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引导文件损坏:无礼的婚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03:15
2012年02月17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提要:众人只知结婚要办婚礼,谁知如今不少“婚礼”只有昏,没有礼。新人们正以“个性”之名,将婚礼变成游戏——人民币铺红地毯、反穿文胸迎亲、扮日本兵娶“花姑娘”等等,至于宾客的恶搞不过是“客随主便”。世人皆知中国是礼仪之邦,敢问今人,礼是何物?

中国婚博会今日开幕,婚姻大事被一一展出。
这个由民政部牵头的国家级婚博会被称为"中国婚尚风向标",其将中国人的婚事分解为:摄影、珠宝、礼服、婚宴、用品几大类,招揽了中外2千余商家参展。鉴于今年是龙年,是俗语说的"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可以预见近日将有大量的新人会涌入会场,为自己的婚事寻找合适的"价码"。
中国人的婚事与金钱联姻早已不是新鲜事,大家似乎已习惯于结婚就找个公司将自己的婚礼"商业化"包装一下,婚礼沦为了商品。然众人只知结婚要办婚礼,谁知如今不少"婚礼"只有昏,没有礼。婚庆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婚礼不需要礼,只要新人们高兴即'成礼'。"部分新人们则以"个性"之名,将婚礼变成了一个个游戏--人民币铺成红地毯、反穿文胸内裤迎亲、扮日本兵娶"花姑娘"、装成牛头马面演"投胎婚礼"等均来自于新人们的创意,甚至还有人把婚礼干脆办到戏楼里。至于宾客则更加肆无忌惮,使尽各种恶搞的花招,那只不过是"客随主便"。
诚然,中国人结婚包括"婚俗"和"婚礼"。婚俗是从原始社会就有的风气,根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定律,婚俗是可以根据各个民族不同的习惯约定成俗,或延伸传统或另起炉灶,自行取舍。但若谈到婚礼则不同,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自周以来历代沿袭。现如今彬彬有礼的中国人越来越少,无礼现象比比皆是,虽不至"礼崩乐坏",但重归礼仪中国吁求渐高。有民调显示,现代人最看重的仪式是:婚礼、葬礼、升国旗,其中婚礼最被重视。今天我们要什么样的婚礼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严肃课题。
古人云,无礼不成席。在古代,若是办婚礼必与礼相搭。婚礼与满月礼、成人礼、丧礼一起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礼仪,自古以来起着"礼仪模范"的作用。在我国最早关于婚礼的记载《仪礼·士昏礼》中规定,不管天子还是庶民,结婚要完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而最重要的婚礼仪式则选在黄昏举行,据史料《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人认为世间万物,可以阴阳划分。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男子属阳,女子属阴。若以一昼夜而论,则昼属阳,夜属阴,黄昏处于两者转换时段,阳往而阴来与新郎前往将新娘迎来分别对应,极具深义。
儒家学者蒋庆先生指出,现代中国婚礼大多在酒店举行,酒店作为盈利场所,无法提供一个神圣空间。而古人的婚礼是在家中正堂举行,"拜堂"是最重要的大礼。关于"拜堂",我们可以从影视剧中复述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的流程,但最重要是要体会到"拜堂"的含义。古代婚礼的严肃性来自"拜堂",一拜天地是请天地为证的意思,二拜祖先牌位和在世父母是对长辈的敬谢,体现了感恩的孝道。婚姻作为天地之间最自然的行为,在长辈面前,同时获得了一种敬畏感和使命感,两者共同承担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庄严。也只有拜堂之后,才正式结为夫妻。
但这一份来自于天地与长辈见证的庄严,在民国初年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后发生了遽变。婚礼从形式到内容受到了西式风俗的影响,一种前所未有的中西合璧婚礼流行起来。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带动下,西装革履的蒋介石和白衣飘飘的宋美龄成为青年男女竞相模仿的对象,不管信不信基督教的人都盲从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婚礼又发生了另一次革命。五六十年代的人结婚,必须由单位同意,开介绍信,单位领导代替了天地与父母。后来还发展到结婚证上写毛主席语录,结婚现场贴满革命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并对毛主席像鞠躬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严肃的婚礼变成了政治唱主角的闹剧,并在取消多年后仍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日韩婚礼延续着中国传统礼制,我国现代婚礼反而在一种陆离光怪的圈子里打转,乱作一团。
婚礼仪式被认为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华夏民族来说,"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世人皆知中国是礼仪之邦,敢问世间,礼是何物?直教今人无颜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