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车管所几点下班:话说中国智谋5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1:48

隔岸观火,曹操遥斩二袁头

 

  【原典】

  曹操败袁绍,斩袁谭,破乌桓后,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领着剩下的数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去了。

  夏侯■等人劝曹操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仗恃自己处于边远地区,一向不服从曹公您。现在袁熙、袁尚兄弟又投奔他而去,必定成为后患。不如现在就乘势征伐,一举平定辽东。”

  曹操笑着说:“不需要烦劳诸位征战了,数日之后,公孙康自己会把二袁的脑袋送来的。”

  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肯相信。

  再说袁熙、袁尚兄弟二人领着数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公孙康得到消息后,连忙召集部下商议是否接纳。公孙恭说:“以前袁绍在的时候,经常想吞并辽东。现在袁熙、袁尚兵败将亡,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们。这就好比■鸠投鹊巢,一旦等他们休养生息,羽毛丰满后,就会取我们而代之。所以,不如现在就骗他们入城,砍下他们二人的头去送给曹操,这样,曹操就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公孙康说:“我们过去不大服从曹操,就怕他这次率兵前来攻打我们。如果这样,还不如接纳二袁来协助我们抗曹。”公孙恭说:“那我们可以派人探听,如果曹操的军队不来攻打,我们就斩二袁的头送给曹操。”

  公孙康觉得有道理,便依计而行,派遣探子去打听消息。

  袁熙、袁尚到辽东后私下商议说:“辽东拥有数万兵马,完全可以与曹军抗衡。我们现在暂且投奔,过一段时间后杀掉公孙康,夺了他的权,然后再养精蓄锐抵抗中原,收复河北。”二人商议已定便去求见公孙康,公孙康只派人安排他们住在宾馆里,自己却装病不予接见。

  几天后,探子回来报告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攻打辽东的意思。”

  公孙康大喜,先埋伏下刀斧手在大堂左右,然后才派人请二袁相见。二袁进来后,公孙康请坐。二袁一看,天气严寒,坐榻上居然未铺褥垫,于是便对公孙康说:“希望太守能赏给褥垫。”公孙康怒目圆睁说:“你二人的脑袋都要搬家了,还要什么褥垫呢?”二袁大惊失色,公孙康大喝一声:“左右为什么还不下手?”说时迟,那时快,刀斧手一拥而出斩了二袁的头。公孙康叫人用木匣子装好给曹操送去。

  曹操还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张辽又劝曹操说:“既然不攻打辽东,就回许都算了吧。”曹操说:“等二袁的脑袋来了,便立即回许都。”

  众人都暗自好笑,在下面悄悄议论。忽听一声报告:“辽东公孙康派人送来二袁脑袋!”众人惊诧不已,纷纷向曹操请教奥妙所在。

  曹操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但如果我逼急了,他们就会合力来对付,使我们短期内不能取胜;相反,我放松一点,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如此。”

  众人听后无不叹服。

  【新说】

  隔岸观火,离得不远不近的以静观动,其实,也就是坐观成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有所不同的是,后面几种“坐观”往往都是悄悄地进行,神不知鬼不觉。

  而隔岸观火却是明目张胆地在那里“观”,让你知道我正在看着你呢,看你如何动作。

  这样一来,距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

  距离近了,没有岸相隔,那就会逼得太紧,像曹孟德所说的那样,“火”

  就燃烧不起来。你观什么呢?

  距离太远,“观”不清楚,缺乏威慑作用,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更基本的前提是要有燃火的条件,假若袁氏兄弟与公孙康原本友好,原本有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而没有矛盾,没有利害冲突的话,那曹孟德眼前就只能是一团漆黑,无火可观了。

  说得哲学一点,这是一种以静制动。利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转化的规律来激化矛盾,为自己服务。

  【典源】

  隔岸观火:“三十六计”第九计:“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

  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见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又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五·呵旁观者文》:

  “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

  曹操遥斩二袁头:事见《三国志·武帝纪》、《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