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ix 表状态:明代澧州五尚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24:38

明代澧州五尚书

 

    明代的澧州,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据近年研究湖湘人才问题的学者统计:有明一代的82场科试中,湖南进士题名者411人,其中澧州籍的达39人。特别是明弘治末至嘉靖初(1502——1530)的约三十年间,先后有五位澧州士子,以其正直、勋功和聪敏才智,晋升孝宗、武宗、文宗三朝的六部尚书,执掌中枢朝政,留下了一段“澧浦才俊福天下”的佳话!
    明朝廷,自胡惟庸之后,终结了延续1600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御史台左右都御史组成的“七卿”,为国家执行和监督政务的最高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国务大臣。 “七卿”们在内阁学士的指导下,代国家治政,对皇帝负责,可说是位高权重,也可说是左右天下的鼎级人物。《明史》特为之增设年表。今天,我们翻开《明史。七卿年表》,即可看到杨一清、李如圭、李充嗣、刘瑞、周叙等澧州士子的大名赫然在列。再查查《明史》、《直隶澧州志》及其它相关史料,即可发现:澧籍五尚书,不仅是当时的名臣栋梁,他们柄政时不畏权贵、以民为重、清廉勤政、献身立言的精神品格及很多影响过国运民风的政绩工程,充分显示了澧浦俊杰的非凡风貌,因而使“明代澧州五尚书”,成了一个澧州人才“于国有功、于民有用”的代名词。
  
    1.历“ 三部尚书”而终晋“首辅”的杨一清
    被称为“澧州神童”的杨一清,随着近年来各类媒体的热炒,已经名扬天下。据《明史》及《直隶澧州志》等记载: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祖籍云南安宁。明景泰至天顺初年(1451年左右),其父杨景任澧州通判,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于澧州州署。幼颖敏,7岁能文,进州学,以奇童蜚声澧、岳间。11岁时,被时任岳州府同知的镇江人胡钦荐为翰林秀才,选送京城,明宪宗特命内阁择师教之。14岁返乡应举试,高中解员。胡钦即许以女,携其寓居巴陵,明成化八年(1472)18岁时中进士。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 三边军务,累历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参预机务,嘉靖6年(1527)为首辅,官居一品。嘉靖8年(1529),为张璁等构陷落职,谪居镇江。次年,以懮恨疽发于背而死,享年76岁。隆庆初追谥为“文襄”。
    杨一清的一生,建树颇多。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打击茶马交易中的走私垄断,实施官营管理,确保了军需民用,称为善政,是为明、清稳定和繁荣边贸之首创。他巡抚陕西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总制三镇军务的指挥机构,加筑沿边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用其议,消解了西北边垂的陈年遗患。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至世宗嘉靖5年(1526年),杨一清先后三次总制三镇军务逾二十年,积极铸造守城铁铳火器,并据地、时实情,活用兵法,实施演营战隈、练兵选卒等一系列防边御敌之军令,大大提高了三边军力,保证了正德5年平安化王寘鐇反叛之战的胜利。朝野誉为“决大事,苟利国家,知无不为;险难百折,无所疑惮。故能光铺盛业,弘清时艰,在朝廷则朝廷重,在边鄙则边鄙重,蔚然为当代名臣”。受到三边军民的爱戴和敬仰,以致建生祠举祀。更被世宗皇帝“温诏褒美”,比之为唐朝大将郭子仪,除晋升兵部尚书外,还赐予二枚御书“耆德忠正”、“绳愆纠违”的银章以示嘉奖。紧接着,杨一清乘献俘奏功之机,说劝宦官、监军张永与之合作,计除大奸宦刘瑾,使那个民讽为“京城两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的刘瑾,被武宗皇帝下令活剐了,朝野额首称庆,创造了有明一代,由大臣主持铲除奸宦成功的唯一一例。近来,有人将杨一清计除刘瑾列为经典计谋中的十大反间计之一。正德六年,杨一清改任吏部尚书后,采取果断措施,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昭冤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 为国家抢救和保护了大批人才。
    《明史》还称颂杨一清聪明才智“一时无两”、可比唐代名相姚崇,主要是指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能文能诗。杨著有奏议30卷,《石淙类稿》45卷,诗20卷。明胡应麟评他是“明代勋业才名相兼者”;清朱彝尊编《明诗综》录杨诗20余首,并论其诗“……古诗(体)原本苏韩,近体一似陈简斋、陆放翁”,是明诗坛由“茶陵派”向“前七子”过渡的重要诗人。清人赵藩则咏赞杨为“将相功名一代中,诗歌卓有杜陵风”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更值得欣慰的是,当今的唐景绅、谢玉杰两位学者点校出版的《杨一清集》,已经成为近年极具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学术著作。而杨一清创立的“京师派” 围棋术、得法于颜鲁公的书法、刊刻的《孟东野诗集》、收藏过的宋高宗赵构的《真草嵇康养生论书卷》等,也成了近年的热门话题。
    成化23年(1487),诰封一品夫人的杨一清前母刘氏,死葬澧州城北龙潭寺左。一清特奉诏回澧祭扫,拜访故里各方友人。并借为学友、安乡举人刘颐入川赴任,写下了一首表达他对桑梓至爱的诗《送刘颐之铜梁》,以“宦情乡思两匆匆,一曲骊歌兴未穷”的无限巻恋和惜别,道出了数百年来澧浦游子天涯吟传的乡韵乡情!
  
    2.崇俭尚廉,“宏济艰难” 的工、户两部尚书李如圭
    数百年来,澧浦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可亲可敬名臣的种种趣闻逸事,他就是担任过明嘉靖朝工、户两部尚书的李如圭。
    李如圭(1479—1547),字国宝,明澧州澧阳(今湖南澧县)人,其祖父李通为永乐庚子(1420)科举人,授职教谕。因受家风熏陶,李如圭从小聪颖机敏,史记经书,无所不通,且文武兼备。弘治乙未年(1498),即以19岁青春年华高中进士,授江西安福知县,旋调建昌;再任福建按察使,转广西兵备。因政绩突出,擢佥都御史。嘉靖10年(1531)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荐为陕西巡抚,嘉靖15年(1536年),被任命为总理河道,后升为户部,总督仓场兼西苑农事。嘉靖19年(1539)晋工部尚书,旋改户部尚书。二年后致仕归澧,68岁时卒于澧州,葬州西北白岩山(今临澧新安镇)。
    李如圭一生,官场纵横43年,均是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政绩斐然。他初任江西安福、建昌知县,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严于法治,去弊除奸,矫官场馈礼贿赂之风,惩腐败扰民之行,并常告诫同僚属下:拿朝廷奉禄,解平民之忧,方是我辈良心正理。他治下的两县,一时权豪劣绅敛迹,民众百姓称庆。他巡抚陕西延绥,是不顾患病之躯,授任于危难,面对当时干旱大饥,民不聊生的惨象,深入灾区,安抚赈饥,并在周密调查,手握实情之后,向朝廷呈奏济荒十余策,朝廷准予便宜行事,全活数十万人命。在他的治理下,灾区的手工业、农业迅速走上了正轨。他总理河道后,集民众智慧,用科学方法,在河道上修建闸坝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即能引诸湖水便利通航,又可涝时防洪,旱时灌溉,为河道两岸的安全和发展,办成了一件功利千秋的好事,后世赞誉不断。镇守福建沿海地域,则采取官民联防,对外重击海匪,立陈罪状;对内教化民众,重奖举报,同时严查庇护海盗的脏官污吏,扫清了官匪勾结的毒彰,还海疆通畅。为广西兵备道时,则针对当时瑶民不满官府歧视压榨,暴乱频生的局面,改以武抑武的政策为尊重宽容、汉瑶和睦的行政,并以身示范,亲与瑶族部落首领结为金兰之交,用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瑶民建设家园,出现了汉瑶和谐、共保疆土安宁的局面。此项民族团结? 撸钍艹昂闷溃缫虼硕┕俸椭凑乒ぁ⒒Я讲康纳惺椤?SPAN lang=EN-US>
    当然,官场是险恶的,特别是像李如圭这样的清廉耿直之臣,往往易被人暗算。嘉靖21年(1541)8月,吏科给事中周怡参劾李如圭“受周府之赂,诏令回籍听勘”,这实际上是一大冤案:当时有个户部右侍郎王杲,借河南大饥往赈之机,指使“总兵官顾寰以军民困敝,请发两淮余盐银70万,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可”,但这个王杲弄权巧夺,不仅捞了钱,而且挤倒李如圭,达到了自己“逾年,入为户部尚书”的目的。当然,不过两年,这王尚书东窗事发,下狱并遭遣戍,落了个“竟卒于雷州戍所”。所以,《明史·七卿表》仍将圭记为“二十一年八月致仕”,可见受贿之说不能成立。
    其实,李如圭为官清廉,当时有口皆碑,后世美名永传。嘉靖19年,皇后召见圭夫人梁氏,见梁氏身着布衣,惊诧地问:尔夫“贵为工部尚书,何至于如此贫寒?”梁氏回答:“澧州地瘠民贫,俗尚俭约。”皇后深为感动,不仅赏赐梁氏钱物,还下令为澧州减免丝绢税30年。晚年,李如圭致仕归里,仍将一生不离的座右铭“宏济艰难”条幅,高悬在自己的书房。以他一生奉行的“表彰先哲,激扬后学,待乡亲彬彬有礼,御家人从不傲慢”的作风示范乡邻。就连先人家产,他也全部留给各兄弟,自己所置田产,仅供衣食之用。因此,他历任虽久,止富图书和自著的一部《怀古集》。由此,李、梁夫妇深受州民爱戴。李如圭一生给家乡人民留下的另一大财富,则是通过严密考证延绥与澧州的孟姜女故事,建祠、作纪、赋诗,完善和宣传了孟姜女的形象和精神,在“淑人心”、“善风俗”上,起到了十分深远的作用。而他所著的《怀古集》、《武当行宫记》、《贞节祠记》等文集及十数首诗作,已成为澧浦子孙的一份丰厚文化遗产。
  
    3. 兼领苏淞水利和拱卫京畿的工、兵部尚书李充嗣
    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 祖籍四川内江。祖父李蕃为明永乐年间举人,曾官兵科给事中,博涉群书,有奏议诗文10余卷。父吉安,任华阳王府教授时,举家迁居澧州,生充嗣,登成化23年(1487)进士,录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改任刑部,因事坐累,谪岳州通判。久之,移随州知州,擢陕西佥事、云南按察使。因所至皆有政绩,举治行卓异,于正德9年(1514),迁右副都御史,旋巡抚河南。是年河南大灾,饥荒四起。充嗣奏请发放钱粮赈济,不足部分劝富户借贷。当时灾民多聚集于开封,充嗣令设棚施粥,经月余,发资遣送还乡。起初,镇守中官廖堂投靠刘瑾,借进贡之名,百般索要,后继者习以为常,人民苦不堪言。充嗣即直奏皇上:“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狗诸物,皆借名科敛。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即侵扣驿传快手月钱、河夫歇役之属,无虑十余事,苛派动数十万。其左右用事者,又私于境内抑买杂物,擅榷商贾货利。乞严行禁绝。”因事涉武宗帝宠幸正隆的大宦官刘瑾,只是颁诏但禁下人科取而已。
    正德12年(1517),充嗣巡抚南京诸府。宁王朱宸濠于正德14年6月叛乱,杀巡抚都御史孙遂、按察司副使许逵,并先后陷南康、九江,围安庆。充嗣与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乔宇商定:由乔宇固守南京城,自领一万精兵,向西屯驻采石,密派使臣到安庆城,令都指挥使杨锐坚守城池。同时,传檄内部,声称京师边兵10万,旦夕可达安庆,赶快准备军饷,以此诈敌。宸濠果然疑惧,不敢强攻,使得王守仁得以一举捣毁其巢穴。叛乱平息后,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为其请功,晋充嗣为户部右侍郎,并颁诏嘉奖。不久,因治理黄河有功,升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如翙佐充嗣担负疏浚吴淞江工程,主持新开江口至双庙段,辟建白茅港,又疏通双庙至常熟县东仓。全长共一万七千三百九十一丈,深一丈五尺,宽三丈三尺的浩大工程,六个月浚工,深得苏、淞人民好评,《明史。河渠志》专列记载。
    嘉靖元年,世宗论平叛宸濠功劳,又给充嗣加封太子少保。充嗣借面君之机,为百姓代言,疏陈“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科索”等八事,世宗一一采纳,使苏、淞一带的赋税及其他“浮额”负担大大减轻。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后累疏乞归,荐举王守仁代行己职。嘉靖7年(1528),帝赐乘传(即赐车马和批准官费使用沿途驿站)将其送归澧州。不久病卒,葬于澧州城西罗湖挡观音岩(今为临澧官亭水库淹没)。诏赠太子太保,谥康和,入祀澧州乡贤祠。著有《梧山集》。其子李槃,字新甫,登嘉靖戊戌(1538)进士,授中书舍人,调工科给事中。官至临江知府。居乡后著《澧州志》。因此,《直隶澧州志》说,李充嗣之子孙迄今繁衍在澧浦之地,是澧州人尊崇的世族。
  
    4.直言敢谏的礼部尚书刘瑞
    明嘉靖四年(1525)秋,新任礼部尚书的刘瑞回澧州省亲,归里不数日,却因病而卒。他的去世,立即惊动了紫禁城,世宗皇帝悲痛之余,翻览《禁垣奏议》,对刘瑞侍弘治、正德、嘉靖三朝20多年来的一系列奏论建言,越看越觉赞赏,禁不住当众“嘉之”。于是,一道为刘瑞“特建忠清祠,配享范文正公,令子孙永奉祠祀”的诏书飞马快递澧州。从此,澧州城西北隅的文正书院(今澧县一中)北侧,一座肃穆壮观的忠清祠,雄峙了200多年,成为澧州士子修身养道的崇仰之地,直至清初随华阳王府一同被废毁。现在,忠清祠虽没了,但刘瑞这个代表着正直、敢言和忠诤之臣的名字却没被历史的尘埃淹没,《明史。列传》有其传记,《直隶澧州志》的记载多达4处。今天,每一个细读这些史料的读者眼前,都会出现一个鲜活坦荡的谏言君子的形象。
    刘瑞(?—1525),字德符,祖籍四川内江,父时斅,官山东佥事,以廉惠称。去职后应时任华阳王府教授的李吉安之邀,寓居澧州,生瑞,瑞少进州学,聪慧异常,举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庶吉士,授职检讨。
  刘瑞一生好学洁修,遇事辄有主见,又敢于建言。当他初入翰林院,恰遇清宁宫火灾,见皇上请来大批僧人斋蘸,便以“请罢醮坛”、阻止劳民伤财的奏言,赢得满朝文武百官称许。不久,朝廷召集内阁讲官延访治道,刘瑞又以一篇“故阉李广门下内臣,宜悉治罪。前太监汪直,先帝罪人,今来觊用,当斥远之。副使杨茂元、郎中王云凤以直言获罪,宜召复其官。京师之万春宫,兴济真武庙、寿宁侯第,在外之兴、岐、衡、雍、汝、泾诸府,土木繁兴,宜悉罢不急者。都匀之捷,邓廷瓚冒其功。贺兰之征,王越启其衅。请追正欺罔之罪”的慷慨陈词,惊动了朝野!因为此言直陈是非功过,抑皇亲国戚之奢,道民心国政之弊。史有“弘治中兴”之称的孝宗皇帝闻报后,深以为然,从而引发了一场反奸宦、减土木,、罢慵官、平冤屈的斗争。
    1506年,明武宗即位,刘瑞疏陈端治本九事。奏请新帝召回原被错误夺职的祭酒章懋,侍郎王鏊,都御史林俊、雍泰等官员;同时超擢参政王纶、副使王云凤、佥事胡献、知府杨茂元等一批能臣廉员,“由是,诸臣多获进用”,刘瑞显然成了一位不顾自身进退,敢于伸张正义,深受正直阁臣爱戴的言官。
    在明朝宦官当权日益严重之时,刘瑞的做法深伏危机。1510年后,大宦官刘瑾用事,首先是剥夺刘瑞的言事权,逼迫他谢病辞职;接着诬蔑他在朝廷的所谓“结党”罪,削去俸禄,遣出京城,至贫不能还乡;再接着,又以所谓错荐雍泰罪,除了雍名,还把刘瑞仅存的一点粮米罚没输塞上。被诬害得穷困潦倒的刘瑞“坐是益困”。经过千辛万苦回到澧州后,只得依靠从母子李充嗣的援助生存下来。后来,他在澧籍名儒高堂的支持下,始倡正学,授徒自给。由于刘瑞的渊博学识和高贵品格,吸引了众多士子从他就学,造就了后入祀扬州名宦祠的澧籍名臣高鹏等一批人才。年仅32岁的南通知州高鹏死后,刘瑞为鹏写的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君行道,而位不显于朝廊,有廷式之行,而禄不逮于后昆。为乡善士,为国梁臣。”可以说也是他自己一生奉行不逾的准则。
    刘瑾被诛,刘瑞得以昭雪,先是以副使督浙江学校,继召为南京太仆少卿。嘉靖2年(1523),由南太常卿就迁礼部右侍郎。此时,大约已年近60高龄的刘瑞,铮铮建言的忠骨不改,不仅针对世宗帝治灾治政治国的失误,联合同朝官员,“条上六事,且言斋醮无益且妨政,织造多费且病民”,得到新帝的采纳。而且在嘉靖帝为自己的生父母争名分的“礼议”之争中,又偕九卿合疏,极言大宗、小宗之义,一疏数千言,深深影响了那场政争的走向。因此,明世宗不仅将他擢升为礼部尚书,还对他的逝去表示了不尽的悼念。隆庆初,瑞被谥“文肃”。至今,“澧州刘文肃”已成为一个正直言官的代名词,在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崇敬。
  
    5.激流勇退的工部尚书周叙被
    周叙,又名周天叙(1481——1560),字子厚,祖籍河南息县,明永乐年间,其祖父任澧州所辖的九溪卫(今慈利)千户(地方驻军指挥使),御任后,举家迁居澧阳,叙遂为澧州人,其父周璧曾任庆符知县,文武兼备的家传之道使叙少时即显勇武聪慧,加上他性情洒脱,生有异质,猿臂善射,博学能文,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美誉盛传九澧。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举人,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进士。
    敘先是官大理寺右评事,晋右寺丞,后迁寺正。这是个执掌朝廷刑律,审理各类刑事案件的职位。他以清正严明,公正无私的“黑包公”之举,赢得了朝廷上下称评。并结合实践,写出了总结和完善明代执法维法的文献专著《钦恤录》,积极倡导教民爱民,反对不教而诛,成为名噪一时的法律专家。
    正德十四年(1519)三月,连年来沉缅酒色,不理朝事,以私出微访为名,几次去宣府、大同、太原,抢掠民女,寻欢作乐的武宗帝,从太原返京不久,又要大举南巡,到江南一带去享受奢华。时任职大理寺正的周叙,率同寅十余人,与行人司副余廷瓚等二十人,工部主事林大辂、何遵、蒋山卿等,连名抗疏反对。帝大怒,并下诏狱。俄令叙、廷瓚、大辂等,与良胜等六人,俱跪阙下五日,还当廷施杖,死伤数十人。诸臣则至晚投进监狱,晨入暮出,累累若重囚,道途观者无不泣下。最后叙被谪贬为永嘉县丞。
    叙到永嘉任职后,革陈旧弊,稳定社会治安,倡立新风,促进经济好转,深受百姓欢迎。特别是他在听说了永嘉才子张文忠虽满腹经论,但因为人正直,不为当权者容,累试不举的事后,即进行结识和调查,十分器重张的真知才学,不顾各种阻力力荐,委以重任,张遂得以施展才华。表现出叙不拘一格,为国选贤任能的高贵品德。
    世宗登极后,叙被超擢韶州知府,转四川按察付使。历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左右布政使、辽东巡抚。在鞑靼军两次侵扰宣府,又攻榆林之时,周叙以国家民族为重,临危受命,身先士卒,击退了来犯之敌。战功显赫,晋升为大理寺卿,户部、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因董修九庙失事,贬侍郎。此时,叙以国家遭灾,简政节用为由,自陈致仕,告老还乡。回澧州居家二十余年,纵情山水,优游林泉,年八十卒。
    周叙一生天赋极高,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能提笔成文,文风豪放,诗采风流。“诗即道也”。在他留下的《唐诗类编》十卷、《石溪集》八卷等作品中表达的悠悠乡情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历来受到好评,而《直隶澧州志》中载录的其数首诗中,有题为《仙侣洞》的二首诗云:“崖傍溪城东复东,层云绝壁探虚空。乾坤老矣新秋月,草木悠然暮丽风。坐石烟花空有迹,入炉丹药竟何功?分明一枕游仙梦,移向山溪指顾中。”“挂壁虬龙路可援,石扉斜处恍通轩。石须鄂诸召黄鹤,自有西湖唤白猿。三楚古来多福地,九溪应即是仙源。欲寻渔父沧浪处,几度问山山不言。”诗以景抒情,意境隽远,抒发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偏爱之情。
    周叙死后,传说先是葬在九溪卫(今属慈利)古城边,但清末民国初年,湘西大文豪吴恭亨编慈利县志时,祥细查找其墓不得,只得存疑。不想随着今澧阳平原腹地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这个疑点也得到了解决。原来,周叙之墓就在澧阳:离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西城墙发掘处约300米处的一栋农房前,就有周叙及其祖茔的石碑两块,一块为清乾隆年间立的“明诰封吏部尚书周天叙”墓碑,一块为嘉庆九(1804)年清明节立,记明 “我祖明朝尚书周天叙,前葬九溪卫后迁澧土,祖我宗卜葬城头山,迄今十世余矣”。碑上还有周氏后代子孙、谱派等的情况,一直由周氏后裔子孙守护着。这似乎说明,周叙的桑梓之情,将伴随着澧州儿女把澧阳平原这块“三楚福地”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