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烟墨的用途:论发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37:35
论发力
发力,在武术防身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人的功力大小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在武术养生中也占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发力是丹田相克、经络运转、意念在体内、体外开合的具体体现,是精、气、神生长、益壮、温养的必由之路。所以,它很值得我们去研讨和深化认识。
我们的发力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大?根据牛顿定律:F=1/2mv2.即动能等于二分之一乘以质量再乘以速度的平方。我们要尽可能达到最大的质量和速度。或是达到最大的质量,同样的时间走最远的距离,或是达到最大的质量,走同样的距离用最短的时间。
发力的方法可分为外在的发力方法和内在的发力方法。
外在的发力方法有挣力法、鞭稍力法、稍上稍力法、秋千力法、旋风力法等等。
挣力法就是在发力时,要同时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如拉弓射箭之状。也就是同时注意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正旋与反旋的关系,同时注意前手与后手,左脚与右脚、手与脚,身与手,身与脚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能把速度增加一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脚、腰、身、手的质量,是尽量达到人体整劲的练习。
挣力法的实质是丹田的开合。我们可把(下)丹田视为可变形的胶皮球,如果要作前方发力时,则应用意念把下丹田这个胶皮球向后方(命门穴)拉,然后从后方撞向前方(下丹田穴),使原来被拉成橄榄球形的丹田变成一个爆炸球。作其它方向的发力时,其道理相同,只不过是所拉(或压)的方向不同就是了。
在挣力练习时,我们还可以用意念去指挥,使其在同一瞬间,高速地去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方向的开合变向的开合。这也就是武术中常说的“打一不打二”方法。因为完成两个或多个动作所需的时间与只完成一个动作所需的时间相等则这时的每个动作所需的时间与只完成一个动作所需的时间相等,则这时每个动作所需的时间仅是正常时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则速度就是正常两倍、参倍、肆倍-----,则其动能就比正常时大四倍,九倍,十六倍---。
鞭稍力法也即是反向相求法,就象赶马车时使鞭子抽打那样。在抽鞭子时,先将鞋子向相反的方向扬起,然后用力打向目标,到达目标点时,锰力抽回。即是在开始有个反向相求,在终止点(力击点)又有一个反向相求。在做鞭稍力法反方向给一个拉力。在力击点,钱身作一个极大的(相对性的)振动丹田成一个爆炸球。这们做的结果,其发力所走的距离增加了四倍,则其速度加快了四倍,其动能就提高了十六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开始点的反向相求振越大,力击点的反向相求振幅越小,则其打击力就越大,反之亦然。不过这是在一定的允许范围而讲的。
稍上稍力法是在鞭稍力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去增加鞭子的活关节。每一个稍端的关节的速度和偏摆角都不得是在前面一段鞭稍的速度和偏摆角的基础上增加的。这样,活关节愈多,则到最稍端的鞭稍速度就愈快,因而打击力就成倍地增加,增大。如何能充分地利用我们人体的所有活关节,则是我们在武术训练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通常的训练中,人们是比较注意手的指,腕,肘,肩关节的松活。但却往往容易忽视了腰关节,脊椎关节,胯关节,膝关节,脚关节,的松活。这是很可惜的,因为脊椎关节的数目最多,胯关节至膝关节,膝关节至脚关节的节距最长,而且它们是最靠近下丹田和地面的,又几乎与重力线重合。所以其发挥等级速度,增大偏摆角,增大摆幅,增大合力,提高打击效率的事半功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稍上稍力法的基本方法是在身体中正的前提下用意念去进行松、紧、关节。松关节是在发力的开始点和力击点前后,意念恢复原状,从稍端开始时直至根端,从上至下,从背后去感觉它。从指关节至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至脊椎关节,腰关节,胯关节,至膝关节,脚关节。紧关节时与上述顺序方向相反。
稍上稍力法除了有增大发力的作用外,它还有使我们的动作更加开展大方,松,柔,有力。潇洒自然,节奏性强,艺术性强。
秋千力法的形态就象我们日常的荡秋千运动。它的特点是有一个转折点和一个零切点,是在合上频率以后,在距离零切点的90度角时加一个加速度,就能使秋千越荡越高。就能把对方连杆根击起。也就是说,它利用共振原理增大振幅,利用90度角的离心加速度来增大打击力。它利用合拍子。同频率的无能无力去懂自己的劲和对方劲,以达到自身保持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力发于根又复于根,使对方连根击起。
秋千力除了在正常的正反两个方向的运动外,还可以延伸到转折点上转一圈后变为在其它任意方向上再加一个速度的续力无能无力打击。这种练习熟练后,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巧妙地将对方拔根击出任意方向了。当对方有一定的功夫,能合上自己的速度时,则自己可变方向,或在同一方向上重复一次或多次秋千力,直到对方跟不上自己的频率,能“听”到对方的根把对方掀击起为止。
在这里,应着重指出的是:必须在零切点(即打击点)的90度角处(四分之一圆处)开始发力,开始使用加速度,早了或迟了都不能有效地增大打击力。
秋千力法实质上也是一个懂劲和懂意的练习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用意念来进行的,所以要求有一定的内功
基础。在人体中,它的零切点是下丹田,在天地人的重力线中,它的零切点有天顶,地球球心和下丹田三个。在秋千力法的整个发力过程中,不管是开或合或恢复原状,其力都是与根相连。人体的根在脚,天地人的根在地球球心。
旋风力法是比喻自然界的刮旋风,是借助天地气场的空气高速回旋气流把人,物连根拔起、摧毁之意。它是利用两点间的回旋圈的距离远大于其直线,线段距离的原理,来增大速度,增大打击力的。同样的时间内,所走的两点间回旋圈数越多,则其打击力就愈大。钻床能钻孔,车床能切削金属,有来复线的枪膛出来的子弹能穿透物体------,等等例子我们是熟知的。
练习旋风力法时,除了要遵循武术中的“拧腰”“起钻反落要分明”“圆滑性”------以外,还应更加重视在意念上有频率的高速旋转。练习旋风力法要求有挣力法,鞭稍力法,稍上稍力法,秋千力法的基础,是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又是运用人的重力线高速旋转来进行的,能达到不见外形的境地。
内在的发力方法与外在的发力方法的根本区别是它利用了天,地,人这个大自然,是它应用了意念的出体练习,是体内和体外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发力方法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内在的发力方法是外在的发力方法的延伸。
内在的发力方法包容了天,地,人,所以其质量之大,距离这大,速度之快是外在的发力方法无法相比的,因而其威力之在也是无法相比的。
内在的发力法有重力线法(垂直法),地下移动应运法,包容吞吐法等。
重力线法(垂直法)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方面是上述的所有外在发力方法都看成用重力线平进行,把地球球心意为下丹田,把天顶视为上丹田,把前方的天边视为前丹田,后方的天边视为后丹田。因而,在发力时有扯天补地,扯地补天之意。第二方面是在各种不同方向发力进行的同时,必须同时具有扯天补地,从天顶到到地球球心的发力,有气沉丹田(地心)的发力。这样做,能保证有名符其实的天地人整体力,能保证力发(源)于根(地根),力落实(终结)于根(地根)。重力线法的关键是用地球球心这个下丹田的开合,相生相克来发力。地下移动变动法,其实质是保证用地球球心这个下丹田进行发力。它的方法是在开合,伸,压时先进行恢复原状,让意念放松沉至地球球心,然后进行地球球心(下丹田)的变动。在移动前先进行恢复原状,让意念放松沉至地球球心,然后用意念领起地心(下丹田),在地下进行重力线的垂直平等移动,进行下丹田的相克,其变动和移动都不得是在地下用意念进行方法的。
包容吞吐法的实质是在内呼吸的气场中进行两条重力线的相克运动,它的方法是在懂自己和对方的劲和意的前提下,用意念将自己的重力线扩张出体,包容对方的重力线,在地下,用自己的下丹田作为无底深渊把对方的零点进行吞吐发力。这个方法既可以是近距离的,也可以是远距离。是发力的妙法。



     冯亮勤

说实话,楼主发的东西我也没看懂,但是就这段话而言,倒是可以说一下自己的体会,请楼主指正一下对不对
举个不太恰当地例子:我距离目标有一步多远,要想打中目标,需要向前迈一步,然后伸出胳膊击打。假设我向前迈一步需要半秒,伸出胳膊击打需要半秒,那么我先迈步然后伸出胳膊击打,则需要迈步和伸胳膊两个步骤,加起来需要一秒的时间。如果我在迈步的同时伸出胳膊,在迈步结束的瞬间胳膊也伸到位击中目标,则此时用时只有半秒,因为这两个步骤同时进行的。此时算起来迈步和伸胳膊各自计算只需要半秒的二分之一(其实从数学上来讲,这样是讲不通的).
或许如此吧。


补充内容 (2012-2-16 10:41):
呵呵,也许我说错了
前面确实是算出来的,最后一句却不是。迈步仍是一秒,伸胳膊也仍是一秒,同时进行自然只需一秒,可是分开来说却并非各自只用了半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