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电脑数据恢复专家:从G20峰会看中美经济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6:35

作者:木棉小树  发表日期:2010-11-16 1:27:00

     一、美国为什么要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我在《谁在绑架中国经济》一书中通过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美国经济的问题在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而导致的“冰火两重天”现象:金融领域流动性泛滥;实体经济领域流动性极度短缺。因为新兴经济体通过汇率管制而储备的大量美元脱离了商品流通领域,而这些美元只能以国债和美国银行存款的方式回流到美国的金融领域,但是就是回不到实体经济领域了。如果说“次级贷款”是美元从金融领域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的最后一座桥梁的话,那么在这座桥梁轰然倒塌之后美元再也找不到任何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回流的渠道。
    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储备的美元最多,2.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美国2009年底M2总量8.3万亿的29%,这就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原因所在。而高额贸易顺差只是表面现象。可能大家会问,日本也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怎么美国不对日本施加压力呢?要知道日本是实行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日本央行的美元是从外汇市场上买来的,买卖自由,谁也没话讲。
    但是中国坚持认为“升值-打击出口-打击就业-打击经济增长”,所以人民币汇率在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各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在短期内是不会放弃汇率管制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怎样才能解决实体经济领域的通缩造成的失业呢?

二、美国的选择
    经济管理就两个工具可供选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可以采取哪些手段来解决问题。
(一)财政政策
    1.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大国债发行力度,然后将筹集到的钱花在美国P民身上,比如通过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实行全民医保、提高教育补贴的力度、提高失业补助等等。这样等于间接地提高了P民的收入。由于美国的福利相对于欧洲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美国在这方面的余地还是有一些的。事实上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方向实施医疗改革。因此我不得不说美国政府正在做正确的事情。
    2.政府投资。比如大兴土木修建“铁公基”,以此来带动就业。不过美国的基础设施已经修得差不多了。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投资会损害经济的运行,因此政府投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通过发行国债回收资金再由财政直接给P民们发钱。这显然不太可能,因为连基本的可操作性都没有。
    综上所述,美国的财政政策选择只有加大社保投入这一个手段。
(二)货币政策
    既然实体经济领域流动性短缺,那么美联储应当是可以通过增发美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货币发行的唯一正常渠道就是银行的新增贷款,如果而美国的实体经济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话,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是美元失衡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大宗商品又是用美元来交易的,美国的实体经济事实上是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最直接的被冲击者;同时“次贷”危机又导致美国居民无法获得足够的钱来消费。一方面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之下经营很难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两头受挤之下,指望美国的实体经济获得银行贷款实在是太不现实了。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既不存在指令性贷款,也不存在指导性贷款。
    货币政策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仍然使用财政政策。所以,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面临破产危机之时,美国政府果断地伸出了援助之手,用财政政策去解决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此时财政再不援助的话,三大汽车厂商破产引发的失业问题只能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因此,我再次不得不说,美国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拯救三大汽车厂商和购买“两房”债券,仍然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领域的通缩问题,实在是无能为力。美国解决自身问题的内部手段只有财政政策。但是,货币政策从内部解决不了问题,是不是可能从外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呢?既然货币从内部解决不了美国实体经济领域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为什么美联储要搞什么“量化宽松”呢?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11-16 12:40:24 

 

三、美联储“量化宽松”
(一)“量化宽松”究竟是什么玩意
  11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美国将在未来8个月内继续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大家把它叫做Q2,因为2009年4月份至今美联储通过回购3000亿美元的国债的方式已经完成了一轮“量化宽松”。我这些天对量化宽松这个词语实在是不太明白,发货币就发货币呗,还整这么专业的一个名词。于是我认真研究了一下这个东西,结果如下。
  由于美国2009年开始的Q1回购的75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和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主要是由美国财政部来埋单,因此这8500亿美元实际上并不涉及货币流通量的增长。那么我们先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它。
  第一轮量化宽松的结果是:从2009年4月到2010年10月,美国M2总量居然只增长了3600亿美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流通中的货币”从2009年11月11日到2010年11月10日居然只增加了523亿美元?!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深究的事情。因为美联储是美国央行,央行收购3000亿国债居然没有造成货币超发。那么美联储究竟是怎样做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应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获得财政部发行国债的资金注资来向经济注入流动性,这是唯一不影响货币流通量的手段。同时美联储通过为金融机构存款提供利息的方式吸引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对流动性进行了对冲。这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金额同时暴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5月份的2.12亿美元。同时“财政部注资”和“金融机构存款”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中的比重从原来的1.3%暴涨到最高超过50%。
  由于国债具备良好的流动性,财政部不必持续向美联储提供资金,提供一次就够了。也就是说,自2009年4月份美联储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美联储运用财政部之前提供的资金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和部分其他债券而不必增发货币。如此,美国既解决了流动性问题,又没有造成货币流通量泛滥。伯南克实在是人才啊!
  因此,所谓的“量化宽松”,就是美联储用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所提供的一小部分资金(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这部分资金规模只有2000亿美元),持续加快金融系统中的美元流通速度。
(二)量化宽松的影响是什么
  尽管量化宽松是一种特殊的流动性,但是通过国债回流到美国的美元仍然处于非商品流通领域。原因在于美国国债的持有者基本上全部是新兴经济体,回购3000亿美元等于再交给新兴经济体3000亿美元:你们不是喜欢收藏美元么?我直接交给你,你都不用出口“廉价商品”卖给我。所以这3000亿美元是不参与商品流动的。所以美联储通过回购国债发行的美元对美国实体经济领域自身的帮助实在是太小了。这和上一部分的结论相互印证。那么,这一部分美元对美国外部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
  这个影响其实大家都看到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我在书中分析得出的另外一个结论是: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元指数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有时不相关;和供求关系则完全不相关;唯一高度相关的是美元失衡程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决定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的就是新兴经济体收藏美元的程度。收藏得越厉害,大宗商品就涨得越厉害。或者说美元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了。这种扭曲对美国以外的经济体杀伤力极大。
  结果,美元失衡本来就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居高不下,量化宽松则进一步失去了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
  美联储以区区2000亿美元,不但没有造成美国的流动性泛滥,反而制造了全球商品价格体系的暴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伯南克说:我借财政部2000亿美元的钞票,就可以撬动地球上的商品价格体系。
  美国之所以这样做的前提是:无论美国是否回购3000亿美元的国债,无论大宗商品如何暴涨,美国实体经济都那样了,“死猪不怕开水烫”。而美国的虚拟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极高外加生产全球外包,所受影响很小。因此,美国做这件事的成本很低。当然,美国量化宽松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如果有一天金融领域泛滥的流动性不会进入非金融领域当情况发生变化时,美联储随时可以出售金融危机之后收购的债券资产,对冲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加息,从而双管齐下收回金融领域的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会大幅缩减。“量化宽松”实在是进退自如。我不得不再说一次:伯南克确实是一个人才。
  但是,量化宽松对美国没有成本,并不等于对其他国家没有成本。这个成本是什么呢?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11-16 16:11:53 

 

四、为什么G20峰会没有人响应美国施压人民币?
  这要从量化宽松的结果说起了。因为量化宽松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对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将无疑是又一次沉重打击。
  众所周知,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在美元平衡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的波动和美元汇率一定会高度负相关,因此无论大宗商品如何波动,浮动汇率国的价格体系都是稳定的或者基本稳定的。因为汇率的浮动会自然抵消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在价格体系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自然也是平衡的。但是现在美联储量化宽松不但没有解决美元失衡反而使得美元失衡进一步加剧,那么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自然会波澜壮阔。这样浮动汇率国的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受到打击。何况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欧洲刚刚从欧债危机中缓过劲来,还没来得及考虑欧元区经济下一步的问题呢,爱尔兰经济又出事了。结果美国突然又来这么一手,谁受得了?
  欧元区国家之所以这次没有和美国共同进退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欧元。欧元本身就是个“半超主权货币”性质的怪胎,流动性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失衡(从欧元区的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如德国流动),因为欧元区是由不同国家组成的,财政政策无法统一。
  同时,欧元本身就是国际货币,占储备货币的比重大约在20%左右。这样欧元本币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特里芬难题”,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只是没有美元那么严重。
  所以欧元在事实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双失效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联储在这个过程中印刷几千亿美元(根本不用多),放任一下美元的流动性,美元可就真的贬值了,那才是世界性通胀的开始。现在所谓的通胀是各个国家乱印钞票自己造成的,跟美国没有一毛关系。因为就算美联储真的滥发货币的话,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但是美联储如果真的破罐子破摔的话,新兴经济体就转向收藏欧元了,那么欧元的货币政策效果将会雪上加霜。因此我个人认为欧元今后的问题是会不会解体的问题。因为如果欧洲央行和欧元区各国政府整天忙着到处“救火”的话,欧元区的经济可就真成了难题了。爱尔兰之后搞不好法国又会出问题。这是一个系统性难题,救助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以欧洲国家现在是焦头烂额,还暂时顾不上和美国一起搞事。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一出,指责声一片,美国自然就显得象个孤家寡人。我个人觉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出台的时间选择有很大问题,美联储完全可以选择10天之后,也就是在G20峰会之后再出台这一政策。如果这样的话发达国家跟随美国在G20峰会上对人民币施压也未可知。但是,再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假如美国真的在G20峰会之后再宣布这个政策,无疑有对盟军过河拆桥上房抽梯的嫌疑。这是做人的原则性问题,要这样干以后恐怕真就成了孤家寡人。从这个角度讲,美联储还真是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我之前的想法,说不定还真是以小人之心猜度了,呵呵。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11-16 19:23:20 

 

五、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数字稳定型汇率”,因此这样的汇率机制带给中国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升值压力和通胀压力,而是价格体系彻底的扭曲。当一种平衡被打破之后,新的平衡一定会形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既然商品流动和货币(美元和人民币)流动的平衡被汇率管制破坏了,那么要实现新的平衡只有国内的物价持续上升,直到物价水平整体高于国外从而失去了出口竞争力而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事实上大家现在已经发现国内物价现在高得惊人,深圳市民都到香港去打酱油了呢。
  最终就会造成即便在现有既定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也会逐渐消失,直到进口商品价格具备优势,贸易顺差变成了贸易逆差,然后囤积在手中的美元就逐渐回到了商品流通领域:失衡就这样回到了平衡!
  我打个比方。在货币流动和商品流动平衡的情况下,经济流动就好比一条不断循环流动的小河。人民币汇率机制相当于在条流动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拦河坝,截流了,小河有变成死水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又不能把坝炸掉,那样会出现战争。但是道法自然,小河最终还是要流动的。怎么办呢?沧海桑田的变化会将河床和河岸一起抬高,河床一直抬高到超过拦河坝的高度,然后小河就恢复了自然流动。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则无疑是加速推进了河床和河岸抬高的速度。直接地说,会加速推进国内物价体系的上涨。所以国内价格体系目前还远远没有涨到位,因为贸易逆差还没有成为一种常态。从这个角度讲,前些日子发改委一位领导讲得很对:P民们必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不用我多说,大家自然知道这样一个失衡到平衡的这个过程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2010年3月份中国出现6年来的第一次月度逆差,我想这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了。并且我注意到在今年进出口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却缩小了很多,因此我判断如果人民币汇率机制不做本质改变的情况下,上述平衡过程将在2-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
  大家可以设想以下,如果现状维持不变,我们对未来的物价必须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也必须要有更高的忍耐力,如此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和发改委保持高度一致。
  因此,对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我只能说:美帝国主义真是狼子野心何其毒也。吼吼。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11-16 19:35:43      作者:max_null 回复日期:2010-11-16 17:09:58 
    楼主关于量化宽松的讲解不是很透切,有些数据前后不符。是否可以再讲解一下
  --------------------------------------------------------------------------
   嗯。Q1量化宽松的额度是3000亿美元,外加一部分两房债券和机构债券。假设额度是4000亿美元吧。美联储并没有印钞票去债券市场上买入,而是向财政部借了2000亿美元。美联储用这2000亿美元在债券市场上将2000亿美元买完之后,没有钱了。然后它可以把债券卖掉之后再买。最终买入的债券额度达到4000亿美元之后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最终美国的货币流通量并没有超发,只是加快了金融体系内美元的流通速度。
   量化宽松的本质在于:
   1、债券本身是有流动性的,可以随时变现,只是价格高一点低一点的问题,美联储可以循环使用。
   2、出售债券的人一定是需要用钱了,美联储的入场操作加快了大家使用资金的速度,也就提高了效率。资金流转速度加快相当于变相增加了货币流通量,但这种流通无法进入美国的非金融经济领域,仍然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金融体系内用于炒作商品(期货现货都行,但炒作现货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因为现货价格上涨相当于一部分美元进入了实体经济领域)。这就是量化宽松引起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逻辑。
   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作者:又见秋风75 回复日期:2010-11-16 22:10:43      我认为你的模型完全成立,所以,中国为了避免高物价,所以,在G20上承诺要升值,从而用升值的办法重新达到贸易平衡。
  以下为转:  1、“G20成员国承诺避免汇率竞争性贬值,发达经济体承诺将严防汇率过度波动以及失序走势”    ----------美国政府做出承诺“不会让美元再像6-10月那样快速贬值,也不会让美元再像今年1-10月那样过度波动”。
  2,“发展中国家承诺增加汇率弹性”-----------    中国承诺“增加汇率弹性”。所谓弹性即是升值。面对G19的一至通过以及胡主席的亲口承诺,我认为中国政府这次会尊守协定。
  3,“同时G20还支持汇率遭高估的新兴经济体实施审慎措施,以对抗资本流入。”    ------面对美元贬值所造成新兴经济体汇率升值以及热钱流动风险,G20支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4,“与此同时,G20还要求各国财长研究拟定参考准则以发现重大经常帐失衡问题,各国财长接获指示在2011年上半年订出准则并讨论进展。G20将采取措施将外部失衡控制在可持续性的水平。”    -----针对中美之间存在巨大贸易逆差这类“重大失衡问题”,如果2011年上半年仍然得不到解决,那么就将在下次G20之时做出具体惩罚措施。也就是“为政府经常项目收支设置量化上限,以解决全球贸易失衡。”。
  5,“G20还授权IMF进行外汇政策的监管任务,并达成一致,将在2011年上半年制定有关外部失衡的指导性方针。”    ------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在于“人民币被长期低估”,中国方面承诺的“人民币升值计划”由IMF负责监督。如果人民币升值在2011年上半年没有达到约定目标,明年上半年G20就将制定惩罚性指导。
  6,“发达经济体还承诺在中期内将追求不伤害经济的财政整固举措。“    -------欧盟承诺财政退出方案稳步进行。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11-17 00:06:30    六、中国的选择
   面对此情此景,中国经济有哪些选择呢?
   (一)放手汇率专心管好人民币
   中国现在从温总到周行长到大大小小的主流经济学家到出口企业老板到N多的P民都认定一个“真理”:放手汇率-人民币升值-打击出口-打击就业-打击经济增长。所以中国做出放手汇率的选择实在是不太可能,至少短期内看不到这一选择出现的可能。
   (二)保持目前的汇率机制
   在保持目前的汇率机制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做如下选择:
   1.不大幅加息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我前面描述的“河床抬高超过河坝”的情况,中国的物价体系会持续大幅上涨。那么中国经济将无可奈何地陷入“超级滞胀”的局面。
   2.大幅加息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可以采取大幅加息的手段。这一手段毫无疑问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大幅加息之后,以中国企业整体70%左右的资产负债率,大家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其一。
   其二,地产泡沫将彻底破灭,日本经济发展进程的历史将在中国重演。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
   其三,地方政府的8万亿(这是今年年初的数据)银行贷款中的一部分可能付息都困难,至于还本嘛,我不知道。
   其四,银行业今年史上最为靓丽的财务报表可能会突然变脸,银行业的年轻从业人员可参照一下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况。
   结果:我不知道。
   3.人民币缓慢升值;小幅加息;继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首先,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了20%,结果这三年是中国出口天量增长的三年,也是外汇储备天量增长的三年。升值越慢,新的平衡形成就越快,这是个悖论或者两难。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
   其次,小幅加息的效果只不过是把大幅加息的效果打个折扣而已。
   再次,存款准备金把外汇占款完全对冲回来当然是一种理想状况,但是如果真要这么做的话会导致非出口领域流动性紧缩。因为国际贸易在本质上是易货贸易,只不过今天要用美元来当一个中介。但是中国的国际贸易却是“商品”和“人民币”的贸易,你把换给出口企业的人民币都给对冲掉的话,等于巨额贸易顺差连人民币都没有赚回来。从宏观经济全局来说,中国的出口企业成了白忙活。
   同时,对冲外汇占款相当于减少非出口领域的流动性。因为出口企业拿回来的美元所换的人民币已经落袋为安了。
   所以无论存款准备金率怎么上调,你都不能把外汇占款全部对冲回来。所以,2003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从大约8%的水平上调到现在的18%还要多,但是对解决流动性泛滥的问题几乎没有帮助。
   所以,在上述三管齐下情况下,只不过会将“超级滞胀”的程度减轻一些,但是持续时间却会更长一些。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共有4种选择。其中后三条路线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中国经济从理论上来讲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让人民币贬值。但是这种做法相当于主动推高流动性泛滥,和不加息的道理一样,相当于配合美元量化宽松双管齐下内外配合加速“河床”提高的速度。
作者:木棉小树 回复日期:2010-11-17 16:39:22    七、中美之博弈分析
  在中美博弈中,美国先是以各种方式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比如“汇率操纵国”的帽子。但是这些方式都没有实质效果。G20峰会本来是一次各国坐下来好好谈一下今后大家怎么做生意的机会,然后大家签个协议,各自回去落实。结果各种原因的作用之下,最后形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干货的宣言。
   (一)美国
  美国在G20峰会前后做了三件事:
  一是加大社保投入,搞全民医保。反正美国政府不用担心缺钱的问题,一发国债就会有钱。
  二是通过外资途径推销商品。奥巴马去印度推销了不少商品。
  三是第二轮量化宽松。
  所以美国是内外结合来解决“冰火两重天”的问题。但是有一点,美国的选择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没有任何主动权。因为美国使劲浑身解数,也就这些招了,再怎么用力也解决不了美元失衡问题。
   (二)中国
  反观中国,尽管上一部分我们看到中国有4个选择,但是4个选择其实是两个选择,因为后面的3个选择殊途同归。选择的焦点当然就是汇率。
  一是彻底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大幅升值,而在于机制本身。只有放手汇率,中国的货币政策才能独立,才能真正发挥调控经济的作用。也只有放手汇率,中国的价格体系才能走上回归真实之路,中国“调结构”的目标才能实现。这一点说来话长了,在此就不罗里罗索了,大家明白的。但是放手汇率之后唯一“损失”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因为它目前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大大减少。而中国经济在经历半年到一年的价格体系调整期的低潮之后,经济会在健康之路上重新开始增长(这个说法不是猜测,是以日元两次大幅升值期间日本经济的情况为参照物的)。
  而人民币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之后,美元失衡的问题自然大幅缓解,美国经济自然就会走上真正的复苏之路。
  二是继续扛着目前的汇率机制不进行改变。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进退两难,美国经济也半死不活,世界经济复苏之路艰难黯淡,这是一种双输或多输局面。
  所以,中美博弈结果选择的主动权在中国。
   总结:
  中美博弈的最终结果只有双赢和双输两种结果,没有第三种结果。其实做生意就应当在商言商,要想生意长久也只能选择有钱大家赚,把生意和政治扯在一块很没意思。
  但是,中国文化最不能接受的恐怕就是双赢和多赢局面,因为中国文化在“二人”格局中信奉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只是我不无悲观地发现,我们P民们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几乎没有应对办法。 2010年 11月 16日 13:53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引西方侧目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大国总体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让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计划来决定经济产出。中国的国家经济战略扰乱了这种共识,看看太阳能大亨朱共山的崛起历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么说。
    2007年,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多晶硅出现短缺,威胁到中国刚刚兴起的太阳能产业。当时多晶硅价格飙升,2008年涨价到每公斤450美元,一年之内涨了10倍。外国公司主导了多晶硅的生产,并把高成本转嫁给中国。
    北京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把国内多晶硅供应的开发列为全国重点任务。大量资金从国有企业和银行涌进多晶硅生产商,地方政府加快了新建工厂的审批流程。
    在西方,多晶硅工厂要经过冗长的审批,得花数年时间才能建起来。朱共山为建厂筹资10亿美元后,不到15个月即开工生产。仅几年时间,他就打造了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GCL-Poly Energy Holding Ltd.)。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以7.10亿美元购买了保利协鑫20%的股权。今天中国生产着世界约四分之一的多晶硅,并控制着全球太阳能设备成品约一半的市场。
    西方对中国的愤怒主要集中于北京的低汇率政策。在上周末于首尔举行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对这种政策大加抨击。朱共山跃升世界前列让人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国家经济战略是详尽而多面的,并在多个领域对美国和其他大国构成了挑战。
    中国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是让国有龙头企业和其他全国龙头企业大力获取先进技术,同时按有利于出口企业的方向管理汇率。它利用国家对金融系统的控制,把廉价资金导入国内各个产业,并导入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石油和矿产是中国维持高速增长所需要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状态的产物。它的领导人并不认为市场是优越的,他们认为,国家权力才是维持稳定和增长、进而维持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关键。
    它所表现出来的办事效率,已经使自己成为一个榜样,特别是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公众对市场效力、政治家能力的信心出现动摇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今年很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曾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贸易代表的巴尔舍夫斯基说,中国和俄罗斯等由国家主导的经济强国崛起,正在削弱已经成熟的战后贸易体系。    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曾以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贸易代表的身份参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谈判。她说,中国和俄罗斯等由国家主导的经济强国崛起,正在削弱已经成熟的战后贸易体系。巴尔舍夫斯基说,当这些经济体认定“所有新兴产业都应当由政府开创”的时候,那么私营部门就会面临不利的竞争处境。
    西方的批评者说,中国的政策是一种重商主义,目的在于通过操纵贸易积累财富,依据是中国2.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和欧盟已多次针对北京的政策向世贸组织起诉,并采取其他贸易措施。它们还不断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认为中国拒绝人民币更快升值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外资公司的高管已经开始公开抱怨。7月份,在德国产业界人士与中国总理公开会面期间,西门子(Siemens AG)首席执行长罗旭德(Peter Loscher)和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BASF SE)董事长贺斌杰,针对外资公司要获得市场准入就得转移宝贵知识产权的措施,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政府的观念根植于洗刷以19世纪鸦片战争为开端的“百年国耻”的渴望。这些批评人士认为,中国着重发展“自主创新”,也就是培养本土科技,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加以利用。例如,中国高铁基于的就是从德国、法国和日本制造商引进的技术。
    纽约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的总裁布里默(Ian Bremmer)说,中国人已经向我们展示,如果他们有能力扼杀你的模式并夺走你的利润,那么他们就会付诸行动。在其所着《自由市场的终结》(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一书中,布里默说中国所引领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可能削弱美国的竞争优势。
    然而目前来看,跨国公司并未从中国逃走,因为对那些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公司来说,中国仍是实现增长的重要来源。
    中国的战略与日本在经济崛起时采用的政策类似,这些政策同样惹怒了美国。但中国如此庞大的规模──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使其成为一个更可怕的威胁。同时,由于中国近几十年来愿意向外资企业开放其某些行业,对全球商界来说,中国成了一个远比当时的日本更重要的市场,这也给了中国政府相当大的筹码。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以7.10亿美元购买了保利协鑫20%的股权。今天中国生产着世界约四分之一的多晶硅,并控制着全球太阳能设备成品约一半的市场。    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承认这种负面冲击。在9月于天津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夏季年会上,温家宝总理说,最近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议论“不完全是外国公司的误解,同我们政策不够明确也有关系。”
    温家宝说,中国始终致力于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开放公平的良好环境。
    政府在中国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部分改革岁月里,随着集体农庄的逐渐取消以及效率不高的国有工业企业纷纷关闭,政府的作用开始淡化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表明中国领导人为进一步实现市场自由化下了重注。结果赌赢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增长。
    而政府的作用却再次强大起来。许多分析师说,一大批行业仍然被国有企业所控制,外资企业的介入受到严格控,这导致自由化的脚步减慢了。中国几乎所有的主要银行、三大主要石油公司、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主流媒体都是政府所有。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中国始终致力于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开放公平的良好环境。    据中国财政部统计,2008年所有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约6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经济产出的13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法国,因实行国家统制经济的政策,法国在主要西方经济体中成为国有经济成分占比最大的国家之一。2008年,法国负责控制政府企业的机构拥有资产5,390亿欧元(合6,860亿美元),占法国经济规模的28%左右。
    从煤矿到互联网,中国政府对诸多行业的参与越来越强,中国的市场经济拥护者因而创造了“国进民退”这个词,意思是政府前进、私有企业后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今年1月份的一份报告说,在包括俄罗斯在内被调查的29个国家中,中国经济的竞争度最低。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钱颍一曾说,过去这几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似乎在倒退,他对此十分担忧。
    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使其在实现自身政策目标方面拥有了巨大力量。这通常体现在宏大的五年规划中(有时是十五年规划)。对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和波音公司(Boeing Co.)等依赖于中国市场的西方企业巨头来说,这些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的遗留物对它们的业绩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是卡特彼勒收入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波音公司商务飞机除美国之外的最大买家。
    中国政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逐渐消除中国对昂贵的外国科技产品的依赖。这一进程从1978年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时就开始了,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他们的技术也纷纷被引进来。微软(Microsoft Corp.)和摩托罗拉(Motorola Inc.)等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职业经理人。    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私有企业,长期以来其海外扩张一直受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    这一进程目前正在超速运行。中国领导人2006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将中国变为一个科技大国。该规划呼吁将全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3%提高至2.5%,增加近一倍。
    其中绿色科技是重点发展领域。旨在迅速提升中国绿色科技产业的“火炬计划”提出,为厂房建设提供低价土地、出口税减免以及甚至为企业家提供三年免费住房等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家到中国发展。
    以邓训明为例,这位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公民是美国太阳能界的先锋人物,他的发明点亮了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are)上的首个太阳能广告牌。
    邓训明的公司Xunlight Corp.一直受到美国财政资助,同时也受到那些热切希望美国能够赢得开发新能源技术竞赛的政治家所欢迎。该公司接受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贷款和税收抵免等资金共超过5,000万美元,而美国政府之所以会提供这些资助,其目的之一是增加俄亥俄州托莱多的就业,托莱多是该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但两年前,邓训明在上海附近一个巨大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分支机构,雇佣员工100名,在这里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再出口到美国。邓训明1985年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学习。
    邓训明说,他试图让自己在中国的经营保持“低调”。Xunlight网站上没有提及其中国业务,邓训明在采访中拒绝对其中国工厂发表评论。他说,中国今后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但目前欧洲的市场相对更大,我们正集中精力关注欧美市场,但同时我们也在开发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规模最终有可能变得更大。
    中国一方面在寻找新科技,另一方面让银行向国家致力培育的产业提供低息信贷。中国政府将银行存款利率设定得低于国内经济和通胀增涨率,这意味着中国家庭实际上通过银行储蓄在为政府“宠幸”的产业进行补贴。    邓训明(左起第二位)的公司Xunlight Corp.一直受到美国财政资助,该公司接受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贷款和税收抵免等资金共超过5,000万美元。两年前,邓训明在上海附近一个巨大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在这里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再出口到美国。    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ologies Co.)是一家私有企业,长期以来其海外扩张一直受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的支持。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一笔五年期、100亿美元的信贷融资,并一如往常地将其贷给外国买家,以资助这些买家购买华为的产品。华为过去五年收入上涨超过200%,成为全球顶尖的三大电信公司之一,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和爱立信(Telefon AB LM Ericsson)并肩。
    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 Nextel Corp.前不久拒绝了华为及另外一家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TE Corp.)对一份数十亿美元合同的竞标,原因是美国担心这两家公司与中国军方有关联。Sprint公司此举对于艰难挺进美国市场的华为来说是个挫折,同时也显示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日益担心开始使中国蒙受损失。美国市场是华为的一大主要市场。
    此外,华为还面临来自欧洲的投诉,投诉认为华为有中国政府撑腰,这让它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但华为与中兴通讯均表示,其设备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并否认自己以不正当的方式受惠于中国政府的支持。
    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国内。一些企图利用国家政策在高科技领域进行突破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一个旨在复制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和高级微设备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微处理器特点的中国本土研制的微处理器项目,耗费了数年时间,而英特尔和高级为设备公司的产品依旧在不断发展。还有一项中国研制的移动电话技术,尽管中国政府强迫其国内最大的电话公司采用了这项技术,但它在国外的销售尚未获得明显成绩。
    长远来看,中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威胁自身经济增长,其中包括近几十年来限制生育的独生子政策导致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中国速度惊人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
    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如此高的工业化速度保持警惕。美国前任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Barshefsky)说,美国经济严重疲软,于是将任何潜在威胁无限放大,而美国面临的竞争在这段时期更为严峻。她说,对于现行制度存在着深刻的质疑,几乎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作者:网络断肠人  发表日期:2010-11-18 2:35:00 高盛经济学家预言美元将进一步贬值10%    远远不够——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们上周在一篇致客户的文章中如是说道。根据他们的估算,要想使美国的贸易赤字下降到自然的、内部平衡的水平上,美元还需再贬值10%。
  美元需要进一步贬值——这算不上什么耸人听闻的事儿。随着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本 伯南克决定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全世界的专家们几乎天天都在围绕着这个看似愚蠢的决定展开争辩。
  尽管美元已经大幅贬值,不过高盛的经济学家多米尼克 威尔森表示,我们不应低估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幅度,这一点十分重要。
  他写道:“为了减轻全球失衡的问题,(美元)还需从当前水平继续大幅贬值。”
  他补充道,在理想状况下,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不会像人们通常怀疑的那样,以欧元和日元的升值为代价——自从今年六月美国经济恢复减缓以来,这两种货币相对美元都出现了大幅升值。
  美元最近对欧元的汇率为1.37:1,相较最近最低值1.42:1有所回升。不久前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也刷新了15年以来的最低值,逼近80关口。不过目前美元对日元也小有回升,汇率为1:82。
  威尔森表示,美元的下一步贬值应主要针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货币。由于全球领导人目前正在G20首尔峰会上讨论重建全球贸易平衡问题,因此这一点尤为值得关注。
  由于美元的贬值推高了日元和欧元等贸易结算货币的币值,同时导致采取美元汇率挂钩政策的中国等国出现了愈加严重的通胀压力,因此在最近几周里,有关贸易战和货币战的传言尘嚣直上。
  针对美国财长蒂姆 盖特纳限制美国贸易逆差的提议,威尔森估算了各主要货币需升值多少或贬值多少,才能使贸易收支达到广域的平衡。
  根据威尔森的估算,美元是全球第四大被高估的货币,排在美国之前的只有三个商品出口大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
  与此相对应,被低估最严重的是由中国、新加坡、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领衔的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为了达到全球贸易基本平衡,威尔森估计中国的人民币需要实际(即剔出通胀因素后)升值19%。此外他认为,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其他地区的货币也需大幅升值——新加坡元需升值28%,台币需升值23%,马来西亚元需升值13%。
  “未来的基本蓝图是,当前的外汇走势,即美元走弱,而除日本以外其他亚洲地区的货币走强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这与未来美元进一步走低的需求相一致,”威尔森写道。
  当然,为了使高盛预测的这一蓝图成为现实,全球领导人必须达成一项里程碑式的协议,改变在过去的10年里为那些国家带来了持续繁荣的政策。
  全球曼氏金融公司(MF Gloabal)的分析师杰西卡 霍弗森指出:“我们不大可能在首尔峰会开幕后的36小时里就见证到思维方式的大规模转变。毕竟问题太多了,而且就目前来说,那些自以为是的领导人也不容易做出妥协。”
  不过考虑到现有国际秩序存在的裂痕,各国能坐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利好的信号,即便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人们至少可以期待在未来的某天里会有所突破。
  与此同时,本 伯南克还会继续因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而受到指责,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领导人也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威尔森写道,现实并不乐观,而且“不论G20上说得多么动听,也避免不了这一事实”。  作者:bossmao  发表日期:2010-11-18 1:26:00 中国外储难言之隐:被一语道破——不得不承认美国债比黄金更可靠   作者:浏星雨    不久前,还在幸灾乐祸地隔山观火(美国次贷危机),不到半年这"火"就烧到咱家柴棚来了。不久前,还在自豪地津津乐道于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转而就发觉这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原来是个烫手的"山芋",让各界人士为之寝食难安。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在爱国经济学家仲大军,宋鸿兵们"大抛美国国债"的呼叫声中,美国国债却是越买越多,月购数百亿,赶超日本,也成了世界第一,达6800亿之巨。    如果做个民意调查,我敢肯定99%的中国人都会选择"反对"。一些人会认为美国国债是被硬性摊派或认购的,是被绑架了;一些人会认为购买美国国债是花钱消灾,为中国和平建设购买时间;一些人会认为买美国国债是用中国人民的血汗支援美国建设,替美国消费买单;还有少数人会认为把外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是为了外逃的时候方便,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行为。    这些实际上主要是误解的结果。国际金融在中国长期被神秘化,导致大多数人搞不懂一些基本的金融概念,闹不清一些正常的金融现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和目的,也不知道国债和股票的区别。(具体请参见笔者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持续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和《与爱国学者谈美元外汇储备》)    昨天,中国银监会罗平主任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发表演讲后表示:"尽管知道美元将贬值,但中国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因为资金的安全避难所是美国债券,而不是黄金,更不是日本政府债券或英国债券。罗平主任用英语反问:"Except for US Treasuries, what can you hold?" he asked. "Gold? You don't hold Japanese government bonds or UK bonds. US Treasuries are the safe haven. For everyone, including China, it is the only option.";"We hate you guys. Once you start issuing $1 trillion-$2 trillion [$1,000bn-$2,000bn] . . .we know the dollar is going to depreciate, so we hate you guys but there is nothing much we can do." ( 罗平当面对美国人说:“我们仇恨你们。一旦你们开始发行1-2万亿国债的时候。。。我们知道美元将开始贬值,所以我们恨你们,但是我们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    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大新闻论坛引起巨大反响。笔者看了一下搜狐和网易的评论留言,绝大多数人情绪激动,"买办","卖国贼"不绝于耳。    其实,罗平主任的讲话是符合温-家-宝-总-理上月底对驻英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关讲话精神的。温-总-理说:购买美国债券是中国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否会继续买、买多少,那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根据外汇安全、保值的要求"。温-总-理还提醒大家,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人民银行用(印刷的)人民币买下来的,是中国央行的负债(而不是资产)。    温-总-理很明确地说了美国债券"是否会继续买、买多少,那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根据外汇安全、保值的要求",而不是根据美国或世界别的国家的要求而定。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外汇一直是由总理亲自掌握的,大笔动用或调拨投资必须经过政治局讨论决议。当年是周-总-理,后来是X总理,朱-总理,现在是温-总理。这届政府,被称为亲民政府。胡-温当然是维护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也是体察民情,重视网络舆论的。那么为什么国家的实际动作频频逆"流"而动呢?    其实,这里有难言之隐:    首先,中国的外汇储备是"鲸吞"来的。中国的外汇体制和日本,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现行外汇制度决定了中共政府必须无限制地,被动地印刷人民币纸钞用以收购美元等外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结果就是,只要人民银行的"柜台"前出现了美元等外汇,人民银行就发行人民币加以收购。买入的美元等外汇则构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    维持人民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首要任务。而要担当这个首要任务,外汇储备的形式就必须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安全性排第一,流动性排第二,保值或增值性排最后。这就决定了中共政府不能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黄金,石油和矿产等实物。(当然可以适当购买,详细参见笔者的《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持续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和《美元是美金,黄金是废铁》)    第二,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中的大多数不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财产,而是属于外国政府和外国老板的。中国外汇储备含有外国商人来华投资的款项,含有中国所积欠的外债,还有大家熟知的"热钱"(国际游资),当然还有贸易顺差。但是,即使在贸易顺差中,也并不是全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而是有很一大部分属于跨国企业的资产。为了维护中国国家信誉,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就必须满足外商和内商的经常性兑换需求。这就决定了中共政府不能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黄金,石油和矿产等实物。(当然可以适当购买,详细参见笔者的《中国和日本外汇储备的巨大不同》和《虚胖的中国外汇储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7年年末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在2007年,中共政府拥有1.52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时外国在华资产为1.2664 万亿美元。可见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外汇储备份额大约在3000多亿美元,只占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25-30%。而且在2007年年底,中国的海外资产总额只有1.0126万亿美元,比外国在华资产少2448亿美元。也就是说,假如外国资本要求全部撤出中国的话,在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卖掉全部的中国在海外的资产也不足于应付。这就是中国要维持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几个索罗斯那样的对冲基金就可能让中国金融阵脚大乱(参见笔者的《中国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一文)    好了,从上述分析中,第一,我们已经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第二,我们已经知道中国为什么必须维持庞大的外汇储备。那么,在这样的现实前提下,如何保管好这巨大的外汇储备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经常性地需要美元;外国政府和外国银行的贷款每月都有到期的;"热钱"是随时要溜出中国的。这就要求中国政府手里必须有足够的流动性外汇来应付这些日常所需。流动性最高的当属现金了,"现金为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不存银行的定期,而要买美国国债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美国国债容量大(可供买卖的共有6.3万亿美元),需求强劲,交易活跃,流动性强,收益也比较高;其二,美国国债比银行定期存款更保险和安全。符合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    中国政府所持有的外汇是成千上万个亿,不是千儿八百块钱。这么巨大的数目放在哪个银行都不保险。银行一倒闭,巨量外汇颗粒无归。美国银行对储户的保护算是比较好的,美国政府也只能担保10万美元(危机中暂时提高到 25万美元)。许多国家的银行本来就不为外国储户保险。当然,你可以说放在咱们自家银行里面,但问题是这么巨量的外汇你贷给谁?有借给美国政府那么高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吗?    作为外汇投资多元化的一部分,黄金,石油,矿产甚至小麦大豆之类的期货也是可以买一些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替代美国国债。第一,这些战略物资的价格波动相当的大;第二,这些物资容纳不下2万亿美元的巨款;第三,这些物资不符合外汇储备所要求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当国家需要外汇兑付的时候,你抛出黄金,石油和铁矿石?谁来接盘,会不会被压价?一旦中国主权基金大量买进黄金的时候,黄金价格将被人为抬高;等中国急用美元大抛黄金的时候,黄金将被狠狠地压价,导致中国手里的大量外汇化为乌有。当然,中国黄金拥有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黄金定价权就属于中国。诚然,你可以定价1克黄金等于1万美元,但笑的是南非金矿老板,中国人民从此改替金矿老板打工了。诚然,你可以买下全世界的全部黄金,但是,只要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仍然用美元欧元或日元结算,那么一大堆黄金就形同"废铁"。(详细参见笔者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持续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    诚然,美元是不断贬值的。但是哪个国家的货币是不贬值的?看看我们手里的人民币。诚然,美国国债也不是100%保险的,但是哪一种资产是100%保险的?15年来,美国国债的平均债息大约在5.5%左右,而CPI约为2.2%。也就是说扣除通货膨胀,投资美国国债的原始收益依然在3%以上。套用一句现在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美元是一大堆烂苹果中,最不烂的那个;美国国债是一大堆烂橘子里面,最不烂的那个。只要你手里有钱,只要你想吃苹果和橘子,那么目前来说美国产的苹果和橘子就是最好的选择。(详细参见笔者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持续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    也正是大家认识到美国国债所具有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才成了各国政府争相储备的资产。买进美国国债是自由的,抛售美国国债也是自由的。至于买还是抛,一切皆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基于"趋利避害"本性作出抉择。    中国人民银行手里的美元等外汇,逐天,逐月,逐年地,不可逆差转地增多,几近泛滥成灾。这些外汇储备如何减压?在现有的外汇制度下,难有答案。这些外汇储备出路何在?在现有的经济秩序下,美国国债是绕不过去的选择,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未来的现实还将不断验证这个观点。这是因为,无论我们媒体上的美国是多么的不堪,甚至已经破产,但我们的决策高层非常清醒:在现在和看得见的将来,美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活力依然世界最强;美国不会垮,美元不会动摇,美国国债安全可靠。宣传和事实的矛盾,正是他们的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