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 学诚大和尚:多晶硅“寡头时代”即将来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6:08

多晶硅“寡头时代”即将来临

  龙年伊始,曾经豪情满怀的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下称协成硅业),却并没有忙于新一年的生产计划,而是进入了清算破产程序。

  “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停产,5月后才会有新的结果。”记者致电该公司行政办公室时,得到的是如是答复。

  80%的企业停产

  3年前,协成硅业曾有着美好的憧憬。2008年6月,作为协成硅业的母公司,新成达集团描绘的美好蓝图是:总投资40亿元,建设一条规模达4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3300吨/年的多晶硅生产建设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项目将在5年内全部建成投产,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这个规划蓝图让嘉兴港区政府很是兴奋。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全部投资尚未完成,公司便宣告破产。据知情者称,法院已要求协成硅业尽快向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申报债权。对于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预料不到的。

  协成硅业的境遇绝非偶然和个别现象,涉硅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普遍“变脸”转阴就说明了这点。记者统计发现,包括江苏阳光、向日葵、拓日新能等光伏概念股相继发布的2011年业绩预告都出现了“变脸”转阴,其中,拓日新能宣布亏损幅度或达250.62%。

  如今那一批“涉硅”上市公司,从“有硅为王”摇身一变为“谈硅色变”。截止到2012年1月31日,A股光伏概念股相继发布2011年业绩预告。除上面提到的江苏阳光预计盈利下降80%外,天威保变母公司也预计盈利下降超过90%,向日葵预计盈利下降90%,航天机电盈利将下降90%,超日太阳预计盈利下降65%,拓日新能则宣布亏损幅度或达250.62%。

  “去年11月底,80%的多晶硅企业已经停产,受产量增长及下游需求有限双重因素的影响,2012年多晶硅价格难现转机,需求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这是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传出的消息。

  其实,早在去年9月,全国40多家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中有一半已停掉全部生产线。记者查阅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发现,2011年11月11日,天威保变公告宣布,其子公司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已于近日停产进行临时检修。而该子公司由天威保变、岷江水电和川投能源(托管)各参股51%、14%、35%。此外,新光硅业、乐电天威等多晶硅企业也已停产。截止到去年年底,20家准入名单企业中除洛阳中硅、宁夏电力等一些地方国企未宣布停产外,其他企业多晶硅项目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停产状态。至此全国多晶硅企业基本全面停产的事实已成定局。而巨幅的业绩变脸带来股价的不断下跌,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多卖一公斤多晶硅就多亏56美元,”这是江苏阳光生存艰难的真实写照。江苏阳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涉硅企业效益较为不错的企业。其原本是全球最大的毛纺面料生产商,受2007年高达250%利润的多晶硅项目吸引,才在2007年8月28日投资15亿元,加入多晶硅“俱乐部”。江苏阳光发布的去年业绩预减公告,称其去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80%以上。报告指出,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煤价上涨、2011年下半年起多晶硅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公司2011年净利润大幅度下降。

  据介绍,江苏阳光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约为60万元/吨,也即为87.85美元/公斤。多晶硅目前售价已不到32美元/公斤,江苏阳光每生产一公斤多晶硅就亏损56美元。

  据悉,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收缩战线,很多光伏企业前期圈地付了很多的土地成本,但由于市场急转直下,有些企业不得不将这些土地租出去,退出多晶硅市场,重新寻找机遇。同时,一些“涉硅”上市公司试图以停产检修、出售资产等方式熬过难关。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那段日子感觉好像是春天来了,于是呼啦啦都进去了,但寒冷的冬天却在后面,考验也在后面。”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告诉记者。

  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多晶硅企业破产率先出现”

  在浙江,除了与大的市场环境有关之外,更与当地企业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相对较少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国内多晶硅产能供大于求,而光伏产业在经历了前期的空前繁荣后已经步入了整合期。”这是凤凰光伏高级副总裁张琢对光伏产业的看法。

  2005年前后,国内拿到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建设牌照的只有四川新光硅业、河南洛阳中硅、辽宁凌海金华、宁夏石嘴山四个地方。为了争夺新光硅业项目的供货权,尚德与英利曾展开“肉搏战”。此后数年,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甚至突破500美元/公斤,这也让很多企业将其视为掘金之地,蜂拥而至。尽管随后光伏市场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加上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让光伏产业乃至多晶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但好景不长,多晶硅的价格达到500美元/公斤的价格顶点后,便急速暴跌至20美元~30美元/公斤。这让下游厂商措手不及,甚至龙头企业尚德也曾因此不惜赔付违约金、撕毁与供货商的合同。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多晶硅暴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多晶硅之所以出现价格大跌,主要是产能过剩下游市场需求低迷。”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沈宏文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加上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纷纷削减对太阳能的补贴,使得欧洲的光伏需求大幅萎缩。

  沈宏文进一步分析指出,需求下降的同时,多晶硅的产能却在不断释放。据估计,2011年全球多晶硅的总产能将达32万吨以上,而市场需求则不足20万吨。产能大幅过剩,制约着多晶硅的价格。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导致多晶硅价格下跌,并酿成今天的格局。

 

  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沈宏文的判断。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西门子法多晶硅已建成总产能达13.4万吨/年,同比增加54.2%,而产量为7.3万吨,同比增长72.4%。尽管去年11月后国内大部分多晶硅厂停产对四季度产量构成一定影响,但江苏中能硅业、洛阳中硅、赛维LDK、亚洲硅业等几个主要大厂仍按正常进度进行生产,支撑了国内70%的供应量,使得2011年总产量依然达到了年初的预测值。而如果算上物理法及硅烷法多晶硅,国内多晶硅总产量可能将接近7.7万吨。

  对于2012年的供给情况,“保守估计2012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7万吨/年,产量8万至9万吨。而如果目前的停产风波只维持到今年一季度左右的话,则全国多晶硅产量很有可能攀升至10万吨以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透露。

  从需求来看,虽然目前电池片的确切产量尚未出炉,但根据推算,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片产量大约为18GW至20GW,较2010年的14.1GW增长28.6%至41.8%。以目前1GW电池产量平均消费6500吨多晶硅来推算,2011年,我国多晶硅消费量为11.7万吨至13万吨,同比增长57.6%。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我国多晶硅厂商库存为4000吨,较三季度末的5000吨有一个小幅下滑。

  “由于目前下游市场仍有8GW左右的电池片库存,且国内一线电池片和组件大厂已基本达成扩产目标,2012年多晶硅消费量增速将放缓至30%左右。”这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对2012年多晶硅需求的预计。

  需求萎缩、产能释放供给加大的情况下,多晶硅行业又将发生如何变化呢?

  寡头时代即将到来

  “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多晶硅企业做大做强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这是业界较为普遍的观点,也是发达国家多晶硅业发展的路线图。

  这个观点也是国家对光伏产业的宏观调控意图,2011年12月14日,工信部公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及首批企业名单,希望以准入名单出炉为契机,对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推动光伏全产业链的市场准入机制,以促进产业深入整合。《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太阳能及多晶硅项目应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企业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这样的规模其前期20亿元资金门槛将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2011年2月18日,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协鑫”)宣布,将再投资177亿港币,在2011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从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至2012年年中实现6.5万吨的产能。

 

  据记者了解,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3.5万吨,其中保利协鑫占据近一半的产量。这意味着,保利协鑫在扩产之后其产量将是2010年国内总产量的近两倍。毫无疑问,这将加大保利协鑫在多晶硅价格中的话语权。

  此前,另一家多晶硅产能巨无霸的江西赛维LDK,曾试图以多晶硅项目进行上市融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扩大产能。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保利协鑫2012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突破6.5万吨,赛维必须要尽快达产,才能抢到市场份额。

  多晶硅巨头的扩产竞争,势必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集中。国际多晶硅巨头的发展历程曾有这样的轨迹。目前,国际7大多晶硅生产厂商,恰恰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才出现的结果,所以国内的本土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产业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国内的多晶硅行业确实需要一个彻彻底底的整合,这将使得以前以投机为目的、同时没有呈现规模的企业退出市场,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张琢如是告诉记者,“市场骤变让很多企业猝不及防。目前,国内产业的发展完全是依靠投资驱动。靠挖人、买设备、开始干活的这种投机性的方式,在市场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市场不好时弊端将全面暴露,也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张琢进一步分析指出,从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已经低于25美元/公斤,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而中小企业的成本则高于45美元/公斤。这就意味着,即使多晶硅价格降到35美元/公斤,一线企业依然是有利可图,而中小企业则势必被淘汰。

  对于未来,国内多晶硅市场到底会是何种格局,张琢做出这样的判断,“每个省都会有1~2家受当地政府保护的企业,同时短期内国企不会进入多晶硅领域,他们更多的还是从中下游向上游发展。综合考虑,多晶硅企业至少还会有10家保存下来。”

  “对于多晶硅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也有弊,”沈宏文分析认为。对于多晶硅产业来说,其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推动多晶硅价格的下跌,并且能够更好地保证多晶硅的质量和品质。

  但沈宏文也同时指出,对下游厂商而言,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下跌显然是一大利好,但如果行业集中度过高,多晶硅的产生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厂,则光伏组件企业面对多晶硅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将会大幅下降,可能导致多晶硅采购成本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