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作招聘:冲破麻木的文化反叛---——“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0:12
冲破麻木的文化反叛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派文学流 派,兴起于 50 年代初,鼎盛于 50 年代下半期。它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 在极端发展后,与美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美国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盛世:危机四伏


  战后,美国做为战胜国,既发了横财,又捞足了政治资本,成为世界经 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四分之三,它的军队驻扎在世界许 多国家的基地。它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 在太平盛世后面,掩盖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许多新问题开始在美 国出现:大战中几百万犹太人遇难,一般美国人开始怀疑人是否还有他善良 的一面?在广岛扔下的原子弹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日本居民,美国人是否 也会遭到同样的劫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能造福于人类?新的科学技术 的运用将不受人们主观愿望所控制,会不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电子设 备的发展和安装会不会测试出人们内心的秘密?此外,电视、新闻、广播事 业的发展也从各方面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战争刚结束,就出现了一批 社会主义国家,40 年代末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 理笼罩着美国统治集团,他们急不可待,发动了侵朝战争。没想到,这场战 争反而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又成了不共戴天 之敌。于是,美国统治阶级在世界上实行冷战、热战,炫耀原子武器,在国 内实行高压政策,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怕和心灵受桎梏 的情况。”
更有甚者,美国统治阶级在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病,实行反共高压政策的
时侯,竟然出现大搞白色恐怖的登峰造极的“麦卡锡主义”。1950 年,美国 参议员麦卡锡煽起全国性的激烈反共“十字军运动”。紧接着,它煽起的反 共迫害风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联帮调查听证会等一 系列的恐怖活动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孤僻离群,谨小慎微,在 不满现实的同时又缺乏勇气去反抗它。美国作家埃伦·麦克斯的短篇小说《忠 诚的范契小姐》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忠诚调查”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时 期的情景。
  “一天,范契小姐接到忠诚委员会的通知,只好应约会见了委员会的官 员。那位官员说,她的忠诚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她必须注意周围有哪些人 不忠诚,发现不忠诚的言行就必须汇报。当然,范契小姐对官员的指示是漫 不经心的,她已工作了 30 个年头,再过 11 个月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不久 之后,官员第二次召见了她,因为她汇报不出别人的言行,就意味深长地让 她明白,一个真正忠诚的人绝不能仅仅只做到自己忠诚而对他人的不忠诚保 持缄默。范契小姐开始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对周围的其他人采取了监视态
  
度。但是,其他人谈话的内容都是无关紧要的,有的谈最新的电影,有的谈 百货商店的大减价,有的谈华盛顿的天气酷热。范契小姐感到焦急,决定设 圈套对他人加以引诱。一天,她对贝蒂说,她怀疑俄国是否真象报纸上讲的 那样坏。贝蒂没有反应。但是,轮到贝蒂面对忠诚委员会的调查时,处在同 样的压力下,贝蒂终于汇报了范契小姐的言论。”
  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时期,“红帽子”满天飞,以查“赤色分子” 为名迫害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这不但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还直 接影响到了文化领域。许多进步作家受到政治迫害,一般的文化人也变得谨 小慎微。小说、诗歌、电影和杂志不是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就是因为保守 的新批评家们学究式的苛责、挑剔而变得毫无生气。文学艺术已经局限在高 雅保守的范围里。前美国共产党主席福斯特说:“我国有史以来不曾有过像 今天这样害怕,像今天这样心灵受到桎梏的情况。受到威胁的公民一再拒绝 在引用了独立宣言词句的请愿书上签名,自由主义的报纸今天已屈指可数, 自由主义的广播译论员早成了过去的事。”

青年一代:走向沉沦


  美国人历来以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以为他们享有最广 泛的民主和自由,然而,战后美国的现实使他们感到个人自由无时无刻不在 受到威胁,个人的权利遭到了无情的践踏,所谓的“美国之梦”已完全破灭。 这个时期老百姓恐惧,文坛沉沦冷落,青年一代耽于物质享受,缺乏理想, 大学里暮气沉沉。一时间,整个一代青年似乎万马齐喑,见不到愤怒,见不 到喧嚣,见不到反抗,当然更没有对理想的追求。学者们连声哀叹,称这一 代人为麻木不仁的一代,“沉默的一代”,“等待的一代”。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高压下的沉默是假像,它积聚的爆
发力更加巨大。终于,对现实极为不满的一代青年人起来“嚎叫”了。他们 身穿奇装异服,头留长发,满嘴粗话,向沉寂可怖的时期发起冲击。如果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气候孕育了美国的“迷惘的一代”,那么把 50 年代逐步形 成的“垮掉的一代”运动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种产物也颇为理由。然 而,卷入这一运动的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长并成熟起来的这一代青年 中的一部分。
这些青年人只认为战后美国社会腐败,虚伪、自私、自满充塞着人们的
头脑,一切都商品化,人追求金钱已达到象吸毒者离不开那样的程度。社会 完全被恐惧,陈腐思想所统治,个人的独创性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总之,他 们认为战后的美国一无是处。但是,他们又没有以另一种制度来代替现行制 度的雄心壮志。他们只想脱离这个社会,不受法律约束,任意追求自己喜爱 的东西。他们自称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 革命者”。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些人对政治毫无兴趣,既不看报,也不听新 闻广播。即使偶而看报,也只是为了猎奇或获悉爵士乐消息。他们反对军国 主义,压恶战争,逃避兵役,拒绝参战。他们不主张暴力,也不争取群众。 他们赞同无政府主义,大家各行其事,互相容忍,互不干扰。他们所反叛的, 主要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称那些有固定职业、家庭生活正常的人为 “凡夫俗子”。他们不喜欢固定的工作,甘愿“到处流浪”。他们不想结婚, 认为“结了婚像是有了固定的职业”;但是这不妨碍他们热衷于性爱,认为

“性爱是宇宙的创造性的原则”。因此,他们之间性关系极为混乱。他们自 称为“明眼人”、“逍遥派”、“神圣的野蛮人”等等。劳伦斯·弗林盖蒂 这样描写他们的人生态度:


“狗在街上自由自在快步走 一面观看现实
他不恨警察
他要警察没有用
他宁可吃一条嫩嫩的母牛 也不去吃一个硬硬的警察
狗在街上自由自在地快步走 有他自己的狗日子要过 要思考
要回想 要模、要尝、要试每一件东西 要调查每一件东西
狗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这些“现实主义者”、“要摸、要尝、要试的,”就是表现自我,追求 刺激。他们是一伙无政府主义者,一伙个人主义者,他们的沉沦与激昂。消 极颓废与充满自信、不满与苟安,看来是矛盾的对照,实际上都是从自我出 发的,带有缺乏社会理想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疯狂色彩。
“垮掉的一代”青年追求的是“只争朝夕,及时行乐”,他们的人生哲
学所关注的核心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生存问题。它的思想基础是存 在主义。40 年代末风靡西欧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很快便传到了美国。在美国著 名小说家诺曼·梅勒等人的作用下,又形成了美国式的存在主义。梅勒在他 的有名的论文《白色黑鬼》中认为,在国家的“集体暴力”面前,一个“嬉 泼斯特”(“嬉皮士”的早期名称)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表现他的“个 人的暴力”,也就是说,可以发泄个人的没有一定目标的仇恨与反抗,而无 须顾及道德与责任心的约束。于是,他公然号召人们摒弃道德准则,扯去理 性和人道的“假面”。进入另一种生存,去做及时行乐的“嬉泼斯特”,通 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梅勒一生的经历和行为,不论在个人生活方面 或文学创作方面,按他自己的说法,都由他当时的一时冲动所决定。他一会 儿写书,一会儿导演电影,突然间兴致勃发会为竞选州长往来奔波,一转眼 又拔刀直刺自己的妻子,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嬉皮一类的行为表现。严格地 说来,这已是走样的存在主义,或者说只是吸收了萨特存在主义的消极的一 面再与美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正是在这种存在主 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所以——,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如何生存下去”? 他们“选择”了“沉沦就是出路”。“垮掉的一代”的主要人物金斯堡说: “唯一出路是把你的心灵从忧伤中拉出来,享受应享受的幸福,也就是全心

全意地满足你心中的一切。”这样一来,存在主义中那些消极的方面在“垮 掉的一代”这里得到了恶性发展。
  更为糟糕的是,50 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禅完热”。这部分青年人中 有的受了影响,开始去东方游历,试图了解东方,研究佛教。有的甚至真正 信奉禅宗,修行禅定,静坐默想;以求得毫无约束的精神解脱,以求得享受 超越思想和社会结构的自由,与广阔无垠的宇宙完全融合的修身养性的自 由。于是,“垮掉的一代”在思想上不但深受存在主义消极的一面的影响, 还把存在主义消极的一面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以及东方的佛教禅宗和老庄 哲学揉合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青年不但认为“沉沦就是解放,而且还从“自 由选择”推导出纵欲享乐的合法性;并认为堕落就是解脱,就是“涅槃”, 就是极乐世界。他们觉得“享乐就是合理”,便认为一切荒唐、淫乱、邪恶 的行为都是“超凡入圣”的举动。
  表面上,这一代青年无忧无虑,过着放荡的生活,实质上,他们的精神 极度空虚。他们借吸毒、喝劣等酒、听爵士乐,搞同性恋,乱搞男女关系来 麻醉自己,以求得暂时脱离他们极为不满的社会,在虚无缥缈的世界里寻求 灵魂的短暂安宁和欢乐,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对警察追捕毒品贩子, 切断毒品来源恨之入骨。“垮掉派”诗人的代表艾伦·金斯堡曾说:“在美 国,吸海洛因的简直就像在德国的犹太人那么多。”
因此,“垮掉的一代”虽然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但具有极大的破
坏性,它不仅猛烈冲击了美国的道德伦理观念,还直接导致了大批青年陷入 了精神沉沦。广义地说,“垮掉的一代”就是具有上述思想和行为特点的一 批青年。较为狭义地说,“垮掉的一代”是一个波希米亚主义者的集团,由 爵士音乐家、作家、艺术家、大学生和一些没有归宿的浪荡汉组成。这些浪 荡汉在旧金山、纽约或波士顿搭车游逛,或在墨西哥的村落,加州南部的边 界地带,洛杉矶和烟山等地居住生活。其中有爵士音乐家莱尼·特利斯坦诺、 莱斯特·扬格、摄影师哈里·雷德莱、哈罗德·费恩斯坦和小说家诺曼·梅 勒等。他们经常聚集在波希米亚式的咖啡馆,让一群好奇的围观,随着爵士 乐的伴奏、吟诵“垮掉派”诗人和作家的作品。
最狭义地说,“垮掉的一代”就是一批没有组织的作家,他们人数不多,
但能量很大。他们在 50 年代后期和 60 年代的美国社会和文坛上颇有影响, 他们可以说是这场叛逆运动的领袖。“垮掉派”运动在开始时并无一定的组 织。早期的“垮掉的一代”被称为嬉皮士,这些人衣冠不整,头发蓬乱,睡 在地铁通道里看上去象罪犯似的,逢人便喋喋不休地陈述他们的观点。以巴 德·派克、迪捷·吉利斯皮和贝格斯·杰克逊为代表的现代爵士乐是嬉皮士 的音乐,到了 1948 年,嬉及士分成了两派:冷派和热派。冷派留络腮胡子, 说话简短,声音低沉,语气不友好,他们的女友穿黑衣服,不说话,坐在嬉 皮士酒吧间,面前放一杯几乎未饮的啤酒;热派嬉皮士是一群疯狂的怪人, 目光闪闪,说话滔滔不绝。他们从一个酒吧跑到另一个酒吧,到处找人,喊 叫,喝酒,坐不住,站不定。他们开了汽车,到处追逐像威利斯·杰克逊、 勒基·汤姆森或丘比·杰克逊那样的大型爵士乐队的疯狂爵士乐。大部分“垮 掉的一代”的艺术家属于热派,也有许多兼而有两者的习性。“垮掉派”的 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自称他开始是热派,最后安心于佛教的默思,转而 成为冷派。
“垮掉派”文人大部分来自东部。他们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

文学但在遭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后,就向西部发展,去寻求志同道合者, 固而在美国许多地方都有他们的人,各地的“垮掉派”尽管外表修饰及衣着 方面有类同之处并有着他们自己的行活,但在表现上还是有差别的,甚至还 有“半垮掉派”和“周末垮掉派”之别。一般说来,这是一个男性世界,其 中百分之十是黑人。女性“垮掉派”的数量很少。“垮掉派”欣赏黑人的爵 士乐,羡慕黑人在兴高采烈时表现的放任和隐约可见的反抗情绪。他们对警 察无所畏惧,甚至用污秽的语言同警察争论。他们的反抗形式有时是十分幼 稚可笑的。他们喝劣等酒和廉价威士忌,这不仅因为他们穷,买不起好酒, 更因为法律禁止劣等酒的出售。他们不愿好好工作,宁肯去排队领取救济面 包,过贫困生活,以表示他们对美国的物质财富不屑一提。
“垮掉的一代”这一名称来源于凯鲁亚克和约翰·克利隆·霍尔姆斯在
1948 年前的一次谈话。在讨论“迷惘的一代”和存在主义的含义时,凯鲁亚 克首先用了“垮掉的一代(thebeat generation)”这一名称,霍尔姆斯表 示十分赞同。 1952《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这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文 章,文中说明“the beat generation”一词是凯鲁亚克在这一代还未见端倪 时给它的命名,自此,“垮掉派”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尽管“垮掉派”内部 对这样的命名持有不同意见。
1955 年,艾伦·金斯堡在旧金山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
震撼了在座的听众。以后,他又应邀多次朗诵自己的这首诗。1957 年,《嚎 叫及其它》在英国第二次付印,但在运回美国时被海关查封。此后,警察局 受理此事,法院开庭辩论这本书是否属于淫秽低级作品,是否确有文学价值。 尽管有不同意见,法院最后肯定了作品,准予出版。此事在当时轰动一时, 艾伦·金斯堡也因此一举成名。
1957 年,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出版以后,整个“垮掉派”运动
就如火如荼地爆发了,处处可以听到“垮掉的一代”的呐喊声。凯鲁亚克成 了新闻人物,他所到之处,不断有人来向他采访,请他解释“垮掉的一代” 的含义。归结起来,“垮掉(beat)”这一单词可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 作为音乐术语,指爵士节奏。第二、指穷极潦倒;在社会还没有把这些人当 作弃儿之前,他们自己首先站到社会的对立面,以“脱俗”的行为反对整个 社会。第三、指极度欢乐并与基督在山上传播的福音(the Beatitndes)有 神秘相关的意思。
50 年代开始,有的大学生没有读完大学就模仿 20 年代、30 年代的波希
米亚主义者,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社会上青少年吸毒和犯罪率急剧上升。 波希米亚主义者在美国大城市中并不是一个陌生概念;留胡须的流浪汉早在 西部铁路建成之前就是美国人熟悉的形象;大部分“垮掉派”的骇人听闻的 表现和理论很早以前已由虚无主义者、达达主义者以及历来的许多怪人、狂 人鼓吹过,但是从未受到如此广大公众的注意并产生如此惊人的社会影响。 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对它的报道以及议论持续不断。人们一听到“垮掉
(beat)”或“嬉皮士(Hippies)”,头脑中马上可以勾勒出一个眼睛闪闪 发光。留着络腮胡子、穿凉鞋的男子形象,或是一个头发蓬乱、穿黑色长统 袜、眼圈画得浓浓的女子形象。美国大学中几乎都有“垮掉派”中心,他们 的哲学几乎影响了所有的大学生;他们从爵士音乐家、厄古丁瘾者,甚至妓 女那儿偷来的片言只语迅速成为美国习惯用语的一部分。他们发行诗歌朗诵 会不仅在大城市中风靡一时,而且使诗歌蒙上了一层新的粗犷气息。人们在

对他们的怪癖表示愤怒的同时,还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嬉皮士酒吧, 地窟夜总会、咖啡馆顿时生意兴隆。自我标榜的“垮掉的一代”不仅在美国, 而且在巴黎、雅典、曼彻斯特等地涌现,一时间影响遍及西方世界。

“垮掉派”文学:标新立异“垮掉的一代”的


  主要人物都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美国东部。其中这一流派的两 位领袖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都是东部文人,他们都是在哥伦 比亚读书时接受“地下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所谓“地下文化”是这样出现 的。50 年代初,美国“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现实不满,在东、西部两处集结 成伙,有的自愿过着贫困的生活,有的浪迹于都市的底层,有的加人由流氓、 妓女、毒品贩子和爵士歌手组成的“地下社会”,由此而形成了与高雅文化 分庭抗礼的“地下文化”。除凯鲁亚克和金斯堡外,“垮掉的一代”中年龄 最大、也最有影响的威廉·巴勒斯也来自东部。在“垮掉派”青年中,此人 很有代表性。一方面,他出生于有教养的家庭,还在哈佛读过研究生;另一 方面,他所结交的朋友几乎都是堕落文人、吸毒者和性变态的男女。正是他, 把“地下文化”最初传授给了“垮掉的一代”的两位主将凯鲁亚克和金斯堡。 在东部还有一位具有典型“垮掉派”特征的人是“垮掉派”的著名诗人科尔 索,金斯堡对他颇为赏识。在东部“垮掉派”群体中,还有约翰·克里隆·霍 尔姆斯,塞姆尔·克雷姆,加里·斯奈德等。这批人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 下,50 年代初就开始了“垮掉派”文学的创作。1950 年,凯鲁亚克写了《小 镇与城市》,1953 年,巴勒斯的《吸毒者》接着问世;与此同时,霍尔姆斯 也于 1952 年出版了“垮掉派”小说《去罢》。这三部小说初步形成了“垮掉 派”的格局,向社会亮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但是,当时的美国东部是保 守的学院派势力强大的地方,几部小说刚一出土,就被他们的冲击淹没了, 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凯鲁亚克等人觉得东部没有他们的事业成功的气候和土
壤,于是,决定到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西部去寻找根据地和支持者。
  几乎在东部“垮掉派”青年兴起“地下文化”的同时,西部也出现了另 一批同样类型的年轻人。早在 40 年代末,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就出现了一 个立志“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中心,50 年代初,劳伦斯·弗林盖蒂的“城 市之光”书店又聚集了马尔克·麦克卢尔,菲利普·惠伦,丹尼丝·莱弗托 芙,罗伯特·邓肯、菲利普·拉曼第阿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等人。他们有 的是“垮掉派”文人,有的是亲“垮掉派”的文人。他们的头目是雷克思罗 斯,此人后来成了整个“垮掉的一代”的第一重要的理论家。这批人不但有 头目,还有自己的行活。这批“垮掉派”青年后来经常在旧金山的北海滩活 动,其方式与东部“垮掉派”青年大同小异。他们出入低级酒吧间、阴暗的 街道,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组成了另一个真正的“垮掉社会”。在同一州 的西威尼斯,当时也有一批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类似的年轻文人。后来, 这两处的人发现目标、兴趣相同,于是联合起来,结成了著名的西部“垮掉 派”群体。他们在一起写诗,写小说,以此来讴歌他们“反叛”现实的特殊 形式:群居、吸毒、酗酒等庸俗腐朽的生活。西部“垮掉派”运动的兴起, 为“垮掉的一代”这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兴盛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55 年,金斯堡带着巴勒斯写给雷克思罗斯的介绍信和凯鲁亚克、科尔 索、斯奈德等东部主要的“垮掉派”文人陆续到了西部的旧金山,从而出现
  
了“垮掉的一代”的最重要的转折。两派会师于旧金山,还有“黑山派”诗 人等其他反对学院派保守势力的文人也前来助威。他们济济一堂,于 1955 年夏天在旧金山第六美术陈列馆举行了一次重要的诗歌朗诵会。在一片狂热 的喝彩声中,金斯堡当众脱光了衣服,用喊叫的声音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 宣告“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学流派的正式诞生。《嚎叫》被“垮掉的一代” 誉为“五十年代的《荒原》”,“袖珍本圣经”。西部“垮掉派”领袖,“垮 掉的一代”的首席理论家雷克思罗斯称这首长诗为“将是 1965 年到 1975 年 统治世界的那一代人的忠实自白”,甚至连学院派的评论家也称“金斯堡为 那些人中真正有才能的诗人”。确实,《嚎叫》叫出了“垮掉的一代”的心 声。它很快轰动全国,为“垮掉的一代”在全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坛占有一 席之地,成为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金斯堡也 因此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桂冠诗人。
  两年之后,“垮掉的一代”的另一位作家凯鲁亚克又放出了重磅炸弹《在 路上》。又一次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把“垮掉派”运动推到了极大的热潮 之中。大学生和其它青少年们看到这部小说后,为之欢叫。他们奔走相告, 说凯鲁亚克讲出了们的心里话。连《纽约时报》也发表评论,称他是和海明 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一样重要的书。这样一来,金斯堡和凯鲁亚克就成为 全国性的“垮掉派”青年的无可争议的代言人和旗手,“垮掉的一代”已不 容否定地在文坛上立住了脚。
这两部作品问世后,美国的《常青评论》、《黑山评论》也连篇累牍地
发表文章和出版专号,大肆推荐,再加上出版商广为宣传,一时间造成了强 大的声势。成千上万的青年接受了“垮掉派”青年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他们 背着背包到处流浪。他们一边朗诵着《嚎叫》,一边跳着摇摆舞。吸毒、群 居、参禅念佛,无所不为,一时成为风气。
此外,“垮掉的一代”的另一重要人物劳伦斯·李普顿也于 1955 年发表
了“垮掉派”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巴勒斯于 1959 年出版了“垮掉派”的 代表作品《裸露的午餐》,弗林盖蒂的“垮掉派”诗集《精神的康奈岛》和
《离别旧金山》也分别于 1958 年和 1961 年问世,凯鲁亚克继长篇小说《在
路上》之后,又写出了数部“垮掉派”小说:《地下人》、《达摩流浪汉》、
《萨克斯医生》、《孤独天使》等。但是,自此以后,“垮掉的一代”的势 头逐渐减弱,到 60 年代初,它便被比较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文学上也更 有成就的“黑色幽默”派所代替。
“垮掉的一代”在文学上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对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影响很大,随着麦卡锡主义的结束,随着“民权运动” 的兴起,他们效仿“垮掉派”,不满于侵越战争,不满于压制民主,采取公 开的反叛行动,甚至也象“垮掉派”一样吸毒,留长头发,男女杂居。所以,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消极颓废的流派,它是美国腐朽的“文明”和文学艺 术的堕落一面的反映。这个流派虽然昙花一现,但它的影响遍及大西洋两岸 的欧美各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它作为五六十年代这个特殊 时期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流派的特殊意义,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 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