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斗魂:腰围粗要提防心血管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9:07
以“创新·转化·促健康”为主题的中国心脏大会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2010,8月13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宣布,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去年批复,卫生部直属的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
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后20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生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血压、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的增长趋势导致心血管的发生数将额外增长23%。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结果为:在今后至2030年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130万,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加770万人。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纠正日益增加的危险因素,今后愈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流行,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必将影响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2岁幼儿患上冠心病
冠心病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只有老年人才会患的常见病,但临床上,婴幼儿患冠心病已不再稀奇、罕见。
2岁幼儿兰兰高烧5天不退,眼睛红肿得像小兔子,结果到医院一查,竟然患上了冠心病。
“临床上,这种患儿已不再稀奇了,如果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冠心病或将在儿童中成为常见病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组长杜军保介绍道,在临床上,最小冠心病患儿仅4个月。
“半个世纪前,冠心病一直认为是老年人的疾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发病年龄有所提前,儿童患病也不再是个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教授、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吴永键介绍说,近几年来,冠心病患儿逐年增加,除了部分属于先天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外,导致该疾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原因则是后天因素,即幼儿普遍营养过剩和缺乏运动,高脂血症是该疾病的主要诱因。
血管疾病几大危险人群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社会的第一杀手,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该疾病。也就是“嘀嗒”、“嘀嗒”两声,每两秒钟,全世界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早在2005年的调查中,心血管疾病就已经是中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每年有300万人死于该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43.8%,几乎相当于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两倍。
通过近50年来的大宗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上万、甚至数十万病例的研究并结合实验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学说已经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糖尿病、向心性肥胖、高龄、缺乏运动以及代谢综合征,都是现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有危险因子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几率比没有危险因子的人群要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吴永键教授强调,其中,代谢综合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名称。所谓代谢综合征是指在一个病人身上集中了多种代谢紊乱的表现。其特点主要是向心性肥胖,腰围增加肚子大,加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现象。多种危险因子集中在一起会产生协同现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或具有单一危险因子的人高出很多倍。
另外,专家指出,肥胖者、吸烟者、嗜酒者、精神紧张以及高血压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
年轻人心梗更危险
同样是心肌梗死,为什么青壮年反而比老年人更“脆弱”呢?
“心肌梗死,大家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其实也会‘光顾’年轻人!在我国,中青年出现心肌梗死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病情更为严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猝死。”吴永键教授透露,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多无先兆不适、早期猝死率较高。
据吴永键教授介绍,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极易造成心肌组织急性缺血性坏死,并发心肌组织电生理紊乱,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这是为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首先,多为首次发病:与老年人或长期心肌缺血患者不同,绝大多数中青年心肌梗死为首次发病。
其次,缺乏“缺血预处理”:发病前,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的基础病变通常较为轻微,没有显著斑块和固定狭窄,因此心脏未能建立血管侧支循环及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所谓“缺血预处理”即反复多次的短暂心肌缺血对其后较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再有,忽视早期症状:由于以往身体健康,年轻人即便出现早期不适表现也易被忽视,延迟就医,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对于年轻一族“心梗”的高危人群,吴永键教授认为,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青年心肌梗死多发生于男性,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而对于那些长期吸烟,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年轻男性来说,尤其应注意防范心肌梗死的“突袭”。
因此,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中青年心肌梗死是可以避免的: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熬夜工作,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态平和;
避免随性无度的体力劳动,每周五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有利于保持体重、增强心肺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膳食方面应以富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为主,做到按时进餐、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适时补充水分,可以避免血液黏度增加及血栓形成;
不吸烟,少喝酒,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烟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可使血管痉挛、而一氧化碳也会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大量饮酒则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此外,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则有助于早期干预心肌梗死的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防范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发生。
女性30后需经7道坎
吴永键教授介绍说,由于女性需要经历月经、孕期、哺乳等特殊的生理时期,这些生理时期稍有异常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女性健康。
女性心脏的考验将在30岁之后拉开帷幕,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脏,女性必须要越过7道生理坎。因此,美国心脏协会建议,20岁以后,女性应该每5年查一次胆固醇。过了30岁,女性除了继续定期复查胆固醇以外,应每两年查一次血压、脉搏、腰围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此外,还要提防3大心脏健康隐患。
月经不调: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中青年女性长期月经不规律,心脏病风险会增加50%。
孕期高血糖:孕期血糖高的女性在未来12年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19%。
乳房钙化:许多女性存在乳房钙化,华盛顿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这些钙化源自乳房动脉少量的钙沉积,此时女性朋友与其担心癌症,倒不如关心一下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卵巢摘除:卵巢会分泌保护心脏的雌激素。一项涉及3万名女性的研究发现,女性两侧卵巢摘除后,心脏病的风险将比常人高出98%。
孤独:一项长达19年的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女性心脏病风险升高76%。
糖尿病前期:为了心血管的健康,如果发现血糖已经处于100—125毫克/分升之间,最好少吃加工食品、甜食,并开始控制血糖。
缺乏维生素D:人体血液中的维生素D含量至少要达到30毫微克/毫升。
秋季运动需防心脏“伤”
“秋冬季是心脏病的高发季节。”吴永键教授透露,资料表明,冬季心脏病的发作几率比夏季要高50%。在这个时期进行突然大量的运动,就会造成心脏的额外压力,供血能力下降,造成机体的缺氧,增加发病的几率。建议在运动前要进行低强度的有氧练习,逐渐过渡到力量训练,在剧烈运动后要进行慢走等运动,恢复血压的稳定。
在秋冬季运动时,由于天气寒冷,人体肌肉收缩拉伸性能较差。如果在身体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然进行超负荷的刺激,就特别容易造成肌肉和韧带的拉伤和撕裂。在发生肌肉拉伤后,会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痉挛、功能障碍等现象,严重的伤者还会产生皮下出血等症状。所以,热身练习要比平常进行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延长到15—20分钟。
专家提醒说,秋冬季无论是在健身房还是去户外锻炼,都要注意感冒的问题。在这个季节由于温差变化较大,所以更加容易出汗。在锻炼的时候,如果要减少衣物的话,不要一次脱得太多。应该等到身体充分发热后才能逐渐减少衣服。另外,在出汗后应注意保暖,不要长时间穿着湿衣服等。
远离心血管病的四大基石
199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举行的国际心脏健康大会上提出了“维多利亚宣言”,其四大健康基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促进心脏健康的范本。
有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首先,要根据个人活动情况,控制总热量的摄取,保持消耗量和摄取量的平衡,防止热量物质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肥胖。
一个无烟的生活方式:不光自己不抽烟,还要不到有烟的环境中去,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接触到烟。
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运动以适合自己的承受能力为限,不要强求但贵在坚持。
一个心理和社会上积极支持的环境:如果不能给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就一定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心态。
预防心血管病从儿童开始
那么关于心血管病的预防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呢?
吴永键教授再三强调,应当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让孩子就有这样的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最好的预防心血管病的方法。从小学开始就逐步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孩子们有关的健康常识,培育他们的健康素养。
“膳食合理与否及运动因素,是衡量幼儿冠心病的两大重要指标。因此,预防心血管病必须从儿童开始。”吴永键教授呼吁,首先,要注意成分组成,不要让幼儿过多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等动物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其次,要注意荤素搭配。蔬果类除了可以提供抗氧化物质,其所含的高纤维物质,可以减缓胆固醇、脂肪的吸收。尤其需要提醒的是,现在的幼儿严重缺乏运动,应该增加幼儿的运动量,培养自觉运动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幼儿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