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川沙宾馆:小学数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56:29




小学数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杜郎口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反思

摘 要:在当今课改的新形势下,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提出了四条教学策略: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在探究学习中自主思考与团队合作、交流、讨论相结合,让课堂效果“好”起来;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乐”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让人震撼,引人反思。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触动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的分析和深思。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课堂教学也由过去教师的单一讲解灌输式转换为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于是,我们的课堂热闹起来。然而,透过热闹课堂的背后,我们发现,一些探究性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存在着严重的变相的“灌输”。借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思想,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有: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活”起来。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展现自己,保证探究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优势互补,小组内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明确谁记录、谁整理、谁主发言、谁补发言等,有秩序,不混乱,合作的默契。教师在评价要准确:一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爱表现“自我”, 因此很难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学习的热情不减,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 注意讲授技巧, 通过表情、目光接触与学生保持思维和情感交流, 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奇妙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在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在无形中却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跑题时,教师要适时地把主题引回来;当学生思维受阻,出现“乱场”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适时给予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小组中各抒己见,最后自主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往往会产生意见分歧,这时应该让学生各自阐述理由,让问题越辩越明,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间的互动意识、合作技能都会得到培养。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性学习的优势在于: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使小组成员产生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利于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促成小组成员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调动已形成的策略和模式。其二,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相关概念或技巧。其三,问题有多种解法,或有多种解答方案,各种解法涉及不同分支或领域。其四,问题可以加以推广。总之,在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上要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激活思维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发现、创造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教师说:小明、小红、小兰和小亮在一起吃午餐,他们只有3块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个同学得到( )块?”孩子们活跃起来了,拿出学具摆弄着……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极大兴趣,并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在探究学习中自主思考与团队合作、交流、讨论相结合,让课堂效果“好”起来。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要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对我们在教学中展开合作、交流、讨论有很大的启示。如,在教学第十册《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在同一个圆里,为什么直径是半径的2倍呢?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动脑,然后在小组之内交流讨论吧!合作交流结束后,小组汇报结果如下:第一小组:我们小组用测量法测量了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第二小组:我们小组用折叠法把一个圆的直径对折,发现直径就是两条半径那么长。第三小组:我们小组用目测法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每条直径都是由圆心发出的两条半径组成的。第四小组:我们小组用移动法把两条半径移到直径上刚好与直径重合。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有效合作、交流、讨论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呈现一个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四、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乐”起来。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给学困生以启发式帮助,指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去搜集和筛选资料,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工作表,其内容如下:

1·猜一猜,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试着用手头的各种三角形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把经过证明得到的结果写下来。

3·把你的证明方法与同伴交流一下。

这个探究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对部分同学来说,显得有一定的困难。于是,这位教师就为这部分同学准备了一个锦囊袋,设计了两条锦囊妙计: (1)分别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再算三角形的内角和。(2)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入到这部分同学的探究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完成探究活动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的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了探究知识的快乐。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必须紧跟课改理念,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享受愉快而充满自信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实例》陆昌然 主编 宁波出版社 2003。

[2]《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 一项课题 一组好课 一批人才》项元乃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邱学华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4]《新课程 新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王庆念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