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炎群组: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势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51:16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势下参政

党思想建设的思考 新闻

田芝健 毛波杰*
  
   
  
  摘  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执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参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民主党派自身发展和履行参政党职能的组织基础。
  
   
  
  关键词:民主党派  参政党  基层组织  建设  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须回答的两大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参政党。在执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参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发展和履行参政职能的组织基础。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民主党派整体素质,更好的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政党作用的一个重要保证。[1]
  
   
  
  一、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1、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对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越来越重视,学术界的研究也逐渐深入。1999年《各民主党派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的纪要》以及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都强调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要以“组织建设为主”。实践中,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也从一般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升到学术研究层面,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客观上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关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地位。对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地位,学者们的认识较为集中,认为“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基本细胞,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如:郑宪的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谭圳惠的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孙瑞华的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等。关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一般认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任务主要有:组织成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学习党派的章程与历史,以提高成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宣传、传达、贯彻、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所布置的任务,围绕所在单位和系统的中心任务开展组织活动,做好本职工作。关心成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解并按组织系统反映党员及所联系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培养推荐后备领导干部。维护和执行本党的纪律,讨论对成员的表扬、奖励和处分。关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作用。有些学者认为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定位相似,如刘以籁的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福建民盟网,2005);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如马仲麟的怎样加强民主党派基层支部建设(《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该文认为,“参政党的支部,不提战斗堡垒作用,也不提政治核心作用。我们的提法是发挥助手作用,发挥促进作用。具体讲有如下作用:组织上的纽带作用,即上通下达;素质上的保证作用,即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与党共事上的助手作用,即建言献策、排忧解难;本质工作上的骨干作用,即力争成为业务尖子;情感上的凝聚作用,即搞好各类组织活动;社会上的联系作用,即反映社情民意、维护团结稳定;发展上的主角作用,即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形象上的窗口作用,即在群众面前展现支部与成员的良好形象。”关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成绩与不足。一般认为,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主要包括:(1)基层组织进一步发展、成员增加。(2)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3)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4)成员政党意识不断增强。(5)成员参政议政能力有所提高。不足主要有: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基层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有待深化,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手段有待丰富,影响基层组织建设的因素不断出现,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巩固等。如杨兴、王大文的对加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民主党派的组织化程度有所下降。如孙秀民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和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会员发展方面忽视了质量的提高;思想意识有偏差;有些基层组织负责人组织协调能力差;组织生活缺乏创新;参政议政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基层组织活动经费严重不足;一些基层组织得不到所在单位中共组织的重视和支持等。如杜佩莲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依据。理论依据方面,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党建学说、统一战线论述以及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中央有关统战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最主要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方面,有学者认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加强建设。如常州市统战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的《新阶段加强民主党派基层建设的几点思考》(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杜佩莲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叶莲的《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认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状况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息息相关,与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紧密相连,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的有力保障。”关于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两个基层建设具有同一性。如郑宪的《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孙瑞华的《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认为,民主党派建设和共产党的党建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贯通,都与基本路线密切相联,具有某些相同的内容和原则。民主党派以中国共产党为师开展党建工作,学习和借鉴共产党的党建模式。汪洋明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管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则认为,不能简单模仿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和具体做法,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民主党派基层党建工作。在实践中,如何形成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两性互动关系,需要深入贯彻长期并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参政党基层组织职能。丰富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认识。
  
   
  
  2、进一步提高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离不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贯彻民主党派的纲领、方针,要依靠基层组织;联系、宣传、组织、团结所各党派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要依靠基层组织;教育和管理党员,要依靠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对于民主党派自身、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等都十分必要。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民主党派参政的组织基础的必然要求。“政党”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ars”,原意是“一部分”,引申意义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现代政党是按照一定人群和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从民主党派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其阶梯形、网络式的结构类似于树状:树冠是各民主党派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树干是党派的地方各级组织——省委会、市委会等,树根是党派的基层组织——总支、支部。[2]政党的基层组织,是政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对于政党功能、目标的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基层组织是参政党发挥参政党职能的基础所在。基层组织把全党的成员通过小组、支部、总支或基层委员会等组织起来,使党派成员参加党的活动与工作,这样民主党派才有能像一个完整的集体运转起来。参政党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基层组织是参政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巩固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职能的组织基础。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扩大执政党和参政党群众基础的客观需要。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发展和巩固执政党和参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对于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将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民主党派联系有关群众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发展党员、发挥作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满足人们在政党问题上多样性的需要,增强统一战线工作的群众基础,扩大执政党和参政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在基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得到有效建设并充满活力,必然会扩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我们要应对西方政党制度的挑战,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必须注重铸造巩固的根基,通过各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扎实成效和基层组织间的密切互动来增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
  
  
  
  二、30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就、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相关部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统战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成就概述
  
  一是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取得实效。改革开放30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紧紧围绕思想建设这个核心,不断加强思想建设。1、加强基本理论教育。组织、引导成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增进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2、加强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使成员自觉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履行职能、发挥作用。3、加强对多党合作史、各党派革命史、参政史的教育,深化了对参政党内涵和职能的认识。4、加强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5、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探索面向民主党派党员及各党派所联系的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形式。思想教育的加强确保了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及其成员与本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进程。
  
  二是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日益强化。改革开放30年来,民主党派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1、抓好培养、选拔基层领导干部工作。选拔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参政议政意识强,作风正派,热心民主党派工作,有较强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和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成员担任基层组织负责人。2、基本建立了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基层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3、加强了对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对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引导班子成员自觉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提高统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后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尊重民主党派的自主权利相统一、坚持人选的政治标准语代表性标准相统一、坚持体现各民主党派的界别特色和改善结构相统一、坚持推进工作和完善制度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民主党派后备队伍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培养了一支涵盖面宽、比例合理、年龄呈梯形分布、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长远发展、民主党派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党员队伍逐步壮大。改革开放30年来,在坚持“三个为主”(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注重质量、保持特色、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各民主党派的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夯实了参政议政的基础。在组织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民主党派关于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1996年)、《各民主党派关于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1999年)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2004年)等相关重大文件,给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截至2007年11月,八个民主党派中,民革有党员81000多人,民盟181000多人,民建108000多人,民进103000多人,农工党99000多人,致公党28000多人,九三学社105000多人,台盟2100多人[4]。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苏州现有民主党派7个市委会,辖区县级市、区地方委员会11个,基层组织295个,截止2007年年底,成员总数6865人。其中:民革566人,民盟1684人,民建999人,民进1308人,农工党1383人,致公党204人,九三学社721人,如图1。5个县级市(2个区:吴中、相成)共有民主党派成员2284人(其中常熟977人),地方组织11个,县级基层组织16个。
  
  
  图1:苏州民主党派人数统计图
  
   
  
  苏州市县级市民主党派组织情况一览表
  

   
  
  (二)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内,积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到进一步延伸、拓展,从注重组织架构建设到注重功能建设,积累了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这对于继续推进参政党建设和发展,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中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盟友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方上,各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地方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了一个参政党的基层组织应有的作用。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其全面建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民主党派的作用。多年来,苏州的党派基层组织围绕实现富民强市、建设和谐苏州的中心工作,为苏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作为外向型经济和非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苏州的相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把促进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民建苏州市的基层组织,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走访民建中央机关的谈话精神,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积极稳妥地发展所联系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入会,加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培养和引导,自2002年以来有50名同志担任了省、市、区(市)的政协委员,14名担任了会内领导职务。该会还热诚为非工企业排忧解难,通过专题调研、政协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提出了“呼吁实现公平的市场准入和信息对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合理征收税费、努力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等建议眼,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言献策。等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苏州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又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抓好成员队伍建设,逐步夯实参政党的党员基础。按照“三个为主”方针,注重质量,保持特色,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相结合的原则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对于夯实民主党派参政的组织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把好“入口关”,要注重从岗位工作、社会工作中多角度、多渠道发现年轻、优秀且有代表性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并采取措施把他们吸收到民主党派组织中来。二是把好“出口关”[5],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那些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的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从基层脱颖而出,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民建苏州市委会按照民建中央要求,在原有会员数据管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规格,将会员的各种数据资料重新分类整理,建立会员信息数据库,健全和规范了有关管理系统。不仅方便了会员资料的查询和统计,而且促进了会员基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三是抓好后备队伍建设,增强民主党派发展潜力。后备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紧密结合变化了的实际,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实际,不断健全基层组织,更好地融入到各地、各部门的发展事业中去,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提升参政党的组织活力。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要求出发,着眼于民主党派的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抓好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代表性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分体现党派特色的后备干部,为多党合作的长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民进苏州市委会按照上级要求把2004年确定为“组织建设年”,加强后备队伍建设。按照上级组织《关于加强后备队伍建设意见》的精神,民进苏州市委会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备干部人选名单和“党外人物工程”建议人选推荐名单。积极推荐他们参加省委会骨干会员、省各民主党派骨干成员、苏州市党校党外人士培训研习进修班。积极动员、推荐符合田间的人选参加苏州市开展的“公推公选”副处职领导干部活动,有两名同志走上了副处职领导岗位。2005年,该委召开了全市民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为各级组织换届和人大、政府、政协换届的人才储备,做好了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
  
  四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基层组织运作实践。实践证明,加强党派自身建设能力必须注重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选配好“一把手”。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热心民主党派工作,有奉献精神的同志担任基层组织负责人。在组建领导班子中应注意将具有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人进行合理搭配,以利于班子内部的团结,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有了好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就有了可靠保证,才能将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做好。[6]执政党的统战部门要充分重视发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力量,重点通过提高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来加强对民主党派骨干力量的培养;积极推进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化进程,规范其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并使其制度化。[7]基层组织要根据民主党派组织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的、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减少组织生活的随意性。健全各项工作规章如活动日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财务收支公开制度、学习制度、评优表彰制度计划和汇报制度等。苏州农工民主党根据工作需要,2002年以来修改完善了《中国农工民主党苏州市委员会主委办公会议事规则》、《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全委会议事规则》,规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该党的基层组织也非常注重组织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如昆山直属支部在2005年制定了学习、意识、奖励和分工规则,从制度上规范支部的工作,很好的发挥了党员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五是统筹执政党基层党建与参政党基层党建,构建和谐党际关系。面对不断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执政党和参政党需要转变执(参)政理念,改善执(参)政方式,提高执(参)政能力;只有执政能力和参政能力共同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构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和谐党际关系。苏州市委统战部、各区(市)委统战部门、组织部门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注意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帮助、协调,努力在建设中共基层组织的同时促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的党的基层组织关系。苏州各民主派有的“以党为师”,向共产党学习基层党建经验;有的积极争取执政党基层组织、统战部门的支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许多新问题,苏州各级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进行了经常性的协商,共同为夯实多党合作和参政议政的组织基础而努力。
  
  六是围绕提高参政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参政党的能力建设就是对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圆满履行职能的素质和本领进行整体、系统、主动的调整和构建。[8]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的任务很重,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核心是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9]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组织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自廉督廉建设,是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总格局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民主党派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苏州各民主党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提出的“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的要求,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如民革苏州市委会合理布局基层组织,新建了民革太仓市委员会、吴江市总支部等组织,是党员能更好地参加组织生活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参政议政活动,发挥每位党员的作用。由于参政议政能力突出,2004年,民革苏州市委吴江总支部获得民革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另有五个支部获得民革江苏省先进集体称号。
  
  七是密切联系会员群众,加强组织作风建设。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各民主党派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民主党派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0]密切联系群众,是民主党派智慧与力量的源泉,是参政党履行好协商监督职能的关键所在。[11]各民主党派要密切联系基层会员和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听取他们关于党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向上级反映他们的心声,传达中共和本党的有关精神,把他们团结到为实现科学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旗帜下。坚持从严要求,加强组织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民主党派成员的良好社会形象和参政为民的政绩观、群众观。
  
  八是发挥智力集团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成员和所联系的人们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其中不少同志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同志是学有专长的专门家,他们都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12]各民主党派把注重把党员的聪明才智引导到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调研型、专业型、服务型的参政党组织,通过与执政党各级组织、部门建言献策,通过参与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部门发挥直接作用,通过参加人大和政协提出议案等方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智力密集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苏州市的十一个“五年”规划,都凝聚着民主党派的智慧和热情。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围绕苏州的水资源保护、吴文化建设、古城区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保护、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农村合作社、民营企业发展、轻轨建设、农民工问题、义务教育问题、医疗卫生改革、老字号品牌保护、侨务工作、对台工作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大、政府等提供决策支撑,充分发挥了集团优势。由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所处的各个地区环境不同,开展服务工作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西部地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促进当地的脱贫致富,发挥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等。在东部沿海地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置身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潮中,基层组织紧密服务于扩大开放,基层组织的功能建设也在开放中不断得到提升,如苏州市、昆山市(县)等地,台资、外资企业云集,台胞、海外的联谊工作就较为突出。在“十五”期间,民建苏州市成员在政协常委会上集体提案20件,个人提案297件,社情民意53条;九三学社苏州市成员集体提案24件,个人提案297件;民盟苏州市成员集体提案26件;农工党苏州市成员集体提案32件;致公党苏州市成员集体提案17件,个人提案143件;民革集体提案25件,个人提案158件;民进苏州市成员集体提案29件,个人提案180件。(见图2)这些提案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评为优秀提案和1号提案,充分发挥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图2:“十五”期间,苏州市民主党派在政协的集体提案数
  
   
  
  九是加强政党意识教育,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对于民主党派来说,政党意识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意识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意识。[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将民主党派明确定位为参政党,并于1993年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民主党派的地位写入宪法以后,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有所增强。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导致的利益分化也日渐突出,这进一步强化了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14]苏州民主同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现代参政党的要求加强政党意识教育、扎实推进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在政党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有的盟员被聘请为民盟中央多党合作理论兼职研究员;盟员提交的《新世纪中国参政党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中参政党的作用》等多项理论研究成果被民盟中央和盟省委录用,并在全省统战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民盟苏州市委机关刊物《苏州民盟》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统战政策、加强政党意识教育、推动政治学习、继承民盟传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是建立协助考察制度,提高发展成员实效。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发展成员的时候,要避免与中共基层组织发展对象的“撞车”现象。考察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对象的时候,委托相关统战部门协助其对该对象进行考察,一方面考察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情况,协助把好关;另一方面,通过统战部门的协调,能够有效地避免与中共基层组织共同发展同一对象的“撞车”现象,给党际和谐带来不利影响。如苏州大学统战部把做好协助考察工作作为密切联系民主党派的一个重要举措,经常性地做好该项工作,不仅赢得了校内民主党派组织的好评,还受到了学校各级中共党组织的好评。实践证明,该项制度,对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提高发展成员的质量和成果率,具有明显作用,是值得坚持和完善的一个好制度。
  
   
  
  三、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成员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成员的年龄不平衡和思想状况的不平衡,老一辈成员的逐步减少,新成员的增加给党派的结构平衡问题带来了挑战。从成员来看,建国前加入民主党派的成员“寥寥无几”,大部分新成员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们年富力强,视野广阔,富有开拓精神,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他们政治历练少,有些人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了解不够,有些人政治意识比较淡薄,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缺乏清醒认识。[15]现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成员居多,成员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这些变化,对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带来重大挑战。
  
  2、代表人物的素质不平衡。总体上各地的基层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是符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本党派的要求的,素质比较高。但一些地方反映:基层组织的一些新的代表人物存在三个不够,两个缺乏,一个欠缺。三个不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对多党合作理论方针政策不够熟悉;对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不够了解。两个缺乏:对多党合作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党派工作的实际经验。一个欠缺:在关键问题上把握形势,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会比老一代欠缺一些。[16]以上诸多问题对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影响较大,对于民主党派如何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和多党合作的优良带来重大挑战。
  
  3、组织活动不平衡。有些基层组织能较好地开展活动,但是有些组织由于缺乏经费、组织制度不健全、成员个人等原因,活动开展得不理想。组织活动的“不确定性”影响基层组织功能的发挥。现在各党派基层组织普遍缺乏活动经费,也没有固定场所,组织活动受到了制约。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正常化。[17]各民主党派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种内在的合力将代表各种不同利益和政治主张的人们自然集结为一体,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而这种合力的产生,很重要的方面必须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不断加强成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深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在学习中求得共识,并将这种共识作为民主党派团结和统一的内在驱动力和向心力。组织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制度建设的不严肃性,这已成为各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18]一些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单调,往往是读报纸、学文件、听讲座或者聚会就餐联谊等,没有深层次的内容,影响了民主党派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互动性,降低了党派基层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中共统战工作做得比较好、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意识较强、有利条件较多比如当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党派的基层组织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新成员能够及时发展,活动能有效举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工作做得较好。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效不是很明显。
  
      5、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讲,高校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如高级知识分子较多,统战传统悠久,民主党派的活动较多等,其基层组织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高。而地方上,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高级知识分子较少等原因,党派的基层组织发展缺少来源,有些地方目前的条件根本无法建立党派支部等,与高校相比具有不平衡性。
  
      6、党派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界别等因素,党派之间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也不平衡。像民革、台盟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性,对于新成员的吸收具有特定的条件,导致其会员的数量增幅有限,基层组织出现了一些不利的情况。而有些党派如民建,积极吸收非公人士入会,基层组织不断壮大发展。党派之间的基层组织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现实的长远的问题。
  
      7、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政党意识有待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缺乏政党意识,利益表达功能弱化。一些基层组织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仅仅投放到了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比如医疗服务,社区建设等。基层组织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局限于代表人物的专业自觉和良心自觉,组织行为表达社情民意的机制比较脆弱甚至欠缺,渠道不畅,与社会缺乏沟通,甚至对党派成员的利益表达还很不够,使党派缺乏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19]
  
  8、成员学习、培训体系、制度有待完善。党派的学习、培训工作实际曾民主党派建设的重要工作。从民主党派成员培训渠道来看,目前虽有中央、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的短期脱产培训,但和日益壮大的民主党派队伍相比,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和成员发展的需要的,可以说培训体系、制度建设已经滞后于成员发展现状的要求。
  
  9、民主党派成员发展条件较高,发展范围受限,发展比例较严,导致新发展成员普遍年龄偏大,这与干部年轻化和合作共事制度中的政治实职安排相矛盾。[20]党派发展条件如何与现实社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的问题,是摆在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二)、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在参政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执政党对参政党建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确立了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原则、途径和方式。[21]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加强参政党建设、促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课题。
  
  1、树立科学的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观,巩固民主党派参政的组织基础。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其广泛性,是同它们的社会基础及自身特点联系在一起的。针对一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薄弱的现状,有必要突出重点、点面兼顾,完善参政党的组织体系,发展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巩固参政议政的基础。应该与时俱进,调整民主党派发展基层成员的有关政策。随着新界别、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需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有效开展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把更多的群众团结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来,巩固民主党派参政的组织基础。如: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员会努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委会议、常委会议、全委会议、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和机关办公会议,经常研究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每年年初该社市委会摘开全委会议,向各基层组织部署全年工作,下发《全年工作要点》,通过《组织生活反馈报表》了解、分析基层组织生活的实际情况,对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帮助解决。
  
  2、建设学习型参政党,提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含金量。建设学习行政党,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新要求。学习型政党是关于政党、学习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理性构想,是通过学习教育强化党的意识、提高党的能力、推进党的事业的政党建设新模式。[22]建设学习型参政党是时代对各民主党派的新要求,是完善多党合作的新举措,是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新途径。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抓好如下学习:一是学习政治,学习政党理论,提高党派成员的政治觉悟。二是学习党派历史与知名民主人士。三是关心时政要事,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把握时代脉搏。[23]要建立学习型参政党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发挥民主党派人才智力优势,推动学习型执政党—参政党体系的共建。苏州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积极建设学习型参政党,本着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总结、在参与中锻炼、在学习中提高的原则,坚持围绕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目标,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如民建苏州市的基层组织撰写的“创建学习型参政党组织初探”、“民建加强自我教育现实意义探讨”、“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认识和把握参政能力建设”等,还分别获得民建中央2003、2004、2005年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
  
  3、发挥统战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影响力。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平台,参政议政;同时加强与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交流,学习党际经验,提高党建水平。统战部门要关心、帮助民主党派基层党建工作,在大团结、大交流的前提下,为各党派的基层党建提供政治指导、业务协助,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台,唱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戏;实现执政党党内民主、民主党派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相辅相成。苏州市各级政协组织积极为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提供平台。
  
  4、执政党的各级组织要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中国共产党为师,是参政党建设的突出特点。[24]在制定一些列方针、政策正确引导民主党派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思想、组织等方面给予各民主党派切实的帮助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并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努力为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坚持广开言路,广求善策,广纳群言,广交朋友,把我们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5]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的全面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使命。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26]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历史任务,对参政党的建设实施了全方位的支持。民主党派上级组织要加强与中共基层组织的联系,加强沟通,争取支持,以促进其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中共苏州市委、市委统战部十分关心民主党派的建设工作,为改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办公条件,在2004年初,八个民主党派的苏州市委员会全部迁到新址,每个党派一幢办公楼,办公条件大为改善,各区(市)的党派基层组织办公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统战部门为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诚意,赢得了党派负责同志和广大成员的一致好评和热烈拥护。
  
  5、创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提升组织活力。创新是一个组织发展不竭的动力。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政党的活动组织方式,如瑞典社会民主党的“俱乐部的活动方式”、“俱乐部与社会民众进行广泛沟通”,德国社会民主党设立“专题支部”,日本社会党建立的“党员协议会”等等。[27]创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有多种途径,如“出门调研型、登门求教型、交流联络型、寓教于乐型、慰问联欢型、帮教送暖性、下乡扶贫型、捐助爱心型、牵线搭桥型”[28]等。要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组织活力,在保持执政党有庞大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同时,也保持有必要的党外积极分子活跃在民主党派周围,民主党派成员活跃在参政实践中,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跃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舞台上。提高参政党基层组织和代表人物的科学参政、民主参政、依法参政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6、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促进参政党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政党组织完善严密的制度不仅能够规范每个党员的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政党自身的活动进行严格的规范。政党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越高,政党的活动和发展就越平稳,就越能够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规范化相适应。[29]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该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上,要加强会议制度、日常党务工作制度、选举选拔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学习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和执行力度。加强制度的学习宣传,推动成员自觉执行制度,基层领导班子要带头执行制度。
  
  7、进一步研究优化发展民主党派成员的有关政策。随着社会结构分化的加大,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民主党派成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研究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分工范围和对象的有关政策。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三个为主”是具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但是,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随着中小城市和农村政治发展的深入,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能不能向城乡基层进一步延伸?抑或坚持“三个为主”的同时,有没有“几个为辅”的问题?有人提出,变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三个为主”为“三个打破”[30]。“三个打破”即打破按分工范围和对象发展成员的局限;打破发展成员的年龄界限,多发展30岁左右的党外代表人士;打破除民建外其他民主党派不能发展私营企业人士的界限。组织发展不一定局限在本单位,也不一定局限在本界别,眼界要开阔一点,只要符合条件,本人愿意加入的,都可以培养[31]。实际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同样有一个扩大覆盖面、扩大民主党派成员人数、强化组织功能的问题。只有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共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建议对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研究,如民主党派成员发展是强化还是淡化其界别特色,其利弊得失如何?宪法规定的公民结社权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针对执政党党员人数与参政党党员人数过分悬殊的状况,如何引导比例关系朝着有利于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民主党派参政地位并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的方向发展?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问题,离不开参政党各级组织、广大成员、执政党及其各级组织特别是统战部门等共同努力。如何加强参政党基层组织内部各要素的互动?如何增进参政党基层组织与外部各项要素之间的互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阶级关系发展演变的实际更好地统筹执政党基层党建和参政党基层党建?如何实现参政党党员队伍、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活动载体建设、制度规范建设、参政作风建设、廉洁参政与监督廉洁执政等的有机统一?等等,对此,要进一步深化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参政党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和规定参政党生存、发展、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32]只有全面理解宪法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深刻蕴涵,加大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协调持续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保障、充实和发展公民的结社权,才能为不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基于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发展的基层组织支撑。
  
  (执笔:田芝健、毛波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年6月19日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9、孙秀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和完善[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0、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佐书.参政议政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萧超然,晓伟.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路笃胜,刘瑞芬.中国政党——中国各民主党派[M].华文出版社,2002版
  
  14、郭文明,路笃胜.中国政党——中国民主党派概论[M].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15、侯以信,孟昭安,王梦茹.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学习问答[Z].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17、马仲麟.怎样加强民主党派基层支部建设[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郑巍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参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9、徐菊英.小议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0、叶莲.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1、李锡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参政党搞好自身建设的基础[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2、金铁宽.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再谈民主党派的作风建设[J].民主,2002年第9期
  
  23、胡晓春.略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问题新方法[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4、薛江,柳长柏,魏雪梅.论政党意识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9卷
  
  25、夏庆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6、顾行超.参政党组织建设三题[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7、汪洋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管见[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7期
  
  28、杜佩莲.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9、杭元祥.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思想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0、袁普泉,张峻峰.从系统论观点看民主党派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1、崔士鑫.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5年2月5日
  
  
  
  --------------------------------------------------------------------------------
  
  *课题执笔:田芝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廉政建设与行政效能研究所副所长);毛波杰(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题调研组长:钱培华(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雪根(苏州大学统战部部长)。该文发表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提交研究会时对个别词句做了调整。
  
  [1] 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69页。
  
  [2] 袁普泉,张峻峰.从系统论观点看民主党派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7页
  
  [3] 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82页
  
  [4] 资料来源: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5] 叶莲.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6页
  
  [6] 李锡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参政党搞好自身建设的基础[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1页
  
  [7] 孙秀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和完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8] 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86页
  
  [9] 郑巍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参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39页
  
  [10] 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74页
  
  [11] 金铁宽.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再谈民主党派的作风建设[J].民主,2002年第9期,第20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4页
  
  [13] 胡晓春.略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问题新方法[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2页
  
  [14] 孙秀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和完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5] 杭元祥.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思想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4页
  
  [16] 李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EB/OL].http://www.xmmm.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13,2006-9-21
  
  [17] 杜佩莲.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5页
  
  [18] 李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EB/OL].http://www.xmmm.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13,2006-9-21
  
  [19] 汪洋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管见[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7期,第77页
  
  [20] 夏庆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31页
  
  [21] 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67页
  
  [22] 侯以信,孟昭安,王梦茹.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9页
  
  [23] 薛江,柳长柏,魏雪梅.论政党意识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9卷,第12页
  
  [24] 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15页
  
  [25] 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1996年6月18日)[N].人民日报,1996年6月19日
  
  [26] 崔士鑫.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5年2月5日
  
  [27] 薛江,柳长柏,魏雪梅.论政党意识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9卷,第12页
  
  [28] 胡晓春.略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问题新方法[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2页
  
  [29] 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96页
  
  [30] 顾行超.参政党组织建设三题[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1] 徐菊英.小议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58页
  
  [32] 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84页
  

新形势下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