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出现蓝框:0145 姓氏略考-梅姓-名人名篇-⑵-中华之骨-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4:00
梅姓-名人名篇-⑵ 标签: 姓氏略考-梅姓  分类: 第02册_0101~0200 2010-09-02 17:32

  关于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   

  著名的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教授(公元1889~1962年)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1957年的正式开学典礼上作就职演说时称:“大学者,非有大楼者谓之也、有大师者谓之也。”

  ——此说凸显了梅贻奇的“The Mod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美国模式化化)教育思想本质,其完全违背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废除封建制度下的“太学”,改称之为“大学”的本义!

  蔡元培说:旧之中华教育皆曰太学,形成了封建之太学系统。吾今改之为大学。大学者,‘太’字少一‘点’,是要提醒学子们永远记住:知识乃浩瀚无涯者,你永远都缺那么‘一点’,故必付之勤勉于一生,始能兼容并包。

  清华大学,起源于公元十九世纪初美国政府的长久亚洲战略实施计划,即“The United Republic of fifty-one state resolution of the Training Scheme”(美利坚共和国第五十一个州人才培养计划决议案),该决议案备忘录的起草人,就是美国伊利诺州伊里诺大学校长爱德蒙·约翰·詹姆士(Edmund.John.James,公元1753~1813年)。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腐败的满清政府惨败无绩,遂与德国﹑法国﹑俄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十一国驻华公使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清廷代表签约者,为满清英殿大学士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辛丑条约》中第六款规定,满清政府赔偿列强十一国关平银(即海关税银)四亿五千万两,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白银,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之常关皆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被史称之为“庚子赔款”(The Boxer Indemnity),简称“庚款”,它使中国社会进一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化。

  在十一国的“庚子赔款”分配率中,以沙皇俄国最多,计有28.97%,德国有20.02%,法国有15.75%,英国有11.25%,日本国有7.73%,美国有7.32%,意大利国有5.91%,比利时国有1.89%,其余都少于1%。“庚子赔款”的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其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将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美国芝加哥伊里诺大学校长爱德蒙·约翰·詹姆士在写给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Jr,公元1858~1919年)的一份备忘录中,敦促美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青少年赴美国留学,来造就一批“The slavish comprador comprador to interests of loyal service for the United States.”(为美国利益忠实服务的洋奴买办)。

  爱德蒙·约翰·詹姆士在备忘录重特别强调:“The Education which a country can do this generation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which country will be able to pay due regard to this, and in the spirit of the impact and the largest gain business back to business following the spirit……domination, than to follow more reliable flag.”(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影响和商业上取回最大的利益……以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为此,爱德蒙·约翰·詹姆士郑重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赴美留学生,来造就一批“Knowledge and training from the U.S. domination of China's new spiritual leader.”(为美国培养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领袖。)

  爱德蒙·约翰·詹姆士的这一提议,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满清政府在最初的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人。如果到第四年就派足了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要派五十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并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6月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当年8月,满清政府的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六百三十名考生中,录取了四十七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特(William Howard Taft,公元1857~1930年)最终作出决定,在腐败的满清政府支付给美国的七千五百九十二万七千零八两九分九厘五毫白银“庚子赔款”中,拿出16.5%,“完全用于培养将来美利坚共和国第五十一个州即中国的管理人才”,此决议案得到美国国会全票通过。之后,美国通过清朝政府,选定位于北京蓝旗营的东北侧、已经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八大附属园之一的清华园,成立留美预备学校。从此,该款项被称作“The Tsinghua Fundation”(清华基金会),留美预备学校即被称作“清华学校”,筹措机构称“The Tsinghua study in the U.S.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清华游美学务处)。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8月,清华学校开始了第一次“公派”赴美留学生的招考,六百三十人应考,初试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拟订六十八人,复试为数理化、博物和外国史地,最终录取四十七人,加上三名满清权贵子女,共五十人,梅贻奇就在其中。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8月,清华游美学务处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时有四百多人应考,初试国文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英文为《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为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数学和外国史地,最后录取了七十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有众所周知的胡适、赵元任、竺可贞等人,当年还只考了个第五十五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等。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并招考第三批(最后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录取一百八十人,加上三名满清权贵子女,共一百八十三人。在此后十多年间,陆续由清华游美学务处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一千多人。

  美国政府首创的“The Refund Policy for slavish comprador”(退款换洋奴政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8月对德、奥两国宣战,并停付庚款。一战平息后,中国也由于属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这些“退款”都被广泛地应用到明文规定的殖民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政府分文不退,充分利用这笔钱财迅速发展军备,遂成为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强盗帝国。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美国国会再次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再次用于成立“The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Foundation”(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简称“中国基金会”),该机构当时掌管的基金多达一千二百五十四万五千美元(合2008年的两亿五千零九十万美元),由北京段祺瑞政府任命了由十名中国人和五名美国人组成的“庚款托管董事会”,将其中的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了清华学校。

  由于这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学校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极大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教育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最有保障的。”

  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8月17日,民国政府正式将“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由罗家伦出任首位校长。那一年,清华大学开始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庚款留美公费生,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清华大学开始公开招考庚款留英公费生。

  由于清华大学的经费来源最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自然又对治校方面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大学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美国式独立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在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在“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清华大学的校长被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大学在数年中没有校长、而由校务会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已大大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同时,美国用庚款在中国又相继建立了十二所教会大学,这其中也包括约翰·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公元1876~1962年)建立的燕京大学,并出现了由“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协和医院),继而资助中国学者们对农村的调查与考古行动,只不过所有的考古成果皆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掠去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管理“清华基金”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携款逃离大陆,之后长期利用这笔款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资助“本土清华大学”的筹建和台湾省的教育事业。1956年,梅贻琦受蒋中正之邀返回台湾岛,利用庚款创办了台湾省新竹清华大学,其后的毕业学生大多成为“为美国支配中国”的“精英”,从此,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继续成为培养美国洋奴的教会学校,诸如张俊雄、李应元、江鹏坚、姚嘉文、黄信介、许信良、施明德、张俊宏、林义雄、陈水扁、柯建铭、苏贞昌、吕秀莲、游锡堃、蔡英文、谢长廷等等,都是庚款的受益人。

  时至今天,美国政府的这一国策始终强硬未变,不论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清华大学、还是位于台湾省新竹县土崎乡的清华大学,美国政府皆视作自己的“本土大学”。

  总体上来讲,美国一直坚持不懈、用心良苦地实施“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教育培养计划,确实“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如今,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清华人”有一百二十二人,仅次于“北大人”的四百九十三人。

  于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近年来,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布什等人访问中国,皆必赴清华大学,目的就是“To Visit the United States fifty-one state's outstanding talent training school status.”(考察美国第五十一个州的优秀人才培养学校之现状)——这是美国驻华大使馆所接收的白宫关于“The schedule  tables of The President's visit The China”(总统访华日程安排表)上的原文。

  这,恰恰也是清华大学的名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被排在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之后的根本政治原因之一。

  因此,凡国家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在刊载、播报、介绍中国顶尖大学时,口径皆为“北大、清华”……绝不允许出现“清华、北大”……这样的顺序,否则,其责任人将被一律撤职而不知自己在政治上已经严重犯错。

  大概,如今向往清华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并不知道这些历史与政治的真实背景,或许已然知道却依然“自豪”也未可知——清华大学,依旧是美国的重锤、中国欧美化教育模式与体制的典范,即“新八股”(The European-style exam-oriented education,欧美式应试教育)的楷模。   

  本书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

  美国只有五十个州,何来“第五十一个州”?那,就是指中国。

  自1990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转变政策走向,实行崭新的“The training slavish comprador policy”(培奴政策),将重锤改为敲向中国的其他学府,例如:凡北京大学的学子赴美,不论其毕业与否,在美国驻华使馆签证时一律为“Green Signature”(绿条通知),这比费时、费力、费钱地在清华大学穷忙活,要来得“Are much more simple and fun to care!”(更加简捷和开心——美国驻华使馆在年度国会报告书中的原文)。近三十年来,其政策实施的成效卓著斐然,直令有中国心之人连连惨呼“精英外流”!

  如今,我国政府在以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去热衷申报抢占那些虚妄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时,却为何没有任何有效的措施去保护真正创造这些遗产的珍贵的中华人才?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盖的那个戳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就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了吗?

  新中国成立时,那种召唤万千海外学子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归祖国的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哪里去了?

  古之智者曰:“殃之善,乃善之殃极也!”不知当今那些喜好炎炎古诗之政府公务员们,在阅读了人民日报“中国精英外流并不可怕”一文后,有何感想?有何措施?

 

  附_满清政府签定的丧权辱国之《辛丑各国和约》全文:

  一九○一年九月七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

  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

  大清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

  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

  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

  大奥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齐干;

  大比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姚士登;

  大日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

  大美国钦差特办议和事宜全权大臣柔克义;

  大法钦差全权大臣驻扎中国京都总理本国事务便宜行事鲍渥;

  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

  大义钦差驻扎中华大臣世袭侯爵萨尔瓦葛;

  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

  大和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克罗伯;

  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

  今日会同声明,核定大清国按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内各款,当经大清国大皇帝于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降旨全行照允,足适诸国之意妥办(附件一)。

  第一款:

  一,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事,前于西历本年六月初九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三日,奉谕旨(附件二)亲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醇亲王已遵旨于西历本年七月十二日即中历五月二十七日,自北京起程。

  二,大清国国家业已声明,在遇害该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书以拉丁、德、汉各文。前于西历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六月初七日,经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文致太德国钦差全权大臣(附件三)。现于遇害处所建立牌坊一座,足满街衢,已于西历本年六月二十五日即中历五月初十日兴工。

  第二款:

  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西历本年二月十三、二十一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本年正月初三等日,先后降旨,所定罪名,开列于后(附件四、五、六)。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罪名,又约定如皇上以为应加恩贷其一死,即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定为即行正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死,追夺原官,即行革职。又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因上年力驳殊悖诸国义法极恶之罪被害,于西历本年二月十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谕开复原官,以示昭雪(附件七)。庄亲王载勋已于西历本年二月二十一日即中历正月初三日、英年赵舒翘已于二十四日即六日均自尽。毓贤已于念二日即初四日、启秀徐承煜已于念六日即初八日均正法。又西历本年二月十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念五日上谕将甘肃提督董福样革职,俟应得罪名,定谳惩办。西历本年四月念九日、六月初三□月□□等日即中历三月十一、四月十七□月□□等日先后降旨,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

  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

  第三款:因大日本国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害,大清国大皇帝从优荣之典,已于西历本年六月十八日即中历五月初三日降旨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大日本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及国家惋惜之意(附件九)。

  第四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墓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已与诸国全权大臣合同商定,其碑由各该国使馆督建,并由中国国家付给估算各费银两,京师一带,每处一万两,外省每处五千两。此项银两,业已付清。兹将建碑之坟墓,开列清单附后(附件十)。

  第五款:大清国国家允定不准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运入中国境内,已于西历一千九百一年八月十七日即中历本年七月初四日降旨禁止进口二年。嗣后如诸国以为有仍应续禁之处,亦可降旨将二年之限续展(附件十一)。

  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海关银两,照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价易金如左: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国圆零七四二,即法国三佛郎克五,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零七九六,即俄国一卢布四一二。俄国卢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理亚四二四。此四百五十兆,按年息四厘正,本由中国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还(附件十三)。本息用金付给,或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还本于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至一千九百四十年终止。还本各款,应按每届一年付还,初次定于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初一日。付还利息,由一千九百零一年七月初一日起算。惟中国国家亦可将所欠首六个月至一千九百零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息,展在自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于三年内付还。但所展息款之利,亦应按年四厘付清。又利息每届六个月付给,初次定于一千九百零二年七月初一日付给。

  (乙)此欠款一切事宜,均在上海办理。如后诸国各派银行董事一名会同将所有由该管之中国官员付给之本利总数收存,分给有干涉者,该银行出付回执。

  (丙)中国国家将全救保票一纸交驻京诸国钦差领衔手内。此保票以后分作零票,每票上各由中国特派之官员画押。此节以及发票一切事宜,应由以上所述之银行董事各遵本国饬令而行。

  (丁)付还保票财源各进款,应每月给银行董事收存。

  (戊)所定承担保票之财源,开列于后:一、新关各进款,俟前已作为担保之借款各本利付给之后,余剩者又进口货税增至切实值百抽五,将所增之数加之。所有向例进口免税各货,除外国运来之米及各杂色粮面并金银以及金银各钱外,均应列入切实值百抽五货内。

  一,所有常关各进款,在各通商口岸之常关,均归新关管理。

  二,所有盐政各进项,除归还泰西借款一宗外,余剩一并归入,至进口货税增至切实值百抽五。

  诸国现允可行,惟须—二端:一将现在照估价抽收进口各税,凡能改者皆当急速改为按件抽税几何。改办一层如后,以为估算货价之基、应以一千八百九十七、八、九三年卸货时各货牵算价值,乃开除进口及杂费总数之市价。其未改以前,各该税仍照估价征收。二北河黄浦两水路,均应改善,中国国家及应拨款相助。至增税一层,俟此条款画押两个月后,即行开办,除在此画押日期后至迟十日已在途间之货外,概不得免押。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附件十四):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图上十、十一、十二等字;北面图上系五、六、七、八、九、十等宇之线,西面图上系一、二、三、四、五等宇之线;南面图上系十二、一等字之线,此线循城墙南址随城垛而画。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第九款: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郎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王岛、山海关。

  第十款: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附件十五)。

  二,西历本年□月□□日即中历□月□□日上谕一道,犯罪之人如何惩办之处,均一一裁明。

  三,西历本年□月□□日即中历□月□□日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

  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

  以上谕旨现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

  第十一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按照第六款赔偿事宜,约定中国国家应允襄办改善北河黄浦两水路,其襄办各节如左:

  一,北河改善河道,在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会同中国国家所兴各工,尽由诸国派员兴修。一俟治理天津事务交还之后,即可由中国国家派员与诸国所派之员会办,中国国家应付海关银每年六万以养其工。

  二,现设立黄浦河道局经管整理改善水道各工所,派该局各员,均代中国及诸国保守在沪所有通商之利益。预估后二十年,该局各工及经管各费应每年支用海关银四十六万两,此数平分,半由中国国家付给,半由外国各干涉者出资。该局员差并权责进款之详细各节,皆于后附文件内列明(附件十七)。

  第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国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此上谕内已简派外务部各王大臣矣(附件十八)。且变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均已商定由中国全权大臣屡次照会在案。此照会在后附之节略内述明(附件十九)。

  兹特为议明以上所述各语,及后附诸国全权大臣所复之文牍,均系以法文为凭。大清国国家既如此按以上所述,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内各款,足适诸国之意妥办,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变乱所生之局势完结,诸国亦照允随行。是以诸国全权大臣奉各本国政府之命代为声明,除第七款所述之防守使馆兵队外,诸国兵队即于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月□□日即中历□月□□日全由京城撤退。并除第九款所述各处外,亦于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月□□日即中历□□年月□□日由直隶省撤退。

  今将以上条款缮定同文十二份,均由诸国全权大臣画押,诸国全权大臣各存一份,中国全权大臣收存一份。

  附件一,光绪帝批准签署条约的圣旨。

  附件二,光绪帝派醇亲王载沣赴德的旨意。

  附件三,光绪帝命令为被杀德使建碑的旨意。

  附件四,光绪帝命令惩办亲王载勋等皇亲的旨意。

  附件五,光绪帝命令惩办启秀等大臣的旨意。

  附件六,光绪帝命令加重上述惩罚的旨意。

  附件七,光绪帝命令徐用仪等复职的旨意。

  附件八,光绪帝命令在一些外国人被杀的县五年内不进行科举考试的旨意。

  附件九,光绪帝命令那桐着赴日道歉的旨意。

  附件十,被损外国坟墓单。

  附件十一,光绪帝命令禁止进口军火的旨意。

  附件十二,中国对各国承认战争赔偿的照会。

  附件十三,同上。

  附件十四,使馆区界线。

  附件十五,光绪帝禁止抗外行动的旨意。

  附件十六,同上。

  附件十七,中国改善水路河道的计划。

  附件十八,光绪帝设立黄浦河道局的旨意。

  附件十九,中国对各国就设立外务部的照会。

  第六款之赔款称庚子赔款。一九零零年乃中历庚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