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电影中文版:寻找万木草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5:49

寻找万木草堂

张瑞田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18日   08 版)

  阴雨连绵,广州的冬天显得意外冷寂。去南海,在丝丝冷意中谒拜了康有为故居。围着一座老房子转来转去,如同回到熟知的故园,面对陈年旧物,少不了生命中的一份紧张和激动。簕杜鹃的花瓣在老房子的院子里恣意伸张,粉红、殷红的花影自由流动,就为眼前添了些温暖的色彩。

  对康有为,我怀着永久的好感。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人物,深陷政治与艺术的双重漩涡中,康有为应该是第一人。他试图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行进的政治活动,他在学术、文学、书法领域的独到建树,他不顾老迈之躯远赴北极、南美的英雄壮举,使中国的几代读书人拍案击节,为之动容。张元济诗云:“南洲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对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也不陌生,可是,这座书院在广州的具体位置却说不清楚。一般情况下,出租车司机是一座城市的活地图。遗憾的是,换了三辆出租车,也没有找到万木草堂。最后搭乘的出租车把我丢在文德路,就绝尘而去了。我只好一边问路,一边前行。我专找老先生问,他们的回答是,万木草堂大概在中山路。中山路?漫长而曲折的中山路,康有为和万木草堂何在呢?没有办法,我们就在中山路上寻找吧。直觉告诉我们,万木草堂就在附近。一路上,我想戊戌变法,想到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的政治意义,又想起起始于广东的改革开放。

  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丁字路口,左行是中山四路,我左右看看,想了想,就向中山四路走去。这里是老城区,大树奇多,高而阔的树冠密匝匝的。今天天气好,暗绿的树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大树的后面,多是两三层的小楼,斑驳的墙壁,涂成了浅紫色,平添了几分沧桑。一些古旧的建筑正被拆除,工地显得零乱。我们在一片废墟的后面看见一排老房子,一间房门挂着派出所的牌子,索性走了过去,想必警察会为我们指出去万木草堂的路径。已是午休时间,来到派出所,见到一个值班的女同志。提及万木草堂,她也是一脸的茫然。我们只好扫兴出门,为广州人对万木草堂的遗忘感喟良久。顺着这排老房子前行,即将走到另外一条路时,我下意识地向右手边的小胡同看去,突然看到胡同深处的一栋房子和刻在房檐上端的“邱氏书室”四个颜体楷书大字。我的心一震,默念道:这不就是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吗?

  1888年,第一次以布衣之身上书参政无果而终之后的康有为,显得十分孤独。一方面,他的名声大噪,成为广东学界的传奇人物;一方面,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心气晦暗。落脚广州后,康有为打算守静读书,把笔习字,深入思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这期间,他认识了有志青年陈千秋、梁启超、徐勤等人。在他们的恳请之下,康有为租下了位于广州长兴里的邱氏书室,创办了长兴学舍,又称万木草堂。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其体制由康有为自创。他任学堂的总教授、总监督,同时在学生中选出三到六人为学长,协助康有为管理学校。在万木草堂求学的人每学年需交10两银子,名曰“修金”。康有为规定,对前来求学的年轻人不要求学历,不重视门第、年龄,只要有新思想、新观念,就有资格到万木草堂就读。对家境贫寒之士实行免费入学。1891年,康有为撰写了校规“长兴学记”,倡导万木草堂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心学、西学为用。在讲义理之学的同时,又讲西方哲学;在讲考据经史、文字之学时,又讲外国历史、地理、数学、语言等。康有为十分重视体育,他要求万木草堂将体育与习礼结合起来,定时举行兵操和射击练习。万木草堂的教学方式可谓中西合璧。对康有为教育家的风范,梁启超说:“先生不徒有教育家之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其品行方峻,其威仪严整。其授业也,循循善诱,至诚恳恳,殆孔子所谓诲人不倦者焉;其讲演也,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之悚息感动,终身不能忘;又常反复说明,使听者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心悦而诚服。”康有为的风采,其实就是万木草堂的风采。

  我疾步来到“邱氏书室”前,看见固定在门边一个一尺见方的牌子,上书“万木草堂”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这是一排坐北朝南的青砖瓦房,房脊陡峭。房门已上锁,从门缝里窥视,只能看见一个空旷的房间,里面一片狼藉。显然,这里不是一个陈列馆,也没有修整,仅仅是一处布满灰尘的陈迹。只是这个陈迹与康有为、梁启超有关,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有关。

  沿着万木草堂走了一圈,始知旧年的邱氏书室一直沉在时间的长河里,还曾有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此刻,它四周的老房子开始拆迁,破碎的瓦砾在阳光下轻轻跳跃。万木草堂黑色的身躯沉睡着,一副疲惫的样子。里面空空如也,想仔细瞻仰一下的愿望无疑落空了。打算进一步详察康有为和万木草堂的昨天,看来只能依靠印刷物的记载。只是印刷物总不免单薄。

  离开万木草堂,有一点郁闷。在离万木草堂不远的地方喝了一杯咖啡,还心事重重地眺望着它。于今天的中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康、梁,以及眼前这座不算古老的建筑。我清楚,拥有现代化梦想的中国,还有一段坎坷的道路要走。为了少走弯路,回首历史,应该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