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充电口在哪:网络无限 万千飘香——记念万千新闻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8:10:49
 网络无限 万千飘香——记念万千新闻组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一不小心就会落伍的充满了知识和技术的时代。
   九七年秋买电脑的时候,还不知有Internet,九八年上Internet的时候,还不知道有新闻组,只知道网络上有个BBS,最著名的当然是“水木清华”了,之后,我看过好多有关介绍BBS的文章,知道了BBS还叫“电子公告板”,顾名思义,BBS就象公共车站里的那块大家都可以去写、去张贴的黑板。所有光临过那里的人都可以通过它去传递和获取信息。但是到了车站急急忙忙去奔公告板的人都是去送或去取约定好的亲戚朋友的信息,从这点看BBS又不同与公告板。
   上了网的第一天,我就急忙直奔BBS而去,打入网址,“吱吱吆吆”一阵子“猫”叫,“水木清华”这几个向往已久的大字终于出现在荧屏上。可是,缓慢的速度,烦琐的注册,以及“经验值”之类的要求终于使我无法忍受。登录了几次就bye-bye了。
   上了网大约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象逛大街的时候随便拐了个弯,济南万千的主页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又不知点在哪里,稀里哗啦的就把新闻组的标题下载下来了。于是,边用边学,错了就重新再来,订阅新闻组,下载标题,标志要下载的内容,经过一阵子折腾, 新闻组的帖子就一封封的展现在我的面前。
   这又是一个崭新的领地。在网上,你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你会不由自主的遨游在网络这块看不见的新大陆里,有人问:“网络里到底有什么”?“网络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这样回答:你周围有什么,网络里就有什么,你周围没有的,网络里会有。当然网络里的事物都是虚拟的,是以一种信息的形式存在的。你身边有个苹果,你可以把它拿来吃掉。网络里的东西再好,却无法给你带来感官的享用。它让你知道,让你认识,让你知晓,它把世界各地、天上地下、万事万物、有形的物质,无形的思想、自然的造化、人类的创举…… 所有人类文明已经感知的东西,统统呈现在你的面前。所以我说,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网络的诱惑。
   然而,最大的诱惑,是你已经同网络建立了某种联系的时候。
   新闻组最容易使你同网络建立联系。
   我看着新闻组里的人们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禁也摇摇欲试,想了半天,小心翼翼的打了个“我是新来的,大家好!”然后发送出去,当我发出的第一个帖子出现在新闻组里的时候,我心里的那种狂喜和激动简直难以形容。要知道,这句话转眼间会传遍全世界!所有认识汉字的,都会在这里读到它。这是我的发言,我的!
   到了下午,我又下载新闻组,已经有几个回帖在欢迎我了。简短而又热情。马上我就感觉到一丝温暖,----这是些来自素不相识者的问候。
   我看着万千新闻组里的那一张张帖子,慷慨的演说、娓娓的规劝、焦急的呼吁、愤怒的谴责、睿智的说理、滑稽的调侃……那一个个随心所欲而又不无心计的署名,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这个小小的窗口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袒露着自己的心扉。一个小小的新闻阅读器窗口,集结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游子们,有一些长扎久住,心安理得的守护着这二亩“薄地”,躬耕不辍,另一些如行云流水,飘忽而过,偶尔来此宣泄一阵子愤懑与不平。没有达官与显贵,没有富豪与贫民,没有明星,没有权威,大家都以一个个符号而平等等地出现,与你对话的也许是一个你仰慕已久的大师,也许是那个见了面你从不搭理的小邻居。没有人知道这些,也没有人在乎这些。大家各自以自己的睿智和雄辩来赢得其它人的尊敬,自命不凡的权贵也许在这里会被大伙骂的落荒而逃,胆怯而自卑的弱者也许会赢来众人交口的赞誉,只知其意,不闻其声,只会其思,不见其人,在这里有着现实社会里难以实现的屏蔽和平等的功能,这就是新闻组。也可能就因为新闻组的这种隐蔽性和平等性,才对众多的上网者有着这样的吸引力。
   我想,今天的政治家如果想“微服私访”,最好的办法是起个名字到新闻组和大家聊聊。在这里,他会嗅闻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社会信息。
   毛泽东时代如果有了这样的新闻组,他决不会被“四人帮”所蒙蔽。
   新闻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聊天室,不用注册,不用密码,速度快捷,来去自由。我仿佛看到多少个“网虫”深更半夜还在电脑前孜孜不倦的敲打着键盘,许多帖子发送的时间都是在23.00至3.00这段时间里,许多人为他们的这种痴迷所感动,发出了“向万千的夜猫子们致敬”的口号。
   新闻组是一个开放的大学,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教师,每一个人又都是学生,你只要有什么疑难问题,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文艺、电脑、网络、健康、法律、卫生、医药、烹调…… 你只要把问题发到相应的标题组,很快,答复你提问的回帖便蜂拥而至,有的简明扼要,寥寥数语,有的不厌其烦,详列细举。你在庆幸你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不能不为这些不拿报酬的先生们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通过这些帖子,你几乎可以感受到他们那活跃的身影,那饱满的热情,那不同的风格和脾性。他们在这里耕耘着,劳作着,目的只有一个:参与。参与本身就是欢乐,就是享有,在这个圈子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骄傲。
   “今天早走一会,我有约会了!……”一个幸福的青年不无骄傲的写上来一句,很快,一个回帖上来了:“You have a good night!",下方是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女孩的动画。友好而且诙谐。
   另一个帖子则充满了沮丧和凄婉:“……小雨不停的下着,我看着她离我远去的身影,她走了,不会回来了,曾经有过的一切成为永远的过去,我的心滚动着落到了湖底,它将沉没在那里……”文笔优美而抒情,就象重读了一遍肖乾的《梦之谷》。我终不忍见他沉浸在这无边的忧伤里,忍不住写了几句:不要太多的悲伤,你前面的路还正长,不要太多的回顾,将来才是你的方向”。
   他说:“这个时候得到你的安慰,我万分的感激”。
   而法律组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法律援助,一个帖子在那里呼吁:“请大家帮帮这个知青的孩子……”大意是一个知青的孩子在外求学,他曾经做过知青的父亲去世了,他与母亲用来栖身的小屋却碰到了法律上的麻烦,眼看他就要被人赶出家门,流落街头。这个帖子马上就吸引了一大帮法律界人士的注意,北京、武汉、福建……纷纷回帖出主意,想办法,热心的“法律网虫们”设计了好几个方案,又有北京的新闻界人士第二天就去进行了实地采访,很快,我就在“检察日报”上看到了这个知青孩子简陋拥挤的小屋和有关案情的报道,虽然目前法律网虫们所做的“法律救济”还未见结果,案件仍在处理之中,但愿这场发生在新闻组里的救援行动能够为这个知青的孩子摆脱困境。
   通过新闻组,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电脑和网络的知识和技能,有时候是自己提问,更多的时候是从别人一来一往的对话中浏览,而我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这里我结识了一些“网络朋友”,时间久了,自觉的便形成了一些规矩和习惯,谁要是有事几天不能上网,便事先要在这里请假,回来以后先在新闻组里报个到。有人在这里找人写入党申请书,有人在这里找人写情书,浙江的网络小姐“菜青虫”也曾在这里呼吁过法律援助。许许多多的万千常客给予了“菜青虫”巨大的声援。“菜青虫”也终于如愿以尝。
   万千的游子们是一个知识的群体,在这里可以体味着各种百科全书式的对话,当然这里的百科全书是动态的,是零散的,语法、逻辑和知识结构是随意的,一个帖子从头开始,梯形的结构向下延伸,后来就离题万里,扯到山河湖海里去了。就因为这是一座可口可乐式的文化沙龙, 没有规则,没有定律,自由而且浪漫,就象一所乡间的酒吧,在幽静的树林里散发着它淡淡的幽香。这个网络酒吧的出现,吸引了中国当代比较“前卫”的一群“网络知青”,这些“网络知青”在这里相聚,在这里讨论。语言和思想在这里碰撞和摩擦,不时爆发出阵阵尖亮而耀眼的火花。
   在万千升级、检修或发生故障的时候,我就象坐在一个突然被风吹走了盖的小屋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过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连接一次看看万千好了没有,无端的花费了许多的银子。相信其它“吧友”也和我一样,当万千恢复的时候,我看到好多的帖子这样写着:“万千!你可回来了!我的万千,我的万千,我的万千……”网络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而万千又是网络中与我联系最多的一个站点。
   而我至今还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万千和他周围的工作人员是为什么而工作?万千的经费从何而来?万千服务器的运做能够排除一切功利主义的目的吗?我这种想法可能有点庸俗,但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的确感到不解,感到迷惑。
   有一段时间,我出差去了南方,在离开了万千的那些日子,我经常想起万千的那些伙伴们,乐于助人而又热情万分的“冷眼”又在为什么事义愤填膺了?睿智而深刻的曹呈宏又在分析什么理论问题?“野山”又为他的主页搜集到什么好的文章了?那个“当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否学的谦虚点了?万千吧屋里每天有着许多的喜怒哀乐,有嬉笑、有争吵,有些甚至是很尖锐的冲突,但“风雨过后又是一片祥和”。这就是万千,三寸窗口,汇聚着五湖四海,她可以让你长期地关注、厮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现代技术就是这样每日在创造着不可思议的奇迹,它将万千新闻组悄悄地溶入了我的生活,慢慢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她在广阔无垠的Internet上只是一个小小的驿站,但远远的望去,万千的门前汇集着更多的车队和马帮,万千的酒香将随着这些车队和马帮播撒到许多许多、遥远遥远的地方,所有在这里停留过的人们都将带着他们关于万千的记忆和联想,回味起他们曾经在万千停留过的时光。
 

原载2001年《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