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word文件丢失:十三势行功心解(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2:38

杨澄甫注释
以心行气,务令沉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中,开时必须意气达于手指,合时必须意气通于脊背,而后之足跟.在如斯 线路中,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则自然沉着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手内 发生棱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领顶劲也。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棚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棚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 虞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 点,是之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棚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沉,则意不浮躁,而身体 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净>,专注<主>一方。
注: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棚劲中沉着行之,尤须不准发生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净",如斯松净沉着之劲,而具弹性,方有 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分,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 一手重之谓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注: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米棱 角致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注: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带钢,外柔而内刚也,内刚柔由棚劲而产生,棚劲生于筋直之气功。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如绕指 柔时,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 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注: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也,蓄而后发者,乃发由蓄生,有蓄而后有发,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力由背<脊>发,步随身转。
注:含胸拔背,以成蓄劲之势,脱扣发劲,先沉其肩,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此劲乃中正之劲,且为全身之劲也。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凡运动之 身有移动,步亦随之,而移动为左顾在盼之步,不然成为外摆裆之步。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连而复断。
注:收,为放收.放,为收放。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蓄发劲,其发出之劲反断,则劲方可越出身外,所谓后连者乃糸按劲,即褶迭 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断劲,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往复须有褶迭,进退须有转换.
注: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褶之,而往迭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褶迭也,故褶迭在步转换.在步转 换者,顾盼之步也,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褶迭而后再进退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注:外愈柔而内愈刚者,因内有棚劲之故也,有棚劲外而极柔软,则里面极坚刚矣。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心之气 滞矣,若呼吸深长,谓之能呼吸,则心神安宁,而转换褶迭自然灵活矣。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注: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若曲压则滞住而动,致成努责,易生病害矣。劲须曲蓄,则弹性足,蓄之无余,太过为偏,是有缺 陷之曲蓄,所以谓之病矣。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 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身体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 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注: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迈步如猫行,乃指所有迈步须如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运劲如抽丝之旋转,如来福 线之螺转也。棚出为顺抽丝,采入为逆抽丝,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神则活。
注:虽然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若注意在气,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盖神速而气慢,欲练气合神,必须意而神不在气之本身。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则气 随之功可得矣。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 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 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 两脚虚实的转换
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论武禹襄太极之气            叶金山
武禹襄武学,继王宗岳而具个人特色
清代武禹襄名河清(1812-1880),河北.永年人,是知名的太极拳大师,幼好武术,早年曾随杨露禅学陈氏老架,又随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一个多月,最後他在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之後,突然开悟,武功猛然大进,到达武者终身梦想的阶级神明。在他阶级神明之後,根据王宗岳太极拳理论所阐发的"打手要言",成为长久以来太极拳武者的锻练指导纲领;而他所写的"四字秘诀,更是太极拳对战的上乘口诀。以地位而言,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宗师,也是分合太极拳理论的建构者;武禹襄虽然没有澈底证悟破解王宗岳太极阴阳分合论,及三体十三势的武术秘密,无法像宗岳门般,为後世武者启示出分合太极拳的简洁体系架构;他却因为建构出太极拳具有高度个人特色的锻练及实战应用理论,影响後世极大,而成为太极拳的一方霸主。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
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举例如下:
"打手要言"中的"气"字,共有二十五个:
"以心行气、意气需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一)、气遍身躯不稍痴、腹内松静气腾然、气沉丹田、以气运身、气为旗(一)、意气君来骨肉臣、气须歛、气为旗(二)、一气呵成、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行气如九曲珠(二)、气以直养而无害、气歛入骨、动牵往来气贴背、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气宜鼓荡、完整一气。
"四字秘诀"中的"气"字,共有六个:
"运气於己身、以气盖彼来处、以气对彼来处、以气全吞而入於化也、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
不懂气,就不懂武禹襄
从以上的三十一个"气"字可知,"武禹襄"的"气"字,是他武学的灵魂。如果不能完全了解,甚或只能一知半解"气"这个字,就根本不可能了解武禹襄的武学理论,这也是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以及"四字秘诀"一直无法被一般人领悟破解的原因。
不懂劲又不懂文,望气兴叹
武禹襄说"四字秘诀"中的"敷、盖、对、吞"四个字是:"无形无声,非懂劲後,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而"气"这个字,却是这"四字秘诀"的贯串枢纽,也是"四字秘诀"的精神灵魂;若不明白武禹襄的"气"字本义,就根本不能理解"四字秘诀"的精髓。若照武禹襄对懂劲的要求,当代武者虽然个个都自称是"太极真传、拳理传真",然以武禹襄所要求的懂劲程度,和破解证悟拳论所需的语文程度,当代武者大概也只能望"气"兴叹了!
一门一理,一人一气
由於当前太极拳各门各派,完全以势架作为承传,不肯认祖归宗,承认自己的祖师是王宗岳,当然对後起的武禹襄就更不放在眼里了。其实当前各门各派所讲的"太极拳理"都是自己的太极拳理,不是王宗岳的太极拳理;当前各门各派所讲的"气",也都是自己的"气",不是武禹襄的"气";当前各门各派完全是"一门一理,一人一气",这些"太极拳理"和"太极之气",虽都自称真传,事实上却和王宗岳与武禹襄的"理、气"精义,毫不相干。
"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精义无人能译出
如果太极拳界不承认武禹襄的"气",是"太极拳气论"的指导纲领,那就无话可说;如此,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发明自己的新"气",没有谁是谁非。如果太极拳界承认武禹襄的"气论",是"太极拳气论"的指导纲领;那么,当前武术界各门各派就根本没有人懂太极拳的"气"。因为当前武术界根本没有人成功译出武禹襄所写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这正表示武禹襄所写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没有人能懂,既然没有人能懂武禹襄所写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又怎么能理解武禹襄所说的"气"是什么?
百家之"气",皆非太极之"气"
当前各门各派所讲的:" 正呼吸的气、逆呼的气,导引的气、吐纳的气、运行奇经八脉的气、通往劳宫命门的气、上达泥丸的气、下达涌泉的气、宇宙的气、生物的气、先天之气、後天之气、天地正气、黑暗妖气、善人和气、坏人邪气、天气、地气、空气、真气、阳气、阴气、人气、血气、上气、下气、内气、外气、中气、断气、运气、晦气、尘气、雾气、冷气、热气、水气、火气、肝气、肺气、胃气、肾气、精气、神气、淫气、荡气、毒气、香气、水蒸气、老婆小孩生的气..........。"这些乱七八糟的气,都是各家自创的独门之"气",通通都不是武禹襄的"气",更不是王宗岳太极拳的"气"。
百家之"气",不能贯通武禹襄的拳论
为什么上述这些"气"都不是武禹襄的"气"?很简单,一个"懂劲而练到极精"的武者,不必看就知道,大家心里明明白白,通通透透,武者和武者之间,根本没什么可以争论。至於没有"懂劲而练到极精"的武者,只要把上述那些气的观念,套到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中,看看能否将"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的精义,整个完整无误地翻译出来,就可以知道这些"气"是不是武禹襄的"气"。如果是,那么武禹襄的文章,就会像大门被钥匙打开一样,里面的太极宝物,件件清清楚楚、简简单单、随手可得;如果不是,那么武禹襄的文章,就会被越描越模糊,越弄越复杂,甚至前後不能自圆其说,越练越走火入魔。
非"懂劲而练到极精"的人,无法了解"气"
"气"是四字秘诀的贯串枢纽、精神灵魂,因此,"气"和四字秘诀一样:"无形无声,非懂劲後,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不能知全"就是无法完全体会到"气"的精义。"没有"懂劲而练到极精"的人,就算是别人说破嘴,也只能有一个表面上的粗浅了解,内心无法真正体验到那"气"的韵味,好像隔层纱一样,似懂非懂;甚至还会怀疑,跑来和你作无谓的争论。
武禹襄的"气",是把自己化为虚空无形的气化能量
简单地说,武禹襄的"气"就是"武者透过极松、极柔、极轻、极灵、无形、无相的最终极修链,而使自我升华成虚空无形的气化能量。"也就是说,"气"不是别的东西,也不是外在的东西;"气"就是武者自己,是一个超越的自己,是一个气化的自己,是一个虚空无形成为气化能量的自己。
武者先从固态修链成液态
什么是"气化的自己"?人虽有血气骨肉,从外在形体来说,大致上是呈固态的固体;固体又僵硬又定型,难於变化,一个武者的转变如果维持身体原本的固态,当然就不能灵活转变了。因此武者就透过各种训练,譬如拉筋、劈腿、柔软操、或各种训练方法把身体的柔软度提升到像液态能流动的"水";但是这样仍然不够,就像那些练芭蕾舞的舞者,他们的身体外在动作,就柔软得像水一样,但是你试试他的手臂关节,却不是松开的,这表示他们的柔软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武者再从液态修链成气态
因此,为了更灵活,武者不能将自己停在液态的境界,便再透过极松、极柔、极轻、极灵、无形、无相的最终极修链,而使自我升华成虚空无形的气化能量。使自己像空气一样,无形无相又能灵活流动。武者从固态修链成液态再修链成气态,这整个过程就是"武者的气化修链",而完成"气化修链"的武者就有了一个"气化的自己",这就是武者有了"气"。
"气"的威力
武者有了这个"气化的自己",从外表上和常人无异;但是在应敌时,却像空气一样令人摸不到、感觉不到、无形无相、无孔不入,无法应付。敌人被敷住时,像被大气压得不能动弹;敌人被盖住时,不知不觉露出败形;敌人被对击时,像气爆一样被摧毁;敌人被吞化时,连逃命都来不及。这就是武者"气化"所产生的威力。
进行气化训练的武者,不会经验到太极拳的任何错误
武者气化之後,就绝对不会有迟顿、僵硬、笨重、丢、顶、抗、扁等任何一种太极拳所忌讳的毛病;所谓太极拳的毛病对进行气化训练的武者来说,是跟本不会经验到的。因此"气化"是太极武者修链最简单大法,最好捷径,也是太极拳阶级神明的最快正道;这也是武禹襄能够到达阶级神明的修链秘诀。宗岳门在破解武禹襄太极之气的秘密之後,公告给天下的武者;但愿天下的武者,个个都能够不再受到邪师的邪知见诱惑误导,而个个都能达到阶级神明的境界。
"气化的自己"就是武禹襄的"气"
现在我们用宗岳门所解的"气化的自己"这个"气"字,来解释武禹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中的三十一个"气"字,就可以发现,原来武禹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的原貌是这么简单清楚。以下就是宗岳门对武禹襄三十一气字的概略解说:
1.所谓"以心行气",就是用心来运行这个"气化的自己",不让这个"气化的自己"盲目妄动。
2.所谓"意气需换得灵",就是用意念来带动这个"气化的自己",要使这个"气化的自己能够"转换灵活。
3.所谓"行气如九曲珠"(一),就是运行这个"气化的自己",要像九曲珠一样,内外的每一个细微处都能到达。
4.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做到全身遍及,毫无不到之处。
5.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就是要把身体小腹完全松静,让这个"气化的自己"能够活力奔腾,成为活泼的能量。
6.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以丹田作为沉著稳定之点,才不会头重脚轻,失去平衡。
7.所谓"以气运身",就是用这个无形的"气化的自己",来带动武者的有形驱体。
8.所谓"气为旗(一)",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以心来引导,更要像作战的旗子,听从主帅的指挥而动。
9.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用心意引导的这个"气化的自己"是君王,四肢百骸要像臣子般,听君王的命令而动。
10.所谓"气须歛",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内歛,不可外弛散乱。
11.所谓"气为旗(二)"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以心来引导,更要像作战的旗子,听从主帅的指挥而动。
12.所谓"一气呵成",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完整合一,动静一致,不能零零落落。
13.所谓"尚气者无力",就是如果让这个"气化的自己"自己作主妄动,而不以心意来指挥,就无法发挥最大的力量。
14.所谓"养气者纯刚",就是用心意来培养调教这个"气化的自己",就能够让这个"气化的自己"发挥极刚强的力量。
15.所谓"行气如九曲珠"(二),就是运行这个"气化的自己",要像九曲珠一样,每一个细微位置,都能轻易到达。
16.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就是用正确的心,来培养调教这个"气化的自己",就不会造成弊害。
17.所谓"气歛入骨",就是把这个"气化的自己",内歛到好像进入骨髓一样。
18.所谓"动牵往来气贴背",就是在动作中,这个无形的"气化的自己",要像贴在有形的身体背上一样,保持有形无形合体不离,两者没有任何差别。
19.所谓"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就是全身的意念是要培固精神主帅,不要只顾著专注於这个"气化的自己"。
20.所谓"在气则滞",就是如果只顾著专注於这个"气化的自己",而不培固精神主帅,战斗的行动就会僵化。
21.所谓"有气者无力",就是只有"气化的自己",而没有心意的指挥,就无法发挥力量。
22.所谓"无气者纯刚",就是将这个"气化的自己"化於虚无,用心意来指挥,就能够发挥极刚强的力量。
23.所谓"气如车轮",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的动作要以"环"来运行,像车轮一样转动。
24.所谓"气宜鼓荡",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不能僵化占煞,停顿迟缓,要能够活泼鼓荡。
25.所谓"完整一气",就是这个"气化的自己"要完完整整,不能零乱。
26.所谓""运气於己身",就是在自己有形的体内,运行这个无形的"气化的自己"。
27.所谓"以气盖彼来处",就是用这个"气化的自己"从斜侧面涵盖於敌人的劲点。
28.所谓"以气对彼来处",就是用这个"气化的自己"对著敌人的来劲发出。
29.所谓"以气全吞而入於化也",就是用这个"气化的自己"吞化敌人的内劲。
30.所谓"是以气言",就是"四字秘诀"的理论,都是依从这个"气化的自己"来说的。
31.所谓"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就是能够正确的以心意来培养调教这个"气化的自己"就不会产生弊害。
宗岳门对"气"的解释,能帮助武者阶级神明
以上就是宗岳门对武禹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中的三十一个"气"字所做的解释,宗岳门的解释,可以完完整整清清楚楚地证明并破解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当然其中最精华的部份,仍然要"懂劲而练到极精"才能深刻体会,甚至需要入门口授才能澈底领悟。如果武者能够信而不疑,一定会发现宗岳门所解的"气"字,可以让您澈底扫除过去武者那些胡乱繁杂、错乱妄解,让人头脑混乱的"气"。更能够很快地让自己的武学观念,从清净无染的光明中,将武功提升到最上乘的境界。武者如果顺著这样的正道而走,离阶级神明就不会太远了。
离经妄论,後学所讥
如果武者还是坚持要走错误繁杂的迷途,不肯回到武禹襄对"太极之气"的本义,非要相信并且传播那些玄眇不经、穿凿附会、失道欺人的离经妄论;一旦武功随年岁而逝,尚且事小;只怕以邪知邪见误後学弟子一生,日久其道德、知识、心智终将被後学所讥所弃。届时门生远去,晚景凄凉,年老只能成为痴人,自醉自梦、喃喃自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