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象甲虫能吃:广西历史概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46:27

广西历史概略

3000年前左右,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西瓯"、"苍梧"三个种姓部落住地,属百粤地(即百越)的一部分。战国时属楚地。
 
秦始皇为开拓疆土,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兵5路进攻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征服南越、西瓯,在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三郡。今广西属桂林郡全部(广西称"桂"由此而来),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桂林郡治所布山(今桂平市境内),象郡治所临尘(今崇左市区,公元前76年废)。此外,长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广西境内。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南海郡赵佗击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帝四年(前203)建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今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南越国。汉初,高祖遣陆贾南下番禺,劝赵佗归汉。赵佗受汉封号为南越王。吕后专权后歧视越人,汉高后五年(前183)赵佗自称南武帝,发兵攻汉长少郡,劫掠数县而去,吕后遣陆贾说服赵佗废帝号,仍称南越王。汉建元四年(前137)赵佗病死,南越统治集团内讧,汉元鼎五年(前112)丞相吕嘉叛乱,杀主张归汉的南越王赵兴,拥赵建德为王,发兵扼守要塞,决心叛汉。同年秋,汉武帝今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今广东连县)下湟水(今广东连江),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今江西)下浈水(今广东翁江),戈船将军郑炭出零陵(今全州境)下漓水,下濑将军甲下苍梧,越驰义侯遗下牂牁(今贵州北盘江),共10余万人向番禺。杨仆率先破城而入,并纵火烧城,越人纷纷投降。吕嘉、赵建德逃亡海上被捕杀,历时93年的南越国被平服。
 
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公元前106年,汉朝又分全国为13州刺史部,9郡由交趾刺史部(治所龙编县,今越南北江)统领。广西属交趾刺史部管辖下的鬱(郁)林、苍梧、合浦3郡21县。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今桂平市境内),苍梧郡治广信县(今梧州市),合浦郡治从汉建武十九年(43)从徐闻迁合浦县(今浦北县境内)。此外,汉时今广西还有小部分地域分属零陵、武陵郡。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为交州,十五年移治所于番禺(今广东广州)。辖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是南7郡56县,广西大部属交州统辖。
 
三国时期,广西大部属吴国,桂西北小部属蜀国。吴在今广西境内设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属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属蜀国的兴古、  郡。设置的县增至39个。
 
两晋时期,今广西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设置的县增至57个,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统辖。
 
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先后设置9州、48郡、127县,其中37郡、78县为新设。
 
隋统一中国后,对地方政权进行数次调整,开皇年间废郡,设州县两级地方政权;大业年间改州为郡,设郡县两级地方政权。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广西境内设有始安、永平、郁林、宁越、合浦5郡属杨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先后统辖县级政权85个,其中61个承袭南北朝。鉴于南北朝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非常混乱,“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等弊端,隋文帝先废郡创州、县二级制,隋炀帝后废州政郡、县二级制。治辖今广西境之州、郡、县或废或改,去之大半。隋末仅存始安、永平、郁林、宁越、合浦等都及其辖县。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10道,今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北部分地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元年(861)十二月,安南(今越南北部)会合南诏(今云南大理)军3万人攻占交趾(今越南北部),安南部护李鄠逃奔武州。唐懿宗令邕州兵救援,翌年夏李鄠收复安南。七月南诏军攻占邕州,攻入安南,唐将蔡袭领兵3万击退南诏军。咸通四年正月,南诏又犯安南,蔡袭兵败而死。唐军退保岭南西道。次年三月,南诏军进逼邕州,唐将康承训率兵万余救援失败,损兵8000余人。懿宗令高骈为安南都护,驻防海门(今越南海防)。咸通六年九月,高骈攻克南定(今越南河内东)、峰州(今河内西北)。次年十月,败南诏军于交趾,杀3万余人,南诏军败走。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广西属岭南西道,道节度使设于邕州(今南宁)。至此,广西作为一个独立行使地方政权的大行政区基本形成。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南宁在唐朝开始成为广西的首府。岭南西道除广西外,还包括现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岭南西道设立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广西后来行政区疆域的轮廓。此外,富川、钟山、贺州、藤县、岑溪一带属岭南东道。贞观末年,今广西境内设有34州。这些州大部分沿袭久远,直到明清时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县。唐朝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24个县,唐末减至154个。从唐朝开始,在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十国时期,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这一时期,今广西境内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袭唐代,设置的州有37个,其中34个为唐旧州;设置的县有135个,其中133个为唐旧县;此外还有羁縻州32个,羁縻县31个。
 
宋朝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统一岭南。先后将全国划分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于广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元丰元年(1078),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桂林),桂林从宋朝开始正式成为广西的首府。广南西路辖地除广西外,还包括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此外,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大观元年(1107),分广南西路另设置黔南路,辖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观三年(1109),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更名广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广南西路。南渡后更名为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广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府、41州、3监、139县、85羁縻州、80羁縻县。
元朝时期,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区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广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从湖广行中书省南部划出,设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当时广西行中书省内划为12路、1府、1司、9州分别统辖各县。12路是:南宁路(治宣化县,今南宁)、静江路(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后移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苍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东)、思明路(治思明州,今上思),浔州路(治桂平),来安路(治奉议州,今田阳)、廉州路(治合浦)、钦州路(治钦州)、镇安路(治今德保),还有平乐府(治平乐)、庆远南丹安抚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郁林州、容州、象州、宾州、横州、融州、藤州、贺州、贵州。此外,今全州、灌阳、资源仍属湖广行中书省(治今湖北武昌)统辖。元末,今广西境内设有2府、1安抚司、13路、9州、53县、60土州、8土县。
 
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乔利,今马山境,后迁治武缘,今武鸣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宁明)、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今德保);3个直隶州是: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东)、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全州原属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朝时期,推行省、府(直隶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郁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至民国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年之久。民国三十三年(1944),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
 
广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省(1949-1957)
1949年底至1957年6月,广西省县市大调整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形成。解放之初,广西省直辖桂林市和南宁、梧州、桂林、柳州、平乐、郁林、武鸣、龙州、庆远、百色等10个专区的99个旧县。
1950年1月,置梧州市于苍梧县城,由梧州专区管辖。2月,置省直辖南宁市于邕宁县治;置柳州市于柳州,由柳州专区管辖;庆远专区更名宜山专区。同年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柳州市、梧州市改为省直辖。
1951年1月25日,撤销武鸣专区,所属各县分别并入南宁、百色、龙州专区;7月9日,梧州、郁林2个专区合并为容县专区。1951年8月19日,撤销龙胜县,设立龙胜各族自治区(县级),首开当代广西县级以上民族区域自治之先例。
1951年,广东省钦廉专署及其所属合浦、钦县、灵山、防城等四县和北海市委托广西省管辖,广西省怀集县委托广东省管辖。1952年3月8日,广西省又划辖原属广东省的北海市,和原由广东省委托广西省代管的钦廉专区所属的合浦、钦县、灵山、防城等4个县划归广西省管辖,广西省怀集县亦正式划归广东省管辖。
1952年8月11日,裁撤万冈、西林、修仁、义宁等4个县,还将31个县合并为13个县,并从合浦县析置浦北县。具体是:凭祥、明江、宁明3个县合并置镇南县;雷平、万承、养利3个县合并置大新县;龙茗、镇结、向都3个县合并置镇都县;左县与崇善县合并置崇左县;上金、龙、津2个县合并置丽江县;扶南、绥渌、同正等3个县合并置扶绥县;隆山、那马两县合并置马山县;敬德、天保两县合并置德保县;凌云、乐业两县合并置凌乐县;平治、果德两县合并置平果县;思恩、宜北两县合并置环江县;贺县、信都两县合并仍称贺县;中渡、榴江、容3个县合并置鹿寨县;合浦县析出北半部另置浦北县;撤销隆林县设立隆林各族自治区(县级);同时南宁专区、钦廉专区、龙州专区分别更名宾阳专区、钦州专区和崇左专区。
1952年11月28日,撤销三江县,设立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
1952年12月9日,设置桂西僮族自治区(行政公署级,是建国初期设立的相当于省级的地方行政机关)。1953年4月23日,撤销百寿县,其行政区域并人永福县;撤销资源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全县和兴安县;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撤销兴业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贵县和郁林县;撤销天河县, 其行政区域并人罗城县;撤销武宣、象县2个县,合并置石龙县;撤销永淳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人横县、邕宁、宾阳3个县;撤销镇南、思乐两县,合并置宁明县;撤销迁江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来宾县;融县因与本省容县同音,改称融安县;丽江县因与云南省丽江县同名,改称龙津县;增置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和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均为县级);同时宾阳、崇左两专区合并置邕宁专区;撤销柳州专区,所属各县分别并入宜山、桂林专区。
1953年10月,隆林各族自治区更名为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区。
1954年,撤销邕宁专区,所属各县由桂西僮族自治区管辖。宜山专区都安县划归桂西僮族自治区直接管辖。
1954年6月15日,撤销灵川县,其行政区域并人临桂县。同时,恢复资源县建制。
1955年5月31日,析出钦州专区钦县、灵山、防城、合浦及浦北等县及北海市,复划归广东省管辖,钦州专区更名合浦专区。
1955年9月18日,龙胜各族自治区、大瑶山瑶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区和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均更名为自治县。1955年9月21日,撤销都安县,设置都安瑶族自治县,同月设立巴马瑶族自治县。
1956年3月2日,桂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专区、宜山专区分别改为百色地区、宜山地区工作委员会,作为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派出机关。原宁明县的凭祥镇改设凭祥市,由桂西僮族自治州管辖。
至此,桂西僮族自治州管辖南宁、百色、宜山3个地区及所属38个县和3个自治县。
广西省计辖5个市、70个县、7个自治县。
**1957年,广东省将防城县划分为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防城县。1958年5月,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东兴各族自治县,1958年12月,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合并,称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
***1956年,广东省将北海市降为县级市,1958年降为合浦县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县级镇,1964年恢复为县级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僮)族自治区(1957-    )
在实行全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广西僮(壮)族自治区市县行政区划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撤销广西省,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以原广西省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1957年12月20日, 撤销桂西僮族自治州和所辖百色、宜山两地区,分别设立邕宁专区、百色专区和宜山专区。凭祥市由邕宁专区管辖。

1958年3月5日,广西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7月19日,撤销平乐专区、容县专区,分别设立梧州专区、玉林专区;宜山专区更名为柳州专区。11月14日,邕宁专区更名为南宁专区。由原广西省直辖的柳州、桂林、梧州分别划归所在地的专区管辖。
1959年,南宁市交由南宁专区管辖。
1961年,桂林、柳州、梧州三市复为自治区直辖。
1962年,南宁市复为自治区直辖。
1965年5月18日,增设河池专区,将柳州专区所属的河池、宜山、罗城、南丹、天峨、环江等六个县,原属百色专区的东兰、凤山、巴马,原属南宁专区的都安划归河池专区管辖。1965年6月26日,广西僮族自治区增划辖原属广东省的合浦(合浦县和浦北县合并)县、灵山县、钦州僮族自治县和东兴各族自治县和北海市,设立钦州专区;原属南宁地区的上思县划归钦州专区管辖。并于7月27日撤销钦州僮族自治县。
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更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更名为金秀瑶族自治县。
1971年,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百色、钦州、河池等专区均改为地区。
1978年,各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地区行政公署。
1978年12月25日,东兴各族自治县更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
1981年6月7日,桂林市划辖原由桂林地区管辖的阳朔县。
1981年6月29日,以来宾县的北泗公社为行政区域设立县级合山市,由柳州地区管辖。
1983年8月30日,撤销富川、罗城两县,分别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北海市升格为地级市;将南宁地区邕宁、武鸣二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将柳州地区柳江、柳城二县划归柳州市管辖,将桂林地区临桂县划归桂林市管辖,将梧州地区苍梧县划归梧州市管辖;撤销玉林县,设立县级玉林市;撤销百色县,设立县级百色市;撤销钦州县,设立县级钦州市;撤销河池县,设立县级河池市。至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共辖5个地级市、8个地区,有6个县级市。
1985年3月,设立防城港区(地级建制)。
1986年11月1日,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1987年12月,以都安瑶族自治县部分区域为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
1988年12月20日,撤销贵县,设立县级贵港市,由玉林地区管辖。
1990年2月3日,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1993年6月28日,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设立地级防城港市,划辖原属钦州地区的上思县。
1993年9月9日,撤销宜山县,设立县级宜州市,由河池地区管辖。1994年4月18日,撤销北流县,设立县级北流市,由玉林地区管辖;5月18日,撤销桂平县,设立县级桂平市,由玉林地区管辖。
1994年6月28日,撤销钦州地区和县级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原钦州地区辖县全部由钦州市管辖。
1995年9月11日,撤销岑溪县,设立县级岑溪市,由梧州地区管辖。
1995年10月27日,设立地级贵港市和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划辖原属玉林地区的平南县,代管桂平市。
1996年4月29日,设立县级东兴市,由防城港市代管。
1997年2月27日,调整梧州市行政区域,将梧州地区的藤县、蒙山县划归梧州市管辖,将岑溪市由梧州市代管 ;撤销贺县,设立县级贺州市;撤销梧州地区,设置贺州地区,辖富川、钟山、昭平三县(自治县)和贺州市。
1997年4月22日,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原玉林地区辖县全部由玉林市管辖。玉林市新设玉州区和兴业县。

1998年8月27日,撤销桂林地区,原桂林地区辖县全部由桂林市管辖。
2002年6月2日,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百色市新设右江区。
2002年6月18日,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河池市新设金城江区;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贺州市新设八步区。
2002年9月29日,撤销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来宾市新设兴宾区;同时调整柳州市行政区域,将原柳州地区的鹿寨、融安、融水、三江等县(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02年12月23日,撤销南宁地区和崇左县,设立地级崇左市,崇左市新设江洲区。同时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将原南宁地区的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5县(自治县)划归南宁市管辖。至此,广西壮族自治区辖14个地级市。
2003年1月2日,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和苍梧县行政区划。撤销梧州市郊区,设立梧州市长洲区。至此,广西各个地级市都撤消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