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recall:这是个出家的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9:22:01

这是个出家的时代?

丁启阵

老朋友胡不归住进凤凰岭龙泉寺已经满一个月了。几天前约了一帮朋友去看望他,问他有何打算,他说准备继续在寺里住下去。以义工的身份进入寺庙,从只干体力活,到开始诵经(诵到嗓子严重喑哑),胡不归又向空门迈了一小步。下一步该是参加早晚课,做居士了。龙泉寺只剃度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想要出家,胡不归得另觅寺庙。

在龙泉寺附近一农家乐吃饭,看胡不归大口吃肉的样子,我不禁有些伤感:等到有一天,胡不归真的成了大家玩笑中的“不归法师”或“善德法师”,这世上就少了一个心怀文艺、学术梦想的人。

多年以前,有网友问我,胡不归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就告诉他们:胡不归是梵高一类的人。有网友见到胡不归后,说:他真的很像梵高。胡不归不是画家,实际上他压根就不会画画儿。但是,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承认,他的确像梵高。形体枯瘦,神情落寞,生活一团糟,命运多舛,都像梵高。

十一二年前,我认识胡不归的时候,他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自信的文学青年。虽然只是高中毕业,在北京一家不景气的小书店里打工,收入很不稳定,生活非常清苦。但是,读书,写作,热情饱满;闲聊,论难,口若悬河。相识之初,我跟他曾就如何评价鲁迅的文学成就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之前,他基本上没把鲁迅放在眼里;几次辩论之后,他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在那之前,胡不归所服膺的,几乎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作家。外文一窍不通,英文二十六个字母未必记得清楚,普通话基本不会,说一口土掉渣的山东老家(日照市五莲县)方言,但是,胡不归津津乐道、随口引用的,却都是西方作家的趣闻轶事和隽语名言。

几年交往,渐渐发现,胡不归的阅读和写作数量十分惊人。照我看,胡不归阅读过的中国文史古籍,比文史方面的一些著名专家还要多。胡不归著作的体裁数量更是惊人,古体诗歌、散文、小说、影评、政论、文献校注,他都敢写。其中,一部自传体小说,从二三万字开始,数易其稿之后,变成了四十余万字。这书后来在书中一位主要人物——他的初恋情人——赞助下,自费出版,书名为《荆棘场上的散步》。在上海一位出版商的帮助下,又出版了一种学术性著作,《读陶渊明集札记》,亦近四十万字。据他自己说,手中尚有大量未刊稿。这其中,《文心雕龙》集注稿有五六十万字,《诸子》“劝学篇”集注有二三十万字。

那么,胡不归的文学创作、学术著作,水平究竟如何呢?说实话,我的评价不是很高。他的小说,未得讲故事要领,可读性不强;他的古体诗歌,有晦涩生硬之弊;他的学术著作,资料翔实,提炼、创新不足。尽管如此,我敢断言,就是以胡不归已经写出的这些文字看,中国得有一大批作家、专家羞臊而死。胡不归小说文字的圆转流丽,化用中西典故的自然贴切,当代小说家,没有多少人能够望其项背;胡不归阅读中国古籍之广,之多,思索之苦,之深,有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许多知名文史专家眼光的狭隘与见识的浅陋。不难预言,假以时日,诲以正道,文艺、学术青年胡不归的前途,未可限量!

可惜的是,2007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前一年,一场小病,完全改变了胡不归的人生轨迹。病后的胡不归,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观看香港电影,不再看一页书,不再写一行字。他彻底放弃了对文艺、学术的追求。

事后得知,那只是咽颊炎,是一种常见病,及时治疗,很容易痊愈。但是,胡不归自恃身体好,觉得可以不治自愈。一不吃药,二不看医生。终于小病拖成大麻烦:炎症严重到吃饭喝水都难以下咽。脱水一两天之后,进入了半昏迷状态。万幸的是,他的朋友兼房东去找他,发现问题严重,立即将其送医院救治。据说,血管因为脱水变细,扎针、输血都已经十分困难。医生说,再晚几个小时,就有生命危险了。

很快我们就发现,病后的胡不归,性情大变:从一个滔滔雄辩的人,变成了沉默寡言的人。朋友聚会,他从神采飞扬的言说者,变成了目光呆滞的旁观者。对此,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不是不想说话,病后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过,因祸得福,胡不归因为那场病,曾拨动过一位善良的年轻女网友的芳心,他们有过一段浅浅的交往。虽然终因现实的困难,不久便相忘于江湖。但短暂的交往,我想在他们日后的回忆里,应该是有温馨的。据胡不归自己交代,后来因为做心理治疗,又曾邂逅一位异性病友。不知何故,胡不归对那位热衷于动员他入教会的异性病友,缺乏兴趣,不了了之。

前次去龙泉寺看望他时,我跟胡不归说,他把自己的性情变化,完全归因于那一场病,其实是一种推诿。他消沉的真正原因是,企图通过文艺、学术改变人生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他决定放弃了。他之所以败下阵来、放弃的深层原因是,他从前的理想过于高远,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对现实的困难估计不足。胡不归对我的分析表示认同。

现在,摆在胡不归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一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后,对佛教产生兴趣,最后皈依释家,托庇空门;另一条是,经过一段时间清静的寺庙生活,身心恢复健康,重返社会,脚踏实地,继续为了实现文艺、学术梦想而奋斗。

几次去龙泉寺看望在做义工的胡不归,了解到一个意外的情况: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去人才交流大会投简历寻觅工作,而是成群结队去寺庙出家做和尚。也许,在就业困难、物价(尤其是房价)飞涨、无官不贪、有冤不许上访……的时代,出家做和尚不失为一条保命全身的出路。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希望我的老朋友胡不归走上出家这一条不归路,而是像陶渊明那样,呢喃一声“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后,返回尘世,在谋一份足以糊口活命的工作的同时,继续耕耘他业已荒芜的文艺、学术田园!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