次,使生物系统分崩离析,世界重回洪荒时代。
  丁巳有点不服气:“灭世?那就让地球生命重新进化吧,有什么大不了……”由于被排除在核心机密之外,她的心情一时之间难以平复。
  “攻击地球的不是小星体……”戊寅惟有继续解释:“距离今天十万年开外,将有一个巨型星体与地球相撞,最终,地球变成象木星一样大的土星……”
  这段话并不容易理解,何谓“木星一样大的土星?”
  然而,丁巳毕竟是神慧人,兼且是万里挑一的神慧人。
  ——地球将会被击毁?变成象木星一般大?那等于说地球将“增大”上千倍;然后再变成“土星”,由各式各样的气体构成,其比重小于水……
  ——这确实是真正的“灭世横祸”,生命将不能重现,地球永远变成死寂的星球。

  丁巳大致听懂了,但她随即涌现另一个疑问,面颊倏然飞红,欲言又止。
  戊寅不禁疑惑地望着他的女友,但片刻之间,已然明白。
  戊寅摇摇头:“不可以的,综合两艘宇巡舰,只有七男七女十四名宇航员,假如由我们繁衍后代,这样的种群太小,而且我们又是高度异化的动物,倘若近亲结合,基因缺憾将会被连环激活……”
  丁巳大致明白了,假如由他们按正常途径繁殖后代,种族将会每况愈下,导致无法生存下去,继而覆灭。
  戊寅望了望丁巳,迟疑片刻,象是已下重大决定,沉声说道:“我不打算留下后代。”
  丁巳闻言,睫毛下垂双眼微闭,显然是极度失望,但很快已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抬头说道:“我同意。”
  现在的地球,已不是当初神慧人居住的环境,与其让后代遭受痛苦,毋宁让他不要出生。
  神慧人具有超高的智慧,所以,理性方面通常强于感性。
  “播种计划”究竟是如何执行,丁巳并不清楚,但她相信戊寅,相信其他六名正舰宇航员。
  太阳,逐渐西沉,天色昏暗。
  丁巳的面颊绯红,微微发烫。
  戊寅感觉到了,望向他的爱侣。
  (重点提示:以下篇章可能导致你的不安和紧张,请十八岁以下读者自觉回避,或者必须有家长从旁给予正确引导。)
十九、神慧人传奇之逐潮篇
  三亿年前的地球,迎来了一个生命的春天。
  ——遍地长满绿色的灌木,“草”这种蚕食地表的植物还未出现;空中飞行着巨大的昆虫,地面遍布色彩鲜艳的两栖兽,当时的氧气含量,几乎是第四纪的一倍。
  站在第四纪海岸边的戊寅,忽然有了缺氧的感觉。
  戊寅感到充满弹性的躯体贴向他,轻微的喘息在他耳边缭绕。

  “你是神慧人里最出色的生物学家?”丁巳声调微颤,极富性感。
  戊寅莫名其妙。
  “那么,七男七女不算是小数目,我们可以有七组后代……是不是可以调整染色体,让我们的后代可以适应这新的环境?”丁巳略略停顿,“或者,他们也能够在十万年后,发展出足以抵御天外飞星的科技,拯救地球……”
  戊寅沉默不语。
  丁巳贴得更近,戊寅伸手拥抱他的爱侣。
  海岸边上,海风吹拂。
  一对如胶似漆深情拥抱着的爱侣。
  天色微暗,太阳已沉没在海水,月上梢头。
  “可不可以?”丁巳不屈不挠,仍在发问。
  戊寅微微一笑:“或者可以的……”他抬起头,望向西升的月亮:“这小家伙还挺乖的,依然还是那么准时……”
  ——月亮由神慧人创造,作为抵御天外飞星的第一道防线。戊寅称它为“小家伙”,难道,还有不为人知的“大家伙”?

  “别说其它的……说拯救地球……”丁巳在爱侣的怀中扭动:“你回答我!”
  戊寅微一叹气,他是一个严谨的生物学家,让他回答这样的问题确实相当为难。何况,他已得知丁巳的心思并不在于“染色体、后代、拯救地球”这些方面,女性的羞涩使她们口是心非,假如是一个极端聪明的女性,将更难缠……
  戊寅心念电转,随即镇定心神,眉宇间充满着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运用必然、决然、义无反顾的语调回复:“可以的,一定可以!”
  温香满抱的戊寅,何尝不是心如撞鹿?

  他也开始有所行动。
  智慧越高的生物,对性的表达越是隐晦,但将“拯救地球”用作理由,传达“性暗示”的,丁巳恐怕是地球五十亿年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无仅有的第一人。
  戊寅的行动加快,二人已身无寸缕。
  椒乳轻颤,星眼迷离,娇喘声中,丁巳说了几个字,让戊寅突然眉头深皱。

  ——我想骑鲸。
  鲸,又名鲸鱼,是一种鱼型哺乳动物,它们是神慧人海生时期的宠物。
  神慧人纵横海陆,但最初,他们源于海洋。
  鲸鱼身型庞大,天性聪颖,神慧人驾御它们啸傲于茫茫大海。

  可惜此时此刻,骑鲸已是奢望。
  ——既然神慧人已绝迹,鲸鱼在第四纪自然不存在。
  丁巳为什么说要骑鲸?
  戊寅望着他的爱侣,微笑回答:“好!”
  ——骑鲸就骑鲸,有什么大不了?!虽然海水浮力下降,兼且氧气稀缺,但神慧人天生的自信,使戊寅豪气干云。
  戊寅深吻着他的爱侣,他的身体——准确说是他的跨间——也出现了变化。
  雄性的象征,坚挺强劲,宛如金刚钻。
  戊寅走向大海,平躺于海面上。
  “骑鲸”原是爱侣们常用的暗语,意指神慧人在海中的一种性爱程序。
  这究竟是何等复杂的程序,曾使戊寅浓眉深皱?
  丁巳甩掉仅余的衣物,奔向她的“爱鲸”。
  “爱鲸”就仰躺在海面上,双手分拨海水,双脚并拢蹬压。
  ——这种姿势与后世人类的“仰泳”迥异,更象一种水面上的嬉戏“躺水床”。
  此刻,丁巳正准备跨腿上“床”。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神慧人则认为:没有瓷器,就别揽金刚钻。
  丁巳不再羞涩,她扭腰跨腿,以胯下莹白如瓷的性器,缓缓吞入爱侣的金刚钻。
  这一次“骑鲸”,与上一次,足足已相隔了三亿年。
  容不得戊寅感慨,他必须有所动作,否则将会下沉。
  双手摆划,双腿向后蹬,戊寅仰躺犹如一叶小舟,滑离海岸,向着深海而去。
  “小舟”之上,丁巳跨坐,一双纤长的腿,盘绕着她的“鲸鱼”。
  ——此时她与“爱鲸”已合为一体。
  似曾相识又无限新鲜的感觉,象电流一般穿透她的全身。
  海面之上,响起了魅惑的轻喘。
  戊寅控制着心潮滂湃,双手压水,双腿如鞭击水,腰胯起伏。
  他现在就象一条仰面而游的鲸鱼。
  ——胯下“爱鲸”的顿挫跌宕,带给丁巳“致命”的冲击。
  她有死去活来的感觉。

  轻喘变成肆无忌惮的呻吟。
  戊寅需要保持速度,他不能停下,甚至不能放缓频率,否则,他和爱侣将会沉向海底。
  跨骑在“爱鲸”之上的丁巳,娇躯似弱不禁风,仿佛随时会坠落。
  她将手指压在戊寅胸膛之上,双腿紧缠,却依然无法制止躯体的颤抖。

  ——幸好她与后世人类一样,体内有位置巧妙的“宫后弧”,可以锁紧爱侣的金刚钻。
  丁巳虽然摇摇欲坠,但戊寅毫不担心,他加快了频率,加快了速度。
  夜色渐深,海风清冽。
  在显生宙第四纪的夜晚,浩瀚无际的大海之上,神慧人偕同爱侣,正游向爱欲的深海。
  跋语:

shuimin 发表于 2010-7-11 16:55

  依照人体动力学,男人应该拥有更为“男人”的表现。然而当今世界氧气含量大幅下降,人类“胸腺”在少年之后逐步退化,“爱激素”消失无踪。陆生哺乳类动物几乎都拥有“**骨”,但人类与海洋哺乳类一样,并不存在该骨,兼且女性拥有作用未明的“宫后弧”。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神慧人的性爱模式仅可欣赏,切勿模仿。男同胞尽量避免与女友共同阅读本文,否则后果自负。
  (下文提要:再次提醒一下,十八岁以下需要家长陪同,方可阅读……)


  【外一章:平衡系统与呼吸抑制】

  能够和人类比拟的是猫科动物的平衡器官。虽然装置不如人类,但在陆地复杂环境的使用上,人类却是远远不如它们。猫科动物的内耳由骨性的、充满淋巴液的半圆型通道构成,它通过复杂的机制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只能定义“复杂”两个字,因为尚有太多未解之谜。猫科动物保持了高处跌落四爪先着地的本能,这是平衡能力与高超运动能力的交互体现。
  一般猿猴以尾巴辅助平衡(猫科尾巴并不用于辅助平衡),由于内耳装备的欠缺,所以,尾巴成为它们重要的辅助平衡器官,这一点,与松鼠类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猴类与鼠类的亲缘关系。至于没有尾巴的大猿,其平衡能力还不如熊类,因此不会是马戏团的首选。马戏团一般训练猴子与狗熊来骑自行车,训练老虎狮子来钻火圈。此外,熊类还拥有走钢丝等“人技”,那么,熊类是否水生返回物种?从棕熊的兄弟北极熊的情况看来,极之有可能。(棕熊与北极熊其实是同种,不过食性差异大,划分成两种,但可杂交产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然而,即使熊是水生返回,他们也只是“水面动物”,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类的“潜水反应”。以下是维肝网友提供的轶闻。
  维肝网友提到:时间和地点记不太清了,总之就是发生了一系列连续杀妻骗保凶案,新娘无一例外溺死在浴缸里,没有丝毫反抗或者中毒的迹象。后来检察官募集了多位擅长游泳的女性进行试验,发现当有水直接进入鼻咽部的时候,人会发生窒息反映。凶手只需要拽住新娘的脚跟突然将其头部浸入水中,新娘就会毫无挣扎地溺水而死,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有水进入鼻前庭那样拼命挣扎。医学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只有人和灵长类才具备的特殊反射,像我们平常做实验用的小白鼠,整个丢进水里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头部朝下堕入水中的人基本上都会被溺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祖先原本来自海洋”的我们对水有着这样强烈的恐惧呢?!而且这种恐惧,竟然和没有下过水的猴子们一样?!

  以上的故事仅有一处有少许问题,这样“窒息而死”是人类才有的特殊反射,将猴子和猩猩这样扔下水,不会无声无息的淹死,他们会张嘴喝水,直至最后不能喝为止。
  由于“嗅觉”是通过空气流动为载体的感知能力,所以由鼻子“兼职”是最合理的选择。人类嗅觉并不灵敏其实也有苦衷。嗅觉灵敏度的减弱与人体独特的构造息息相关,人类鼻腔的“嗅感器”除了精致之外,还几乎是“躲”起来的,它们位于鼻腔的最上端,被高挺的鼻子迂回“掩护”,并不处于呼吸气体流经的通道,带有气味的空气只能以“捉迷藏”的方式去“找”嗅感器。这样的设置无疑损害了嗅觉的灵敏度,所有陆生动物的嗅觉装置皆不如人类“极端”,但人类拥有其它陆生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游泳时水流无法对嗅感器形成侵袭。

  “嗅感器”永不进水,位于嗅感器之下的鼻咽部也几乎不会被淹。但假如鼻咽部被淹(这样的情形确实太少,初生婴儿都不会发生),人类的“潜水反应”最特别一项“呼吸抑制”马上发动,而且警报系统“交感神经”随之工作,全身进入“一级戒严状态”,内脏器官运行减慢,次一级器官(例如四肢肌肉)活动立停。呼吸被强行抑制(由复合神经控制的呼吸被强行抑制,可以想象戒严状态的严厉),同时,氧气主供脑部和心脏,其余器官一概欠奉。

  脑死亡是人类的真正死亡,所以脑部必须享受特别待遇;心脏停跳也等于回天乏术,因此心脏也被优先供应氧气。上述凶案被淹的新娘,即使处于“呼吸抑制”这种境况之下,但将其救起让其自然回复,或人工呼吸,健康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人类独特于陆生动物的一项保护。
  这里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呼吸抑制可以理解,为何求生本能都丧失了?元凶是耳内平衡系统。内耳由第八神经系统控制。人类的平衡系统精致度无话可说,但第八神经也确实是太强悍了。在突然失衡之下,它的任务是不断脉冲,请求大脑恢复人体平衡;大脑不接受,它就继续来,这就是我们“晕车”、“晕船”、“晕飞机”的主要原因。上述案例中,当被害新娘失去平衡跌入浴缸,大脑被不断烦扰,投诉要解决“平衡问题”,而当时四肢、肌肉因为“潜水反应”,被截断供氧兼命令停止动作,这样的手脚自然无法从浴缸中撑起。但平衡装置与第八神经不会放弃,反复脉冲之下,脑部抗议(本来就供氧减少你还闹?)导致人体进入一种称为“内耳眩晕”的特殊症状,于是,凶手遂愿。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综合方面向人类陆生进化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如果得知这个案例的朋友,仍认为人类不具海生经历,那无疑是顽冥不灵。
  PS:一般“外一章”主要是由网友的观点叙述。本篇特别致谢:“维肝有癌”和“英文是最爱”两位好友,在本帖回复时给予意见。“外一章”不一定源于我的观点,但肯定是我认为很有见地的分析,同时我会加上自己的见解。再次致谢提供帮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