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会议:没有人民的民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7:50
没有人民的民国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连清川 【作者微博】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1912年9月10日,已经卸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来到后海边上的醇亲王府,拜访他曾经的死敌、早在去年就已经卸任的、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这是一次友好的会面,不再是皇族的载沣对孙中山印象良好,两人言谈甚欢。孙中山走时,甚至留赠了一张自己的半身近照给载沣(祝勇《辛亥年》)。

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极为动人的一刻。曾经互为仇雠、不共戴天、共和帝制难以相容的领袖,冰释前嫌。他们都可以变成为新成立的民国殚精竭虑、造福万方的中流砥柱。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然而两人之后的命运却与此大相径庭。一个终其一生仍然是仓皇流离的革命者,另一个终其一生都是不问世事的闲居人。

辛亥革命终究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失败时间的定义史学界颇有分歧,然而所不争的事实在于,其后中国历经了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等等乱象。一个立志为民众开启新生活的革命,却如同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似的给了民众更加混乱和血腥的几十年。

毋论辛亥革命之成功具有多么大的偶然性因素,在1911年废灭帝制赢得了几乎整个国家的欢呼。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下,革命党人会失败?

中国人谈论历史时,总是倾向于将历史的功过推诿至道德的判断。例如,辛亥革命之衰败,几乎众口一词的定论就是袁氏窃国。然而在那个时期之中,窃国者众矣,何以袁氏窃国是窃国,其后黎元洪、段祺瑞诸君,就不为窃国?而更重要的在于,辛亥革命所推崇与意图建立的共和国,以及相辅相承的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等制度,一应缺失,以至反而形成了顺序沿用的党国体制,流毒至今难以清消?因而,如此重大的革命失败,咎于一人,无非逃避责任、混淆视听而已。

事实上,辛亥革命一举终结帝国,建立共和,就中国历史而言,委实是另一次开天辟地,乃是至秦始皇之后2000多年来的第一次意识形态革命。其本质不同于之前的改朝换代的地方,并不在于用“民国”替换“帝国”,而实在于总体制度的变更。这个总体制度,核心乃在于结束一人、一族之私人对于国家的管理权力,而把权力交由全体国民所推选的代理人进行管理,即由私权而转向公权。

这种转变所需要动员参与的社会力量,乃是全体,而非少数,更非个别。既然乃是全体国民之公事,必定乃由全体国民之襄助;而革命成功,所需建立的制度,也必须下行至所有层面,使国民全体得以知晓并应用,方才能形成真正的民国。

必须仍旧重复的是,这种制度的变更,并非只有建立“共和国”如此名义才可以实现,如果制度能够得以推行,那么毋论是君主国,抑或合众国,都能达致共同目的。

可惜的是,在1911年所成立的民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民的民国。与他们所推翻的大清朝一般相似的,是革命也好,民国也好,只是一小撮人的自话自为。所以辛亥革命之成就,便如雨打风吹去。而中国失去了一个虽然风烛残年,却依旧勉力维系的清政府的社会秩序,乱局自然发生。下层民众既然无以参与,当然如同阿Q一般随波逐流,咸与维新了。

这种流弊,并非民国开始,而事实上从革命最初便是如此,辛亥革命从肇始之初,便是一场无根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