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回国路线历程:寂寞让我如此多情——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5:38

六十四,如今车马各东西——【易少夫人】
  


  易少夫人,今已无从考究。只知她是宋人,留有两首词作在明朝处囊斋主人编著的《诗女史纂。卷十一》中有记载。另在《全宋词》也有收录。

       在李清照的《漱玉集》里,有一首词为《长寿乐·南昌生日》。只因为这首词最初的署名是“易安夫人”,而不是“易安居士”,所以一直为后人心存疑问。最先提出疑问的是王学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的批注:“此首原题撰人为易安夫人,宋人未见有以此呼清照者,未知有误否?《翰墨大全》有延安夫人、易少夫人,俱仅一字之异。”

      易安居士也好,易安夫人也罢,她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人,一时也难以辨清。至少,易少夫人应是存在的。来看一下她的两首《临江仙》:
  《临江仙。咏熟水》

         何处甘泉来席上,嫩黄初汤银瓶。月团尝罢有余清。惠山名品在,歌舞暂留停。
  欲赏壑源新气味,不应兼进狶苓。此中端有淡交情。相如方病酒,一饮骨毛轻。
  
  其实一个人好客不好客,说轻点,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如果说得重一点,甚至可以论及他的美德。有道是:“客至点茶,送客点汤”。客来了,主人奉上家中最好的茶来招待,表示他的热情好客。当客人即将要离去之时,又赶紧送上一两杯熟水,让客人明白主人真的是有诚意要挽留的。
  所谓“点汤”,不是喝茶。笙歌酒宴后,是需要醒酒的。茶水已经无法再满足古人对醒酒的需求了,于是酒后,一种被古人称作熟水的饮料应用而生。
  熟水选取的用料有多种,譬如紫苏,沉香,麦门冬等,当然也有象我上篇日志里所介绍的,李清照曾自己喜爱的并亲手煎泡的白豆蔻熟水。易少夫人的这两首词,都是围绕熟水来写的。而词中所提到的狶苓,就是猪苓煎泡制成的熟水。
  猪苓,是一种常用的菌类药材。味甘、淡,平,主要作用是增强人的免疫力,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古人如此高雅的待客,其情趣风味和养生之道,不得不令人油然而生佩服之心。
  这首词题名为咏熟水,可琢磨来琢磨去的,都觉得词人其实是在重点赞美惠山泉水的。
  无锡的惠山,历来是文人墨客慕名前来之地。来的人不是搞什么华山论剑,也不是煮酒论英雄,而是煮茗论水。“天下第一泉”有好几处,所以争论也颇多。茶圣陆羽来到惠山,多次品尝泉水后,他说这就是“天下第二泉”了。于是,惠山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天下第二泉”。苏东坡曾在《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诗中写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欲赏壑源新气味,不应兼进狶苓。”易少夫人认为如此清香甘泠的惠山泉水,是应该单独细细品尝的,而不适合放猪苓来煎泡熟水喝的。“相如方病酒,一饮骨毛轻。”想当年司马相如喝醉了酒,就是喝了上等的茶水醒酒的。黄庭坚的《满庭芳》:“相如方病酒,银瓶壁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碎玉颓山。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酒喝足,茶细品,最后的熟水也一饮而尽,该是分别的时候了。所以作者紧接着,写下了第二首送别的词《临江仙。咏熟水话别》:

        记得高堂同饮散,一杯汤罢分携。绛纱笼影簇行旗。更残银漏急,天淡玉绳低。
  只恐曲终人不见,歌声且为迟迟。如今车马各东西。画堂携手处,疑梦又疑非。


  她太清楚不过了,今天的分别,已不再是从前的分别了。记得当初虽是酒阑歌罢后,但相逢还是会很快的。而今日一别,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聚在一起。就这样,你牵着我的手,我牵着你的手,彼此久久都不愿松手。你说这是一场梦吧,此刻却真实存在着。你说这不是梦吧,转眼间,为何我们会各自天涯呢?
  想起苏芮歌里的那首《牵手》:“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远处着的天边的夕阳,它最后一抹余辉逐渐消失在地平线。那一刻,易少夫人是否想到了这注定要烟消云散的人生吗?真愿每一次的分别,都是为了有情人下次更好、更久的相聚。
  这世间,有了爱,一切都会很精彩。
  因为心中时常凝聚着一种古典情结,所以只要稍微闭目遐思,就会很容易想到古人曾在松下品茗,于花间饮酒的洒脱身影。想我若在那是,也一定会要抚琴高歌的。只是,不知你会是那个舒袖起舞的佳人么?
  请别笑话,这虽是一番浪漫逍遥的小资情调。但你我都明白和相信,这正是很多人神往已久的田园山水生活。

        朋友,你说对吗?

 

 

六十五,尘世多情易老——【邱氏】
  


  有一些词,当我们还没有见到正文的时候,说不定就已经被它的词牌名醉得有点儿心旌摇曳了。

        玉炉中飘着沁人心脾的香,喜欢它在室内缓缓地流淌。习惯了红色的烛光,随心所欲地轻轻摇晃,如你微醉的旧模样。真想,在这静谧的夜晚,享受一段古老的时光。不知有谁,会来熨平我,心中那一团纠结的伤?
  这就是我个人印象里的《烛影摇红》。

        美好的意境意象里,其实,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丰富联想的。没想到的是,邱氏的这首《烛影摇红》,居然和南齐苏小小的那首《黄金缕》的来历实在是有些太相似了。

         关于这个故事,最早可见于南宋洪迈编撰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补。卷二十二》中。后来丁绍仪在他的《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三》中就收录了邱氏的这首词,但他没有去讲述故事。也许,在丁绍仪的心中,他认为那是荒诞不经的事。而王世贞在他的《艳异编。卷三十四》中和冯梦龙的《情史。卷二十。情鬼类》中就再次引用了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一个叫舒信道的人,官位中丞,他居住的地方非常大,名曰“懒堂”。在秋天的一个夜晚,他正在掌灯读书,忽然有一个女子掀开门帘,走了进来。
  这个女子虽然是素衣淡妆,却是显得无比的妩媚动人。只见她上前对舒信道坦然相告:“小女子本姓邱,对大人之名是早有所闻。心中一直非常钦慕着您的才华,对你的敬仰那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所以今夜再也忍不住了,于是特来与你相见,更希望你能收留我。”说完便吩咐身边随她前来的一名青衣婢女摆上了美酒佳肴,邀请舒信道一起共进烛光晚餐。
  舒信道被她的这一番赞美之词夸得是云里雾里,神魂颠倒了。
  有美女自门外来,岂不悦乎?舒信道自然是求之不得,欢喜都来不及了,赶紧拉她同座。酒过三巡,邱氏又说话了:“奴家虽然是一贫女,但平日里也识得些个字。不仅如此,小女子还能填词滴。我刚刚想好了一阙词,在大人面前先献丑了。一来表达你我的邂逅之缘,二来感谢大人的不弃之恩。”于是,示意那个青衣婢女击掌为拍,自己轻轻唱道:
  
  绿净湖光,浅寒先到芙蓉岛。谢池幽梦属才郎,几度生春草。

       尘世多情易老。更那堪、秋风袅袅。晚来羞对,香芷汀洲,枯荷池沼。

       恨锁横波,远山浅黛何心扫。湘江人云叹无依,此意从谁表。

       喜趁良宵月皎。况难逢、人间两好。莫辞沉醉,醉入屏山,只愁天晓。


  舒信道听后,连忙鼓掌,并大赞一声:“好一阙‘烛影摇红’啊!”邱氏脸一红,笑着说:“大人,您过奖咯!”接着对身后的青衣婢女说:“你先回去吧,我今晚就不走了。”青衣婢女躬身行礼,回答:“好的,那姐姐要玩得开心点啊,两位安安!”说完掩嘴一笑而去。

       就这样,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邱氏总是夜里来,拂晓去。他们在一起经常喝酒下棋,吟诗作赋,恩爱甜蜜有如夫妻。邱氏还帮舒信道制作衣服,更显示了她心灵手巧的另一面。邱氏,也被称之为“懒堂女子”的。看来,懒堂里的女子,倒是不懒的。

       要是故事发展到这一步,以幸福圆满的收场,那该有多好?这也符合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美好祝愿,人人可以露出满意的微笑。哎,偏偏故事的最后结局,是最令人不想看到的惋惜和哀痛。

       原来时间一长,他们的事还是被家人发现了。他母亲见舒信道经常有些神情恍惚的,就怀疑他中了邪,于是请了一个法师来家中作法。这个法师的法术非常高超,一眼就看出来其中的端倪。法师架起了油锅,烧符施法,不一会只见一只大白鳖在沸油中被烹死。

     故事到了这里,真相大白,邱氏竟是舒信道院中池塘里的一只白鳖精。舒信道亲眼目睹白鳖精被法师弄死,不禁伤心大哭,追悔莫及。

     很多事,再怎么后悔和自责也没有用的。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就应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相对而言,象这类有关精怪之类的传说,我更喜欢电影《追鱼》里的人物和情节。讲述的是书生张珍和一个化身丞相之女的鲤鱼精之间的爱情故事。当书生知道这个女子是一条鲤鱼精后,他没有嫌弃她,反而爱之更深。而那个鲤鱼精,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就放弃了在观世音菩萨身边修炼成仙的机会。她毅然忍受脱鳞的极度痛苦,一番脱胎换骨成了凡人。她与书生最终是永结同心,百年好合。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和一段真挚的爱情哦?

        深信,看过这电影的人,一定是会感动得泪水涟涟的。不过,我当时并没有流泪。不是我不懂得感动,而是看这电影的时候,我还太小。

        不管是鳖精还是鲤鱼精,其实她们都只是和《聊斋志异》里,那些神仙鬼怪的不同版本而已。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总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的。能勇敢地揭露人性阴暗的一面,大胆地讽刺社会颓败的风气,这也是普天下那些善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讴歌与真心寄托。

        我想,古人是如此,今人也亦如此。

 

 

六十六,花已成梅,结就心中苦—— 【陶氏】
  

 


  如果要去考证陶氏的生平资料,我想那一定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宋词》里只记载了她这么一首《苏幕遮。闺怨》:
  与君别,情易许。执手相将,永远成鸳侣。一去音书千万里。望断阳关,泪滴如秋雨。
  到如今,成间阻。等候郎来,细把相思诉。看著梅花花不语。花已成梅,结就心中苦。
  “与君别,情易许。执手相将,永远成鸳侣。”这是追忆当时分别的情形,也是分别时双方许下的铮铮誓言。他们是在一再强忍泪水而别,可泪水有时是不会听人使唤的。用柳永的话来说,那一刻就是:“执手相看泪眼。”
  “一去音书千万里。望断阳关,泪滴如秋雨。”写闺怨诗词的女子,多是字句真切细致,语言朴实而深刻。无论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都会让人觉得她们非常寂寞、压抑、苦闷。使人不由得要产生一种怜惜之感,因此很容易感染到读者。如一句“泪滴如秋雨”,似乎那泪水隔了一千多年了,还能照样淋湿着我们的心。
  “到如今,成间阻。等候郎来,细把相思诉。”下阕过渡自然,把从前的镜头轻轻地拉了回来。到了如今,似乎没有什么音讯了。郎啊郎,我依旧是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痴心的只为等你回来,好让我把对你的思念和心中的委屈,一一向你倾诉。
  “看著梅花花不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结句出现了一种梅花的意象,作者是在借助梅花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这首词的最后巧妙着笔的地方。
  你又可知,作者寂寞孤寂已经到了什么状态了?你没有亲身体会,恐怕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无人可以对话,已经到了要去和梅花说话的地步了。而梅花它是不会说话的,这等于还是一番自言自语。
  “花已成梅,结就心中苦。”这样说吧,也正是这一句激活了全词,才使之含蓄不尽。
  
  作为闺怨词,它占据了宋词中相当多一部分的数量,我们不可小觑于它。历来写闺怨诗词的人,既有男性作者,也有女性作者。李白有一首《怨情》的诗是这样写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爱恨都是有原因,也是有源头的。诗中虽没有写出一个“怨”字,却带给我们了一幅深闺中美少妇因思念和期待远方的人,而愁眉不展心生怨恨的生动画面。
  古代闺阁中的女子,一般是没有多大机会出门的。即使出了门,也走不了多远。她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小,接触的人也不多。丈夫一旦出了远门,有的三年五载也不会回来。百无聊奈的日子,除了空虚就是寂寞。就像魏夫人在一首《菩萨蛮》里所写“三见柳棉飞,离人犹未归”。这种情况下,性格再温柔,脾气再怎么好的女子,你说她能不抱怨吗?
  
  很多年来,都一直为席慕容那首《在黑暗的河流上 》诗中的一句所深深感动着:“我于是扑向烈火,扑向命运在暗处布下的诱惑。用我清越的歌,用我真挚的诗,用一个自小温顺羞怯的女子,一生中所能,为你准备的极致。”

       一生中所能,为你准备的极致。这难道说,不是一个女子心中最真最美最痴最温柔的爱么?
  等待是一种过程。短暂的等待是祈望幸福到来的前奏,而漫长的等待则是痛苦的牵挂。当花已成梅,相思早已成灾。回过头,却怎么也数不清,多少个陶氏这样的女子,在多少个春秋岁月里,有过多少个孤独的等待?

        细想人生,任它再苦,也不过就是一场短暂和无奈,苍白与华美共同编织的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