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映射网络驱动器:『国际观察』 [发展模式]凯尔特之虎的跃起——浅析爱尔兰发展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35:27
【红旗锐评】 凯尔特之虎的跃起——浅析爱尔兰发展模式
----------------------------------------------------------
【摘要】作为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弹丸小国,爱尔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都被认为是欧盟中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然而就是这个面积仅有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00万的传统农业国,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了经济腾飞,其骄人的发展业绩至今令世界为之侧目,而异军突起的爱尔兰也因此获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那么,作为一个充分运用后发优势来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爱尔兰的成功之路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爱尔兰模式的初步探讨,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些许意见。
【关键词】 爱尔兰 跨越式发展 模式
---------------------------------------------------------------------
  
  一、爱尔兰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经济赶超有两种模式:“速度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就爱尔兰模式而言,其应当归为后者,即通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来实现经济增长。
  
  (一)爱尔兰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出口加工区——香农,并以此带动了整个爱尔兰中西部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抓住信息革命的契机,及时出台“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的方式,积极推动信息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进入九十年代,爱尔兰成为第一批主动加盟欧元的国家,并以其宽松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来此投资置业。经过近十多年努力,爱尔兰终于实现了经济腾飞,“凯尔特之虎”一跃而成为明星国家。
  
  (二)爱尔兰模式的特点
  1、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集中发展高新产业。作为一个人口不足400万,面积仅有7万平方公里,且资源相当贫乏的边缘岛国,爱尔兰不可能像欧美老牌发达国家那样,“借力”重化工业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换言之,重走传统工业化老路要付出的高昂代价,将是爱尔兰所无法承受的。在这种物质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爱尔兰扬长避短,转而通过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来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和比较优势。爱尔兰的公共教育开支比重、青少年在校就读率,以及人均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就是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爱尔兰的“科教兴国”战略可谓四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动摇。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爱尔兰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即运用后发优势,通过有计划地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实现经济赶超。
  
  近些年,以软件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在该国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爱尔兰已超过美国和印度,一跃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出口国,并赢得了包括“欧洲软件之都”、“新硅谷”在内的诸多美誉。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爱尔兰便彻底甩掉了“欠发达国家”的穷帽子,成为了人均GDP高居欧盟各国之首的新贵。我们甚至可以讲,科教兴国战略在爱尔兰的经济腾飞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最有力的验证。
  
  2、在经济自由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推崇“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自由市场法则。然而在这个大环境中,爱尔兰却坚持在经济自由化前提下扮演一个“强势政府”的角色。除通过运用财政和货币工具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外,在产业优化改造、人力资源开发及对外经济政策制订实施方面,爱尔兰政府也都居于强有力的领导地位。
  
  来自政府的高水平管理与高效服务,使得爱尔兰的工商业政策数十年间始终保持稳定;同时在官方的引导下,有限的财政拨款被科学合理的用到了最关键的地方,诸如高教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此外,爱尔兰政府还充分开发其所掌握的政治资源,运用品牌战略,努力向国际社会展示爱尔兰欣欣向荣、稳定安全、充满活力的年轻国家形象,并因此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爱尔兰政府的“强势”还体现在由它所建立和领导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多年的制度化建设,业已形成一套自上而下,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的较完备运作机制。爱尔兰国家创新体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限于官方层面和单纯的科技创新,而是通过调动起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以“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环境,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展开全面的创新。换言之,创新已成为爱尔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3、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在转型过程中,爱尔兰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三大产业相得益彰,并未偏废。目前农业占该国GDP的5%,制造业占45%,服务业占50%,爱尔兰的工业化程度已居发达国家前列。苦练内功带来的是自身竞争力的攀升。根据200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排名显示,爱尔兰的国家竞争力超过了意大利、加拿大等G8成员国,位列世界第七;而著名的洛桑竞争力评比,则认为爱尔兰的引资能力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三名。尽管不同的调查者有各自不同的结论,但爱尔兰跻身世界竞争力最强国家之林,业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4、通过构建“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民主决策与社会公正。爱尔兰的“社会合作伙伴计划”诞生于该国经济低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最初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民主协商的方式,对不同阶层和各利益集团进行利益协调,以求找到渡过经济危机的办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该计划对于爱尔兰经济复苏与进一步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合作”是一种现代政治理念与治理形式,其核心就是我们理论学界所讲的“参与性民主/协商民主”(participative democracy)。
  
  二、爱尔兰实现经济腾飞的措施
  (一)对国内条件的运用
  1、自然优势。爱尔兰虽系一远离欧陆的岛国,但却具有十分突出的地缘优势:它是联结欧美两大洲各国的重要航空与海上通道。早在上世纪40年代伴随着航空革命的兴起,爱尔兰中西部的香农便已发展成为北大西洋乃至整个西北欧的航空中转站。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上更加毗邻美洲,爱尔兰还成为美资进入欧洲市场的首选登陆地。而90年代爱尔兰抓住机遇首批加盟欧元区,则更是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美资跳板”和“欧陆门户”的优越地位。
  
  2、人文优势。首先,爱尔兰通行英语,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在交流上基本不存在障碍,这对国际间的商务合作而言是个极大的便利条件。此外众所周知,英语还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行业尤其是软件的研发,作为英语国家,爱尔兰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其次,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经济长期落后,因此在历史上爱尔兰人便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海外移民传统。这股移民潮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持续经济低迷中,竟出现过一年内多达7万人(占当时爱尔兰人口2%)移居国外的惊人记录。
  
  然而“因祸得福”,伴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复兴,爱尔兰积淀了几个世纪的宽广“人脉资源”逐渐开始发挥效应——据统计,仅在美国具有爱尔兰血统的人就达5000万之多。美国历任总统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布什以及许多政府要员都是爱尔兰后裔。美国500强企业的CEO中,爱裔占去近1/4。基于历史、民族和文化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美国的爱尔兰裔在海外投资选择上更青睐自己的“母国”。爱尔兰政府也努力针对美籍爱裔人开展工作,积极推动双方的经贸往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占欧盟人口1%的爱尔兰,却在整个九十年代,吸引了超过10%的投向欧洲的外国制造业新建投资项目,其中多数都是美资企业。同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掌握先进技术,且拥有一定资本的海外移民纷纷开始回迁,这些“海归”为爱尔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爱尔兰国家虽小,却从不缺乏浓厚的人文气息。爱尔兰的国徽图案是一架金色的竖琴,由此我们可以管窥到这个民族对音乐、诗歌和戏剧的挚爱与钟情。从这个岛国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数之多令人叹服: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希尼……当然还有乔伊斯和王尔德等名震寰球的文学巨匠。
  
  至于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叹为观止的“爱尔兰大河之舞”,则更是将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所锻造出的文化精粹,通过极富民族特色的踢踏舞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植根于爱尔兰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我们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历史上曾长期默默无闻的弱小国家,竟会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如此群星璀璨、一枝独秀。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由文化孕育而成的软实力,正为爱尔兰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越来越显著的助推作用。
  
  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爱尔兰就将教育列为国家优先扶持和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从此,这一国策便得到了历届政府的严格恪守与执行,即使在爱尔兰经济困难时期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其公共教育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列居西方国家第二位。据统计从1985年至今,爱尔兰的教育投资额已净增15倍!爱尔兰的教育体系的特点有两“高”:一是教育质量高,二是产业化程度高。爱尔兰的国民教育不仅贴近社会需求,而且涵盖了整个社会,这种全体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体制,为爱尔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高水准人才来源。可以说,爱尔兰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套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对国外因素的把握
  1、加入欧盟,获得来自后者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帮助。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盟,随即成为后者长期重点援助的对象。尤其在1989-1999年期间,爱尔兰从欧盟制订的“区域援助”项目中受益菲浅。有数据显示:来自欧盟的各种基金、投资和优惠贷款,在20多年间竟高达数百亿美元。这些援款对爱尔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设施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由于受援期间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才造就了爱尔兰90年代异军突起的经济奇迹。
  
  2、搭乘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快车,努力吸引外部投资。从2000年开始,在由著名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所公布的全球化排行榜上,爱尔兰已连续数载蝉联“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国家”的桂冠。之所以排名世界第一,主要是因为该国与国际政治经济已实现高度一体化。尽管其经济规模较小,但却拥有相对较大的出口量与外资额,并保持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紧密经贸联系——近十年来,爱尔兰的年度出口贸易额一直高出本国GDP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100%。
  
  然而全球化毕竟只是一个框架、一种手段,各国唯有找好自己在相关产业链中的准确定位,才能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且避免掉入所谓的“全球化陷阱”,沦为国际生产链条上的最低端。爱尔兰正是看到了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才作出了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国际服务业的战略抉择。据爱尔兰科学基金会常务董事威廉•哈里斯介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软件公司在爱尔兰都设有分支机构,欧洲市场50%以上的软件产品都由爱尔兰生产,美国已成为爱尔兰软件的最大市场。早在1998年,爱尔兰的软件出口额就超过了美国和印度,跃居世界第一。软件出口占到了爱尔兰出口总额的一成以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
  
  爱尔兰稳定优惠的工商业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切都使得该国成为外商理想的投资置业地。目前爱尔兰的外资公司多达上千家,其中电子信息、软件、工程、制药、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世界顶尖公司大半在爱尔兰建有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它们共同搭建起爱尔兰优良的产业结构,并为该国经济腾飞插上了强壮的双翼。
  
  三、对我们的启示
  (一)推进协商民主,转变行政治理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一元化治理结构,国家权力无限扩张并最终控制社会。政治权力成为社会的唯一认可和最有力的治理主体,任何其他社会力量要么没有合法的治理权,要么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治理功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权力一统天下的局面虽已被打破,但总的来讲,社会权力还没有成长为一支能够制衡国家权力并独立承担一定领域治理责任的力量。而这与我们希望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府职能必须有明确的界定。像我国过去那样的全能型政府,已很难应对新时期所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政府角色错位与职能混淆状况,推动建设一个能够合理分权的“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成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爱尔兰在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完全可以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实际上,无论是“执政为民”,还是由“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其本质都是现有行政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我们所说的“善治”的过程既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和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来推动创新
  没有任何国家的崛起是无缘无故的,爱尔兰也不例外。很多人在关注这个国家的时候,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它近十多年的经济腾飞阶段,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该国长达半个世纪的量变与积累过程。五十年磨一剑,厚积才能薄发。纵观爱尔兰的经济赶超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创新”正是其中那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体制创新、科技文化创新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爱尔兰始终坚持着与时俱进的革新思维,并籍此不断迈出领先时代的前进步伐——无论是首创世界上最早的出口加工区,还是敏锐抓住信息革命与全球化的契机,爱尔兰人给了世人太多的惊讶和叹服。
  
  正如我们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论述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而爱尔兰的经济奇迹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落后国家和民族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最终走向繁荣富强的绝佳范本。对此中央已有清醒认识。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其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重点加强的第一项工作便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显现,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它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艰苦耕耘,才能最终结出硕果。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12年来,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却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实施这一战略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包括爱尔兰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经验做法,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借鉴而不可照搬。
  
  (四)继续创造有利环境,吸引华人资本和海外人才回流
  同爱尔兰一样,中国也拥有庞大的海外移民。这些海外华人华侨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传统美德,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所在国或地区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拥有雄厚的财力、宝贵的管理经验,并掌握着大量的先进技术。虽然自改革开发以来,港澳台地区一直是大陆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占实际投资额近七成),但毕竟这三个地区仅仅是全球华人资本的冰山一角,而未来我们面向海外华人的巨大融资潜力,又岂是港澳台所能比拟的?据初步统计,5000万海外华人华侨一年总收入高达3万亿美元,他们手中掌握的流动资金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至于其在全球所形成的庞大社会关系网,则更是一笔难以估量的无形财富。中华民族历来有爱乡爱土、心系祖国的优良传统,但没有梧桐树,总归引不来金凤凰。如何创造有利环境,充分调动起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乡土情、爱国心,吸引他们中更多的人回国投资置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就成了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重视的课题。
  
  (五)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社会合作伙伴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
  爱尔兰长期以来曾一直是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从1987年起开始实行,并一直持续至今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爱尔兰国内的劳资纠纷,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与整体竞争力,同时也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爱尔兰的“社会合作”事业已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贫困、流浪者群体以及残疾人问题,都已经被纳入各社会合作伙伴关注的范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要远远快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改革。这一情况导致我国的总体制度越来越难以消化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尤其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剧扩大和党政官员的腐败上。而诸如此类的消极面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完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公众参与和民主善治基础的国家,能够建立起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尔兰曾经走过的路或许会对我们产生一些有益的启迪。
  
  (六)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爱尔兰不仅是个新兴工业国,而且还是世界知名的农产品出口国。目前,爱尔兰位列欧盟第四大肉类和食品出口国,其农副食品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创汇高达68亿欧元。尽管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兴起,爱尔兰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其主要产业之一,并在对外贸易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其他欧盟国家而言,农业在爱尔兰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它对经济所做贡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超过欧洲平均值的一倍。这种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爱尔兰政府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作为发展前景广阔、潜在市场巨大的绿色经济,借由现代生物技术武装起来的高科技农业,正为爱尔兰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注入新的强心剂。
  
  而我国的现实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仍然必须毫不动摇的推进农村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那样——作为我们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
  
  (七)苦练内功铸就国家崛起
  我们分析爱尔兰近年来的成功,不能只看到她是英语国家、原有工资水平较低这些表面原因。而应看到,正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爱尔兰采取了包括“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才给整个国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与竞争力。换言之,内因才是爱尔兰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动力。
  
  无论是推行社会合作伙伴模式以凝聚人心,还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以积蓄人才,亦或是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爱尔兰的【小国崛起】之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唯有苦练内功,方能一鸣惊人。
  
  
  红旗近卫军
  修订完成于200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