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d15安装:江苏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工作简报(2010年第20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21:20
发布日期: 2010-07-27
【编者按:近年来,海安县从建设法治海安、和谐海安的高度,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研究部署,统一协调推进,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既有力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又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既构建了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又形成了尊重职工、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催生了企业与职工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生动局面,使广大劳动者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成果。7月16日,海安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了“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究对策,形成共识,把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海安的做法再次表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党委的正确领导、政府的有力推动、社会的积极支持、企业和职工的自觉参与。海安的经验值得学习,海安的做法值得推广。】
海安县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巡礼
【工作显成效】
——创建工作成效斐然。从2006年起,海安县全面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已有687家企业、11.6万名职工参与创建活动,规模企业活动开展面达98%。全县296家企业分获各级“和谐企业”称号,其中县级和谐企业222家、市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69家、省级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4家、国家级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家,海安经济开发区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区称号(全省仅有2家开发区获此殊荣)。全县共评定“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28家、“劳动保障诚信合格企业”112家。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县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9.8%以上,其中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5%。全县761家企业与职工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1018家企业签订了区域性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集体协商协议,集体合同及工资专项协议审查率达100%,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100%。应对金融危机,开展“共同约定活动”,25人以上企业参与率达99.2%,80%以上企业承诺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职工工资年增长5%—10%。截至2009年,3.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18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95%以上。
——职工权益有效维护。2009年,全县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超过6.53%,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下降13%,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和18.2%。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全县共有1460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工资集体合同建制面占已建会企业的98%;1900多家非公企业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占全县非公企业的98%。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全面推进,劳资纠纷三级调解网络已经建成。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了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争议调解员。
——社会保险覆盖城乡。截至目前,全县企业职工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84991人、183308人、84215人、120715人、84871人;其中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为98.4%、98.3%、96.8%,均达到或超过小康指标目标值。全县共有21536名农民工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备付能力达16个月,连续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638元。在南通市率先推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已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600多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200万元。
【创新出亮点】
——整合资源形成维权工作合力。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乡镇劳动关系协调组织,这一做法被确定为全省工会四大特色之一,并在全国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会议上介绍。整合资源,建立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全县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大病救助、就学资助、就业援助、法律服务等一站式服务。2009年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县、镇、村劳资纠纷三级调解网络,将劳动争议处理融入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目前县一级有调解中心、镇一级有调解工作站、村一级有劳资纠纷调解员,同时在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从而将调解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使一般的劳动争议及时有效地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年多来,三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劳资纠纷498件,涉及劳动者645人,涉及经济标的1400多万元,调解结案数占劳动争议案件总数的78%。
——开通职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今年上半年,县劳动保障、工会、司法等部门联合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将法律援助拓展到与民生最为密切的职工劳动权益领域,开辟了职工维权的“绿色通道”。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由职工维权法律援助律师团具体负责,有2—4名律师常驻办公。律师团成员通过法律宣传咨询、调解、代写法律文书、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等手段,为职工提供高效便捷、免费优质的全程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一个月来,共接待咨询91人次,代理仲裁案件34件,办结案件6件。
——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2006年在南通市率先成立了劳动争议仲裁院,迈出了实体化建设的第一步。近年来,从扩大办案场所、优化仲裁队伍、提升办案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实体化建设。仲裁庭面积150平方米,共有48个旁听席位,配备了先进的监控、质控系统等办案设备,实现了仲裁庭审的全程监控。同时,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仲裁办案软件,实行立案、结案处理和统计查询等网络化运转,实现了案件处理全程信息化监控。2009年,海安县劳动保障部门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仲裁办事机构实体化建设先进单位”。
——劳动争议仲裁实现庭审阳光操作。一是开展巡回仲裁庭活动。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劳动争议案件,到工业集中区开展巡回仲裁庭活动,这种“下基层”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办案的透明度,也起到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放大了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二是建立庭审特邀旁听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和工会主席组建特邀评审团,旁听庭审过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办案效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切实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益。2000年在南通市率先推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解决了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2003年,在全省率先将医疗费托管的破产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为2万多名破产企业退休人员解决了“病有所医”的难题。2003年,率先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县所有乡镇企业,使本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2006年,针对当时社会保险异地转移难的实际,探索推行外来农民工综合保险,走出了一条解决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难题的新路子,让数千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企业安全生产经验全国推广。连续6年深入开展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培训,培训职工12万多名,基本杜绝了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一般性事故,形成了“海安经验”,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三次批示,在全国推广。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技术改造,配足配齐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全面推行“1+3”安全监控体系,有效遏制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了职工的生命和健康。
【推进有实招】
——合力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县委、县政府将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作为和谐创建的八大工程之一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研究部署、统一协调推进。县劳动关系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企业中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创建活动考核意见,落实了劳动保障、发改委、工商、工会、工商联等部门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创建的重点内容是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落实维权机制、切实保障职工权益,以及“共同约定行动”履行情况等方面,并提出具体指标和落实措施。同时,县创建和谐企业领导组每年对上一年度获得各级和谐企业称号的企业进行“年检”,围绕“企业效益实现率、职工权益保障率、企业对职工满意率、职工对企业信任率”等方面进行测评。海安的创建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到海安视察创建工作。
——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县劳动保障部门在海安电视台开设了每周1期的“劳动保障专栏”,在《南通广播电视报》、《海安时报》均开设了每周半版的“劳动保障园地”,同时每天在海安电台以插播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咨询台,开展咨询、宣传活动,从而在劳动关系建立之初,就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植入了法律的基因。通过这一平台,每年发放法律法规汇编2万多册,宣传资料5万多份,接待咨询1万多人次。今年6月,海安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开通劳动保障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为全县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办事程序咨询和有关信息查询服务。开通一个月以来,已实施人工咨询服务510次,自动查询服务1075次。
——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县委每年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将企业是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列入对各镇、系统党建目标考核,作为县级先进单位评比的重要条件。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延伸到各镇和相关部门。五年来,县政府每年召开推进大会,各镇、系统主要负责人与县政府签订责任状。同时,县人大、政协每年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专题调研、督查。将每年出台最低工资标准的第二个月作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月,县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制作了三种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文本供企业参考,并加强指导、跟踪监督,直至规范到位。
——深入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劳动仲裁部门、监察部门与全县100家企业保持定点联系与沟通,定期开展用工指导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企业依法用工、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时,大力推行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建议书制度,针对企业用工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及时向相关企业发放建议书,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通过跟踪回访,督促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减少和避免违法成本,从而达到“处理一起案件、规范一家企业”的目的,放大案件处理效果。
——不断拓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早在1999年,海安县结合100人以上规模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建筑等行业人员分散的实际,大胆探索对100人以上企业单独签订集体合同、乡镇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行业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进行分类指导,从源头规范集体合同工作的整体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规模企业、区域、行业每年向职代会报告年度集体合同履约情况。县政府将集体合同执行情况列入对各镇(系统)党委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县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定期对集体合同履约情况进行抽查,各镇劳调组织对本区域所有企业执行区域集体合同的情况组织检查,建筑工会每年组织职工代表到项目现场进行督查,从而形成了“党政重视、工会运作、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格局。
——切实履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职责。将指导服务贯穿于监察执法全过程,积极开展案例分析、业务培训和法律咨询等指导服务活动。充分运用日常巡查、书面审查、用工信息采集等多种方式,普遍开展走访活动,主动提供服务。认真组织开展“依法用工服务促进年”活动,积极推行柔性执法、阳光监察,今年上半年,共受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180件,其中协调处理的达96%,立案查处4件、责令整改4件、实施行政处罚4件,督促补签劳动合同2800份,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500多万元,退回押金12000元,补发拖欠的职工工资365万元。
——全面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充分利用镇、村两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加载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全县共建立一级网格22个、二级网格233个,划定了网格区域编码,绘制了网格示意图。一级网格共配备38名兼职监察员,二级网格配备272名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全县一、二级网格的网络全部贯通,实现了联网和数据实时传输。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全部通过网络运行,信息数据库已基本建立,所有监察业务全部实行网上运行。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一、二级网格功能,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24场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用工指导服务涉及企业200多家。利用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及时发现、排查和协调处理劳资纠纷隐患30多起,督促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违规行为42件。去年8月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督查组对海安县“两网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验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坚持“以调为主、当裁则裁”的方针,及时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自2006年海安县劳动争议仲裁院成立以来,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861件,涉及劳动者3157人,为劳资双方挽回经济损失5333万元。在1861件案件中,有75%的案件都是通过调解方式处理到位的,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每年组织基层劳动保障调解员进行培训,结合典型案例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行宣讲,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能力。同时,劳动保障、工会、发改委、法院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劳动关系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对疑难劳动争议案件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和谐在基层】
——海安开发区协力打造“和谐工业园区”。海安开发区是“全国和谐劳动关系模范工业园区”。全区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均为100%,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都在10%以上,部分企业达到20%以上,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有21000多名职工获得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证书,建区15年来无一例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9家企业被评为省、市、县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在和谐创建的过程中,注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营造浓厚的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多措并举广泛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每年对全区的企业法人代表和工会主席进行重点培训,不断增强他们依法经营、依法用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开展学法用法征文、知识竞赛、开设模拟仲裁庭等活动,使广大职工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劳动保障、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基础。坚持哪里有企业、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和劳调组织的原则,及时组建工会和劳调组织,全区企业工会组建率达98%、三委同步率达100%,劳调组织建成率达100%,职代会建制率达100%,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提升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内涵。瞄准“工资集体协商全部到位、企业劳动合同全员签订、职工平均工资年年增长、职工社会保险全部缴纳、劳动保护和安全培训全部覆盖”的目标,不断提升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内涵和品位,使广大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注重职工素质的提升,江苏联发、江苏海迅等多家企业先后与高校联合办学,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不断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如江苏联发确立了“美丽、魅力、快乐”的企业文化理念,“变革有力、以智图强”的企业精神,在企业营造出了团结互助、拼搏图强的和谐氛围。
——双弘纺织有限公司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农村民营企业,是全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企业,也是南通市唯一的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厂32年来,双弘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公司32年年年盈利。一是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坚持大事交职工审议,难事与职工商量,急事走群众路线,形成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参与和监督机制。实施重大决策等“十项厂务公开”,建立了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劳动保护检查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职工依法维权提供法律援助。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下岗,没有停产一小时。5年来,采纳员工创新建议406条,创造(节约)价值1052万元,发放奖金27.56万元。二是平等协商,维护职工的收入保障权。职工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覆盖率、工资增长率、工资及时打卡率“四个百分之百”。2003年,在全县乡镇企业中第一家为全部职工办理了五项保险,八年来缴费基数增长部分,全部由公司支付,没有增加职工一分钱负担。把“职工工资年增长10%以上”作为总经理的主要任职考核目标,2009年职工两次加薪,增长率达到11%,今年预计比上年增长18%。建立困难职工互助基金,每年支出超过15万元,没有一名职工家庭因病致贫。发放女职工特殊津贴,提供母婴室,设置B超室,随时为女职工提供服务。同时,对职工子女上学,实行“全程式”服务。三是关注生命,保障职工的生命健康权。公司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加大对传统棉纺设备的更新改造,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配备了除尘、空调设施,推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改善了工作环境;同时每年拿出10多万元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职工安全培训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单位,公司被评为省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省安全诚信企业等。四是注重投智,满足职工的文化教育权。公司每年职工培训经费超过80万元。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等院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脱产培训、厂内办班等多种培训方法,对职工进行培训,培训期间工资全发,并报销学杂费用。公司建立了省级工程中心和劳模工作室,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实践基地。近5年来,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662人,399人通过初级工技能考核,134人获得高级工技工证书,131名普通职工获得技师职称,1人荣获省知识型职工标兵,5人获得市县拔尖人才和市332工程专业人才。公司有9项工艺获国家发明、实用专利,有3个项目获国家星火计划,参与起草了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