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魂老太婆睡觉:湘鄂赣“中三角”构想渐明 欲求升级国家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0:27

湘鄂赣“中三角”构想渐明 欲求升级国家战略

2012年02月14日

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一个国土面积达21.7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9000多万、经济总量2.5万亿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形成。

2月10日,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共同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不仅是湘鄂赣三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份指导性文件,也是三省高层近十年来首次坐到一起,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进行三方会商。

“我们支持三省就深化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研究,廓清思路。一旦时机成熟,将助推‘中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在会上表示,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中三角”,是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主体,三个城市群之间的优化分工与合作,对于中部崛起和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长江中游”协同发力

2011年,中部板块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和西部,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六省全部跻身“万亿俱乐部”,中部整体崛起已成大势。而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因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而走得更近。

基于此,早在2002年,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便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想。10年之后,梦想照进现实。

根据三省合作框架协议,“中三角”将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城市为核心,组合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27个地级城市,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地图发现,其区域主要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GDP贡献率分别达到60%、43%、60%。可以说,“中三角”连接了三省精华的地带。

“在此情况下,三省之间能否坦诚配合,如何整合资源、分工合作,关系到新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规划能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湖南省发改委副巡视员唐新华如此提醒。

事实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高层已然意识到这一点。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在区域发展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以及市场与行政协调规律,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体现的是一个共同。各地的比较优势一定有它的特色和特长。但在共同推进当中,市场需要的那块,大家都是主角,比较优势的发挥方面,都是配角。”

会商会议上,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经协商一致决定,在未来10年的时间内,三省将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三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确保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消除市场壁垒 产业整合关系成败

合掌为拳,串珠为盘。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谋求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文化旅游一体化和生态保护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其中,交通、旅游两大领域的一体化建设,三省有关部门已先行达成了合作意愿。

未来几年,随着高铁的通车,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形成一个“1小时城市圈”。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民间在旅游业上的合作早已进行,政府推动起来就更为简单。

相比之下,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建设则将面临更多层面的各种壁垒。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调研发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资源整合和区际协调的任务繁重。

就此,本次合作框架协议特别强调消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界线,针对上述“短板”尤其是产业分工领域的合作更作出了具体阐述。

魏后凯指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支撑是关键,难点是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转移。

对此,范恒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强调,三省省情不同,存在竞争可以理解,但合作才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三省联手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成败关键在于省际之间能否加强统筹,而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兼顾全局性和典型性,“一方面要能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彰显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范恒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