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ix with resume:结肠性便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2:33

结肠性便秘

结肠性便秘人群

  ·长期卧病在床者  ·多次生产、肌肉松弛的女性  当整个大肠蠕动运动疲弱,推出大便的力量不够充分时,就会产生。

发病原因

  结肠型便秘是结肠功能失调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肠神经节减少是结肠型便秘的主要病因之一。结肠型便秘有家族遗传性倾向,女性多发,说明该病为一种先天性的结肠部分肠段发育异常,肠神经节减少疾病,病变特点与巨结肠十分相似,神经节减少的病变首先累及乙状结肠,并趋向于向上发展,涉及降、横、升结肠、乃至盲肠和回肠。只是肠神经节减少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巨结肠的肠神经节在部分肠段完全消失.但肠神经节的减少必然导致此段肠管痉挛、蠕动减弱,其近侧肠管张力增高,被动扩张,努力增强收缩以克服痉挛肠管的阻力,这种慢性持久的梗阻最终会使近侧肠管失代偿、形成顽固性便秘。  尽管便秘病人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导致后天性肠神经丛损害,甚至粘膜黑变,但是受累的肠管往往是全结肠或全肠道,不会局限于结肠的某一处或几处.病变段结肠不仅神经发育异常,而且形态发育异常,表现为过长、游动度过大、在腹腔或盆腔内形成折曲、成角,增加了结肠运输的阻力,无疑也是结肠型便秘的成因之一.在做钡灌肠时可见钡剂在折曲成角处通过受阻。立位时常见到结肠脾曲和乙状结肠直肠结合部形成锐角,横结肠及乙状结肠排空受阻。当病人头低脚高位时,这两处锐角消失、结肠排空加快.在临床治疗中我们也注意到,大部分结肠型便秘病人经常进行膝胸位锻炼,能减轻便秘症状。

结肠性便秘因素

  ①乙状结肠冗长常见。由于乙状结肠呈游离状态,系膜较长,而降结肠与直肠又相对固定,如先天性乙状结肠过长,下垂与直肠形成锐角,致乙状结肠可渐进性的过度蠕动,长此以往易致疲劳性损伤。若乙状结肠袋形消失,可初步断定其蠕动功能丧失,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证实扩张的袋形消失的乙状结肠其肌间神经节多呈缺如、稀少状,肠肌亦出现变性。患者可经常采用胸膝位锻炼,以锻炼系膜张力,减少成角,以利排便,重者可采用部分切除。  ②乙状结肠盘曲 经X射线排粪造影及钡灌肠可证实乙状结肠盘曲,有的乙状结肠盘曲1圈、2圈。最多见盘曲4圈。肠道盘曲,粪便排出阻力增大,由于排便时腹压向下呈垂直状,而肠道盘曲者可多处成角,致使排便更加困难。  ③降结肠盘曲 有医家报道,在临床中发现降结肠盘曲1圈、2圈。  ④左半结肠重复畸形 降结肠下垂后又反转向上致脾曲再往下行,形成较大反折,在功能尚存时,症状不显,如袋形消失,可呈现顽固性结肠性便秘。  ⑤骶直分离 即骶骨与直肠发生分离。正常时直肠应当与骶尾曲线呈平行曲线,如乙状结肠冗长,直肠上段套叠,直肠上段瓣膜过宽或环瓣形成,排便阻力增大,在过度用力排便时可使直肠与骶骨间疏松组织发生撕脱,骶直间失去平行曲线,即产生骶直分离。  ⑥横结肠冗长 即过去常说的脾曲综合征。因横结肠过长,有的下垂至盆腔,而肝、脾曲又相对固定,即在肝、脾曲位置形成锐角,排出阻力增加,大便潴留过长时间形成便秘,时间较长的患者,横结肠可逐渐丧失功能。  ⑦结肠反位加盘曲 少见。在X射线钡灌肠中可见结肠反位并伴有盘曲,结肠迂曲盘绕,多处成角。排便困难一般自幼年开始,多系顽固性便秘患者。  ⑧右半结肠重复畸形 患者肝曲以下肠段下垂后上升至肝曲附近,再呈横结肠改变至脾曲。  ⑨全结肠或部分结肠功能丧失 后天性结肠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其结肠袋形消失的远端一般均有盘曲、折曲、狡窄段,由于排出阻力较大,结肠疲劳性损伤,致影像上可见袋形变浅消失,呈蜡肠样改变;在乙状结肠冗长、降结肠常见,横结肠下垂者,左半横结肠亦常见,最严重的病例盲肠上升、结肠亦扩张、袋形消失,结肠运输试验排出时间显著延长,给便秘患者服用标记物后6天,标记物仍潴留在盲肠内。

分类

  结肠性便秘分为机械性、无力性和痉挛性三种。

机械性便秘

  机械性便秘由结肠内外的机械性梗阻所致,如部分性肠梗阻、降结肠肿瘤、肠粘连、炎性或赘生性狭窄及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腹腔巨大肿瘤或腹水等肠道外疾病压迫肠道均为机械性便秘。

无力性便秘

  无力性便秘由结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如多次妊娠、过度肥胖、年老体弱、肠麻痹等。

痉挛性便秘

  痉挛性便秘主要由于自主神经紊乱,致使肠道平滑肌痉挛所致,如结肠痉挛。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消化过程是:食物进入胃后,要经过胃的“腐化蕴蒸”,小肠的“泌别清浊”,充分吸收水谷之精微后,再通过脾的运化输布,经肺而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剩余部分化为糟粕,经大肠的传导、变化而排出体外。如因各种原因破坏了这一消化吸收正常过程的某一环节,就可引起脾、胃、大小肠的运化功能失调,导致结肠炎性便秘的发生。临床症状常见有肛门部坠胀,发热,疼痛,里急后重,排便频繁,粪便先干后稀或干结,混有血丝和黏液,偶尔疼痛可放射至骶部。  直肠结肠炎所导致的便秘,主要见于气血虚弱、脾,肾阳虚及脾胃阴虚。临证治疗应辨证进行。

(1)气血两虚,宿滞不化

  主要症状是面色无华,倦怠嗜卧,临厕腹痛里急,便秘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黄腻,脉虚大。治宜补益气血,佐以化滞。选方(白芍15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5克)加减。

(2)脾肾阳虚

  腹部畏寒,时有腹胀,四肢冰冷,排便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血吸虫性直肠炎患者。治宜温肾健脾。选方:黄芪4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桃仁15克,肉苁蓉15克,枳实20克,厚朴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4.5克泡水兑服,甘草5克。水煎兑大黄水服。加减:有坠胀感,加柴胡10克,升麻10克。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3)脾胃阴虚

  大便时燥时溏,有黏液或见口渴舌干,低热,患者可进食后则烦热更增,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神疲倦怠,多有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生津。选方:人参6克泡水服,莲子10克,乌梅15克,木瓜10克,山药30克,甘草5克,加生地黄15克,麦门冬20克,制首乌10克。水煎服。

相关阅读

  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  便秘作为症状是指比健康时的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而言。在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胃肠道,经过消化、吸收,所余残渣的排泄常需24—48小时,若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即可视为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各有不同,有隔2—3天排便1次者,不伴任何痛苦,这种情况则不应称为便秘。  便秘的原因常不是单一的,直接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两种,即结肠运动迟缓或痉挛引起的结肠性便秘和直肠反射迟钝引起的直肠性便秘,又称排便困难。还有人将便秘分为紧张力减退性和紧张力亢进性便秘两种类型。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原因:  (1)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使食物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不足,或因摄入的食物过少、过细,尤其是缺少遗留大量沉渣的食物,使肠道刺激减少,反射性蠕动减弱而造成便秘。  (2)生活习惯改变、排便姿式不当、经常服用强泻剂及灌肠等,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下降,以致虽有粪便进入,而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使排便反射不能产生而引起便秘。  (3)精神抑郁或过于激动,使条件反射发生障碍而引起便秘。  (4)不良的生活习惯、睡眠不足、持续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等,也可造成结肠的蠕动失常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