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饼图片:鄂湘赣三省欲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 武汉牵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6:57
鄂湘赣三省欲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 武汉牵头

2011年01月29日

编者按/整整100年前,武昌起义打响了终结2000余年帝制统治的第一枪,而武汉三镇,也是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过去的二三十年,“九省通衢大武汉”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湖北的地位和实力也随之低落,以至于有所谓“中部塌陷”之说。

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中国经营报》:“中部崛起”早已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也为人所熟知,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又是怎么产生的?与前两者的关系如何协调?

秦尊文: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共同置于“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之下,彼此呼应、互相包容。2002年,湖北首次推出“1+8武汉城市圈”战略,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发动机,或者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放大版”。湖南长株潭3+5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加上武汉城市圈,三地紧密相连,均以长江中游为纽带。

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有较多联系。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革命史上彭德怀等开辟的“湘鄂赣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南局”(下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6省,驻地武汉市,1954年撤销)。如今国家设在武汉的华中电网、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民银行等机构,仍管辖湘鄂赣三省,外国驻汉总领事馆和外资银行武汉分行,业务通常也覆盖这几个省。

大约在2000年前后,湖北有人提出将武汉市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我写过多篇文章提出质疑,认为武汉以及整个湖北都不可能单独成为“第四极”。2003年,我倡议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城市群应联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第四极”。

现在看来,这一思路已得到鄂湘赣三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官员认可,湖北省把它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国家有关部委对此也很重视,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上述地区统称为“长江中游地区”,这无疑有利于紧密合作的经济板块真正形成。

《中国经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跨省合作,但主要构思由湖北方面率先提出,又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发动机”,湘赣两省是否会心甘情愿积极呼应呢?

彭智敏: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跨省区经济合作可能遇到的行政阻隔。湖北率先提出这个想法并热心推动实施,人家可能就会问:你们是不是想竖起大旗让我们跟着走?其实,早在1987年,中部便成立了一个武汉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横跨湘、鄂、赣、豫四省,由31个城市组成,覆盖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规模和声势都很大。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武汉及湖北与周边省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再一呼百应。

鄂湘赣三省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工业化程度都很类似,彼此竞争大于合作。迄今为止,武汉市对“1+8武汉城市圈”内部的产业和资本注入还都很有限,产业转移的规模也比较小,对周边省份相邻的城市,如岳阳、九江、信阳等,还有一点辐射力,对长沙、南昌影响就很微弱,更谈不上在湘赣两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了。

再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当初政府提出“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一体化),最好办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各市都愿意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但最难的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各地政府财政独立收支,谁都想产业升级转型,凭什么我的优势产业要归你?地方官员们都是“原则上同意”,具体实施起来却很保守谨慎,关键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后,税收分成等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

有些阻力来自垄断企业和部门,长株潭城市群可以采用同一电话区号,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也希望仿效时,电信部门就不乐意了,因为区号统一后,他们就少收了一大笔长途话费。湖北省内城市之间的协调尚且如此之难,跨省合作,谈何容易?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中国经营报》:你们都提到,武汉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对周边省份也有很强的经济辐射力,它为什么会落到近年来如此尴尬的境地?

彭智敏:明清时期全国有四大名镇,湖北汉口、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汉口只是武汉的一部分,却公认排在首位,武汉三镇的繁华鼎盛可见一斑。据1900年的统计,世界上共有11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武汉是其中之一,20世纪前期,国内最大城市一直都是“大上海”和“大武汉”。

抗战爆发后,1938年“武汉大会战”前夕,国民政府动员的产业和人才大规模西迁,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元气”,也促成了事实上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使得重庆、四川、陕西、贵州以及昆明、柳州等省市,乃至偏僻的湘西地区,工业都得到发展(其中“陪都”重庆受惠最多,1935年该市不过30万人,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达到124.5万人),而武汉自此走向下坡。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不再是“老二”,在全国五个2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武汉退居京沪津沈之后,排名第五。

秦尊文:截至20世纪80年代,即计划经济主导的时代,湖北省经济实力仍比广东要强,如当时的物资部设有武汉总站,管理广州站、襄樊站等,负责调拨物资,可见武汉地位之高。到1986年,武汉工农业总产值为沈阳所超过,后来再被广州超过。1986年,刚刚起步的深圳特区,工农业总产值甚至比不上我的家乡湖北荆门市,现在两地经济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按那个年代的划分口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江苏省属经济发达地区,湖北和广东一样是较发达地区,在中西部是唯一入围省份,那时候浙江、福建的实力还排不上号,现在回过头看,根本难以想象。

1987年3月,湖北社科院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当时的理由是,如果湖北再不加快发展,就要让广东超过了,如今广东经济总量已是湖北的三倍(分别约为人民币4.5万亿元和1.5万亿元,2010年统计),想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进入21世纪,再度提出“中部崛起”,是因为中部事实上早就“塌陷”了。

过去二三十年来,尽管武汉及湖北也在发展,但别人速度更快,距离自然越来越大了。其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政策倾斜:20世纪80年代,广州和武汉都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但广州享受特殊政策,上交中央财政收入基数小,并且规定五年不变,而武汉每年上交数额比广州多,且年年递增,当时的所得税率武汉是35%,广州和深圳是15%,广东收得少投得多,加上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经济自然飞速发展。发展差距拉大,待遇出现落差,优秀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这些年我到广州、深圳出差,发现那里好多大学老师,都是从武汉各大高校跳槽过去的。

其次是湖北省内部思想解放不够,“官本位”严重。总之主客观因素都有,完全把责任推到中央也不符合事实。同样是中部省份,二三十年来河南发展就比湖北快。1982年,河南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只比湖北多大约8亿元,人口却多2000万~3000万,人均产值湖北遥遥领先,但2010年河南GDP接近2.2万亿元,比湖北多出6000多亿元。两省都是农业大省,但河南的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较好,而且河南的县域经济和中等城市都比湖北发展得快。

回顾武汉和湖北过去数十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如果20世纪80年代发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武汉一定是老大,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现在就不行了。当然人家也不会反对,有好处可以一块干,如果感觉好处不大,吸引力自然就大大下降。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将其定位为“中部中心城市”,是否意味着对武汉中部老大地位的明确认可?这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推进带来利好吗?

秦尊文:应当看到,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地位正在逐步恢复,虽然已很难回复当年的巅峰状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并非武汉和湖北一相情愿。早在1993年,任职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的学者江景和就提出建设“(武)汉长(沙)(南)昌”发展极,后来简称“汉三角”。2006年,江西省地方两会期间,又将其称为“中三角”,其范围实际上就是我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现在武汉不主动提出要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是考虑到周边省市的感受。武汉与上海或广深的情况不一样,后者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能力都很强,比如以前上海对南京、杭州是明显的垂直辐射,苏南经济之所以迅速崛起,最早靠的就是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当然现在这些城市在不少方面与上海已是平起平坐的关系了。与长沙和南昌相比,武汉毕竟还是一块技术高地,垂直辐射稍微强一点,但优势不像二三十年前那么明显。目前三方应该是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一些大家基础都较好的产业,如石化、汽车等等,可先进行适当整合,形成协同效应。

《中国经营报》:这两年全国各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都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念自提出至今,至少历经“八年抗战”,近期内它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国家战略?

彭智敏:坦率地说,近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战略难度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放眼国内,大多数一省之内的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是覆盖数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都获得国家批复实施,但跨省区发展规划的报批和推进实施,过程会更长一些。据我们所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正在报国务院审批,成渝经济区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他们有“城乡统筹”,我们的湖北、湖南有“两型社会”,重庆有1200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武汉有5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东湖高新[8.79 0.00% 股吧 研报]技术开发区。此外如长三角、京津冀北等区域规划,面积都是20万平方公里以上。如果参照他们的体系,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全有获国家“正名”的机会。

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等跨省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都历时数年,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规划,到现在还没正式公布,主要难点在于:第一,到底谁是区域中心城市?是一个还是两个,或是一主两副?第二,区域内产业如何协调?第三,全面规划一步到位很困难。

从实际操作出发,区域内的合作应该求同存异,先从共同的利益诉求着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围绕长江的治理,从防洪及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确保航道畅通等方面出发。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长江航务局、武汉航务局等机构,都很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还有农业生产合作、重大项目投资布局协调等。更重要的是,三省必须彼此开放市场,而不是“远交近攻”,比如湖北、湖南都产烟酒,对彼此的同类产品戒备森严,对来自上海、云南等较远省市的产品反倒不设防。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联手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建设完善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加强相互联系,做到跨县跨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欧盟一样,自然而然就一体化了。

但我还是觉得,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合的概念好提,实际做起来困难很多,估计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实现,就算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内融合也花了大量时间磨合,因为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诉求,各自的地位、功能等等,不好协调安排。

链接

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

1+8武汉城市圈

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全省近1/3,人口约3000万,占全省约一半,GDP占全省六成以上。

3+5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3个城市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城市,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GDP占湖南全省79%(2008年统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一部分,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全省30%,人口占全省50%,经济总量占全省60%。

官方力挺“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0年9月,第五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在南昌举行期间,湖北省领导主动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其重要节点城市的九江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将积极主动融入‘武汉、合肥、南昌’的大经济圈”。

2010年10月9日,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一起前往湖北,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想作出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协调和合作,加快京珠高速复线、荆岳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交通设施的省际对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共同构建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加强在防汛抗洪、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2010年10月16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与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时任省长李鸿忠在京举行高层会晤,表示铁道部全力支持湖北加快铁路建设发展。重点是加快铁路枢纽建设,实现点线能力配套、布局科学合理;加快客运高速、货运大能力通道建设,扩大辐射功能;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适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