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怎么删除角色:黄姜污染: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环保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7:34
 今年10月份,南水北调中线大坝加高工程即将开工。随着调水日期的临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湖北省十堰市,却正在饱受黄姜加工带来的污染之痛。     黄姜污染触目惊心     十堰市是全国黄姜生产和加工的主要地区。黄姜,学名盾叶薯蓣,含有丰富的皂甙(皂素)。由黄姜加工提炼的皂甙广泛用于生产甾体激素类化合物和几百种药物,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等,经济价值颇高,具有“药用黄金”的美称。由黄姜分离出的皂素,每吨出厂价格最高时达到近60万元。但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黄姜加工过程中资源耗费巨大,污染严重,废水处理非常困难。生产皂素的废水污染程度达到造纸废水的12倍。黄姜酸解废液含酸高、胶质重、色素浓,轻者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重者破坏森林、植被、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地下水,污染水源。     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汪尧平介绍,该市30家黄姜加工企业中,除了9家各投资上百万元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外,其他企业均只进行简单的中和处理,废水中COD浓度高达30000mg/L以上。大量的废水基本不经治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水库,造成严重污染。即使是建了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废水处理效果也比较差,出水中COD的浓度仍然高达1000mg/L,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10倍。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看到,黄姜废水所流之处,漂满了白色的泡沫,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水体棕红如酱油颜色,土壤发黑,连水草都会枯萎。在一家皂素加工厂,还没到厂内,就有一股刺鼻的气味扑来。厂区内,三个埋在地下的大酸解罐里发出浓浓的酸臭味。黄姜就是在酸解罐内通过盐酸或硫酸进行化学反应,酸解后的过液固体物,通过一根管子流到清洗池内。露天的十多个清洗池一字排开,池内渣滓样的黄姜酸解物上,覆盖着厚厚的水层,水正在通过酸解物慢慢往下渗透出来,变成了酱油一样的颜色,流淌在清洗池旁边的沟渠里。但是转过一个弯后,却找不到污水的去向。知情人领我们来到旁边的地里,在一块凹陷处,我们终于看到酱油样的废水在这里像泉眼一样往外渗出。原来为了逃避检查和处罚,这个黄姜加工厂直接将废水往厂区的地下渗透,废水中有毒的化学元素将土壤变成了“毒壤”。据统计,每生产1吨皂素需鲜黄姜130-180吨,工业盐酸(35%)15-20吨,120#汽油3-6吨,燃煤40-50吨,消耗水400-500吨。2004年,十堰市实际生产皂素870吨,按现有生产能力,30家黄姜加工企业年排放高浓度的酸性废水就高达35万多吨,其中还不包括汽油和燃煤等造成的污染。     “黄金产业”的痛苦抉择     中国地质大学的郭湘芬教授说,按照现有的方法来治理黄姜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污染,极难达标,加之治污运行费用过高,皂素生产厂家难以接受,黄姜酸解液污染治理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这些高耗水、高污染的黄姜加工企业密布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上游。以黄姜生产加工为支柱的产业格局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一个不能忽视的环境隐患。黄姜加工废水已对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汉江、丹江等河流水质构成严重威胁。到2003年,十堰市农民收入的11%来自黄姜产业,个别县市达到了30%,黄姜已经成为十堰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04年,十堰市的黄姜种植面积达到50多万亩,年产鲜姜约40万吨。从事黄姜皂素生产及加工的企业有30家,皂素年生产能力1500-2000吨,种植和加工能力分别达到全国的36%和44%,几乎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黄姜生产和加工是十堰市用了20年时间才培育起来的地方支柱产业。要是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十堰市的百万姜农和几十家黄姜加工企业可能不会感到如此紧迫的生存危机。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汪尧平仍然记得,20年前他在乡里工作时是怎样走家串户地动员老百姓种黄姜。种姜鼎盛的时候,不仅农民种,机关干部,下岗工人,甚至商人都种起了黄姜,当地号称有“百万亩姜地,百万名姜农”。依托黄姜种植发展起来的加工产业迅速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郧西县还被命名为“黄姜之乡”。     辉煌已经不再。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确定,水质成了南水北调的生命。由于水库水质问题关系到丹江口水库能否一库清水流向北京,当地培育20年的黄姜产业受到质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污水排放超过国家一级排放标准300多倍的企业面临着生死抉择。汪尧平介绍,从2004年以来,十堰市严格控制黄姜的生产规模,关停了30家生产能力50吨以下的小黄姜加工厂,使黄姜加工企业由2002年的60家下降到目前的30家。该局还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治理,否决了生产规模100吨以下的20多家拟建企业。但是,作为库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专家建议还不能将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闭,最好能探索出黄姜清洁生产的方法。     协调发展 路在何方     面对发展与污染的压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加大对黄姜清洁生产的科研攻关力度。2003年,十堰市选用武汉化工学院开发的“三阶段厌氧技术”在郧西百科皂素公司开展中试工程,寻求黄姜废水治理先进技术;随后,十堰市纯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黄姜废水示范工程建设。郭湘芬教授介绍,现在流行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末端污水治理技术和资源利用技术。但是纯末端治理有先天不足,因为在酸化后,黄姜有机物成分完全被破坏,要想再利用或净化,只能是破坏后的补救措施,而无法实际应用。他说,资源利用的研究方向存在三个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首先,该技术建立在“皂素与淀粉长在一起”的错误认识基础上,立足于将淀粉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再从水中分离这些物质。但是因工艺路线长、技术复杂、设备投资大、经济效益差而无法应用于实际。并且生产糖、酒等工艺的发酵工序与生产皂素的发酵工序不兼容,糖、酒工艺大约降低皂素产量的10-40%。而且这些工艺污水量仍然很大,而且又产生了新的污染,达到彻底治污更加困难。     2004年11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明的 “直接分离法生产黄姜皂素新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6月17日,该工艺通过了以中科院院士熊有伦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鉴定。2004年,十堰市元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了彻底解决黄姜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引进这种新工艺,已经成功建立了年产皂素100-150吨的新工艺工业生产设备。汪尧平说,虽然目前一些科研院所就黄姜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却都是各自为战,研究成果也仅仅局限于工艺的某一阶段,产业清洁生产工艺的系统性、链接性和互适性都不强。解决黄姜污染,保护水源地水质,道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