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的电影:【原创】让法门寺的雕像为你讲述释迦牟尼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1:19:04
让法门寺的雕像为你讲述释迦牟尼的故事
请打开您的音响,让清新悠扬的佛音伴随您一起追寻那佛陀的足迹
',1)">

释迦牟尼
在我们所知的历史记载上,世间之有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降世以后的事情--过去也有诸佛降世,但因时间过久,事迹湮没,一切无从查考。我们只就现代历史文字的记载,来介绍释迦牟尼佛的应化事迹。释迦牟尼佛,又称释迦世尊。释迦是种族名,义译为强勇:牟尼义译为寂默,是称赞之号,称释牟迦尼者,意思为释迦族之圣者。称释迦世尊者,是为其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两千数百年前,印度社会阶级分为四种。一为婆罗门,主持宗教;二为刹帝利,系王族,掌理政治;三者吠舍为商贾,四者首陀罗为农人奴隶。释迦牟尼佛是刹帝利族,父为中印度迦毗罗国国主净饭大王,母为摩耶夫人。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世,但在其降世之前,即有种种殊胜因缘。如因果经中所载,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皈依于佛。并买得五茎莲花,以供养佛。当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看见燃灯佛走来,因地面潮湿,善慧即将自穿的鹿皮衣铺在地上,又将头上的长发加铺上去,待佛走过。于是燃灯佛更授记善慧;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诸众生。善慧便自此出家,修菩萨行。
又经过若干劫后,到迦叶佛时,善慧菩萨功行圆满,命终生兜率天。兜率天为欲界空居天的第二层,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享福报的天人所居,内院为位登补处,将欲继承佛位的菩萨所居。善慧菩萨已登补处,在此天中为诸天众演说妙法。嗣因观娑婆众生根性已熟,时机已至,便下生人间,成就佛道。
上面是因果经所载释迦牟尼佛宿世因缘的故事,下面再介绍释迦牟尼佛降世后的事迹。

太子诞生(图)
一、太子诞生
两千五百八十余年之前,在中印度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的迦毗罗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那就是国主净饭大王,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
净饭王早年与天臂城的释种善觉长者之女摩耶结婚,摩耶夫人温和贤淑,夫妇恩爱异常,但婚后多年不曾生育,使净饭王心中留下了一团阴影。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岁的时候,夜梦一人乘六牙巨象扑向怀中,自左胁进入腹内。夫人大惊而醒,乃把梦境告诉净饭王。净饭王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未久时日,夫人怀孕的喜讯就传遍了王宫。
夫人怀孕期满,按照当时头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习俗,净饭王派了一千侍从,护送夫人归宁。当途中经过迦毗罗城外的蓝毗尼园的时候,夫人一时兴起,使命侍从停车,她带著宫女入园赏玩。在园中她走到无忧树下,伸手想折树上的花蕊,忽然间惊动了胎气,太子由她右胁间降生下来。
当太子降生的时侯,天上乐声鸣扬,华蔓飘坠,宇宙光明,万物欣豫。太子落地后,不扶而行,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自己说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时地下随太子足迹所至涌出莲花,天空有二龙涌出,在虚空中口喷清泉,为太子沐浴。
这消息传报到迦毗罗城的王宫中。净饭王闻知,立刻赶到蓝毗尼园,看见太子身现黄金色,三十二相,瑞应殊异。自然欢喜万分。回宫后就召请有名的婆罗门,为太子议立名字,众婆罗门共议结果,对净饭王说;由太子降生时的种种祥瑞看来,太子应名为悉达多才好!
按悉达多,汉语是吉祥的意思。这就是悉达多(吉祥的)太子 ----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的经过。
二、出家学道
太子降生后不久,一位当时负有盛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说要为太子占相。净饭王命人抱出太子,请阿私陀仙人观看,最后阿私陀仙人叹息著说:"大王啊!照太子这种相貌看来,在人间找不出第二个来。将来长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为转轮圣王;他若出家,可成就一切智慧,利益天人。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将来必定出家学道,转大法轮。可惜我老了,恐怕将来看不到这些情形了。"说完叹息著告辞而去。
净饭王听了阿私陀仙人的话,使他又喜又忧,喜的是太子相貌殊好,可为转轮圣王, 统一天下;忧的是怕太子长大了当真要出家修道。
太子生后第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命终,净饭王命夫人的妹妹──太子的姨母摩词波阁波提扶养太子,她待太子如自己的亲子无异。
太子年龄渐长,净饭王请了名师令太子习文学和武艺。先请文事最优的毗奢密多密教太子声明(文典),工巧明(技艺),因明(伦理学),内明(宗教学)及医方明(医药学等诸种学问,又请武术最精的提婆教太子兵戍法式及各种武器。太子天资聪颖,对文学武技,皆自然通达,加以击技精擅,神力过人,可以说文武兼全,智勇悉备。
太子虽然勇武聪敏,但性情却喜沉思瞑想。有一次同父王郊游,看见田中的农人,赤体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还被鞭打的皮破血流。又见农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惨痛万分。太子看到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斗争图,心中感到无限的哀痛。就在阎浮树下,端坐沉思。净饭王找到他,问他为何加此,他说:『看见世间的众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万分难过,所以坐在这里沉思。
净饭王劝慰了半天,才带他一同回去。净饭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深怕太子厌世出家,便为他纳释种婆罗门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为他、建筑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凉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宝装饰,穷极奢华。复在园里广造池台,栽时花果。并以五百彩女,歌舞随侍。人间的娱乐,可以说应有尽有。但这些声色之娱并不能使太子感到欢乐,相反的他更为『人命苦短,忧思无量』的问题苦恼。
一天,太子禀明父王,要到城外出游。净饭王便命令官属前后导从,陪同太子出城。这时途中观者加云,都想看看太子的风采。太子乘车到了东门,于人丛中看见一个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动极其困难。车经南门,又看见一个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万状的在道旁挣扎。后来到了西门,遇到一簇人扭著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状,真是感慨万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贵贫贱,都脱不过老病死的大关,乃叹道:
『日月易过,少年不常,老至如电,身形不支,气力衰虚,坐起苦极,我虽富贾,岂能独免,念及将来,甚可畏布。
最后经过北门,看见一个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一手持钵,一手持杖,严肃安详的走过来。太子肃然起敬的赞叹说:
『善哉善哉!这才是使人向往的生活啊!

夜度凡尘(图)
此后太子就常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脱的问题沉闷苦恼。到了他十九岁的时候,他下了出家学道的决心,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里,中夜起身,到耶输陀罗的寝宫,对熟睡中的爱妃和娇儿─耶输陀罗所生的罗喉罗─看了最后一眼,断然潜出宫门,唤醒他的仆人,驾上骏马,策马出城。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他发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觉,脱度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城。』说毕他策马疾走,天亮到了拘利国外的阿孥摩河畔停了下来,命他的仆人带马还宫。他的仆人哭泣著要求太子一同回去,太子说;『你代我奏知大王,世人的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的出家,正是为求这些解脱之道!』说罢他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了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又脱了身上华美的服饰以与耶输陀罗,然后拔剑断了头发,改扮成沙门模样。仆人看见太子道心坚切,不肯回宫,无奈牵著骏马健步,怀抱著太子的服饰,大哭而返。

六年苦行(图)
三、六年苦行
太子看他的仆人走远,便步入河畔的苦行林中,往访在林中修习苦行的跋伽仙人。跋伽仙人接见了他,他看见和跋伽仙人在一处修苦行的外道,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著树皮 ;或躺在泥土里,或卧在荆棘上,他就问道:
『你们修习这些苦行,倒底能获得什么果报呢?』
跋陀仙人答他说;欲求升天。
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但福报总有受完的一天,福报享尽,仍要堕落的呀?』 他和众仙人反覆问答了很久,发觉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于是他停了一宿之后,即便辞去。
这时净饭王已知道太子出家的事情,他不胜悲哀,便派了王师大臣二人,带著侍从,去追劝太子返国。他们追到了太子,但太子立志修行,不为所动,王师大臣无奈,乃留下了□陈如等五个人侍从太子,他二人带著其余的人回报净饭王。
太子带著五个从者,渡过恒河,途经王舍城。城主频婆娑罗王闻知,便把太子迎往宫中。他觉得太子绝世英材而遁世出家,感到深为惋惜,力劝太子还俗,并愿以王位相让。
太子婉和的谢绝了他的好意,频婆婆罗王,深为感动,便向太子说;『你如得道,愿先来度我。』太子便告辞而去。
他们一行六人,往尼连禅河附近,沿途访问了事火外道的优楼频罗迦叶等许多人,见他们修习的仍不过是生灭法,即使告别而去。再继绩前进,赴弥楼山麓,访问当时的大学者阿罗逻迦兰,郁陀罗,摩子等修习禅定,但后来觉悟到,修禅定纵修到非想非非想境界,仍在三界以内,终不能脱过生灭无常的法则,因此又告别他往。


出游感苦(图)
太子像这样参访了数年,毫无成就。乃想到真正悟道,还是在自己精进。于是就到尼连禅河西岸,优楼频罗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惟。他每天或仅食一米,或仅食一麻,废寝忘食苦修了六年之久,最后身形消瘦的不像样子,但对解脱之道仍无所得,他自想:『这样饥饿苦修与外道有何分别?还是应该接受饮食。别求修持的方法吧!』于是便到尼连禅河洗净了身躯,并接受了林中牧女供养的乳糜。这时随太子苦修的五个从者,看到这种情形,以为太子已退堕了修道的初心。便心生诽谤,一同离开太子,自行到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修苦行去了。

菩提悟道(图)
太子见五从者离去,他便独自到尼连禅河外十里之遥的一棵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上敷上了吉祥草,结跏趺坐,并发誓说:『不成正觉,誓不起座。』于是就以金刚不坏的勇气追求大道。如此经过了四十八天,于十二月七日夜里,诸恶魔─也就是内心妄念的化身横来侵扰,太子现大威力,降伏魔军,然后即便入定,思维真谛,得大解脱。于初夜时,观见三世实相,洞见三世因果,获得无漏的正智。于第四十九日 (十二月八日)的早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这时太子已三十岁。
据经上记载,太子悟道的时候,大地震动,诸天云集,天华飘坠,天乐鸣空,赞颂释迦牟尼成就佛道。

初转法轮(图)
四、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又在树下静坐了七天,观察思惟,探索弘传教理度化众生的方法。之后就由菩提树下动身,打算到鹿野苑先去度化离去的侍者憍陈如等五人。释迦牟尼佛在途中接受了谛婆娑和跋利迦等诸商人的供养,并接受诸人所请,为其授皈依。这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开始,这些商人也就成了佛门最早的在家信众─优婆塞。
释迦牟尼佛到鹿野苑的时候,先前侍从太子的憍陈如、摩词那摩、跋波、阿舍婆阖、跋陀罗阖五个人,以为释迦牟尼佛是退转净行的沙门,初相约释迦牟尼佛到时不起立问讯。及至释迦牟尼佛到时,五人都不觉起立敬礼,或为敷坐,或执衣钵。释迦牟尼佛就问过:『你们已共约见我时不起立,现在又为何供我使役呢?』
五人深感惭愧,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修道有进步吧?』
释迦牟尼佛告诉五人说:『你们怎能对无上之尊而称姓呢?虽然我心如空,无所分别,但你们这等□慢,将招不善之报啊!』接著又告诉他们说:『你们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我已舍弃苦乐,行于中道,内心寂定,远离生老病死苦患,得成了正觉。』
五人闻知,欢喜诵跃。释迦牟尼佛知道五个人皆已悔过,就初转三去轮,为他们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修行法门,令五人离垢证果,为佛DI子。后人称此五人为五比丘,这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
到这个时候,世间三宝,悉已具足。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即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普度众生(图)
【此雕像采用如意(佛教法器—普度众生,满足众愿)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芸芸众生在这里感悟佛法,祈愿“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五、弘法度众
释迦牟尼佛度化五比丘后,就暂时安居在鹿野苑中。不久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和他的亲友五十人都来向世尊皈依。释迦牟尼佛又遣弟赴四方弘化,他自己并亲到摩迦陀苦行林中,度化事火外道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伽耶迦叶三弟兄。他们三弟兄尚有弟千人,同时皈依释迦牟尼佛,于是释迦牟尼佛的声教四被,远近尊扬。
世尊释迦牟尼佛想到未成道时,频婆娑罗王有:『若成道时,愿先见度。』的约言,于是带领千余弟,走向王舍城。频婆娑罗王闻说世尊释迦牟尼佛来到,欣喜万分,亲自迎接世尊释迦牟尼佛到迦兰陀竹园中,听受经法,受持五戒。他并在竹园中建造寺宇供释迦牟尼佛居住。这就是僧伽最初有寺宇之始的竹林精舍。
这时婆罗门中有舍利弗及大目犍连二人,都聪明智慧,名望素著,各有一百弟修习道行,一天,舍利弗途中遇到释迦牟尼佛子马胜此丘,见他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中颇为敬羡,便问马胜此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么教法呢?」
马胜此丘说:「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此。我年纪幼稚,受学日浅, 向领会不了我师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要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点概要。」
马胜遂说局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回去告知目健连,带著弟一同皈依世尊。
这二人皈依后,释迦牟尼佛因他二人学识优越,对他二人特别重视,这就引起旧日子中有以为不平的,世尊因说四句偈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自此,僧团中渐渐有了戒律的制定。戒、梵文叫波罗提木叉。
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受世尊教化,与太子柢陀共建只洹精舍─这就是有名的只树给孤独园。此后释迦牟尼佛就常往返于竹林精舍与只洹精舍之间,以这两个地方作为说法的重要地点。
这时净饭王听说太子成道,并在邻国王舍城说法。就遣使者请释迦牟尼佛返国一行,世尊释迦牟尼佛就回到迦毗罗城为亲族说法。阿难陀,阿加律诸王子都随释迦牟尼佛出了家。后来释迦牟尼佛之子罗喉罗也剃度出家,释迦牟尼佛因他年岁过小,就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这是僧团中有沙弥的开始。

双林灭度(图)
释迦牟尼佛如是前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人无算,到了世寿八十岁的时候,这时三藏教典已经尽备,四众子普沐教泽,度生之事渐毕,就在拘尺那伽罗城外希连若跋提河畔示疾,择在婆罗双树间,命阿难敷设床座,示以即将涅盘。

佛祖十大弟子之阿难陀尊者(图)
这时诸大弟都伤感无已,就推阿难向世尊释迦牟尼佛请示四事:『一、佛灭后依谁为师?二、依何安居?三、如何调伏恶性比丘?四、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世尊指示说:『第一依戒为师;第二依四念住处为安住;第三恶性比丘默摈;第四在经典前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令人证信。』这时有外道婆罗门须跋陀罗赶来求度,成为释迦牟尼佛最后的度化
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释迦牟尼佛右胁而卧,寂然入寂。后来诸弟子将释迦牟尼佛圣体于拘尺那揭罗城的天冠寺中荼,所遗舍利由摩揭陀等八国分别供养。这时是西历纪元前五四四年,当周景王元年的时候。
所以,从古至今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佛家弟子便会恭逢释迦牟尼佛涅槃日,追寻佛陀的足迹,以此学习佛陀的智慧,感恩佛陀的教诲。
说到涅槃,“涅槃”本是梵文,后来就多用作佛教用语,寓意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一种成佛的境界。
也就是说,已经具足一切功德,断尽了一切烦恼,身心达到了清净和平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烦恼和业障永远“不生”,而智慧与功德圆满不灭。达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才是人生离苦得乐的目标。
但在佛陀涅槃之前,人们对“涅槃”这个词义的理解并不是那么准确。所以当佛陀宣布他将要涅槃时,他的众弟子都很难过。佛陀安慰他们说:“你们不用悲伤,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只要你们能依照着去实行 ,就是我法身永远在人间了!”
佛陀涅槃前教导我们:应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盘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