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马与小火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43:0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

        1937年7月7日,由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由此爆发。8月1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全国抗战最高统帅部。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第1至第6部,分别主管军令、军政、经济、政略、宣传、组训等事宜。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国民党投入了70万人的兵力,与日军展开了长达8个月之久的大会战。同年11月上旬,淞沪抗战失败和上海沦陷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准备长期抗战和适应作战需要,决定放弃以武汉为军政指挥中心,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此后至1938年1月,国民政府宣布《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并对最高统帅部进行了改组,将军事委员会下辖第1至6部取消,改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部。此后,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这一编制体制,直到抗战胜利没有大的变化。

         抗战初期,全国军队经过统一整编后,总计有49个军、182个师又80个旅。在国民政府对作战部队的指挥机构中,从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起到师一级的作战单位,中间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共6级指挥机构。由于组织指挥机构庞大且复杂,给作战指挥带来许多不便。此后,经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第1阶段抗战后,国民党军队对作战指挥机构和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在1938年11月初的长沙会议和1938年11月下旬的南岳会议上,国民政府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局部的调整,改组了最高统帅部,重新划分战区,并颁发了国军新的战斗和编制序列。1938年底,根据南岳会议的决定和新颁布的国军的战斗和编制序列,国民党军队开始整理、补充、训练全国军队。1939年后,国民党军经过了随(阳)枣(宜)会战、第1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宜(昌)会战后,再次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和编制上的调整。1941年冬,国民政府制定了陆军挑战大纲实施办法,并决定从1942年起开始具体实施。此次编制调整后,国民党军队调整为92个军245个师。同年冬,最高统帅部在西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废除兵团、军团两级,并改军为战略单位,在师的编制下面废除旅的设置,直辖团。以军为战略单位,军下辖3个师;1个师作为作战部队;1个师为预备队;1个师为后方训练部队。

         从1941年9月至1945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经过第2次长沙会战、第3次长沙会战、滇缅路作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沙)衡(阳)会战,桂(林)柳(州)会战、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等。在上述这些会战中,根据对日作战的实际需要,部队先后经过多次局部的编制调整,下辖部队最多时期先后扩编为124个军、154个师、81个独立旅,112个独立团,总兵力约400万以上。

         在8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为加强军事指挥,在国防军事委员会下,先后划分了14个战区,指挥所属区域部队进行作战。其下辖区域和部队编制情况主要有:

         第1战区     1937年8月成立。先后有蒋介石(兼)、程潜卫立煌蒋鼎文陈诚胡宗南担任司令长官。1937年10月,战区长官部由保定改设郑州。后因郑州失守,长官部移往汉中。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2、第20、第24集团军等。其作战区域先为河北、山东两省和平汉线北段。1944年5月,陕西省并入第1战区(1946年5月,该战区改组为西安绥靖公署)。

        第2战区       1937年8月成立。阎锡山任司令长官。该战区组建初期,长官部设在山西太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6、第7、第8(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组成的,后称为第18集团军)、第14集团军和骑兵第1、骑兵第2、骑兵第13、骑兵第19军等部队。其作战区域开始为山西、察哈尔、绥远三省。1939年,绥远划归第8战区(1945年8月,该战区改组为太原绥靖公署)。

       第3战区       1937年8月成立。冯玉祥、蒋介石(兼)、顾祝同先后任司令长官。1937年12月,长官部由皖南屯溪移往江西上饶。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8、第9、第10、第15、第19、第21集团军和江防军等。其作战区域开始为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后由增加了福建省((1945年12月,该战区改组为徐州绥靖公署)。

       第4战区        何应钦兼任司令长官,实际上为张发奎代为主持。1940年8月,长官部移设广西柳州。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4、第12集团军等。其作战区域开始为两广地区为作战范围,后期以广州和广东南部钦廉一带为重点。1944年12月,原战区长官张发奎改任第2方面军司令官,率部向桂粤实施反攻后,该战区撤消。

       第5战区        蒋介石(兼)、李宗仁刘峙先后担任任司令长官。长官部设在徐州。徐州失守后,长官部移至鄂北老河口。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3、第5、第11集团军和第51、第57、第89军等。作战区域开始以津浦线为主,逐渐延至豫南、皖北、鄂北地区(1946年1月,该战区改组为郑州绥靖公署)。

       第6战区       冯玉祥任司令长官,作战区域以津浦线黄河以北段、山东北部、河北等地为主。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1集团军和第12军、第67军、骑兵第3军等。该战区在937年9月至11月,仅存两个月就被撤消,所属部队划归第5战区指挥。1939年10月,军事委员会为防止日军进攻湘西,决定再设第6战区,陈诚商震孙蔚如先后任司令长官。长官部设在湖北恩施,下辖部队主要有:第10、第26、第29、第33集团军和长江上游江防军(1945年12月,该战区并入武汉行营)。

       第7战区       1937年10月成立。刘任司令长官。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23集团军。后原隶属第3战区的第8、第15集团军改隶该战区,其作战区域为长江下游。1938年1月20日,司令官刘湘在汉口病故后,顾祝同兼任。不久,该战区被撤消。1940年8月,该战区在曲江重新组建,余汉谋任司令长官。下辖部队主要有:第63、第65军等(1945年8月,该战区改组为衢州绥靖公署)。

       第8战区       1937年11月成立。蒋介石(兼)、朱绍良先后任司令长官。长官部设在兰州。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1集团军。作战区域开始为甘肃、青海、宁夏后将第2战区隶属的绥远、第10战区隶属的陕西也划入该战区(1945年8月,该战区并入西北行营)。

       第9战区       1938年6月成立。陈诚薛岳(代理)先后任司令长官。该战区组建初期,长官部设在南昌,后移往湖南椰州。下辖部队主要有:第1、第2、第30兵团和武汉卫戍军等。作战区域为湖北南部及湖南全省南浔铁路等地区(1945年8月,薛岳转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该战区长官部撤消)。

       第10战区     1939年2月成立。蒋鼎文任司令长官。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34集团军和第16军等。作战区域以陕西省为主。1940年5月,该战区撤消,其辖区的黄河以西、秦岭以北归第8战区。1945年1月,该战区在安徽立煌重新设立,李品仙任司令长官。下辖部队主要有:第15、第19、第21集团军;暂编第9军、山东挺进军等。作战区域为平汉线以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包括山东全省及苏北等地(1945年8月,该战区长官部并入第8绥靖区)。

       第11战区     1945年6月成立。孙连仲任司令长官。长官部设在北平。辖区为河北省(1947年2月,孙连仲调任保定绥靖公署主任,该战区长官部撤消)。

       第12战区     1945年6月成立。傅作义任司令长官。辖区为绥远、察哈尔两省(1945年8月,傅作义改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该战区长官部撤消)。

       冀察战区     1939年8月成立。鹿钟麟卫立煌(兼)、蒋鼎文(兼)、高树勋先后担任任司令长官。长官部设在河南镇平。1944年,冀察战区下设冀、鲁、豫总司令部(1945年6月26日,冀察战区被撤消)。

       鲁苏战区     1939年8月成立。于学忠任司令长官。该战区组建初期,下辖部队主要有:第24集团军;第51、第57、第69、第89、第97军和暂编第5军等(1945年1月,该战区并入新组建的第10战区)。

        除上述14个战区外,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1942年后,还组织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罗卓英陈诚卫立煌先后任远征军司令长官,长官部设在云南楚雄;1944年1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昆明成立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兼任总司令,负责西南各战区各部队统一作战,以保卫云贵川大后方,并准备对日大反攻作战,其下辖兵力被编组为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分别由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担任方面军司令长官。

        另外,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指挥作战方便,还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战略要点设立行营或行辕,先后成立了保定、广州、西安、重庆、成都、西昌、桂林(又称西南行营)、天水(又称西北行营)、西安、昆明、汉中、赣州行营等,指挥有关战区的作战行动。如:桂林行营在1938年12月设立时,以白崇禧为主任,曾指挥过第3、第4、第9战区等;天水行营在1929年春成立时,以程潜为主任,曾指挥过第1、第8、第10战区和晋察战区、鲁苏战区等;汉中行营在1945年2月成立时,以李宗仁任主任,曾指挥过第1、第5、第10战区等;赣州行营在1945年1月成立时,以顾祝同为主任,统一负责东南各省军政指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