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的交警待遇:我的中医之路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5:46

我的中医之路

       一位中医的成长足迹,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放在这里,希望给大家一点启发  

今年春节,我赴乐清寻根,在雁荡山大龙湫触景生情,吟《大龙湫》诗一首:    

龙湫瀑布天地连,

霓虹盘绕一瞬间。

积金积书积阴德,

山绿水清遗千年。

        我投身于中医事业,冥冥之中其实也是祖上遗风。   

        我的祖籍是青田。青田地处浙江南部,境内山峦起伏,溪流纵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青田北部有青田山(现称太鹤山),因古时白鹤栖息得名。相传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丹成得道,跨鹤升天而去,故又称“试剑石”、“丹山”。道家称“青田山洞”为道教胜地第三十洞天,而青田山更是因苍松参天、山奇石秀、景色幽雅著称,又有谢桥春晓、丹山溅玉、仙乡问鹤、环翠孕秀、扶松听涛、滴露点易、混之试剑、望江舒啸等八景,各具风采。山下,早年都是我们陈家祖辈开垦的菜地和坟地。据家谱记载,陈氏先祖,也曾位列于朝,荣宗耀祖:第二世祖陈升赠朝议大夫,陈景行父子居国子监丞、殿中侍御史兼礼部侍郎、浙东安抚史;第三世祖陈适孙官职两淮节度使……而陈氏医学更是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到了南宋时候,出了位医学名家陈言。根据1990年版的《青田县志》记载,南宋浙南瓯江流域的医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客观上为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当朝者的横征暴敛之下,农民生活困苦,被迫揭竿造反,如1120年方腊义军攻打温州,1121年永嘉楠溪俞道率众起义。再加之天灾不断,大寒之年颇多,风暴洪水横行,暮春倒寒流降雪,瘟疫开始肆虐,医药学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许多名医和医学书籍应世而出。

        陈言潜心医学,成为一代名医。195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中医名著》(1984年又再版)就有先祖陈言的生平事迹。陈言(1121~1190),字无择,鹤溪人。据陈氏宗谱记载,他精于方脉,治病立效;遇有不治之症,还能预测结果。1161年陈言根据临床实践,借鉴前人经验,著成《依源指治》。1174年,他在《金匮》的“千般惩难,不越三条”的基础上,结合《内经》五志太过致病的学说,又著成《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宋史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载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近24万字,共18卷,分180门类,录医方1050余道,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症。在总论里,主要论述了“三因极一”的学说,探讨受病之源,将病因归于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外因指的是寒暑燥湿风热(一般作“火”)“六淫”的邪,其他的如饥饱、劳倦、跌仆、压溺、金疮及虫兽所伤等则统称为不内外因。因此大大发展了病因理论,“自此以来,论述病因者皆遵循三因学说”。   

        与陈言同辈的陈中立是陈家青田的第一世祖,也是一位医学的精英。他行医济世,在瓯江、括苍山一带美名远扬。据颍川陈氏宗谱记载:“……六世祖讳中立公,儒医济世,名彰瓯括。宋嘉定间,就青邑城,施医济药,累仁尚行。”这里还有一段积善因得善果的典故,说是宅心仁厚的中立先祖,有一次出诊返回时,看见一位清秀少年因无力还债而遭受衙役的捆绑,于是动了恻隐之心,慷慨救助,也不问问少年姓名地址。当晚他梦见一位神仙手持节牌向他宣读,说是奉上帝之命,积金积书还不如积阴德,以蟠龙山相赠。第二天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果然有母子二人用木盘盛着一张契书,契书所写在山口镇小令乡南木岩有一块山地,正东至葵提宫垅脊水,南至三都双坑口,西至大济头钟潭上,北至头车为界,计36亩。其母说儿子姓金名贤,昨日承蒙救命之恩,山地系祖传所留,据说是造墓的风水宝地,诚心酬谢恩公。恰巧陈中立之父陈融仙逝进棺尚未落土为安,即携带其子入山察看。从县城出发,经山口、仁庄乡到小令乡下船,沿途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古树参天,名贵药材金银花、天门冬、灵芝草、绞股蓝、山茱萸、神仙对坐草、牛夕、杜仲,随处可见,果然是人间仙境,与梦中所见相符。陈中立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术数,见祖山发脉火星为禄,坐山火星为官,朝山木星为印,关帐层层,左右都关栏砂水,穴地有虾须蟹眼,内外堂之水俱来朝抱,各水会合出于戌方,有禽兽华表镇守门户,穿珠结穴具财官相印齐全,是大富大贵之局。于是亲自圈定龙脉墓址,并按价挨家付给地银,把蟠龙山改名为大蟠龙山。次年丁丑年父棺从温州运到大蟠龙山,入圹时雷声大作,众人说是吉祥的好兆头,自此以后就定居在青田县城信义坊。“得石郭大盘龙穴,计卅六亩,遂卜亲柩于该山。此为青田一世始迁祖也。”    

        积金积书积阴德,陈家由陈中立开始定居青田。自此800多年以来,医术世代传袭。“授本邑县尹,历任九载,古今罕匹。且均精岐黄术,世世以法,祖相遗故。前有抚择言,公著三因谕,后有定公以静作《伤寒铃领》《痘疹歌诀》及《人身肖天地图》,皆盛行于世,详载邑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祖训一直沿袭了下来。青田第四世祖陈瑞仁任医学教谕。第五世祖陈茂祖任缙云县医学录名医。第六世祖陈公恕任平阳医学录名医。第七世祖陈宗泽任医学教谕,陈宗理先以荐名医与朝太医院。第八世祖陈宓任医学训科;陈定精通医术,在明洪武二十三、二十七年的青田瘟疫中功绩显赫,还著有《伤寒铃领》《小儿痘症歌诀》《人身肖天地图行》。第九世祖陈赐任医学训科。第十世祖陈洪任医学训科……    

        先祖儒医济世,代代相传。或坐堂开方,或出诊治疗,著奇方传于后世。开药店更是注重药材质量,挑拣、浸润、切轧,各承家传,自制丸散膏丹名闻乡里,运销云和、景宁、遂昌、松阳、永嘉等县。而且经常施药济贫,不计报酬,经济困难的可以赊销。制良药以救人,居白鹤之乡至今传为佳话。    

        传到我父亲这代,时局动荡,家境大不如从前。父亲因种种原因,未能继承祖业,让他引以为憾。让人痛心的是,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患阻塞性黄疸不治而亡。父亲是在我出生才八个月的时候得病的。我刚生下来,父亲请了个算命先生算命,说:“癸未年,乙丑月,丙戌日,壬辰时,日元丙戌十灵日,地支辰戌丑未全,月干乙木用神,木有阴阳,甲为参天之木,乙为花草之木,乙木生丙火,为印有力,取名友芝,祖传中医世家,灵芝长生不老仙草,济民之良医也……”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病重时,亲友送来一些银元,要我母亲送他去温州医治。这时父亲已经全身发黄,但他就是不肯点头,还对我母亲说:“治病太花钱了,欠下债,还要让儿子来还。”去世前,额头豆大的黄汗直往外冒,他痛得把嘴唇都咬出了血,却没有吭声,只是眼睁睁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女,说:“友芝他娘,我走了!孩子得靠你抚养成人。”    

        我是由我母亲拉扯大的,小时候她就将父亲去世的情景告诉我,教我要立志行医,济世于民。我母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她自己没学过医,但在中医世家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却也顶得上半个医生,乡亲邻居得个什么小病,她开个方,抓上几帖药,保管能见效。她平时也会教我一些中医常识。我在三四岁时曾对她说:“如果我是个医生,我能把父亲的病治好,这样父亲就不会死了,我也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父亲了!”母亲听了格外欣慰。我父亲的至交好友朱国基(毕业于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曾任青田、金华、杭州市第一医院院长,30年代创办青田第一所西医诊所)感叹道:“你们是中医世家,必定会后继有人。”    

        而最终引领我真正踏入中医殿堂的是我的恩 师毛达文先生。是恩师所授医术为我的医学生涯奠定基石,实现了上承祖业、治病行善的愿望,把治病救人的春风甘露洒向人间。昔日的谆谆教诲,终身难忘。    

        恩师是杭州人,他长身广颡,声音如钟,白须伟然,双目炯炯有神,蕴藏着洞察一切的慈祥之光,言行间总给人道骨仙风的岐黄圣手之威。恩师自幼聪颖好学,15岁便拜于当时的著名中医王香岩门下,随师侍诊。两年后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继续深造,一边在王师处临床实践,一边钻研经典。经五年刻苦勤学,1923年毕业,先于浙江慈溪大隐镇悬壶开业,接着又回杭在马市街开办诊所。1952年,恩师率先与何任、陈桐丰加入杭州广兴联合中医院(市中医院前身),专心致力于为病人服务,几十年如一日。1957年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名中医”的称号。    

        恩师是中医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精通《金匮》、《伤寒》、《内经》,尤善温热病,对脾胃病的诊疗也有独到之处。恩师主张辨证论治,既借鉴前人的立方之法,又结合当时的病情灵活应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重视气候变化(六淫)和精神因素(七情)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他还根据三问、四诊、八纲的归纳和处理把辨证论治法体现在立法方药之中,在立法用药上“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湿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因此他的配方严谨,剂量小、药味少(每张处方一般八九味药)、价格廉、见效快,求诊者纷至沓来,每日门诊常常是数以百计。以致于杭州艮山门笕桥一带流行“吸烟要吸哈德门,看病要看毛达文”的俚语。恩师盛名可见一斑。    

        但是恩师却常常苦恼于一身的医术却没有人继承。恩师的几个儿子一个在铁道部,一个在上海民政局,还有一个牺牲了,毛家没有人可以接班。恩师早先也带过几个徒弟,但都因成分不好下放到乡下去了。因此,恩师晚年收我为关门弟子,精心点拨,特别寄予厚望。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门拜师的情形。那时恩师的家在马市街黄醋园1号。早上7点钟,我已走进恩师的客厅。师母为我上了茶,满脸笑容地说:“坐、坐。”彼时先生正在书房打坐。书房的供桌上燃着三炷香,满屋清香缭绕。恩师双目似闭非闭,双手相合,手心朝上放在脐下,双膝盘起内坐。他闻听了我们的声响,就起坐走出书房。我走上前向先生一拜,先生赶忙把我扶起,笑眯眯地说:“坐下来,今天我们师徒好好谈一谈。”恩师说我们师徒是缘分。而我工作积极,肯吃苦,悟性高,又是学军中学第一期毕业生,文化水平是中医院的几个退伍军人中最高的,这对于学中医来说大有裨益,所以他才会挑中我,希望我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他年纪老了,争取在退休前尽快把我带出来。    

        我入恩师的门下,恩师要求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侍诊抄方。因为熟悉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阶段。用药如用兵,中药材的产地、加工、炮制、品种品名不同,都会直接影响疗效,药性的熟悉非常重要。“药店倌是半个郎中,以前的许多名老中医都是从药房学徒做起的。大的药房有1000味中药,常用的500味。一个中医有50味药用得好、用得妙就很不错了,”恩师如是强调,“药可治病亦可毒人,处方用药一定要笔下留情啊!”    

        我在药房工作过3年,看过的处方不下20万张,所以一上手抄方就很快。恩师对此深感欣慰,曾经私底下对师母说:“友芝这个徒儿灵光,跟我抄方两个月,我才报了第一味药,他就能按照我的思路把处方都开出来,可见他早几年在配方部已经用心琢磨我的处方。”不过恩师还是会不时在边上提醒:“抄方并不是简单的默写,更多的需要思考,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但是一定要记住,抄时应该揣摩先生临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判断遣方用药的依据与韵味,这样才能领会真正的精髓。”    

        恩师花了足足一年的功夫,把常用药,如人参(包括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天冬、泽兰、羚羊角(牛角片)、丹参、参三七、萸肉、当归、龙齿、茯苓、灵芝、五味子、守宫、熟地、紫河车、杞子、青蒿、柴胡、米仁、黄芪、冬术、黄柏、黄芩、白僵蚕、枳壳(实)、苍术、荆芥、半夏(竹沥半夏、仙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石菖蒲、地龙、首乌,石斛(藿山、金钗、铁皮、铜皮)、三叶青,半支莲、仙鹤草,黄精、杜仲、山药、苏叶梗、淮牛膝、冬虫夏草、知母、红花(藏红花)、瓜蒌皮、甘草、白芍、桂枝、麻黄、石膏、象贝、川贝等一一作了叙述。    

       恩师每一次向我传授医术,都仿佛使我置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圣殿,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六腑,从望闻问切到六淫七情,从四气五味到立法选方,内容丝丝入扣,无一不精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大黄的讲述。    

        大黄是通便泻下的药物,因其色黄,故名大黄。大黄用途广泛,在所有的中成药中含有大黄的占五分之一。它的制法有生用、熟用、蒸用(又名九制大黄)等。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炒黑为大黄炭。大黄苦峻下走,用于下焦必须生用。但若邪气在上,如目赤、喉瘅、头肿、膈上热痰,非酒不至,则必用酒浸引上至高驱热而下。    

        大黄主泻,但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在胃中略能助胃液不足,次促进消化作用;至肠能激励肠腔蠕动,使积粪泻下,然一次泻下后,因RHEO—TANNICACID有敛肠之功,故缓行便秘。大黄用微量(1克以下)是止泻健胃,剂量少(1~12克)是泻下,剂量大是止泻;大黄泡服或后下是泻下,久煎是止泻。但大黄不是单纯的通便泻下药物,而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衰老、抗肿瘤、退黄利疸降酶、收敛、消炎、止血、补益、免疫双向调节、美容降脂减肥、活血祛淤、排毒净血等多功能的良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及血液疾病,物理因素性疾病,急腹症、跌打损伤、闭经、眼结膜炎、扁桃体炎等内、外、妇、伤、五官各科疾病。    

        大黄的配伍更是名目繁多。有大陷胸汤,治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有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有小承气汤治腹微满,大便不通;有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者;有大黄甘遂汤,治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有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有桃核承气汤治少腹急结;还有调胃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抵当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麻子仁丸、大黄牡丹汤……计有18个处方之多。    

        恩师还讲解了唐黄敬编著的《新修本草》,宋《日华子诸家本草》,金张元素《珍珠囊》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缪希壅《本草经疏》,李土材《本草图解》,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张隐庵《本草崇原》,叶天士《本草经解》及国外学说对大黄的认识,王香岩先生传授的应用心得。最后,特别强调凡血分无热郁积者禁用。    

        一味泻下药大黄,恩师整整讲了半天。我听了似醍醐灌顶,豁然开阔。做郎中就要做良医,可是良医难做。良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既要继承前人经验,又要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医道至精至微,习业贵求精专。古今中外之学问事业,无有难于此矣。若胸无洞见,拘守旧规,不知灵活变通,经治必然功少;须得博览群书,精读经典,简练揣摩,由博返约,见识卓绝,晓天地阴阳之秘,知五运六气之化,明地土人物之性,临事不惧,沉心定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经治才能功多。    

        当然仅仅熟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恩师特别强调实践才能出真知:“大匠诲人,能给人以规矩,却不能使人巧。师父把你领进门,修行却得靠个人。平日读书临证,两不可废。”先生一直教导我学习孙思邈的“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白日诊病,夜间还要读书,研究病症,反省诊治失误。在医学生涯中,以勤补拙,用诚生智。    

        恩师用心血,用父爱在哺育我。每一次授课,都好像恩师扶着我在学走路学跑步。每当我悟到恩师的精华之处,心里都有一种升华、腾飞的感觉。    

        而生活上,恩师又是一个慈祥周到的长者。每次外出买单,恩师规定都由他付。    

        我记得跟随恩师抄方侍诊的几年里,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菩萨圣诞,九月三十日药师佛圣诞,只要是天气晴朗的周末,恩师总会去灵隐的韬光茶室,与中医同行见见面,问问近况(生意可好,来看病的人多不多),交流一下学术经验。    

        清晨五点半,恩师便会来到我原先的住处湖滨六弄,敲响我家门,喊道:“友芝,跟我走。”先到官巷口奎元馆,厨师老王便会亲自下厨烧出两碗爆鳝面端上桌来,吃毕恩师买单,当时的爆鳝面是1.60元一碗,相当于工薪人一天的工资。吃完面,我们坐车到灵隐寺后,便往韬光走去。一路上,恩师总要叹息现在到韬光来的中医越来越少了。走到灵隐大殿正门口,恩师才会高兴起来,用拐杖指向佛殿柱子上的对联,一句句地读着:“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恩师说清朝晚期灵隐寺最后一次修复就是他父亲做的。他父亲是做木匠出身,每当给东家修造房子,看到人家的孩子在屋里朗朗读书,自己就不怕辛苦,在屋檐上冻得手脚皮肉裂开,挣了一点钱给他们兄弟几个读书。谈到这些,恩师唏嘘不已。    

        我挽扶着先生慢慢走上360级石阶,先给韬光菩萨点上一束香,然后跪拜。恩师就会教导:“穷人日子辛苦啊!他们无钱看病,有的就来这里撮点香灰,拎一桶泉水回去治病。我们行医的,应该勿问贵贱,无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才是。”    

        “治病救人,行善积德,乃祖训、宗训、师训,千年遗风,一脉相承。医乃仁术,攸关人命寿夭。”恩师日里常常告诫我,“为医者当具仁爱之心,以治病救人为首务,急病人所急。前人拜师学医,为师者送与弟子三件礼物——一双草鞋,一把雨伞,一盏灯笼。意即不论路程远近,刮风下雨,白昼深夜,都当克服困难,前往出诊。若人请客吃饭,许是客套,你可不去;若相请看病,须即刻前往,不得推拖,否则延误病情,致病家伤怀。”他最喜欢引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一段名言:“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恩师经常留我在家用餐。师母是杭州人,烧的菜清口入味,色香味俱全。有一次先生带我到楼下的餐厅,八仙桌上摆着青菜、红烧肉、黄瓜、茭白、黑鱼。我刚坐下身,师母又端上来两只大螃蟹,每只足有半斤,一只圆脐,一只长脐,八只脚朝天放在中央。师母给恩师倒了一杯绍兴加饭酒,说:“先生啊,平时没什么嗜好,就是喜欢吃螃蟹。来,来,先吃蟹,醋蘸蘸。”我说:“师母的菜烧得太好了,比早上先生讲《内经》阴阳五行还要妙,两只蟹一雌一雄,一阴一阳。《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开头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而桌上的菜中青菜色青,属木;红烧肉色赤,属火;黄瓜色黄属土;茭白色白,属金;黑鱼色黑,属水,木火土金水,五行齐全,这叫阴阳五行大席。师母的菜真是在其中,把整个宇宙都搬到桌上,徒儿哪有这么大的胃口。”恩师与师母听我这么一说,都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好!说得好!真是学以致用,现烧现卖。”吃完中饭,恩师又拿出两本书递给我:“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先看一下《阴阳五行》这本书,再学《内经》概念就清楚多了。”我捧着书走出了先生的家门,一路上在想,千万不能辜负恩师的厚望,恩师用心良苦,真是望徒成龙啊!    

        日子久了,我发现恩师吃菜很简朴,上班一壶龙井茶,晚饭喝一杯加饭酒。至于那螃蟹,后来师母告诉我这是有来由的。民国16年,菜市桥河下有个叫张阿水的,50岁娶妻,生了一个独养儿子,却不料三岁那年患了瘟病,高热不退,抽搐不止,跑了几家医院都不见效。父母急得走投无路,半夜三更地敲门请恩师救治。恩师冒雨急急赶到病家,仔细切过脉,取出至宝丹为小孩灌服,又开了处方:石膏、羚羊角、淡芩、银花、青龙齿、全蝎。不多久小孩便停止抽搐,睁开眼喊“妈妈”。张阿水高兴极了,但又为付不起药费和出诊费而心中内疚。恩师说:“治病行善是应该的,免了,免了。”此后,张阿水经常送螃蟹来,缸里的蟹从未间断过。恩师知道做小生意的人家境困难,坚持要付钱,而且还要多给一点。现在张阿水过世了,独养儿子小毛也做螃蟹生意,所以缸里的螃蟹总是有的。我听闻后对恩师的高风亮节越加敬服,深幸遇此良师。    

       1990年恩师去世,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他为中医事业奉献了一生,至今口碑载道,赞颂未绝。而我幸入其室,深得恩师青睐,在其膝下陪伴22年,医道日进。时隔30多年,每当我遇到难题,脑海里都会显示出恩师的思路集成板块,指引我独辟蹊径,切入要害,很多疑难杂症就会迎刃而解。有许多实例至今仍记忆犹新。    

       40多年的中医生涯,有过成功的喜悦,亦有过失败的迷惘,其间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所幸依然迎难而上,未敢虚度一日时光。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几十年来,我就像带领着千军万马的将军,与癌敌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日日刀刃交加拼搏于沙场,从四诊、辨证、诊断,确定治则治法、立方施药到有关事项,一丝不苟。至今日八八鬓白之时,闯过重重难关,诊病四十余万,才对中医诊治肿瘤有了一定的认识。回首往昔,感触深切:我欣慰,能够秉承祖上医学之遗风,发扬恩师歧黄之精微,使众多的肿瘤病人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同时也感慨,做一名称职的中医肿瘤医师难啊!

        这种艰难,不单是中医治癌在西医主导消亡下的尴尬处境,不单是中医政策在当前得不到应有的全面落实,不单是有人对中医治癌心存怀疑与鄙视之心;更重要的是,到我这里求治的病人,大部分是经手术、化疗或其他方法治疗失败后复发、转移的晚期病人,或一经发现已属晚期的重危病人。在这样的急危重症病人之中,其中不乏有“因癌致贫,因癌返贫”的弱势人群,不乏有已被明确告知存活无望、回天乏术的濒危人群。他们多方探听,于无计可施之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而来。面对一双双求生求助眼神的企盼,面对这些艰巨的考验与挑战,为使他们少花钱而治大病,为救危亡于顷刻,我唯有充满自信,坚持不懈探索、创制与运用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亲尝有毒中草药,亲验药物性用与毒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方能大胆用药,今日之临床所得,实是我毕生心血所系!

       我一生忙于临床,应邀出诊于各方各地,所到病家多是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病情变化甚为迅速。为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疾苦,我谨遵《内经》之医理医法,借鉴后世医家成功经验,吸收大量民间治法;在此基础上,深谙药之升降浮沉、寒热温凉,治病成竹在胸,生面别开,重关直辟,正治反治,内治外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灵活变通,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我深感:做一名称职的中医肿瘤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单精于肿瘤专科,更应具备全科医生的素养,才能对癌症及其引起的并发症后遗症明确诊断、鉴别治疗;不单要精于医术,更应诚于医德,切实做到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廉的中医治癌要求。

       医乃仁术,治病救人,行善积德,千年遗风,一脉相承!肿瘤乃顽恶痼疾,非一时一方就能克敌取胜,而需医者付出一生努力。我之中医历程,亦是经历前半生近30年之艰苦磨炼,秉家学,承师传,先攻内科,再专研肿瘤。此生之所学所为,可谓喜忧各参、苦中有乐,正是有此基底,正是病人对我信任,给予我不断攀登、勇闯难关的机遇,才造就我近10年来诊治肿瘤的良好疗效与独到经验。面对昔日生命垂危而今日康复健在已如常人的肿瘤患者,与更为繁忙的诊务,身为医者,不能不倍受鼓舞,激励我直至今日依然未曾停歇,在中医诊治肿瘤的道路上充满豪情,不断向前,人生乐事,莫过于此!

       时光如梭,我秉承祖上医学之遗风,发扬恩师岐黄之精微,转瞬间已经在中医行业里服务了近40年。现在我快要退休了,但还没有歇息的打算,还想多看些病人,多为百姓做点事。我的许多朋友及病人与我相处多年,目睹我的行医生涯,也再三要求我仿效祖业,写下临诊的点滴心得,集腋成裘,弘扬国医国药。因平日忙于诊病,惟趁休息、节假之时奋笔提写,苦作一年有余,终于编辑成册,相赠友人、病人、世人,希有所益。是年又恰逢恩师诞辰100周年,追忆往日点滴,不胜感慨,亦以此书相报恩师教诲,告慰他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