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515e和515etg:名老中医经验集-何炎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09:02

名老中医经验集-何炎燊

时间:2010-07-30 17:48点击:297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何炎燊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何炎燊   博采众长治病不拘一格的临床家何炎燊   马凤彬整理   编者按:何炎燊,全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现任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广州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因其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经50年临床实践磨炼,终成一代中医名家。更由于在医疗、教学工作中的杰出贡献,获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重点介绍何氏博采各家学说,集百家为一家,蓄众长为己长,治病不拘一格;治急病行霸道,重视下法在内科急症的应用;主张伤寒温病,既应合流,更应发展的学术观点。临证擅长化裁古方,强调育阴潜阳,扶持胃气的诊治特色。名案评析所收录中风、急进性肾炎、习惯性流产、红斑狼疮、高血压危象案等,更能反映他临床辨证思路和用方巧妙。   医论医话中,“论古人著书校勘之疏忽大意”,可知何氏精心细读前贤医著,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指出谬误,推陈出新,其治学之严谨,由此可知。“请君一读《郭玉传》”更显他“不分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细心诊治”的崇高医德。所收录的“二甲调肝汤”等四首经验方,即何氏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晶,今公诸于世,有心习者,定能受益。   总之,细读全文,这位出身贫寒,历经坎坷,自学而成才,在实践中扬名的老中医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经验,定会使后学之人受益匪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玉扎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韩愈《进学解》   何炎燊,广东省东莞市人,生于1922年10月,现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东莞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广州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他又是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东莞市(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委,第四、五届副主席。   何氏自幼受业于宿儒李仲台先生,在名师的熏陶下,从小就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抱负。   考入高中后第二年,日寇侵占华南,莞城沦陷,父亲在战乱中病逝,家产荡然无存。他不因中途失学而灰心,在十分恶劣的生活环境里,发愤自学中医。他开设私塾,白天教书,靠微薄的收入,以第二卷510养母弟。入夜,则在一盏黯淡的桐油灯下,刻苦攻读医书。21岁起即以术问世,迄今逾50余载。   他从医不久,即享盛名,四方求诊者,日踵于门。他为了尽量多诊治一些病人,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早出迟归,50年如一日。他不但医德高尚,医风正派,极为群众所称道;还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先后主办了五届中医学徒班,两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250多人,为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付出了毕生精力。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1986年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7月,为了表彰他对我国中医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了证书。   何氏精勤力学,至老不倦,除博览中西医籍外,还旁及经史古文诗词,故学识渊博,深受同道尊敬。他治学态度严谨,客观求实,对古今各医学流派,不存偏见,故能撷采众长,为己所用。   临证精思明审,运用古方以治今病,常有得心应手之妙。何氏钻研伤寒、温病数十年,主张“寒温合流”,对外感热性病的理、法、方、药都有所创新。又专于杂病,对内、妇、儿疾病均有独到的经验,救治顽症痼疾,数不胜数。他治疗急、重病,擅用霸道,常说:“试看兴王佐命臣,哪有一个和平老?”而治疗慢性病,则主张“王道勿求近功,处处要扶持胃气,顾护真阴”。他勤于笔耕,著述甚丰,虽诊务繁忙,社会活动多,但不忘抽暇撰述,已在省级以上公开医刊发表论文50多篇,已出版专著有《常用方歌阐释》和《竹头木屑集》。   何氏虽已届高龄,仍老当益壮,为中医事业,辛劳不懈;以“有残年而无闲年,我一息尚存,将继续奋斗”的高尚品德要求自己;常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抒发自己为中医事业奋斗终生的激情!   学术精华   一、各家学说,俱收并蓄,治病不拘一格何氏少时从宿儒学习五年,熟读经史、古文、诗词,对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为他自学中医打下牢固基础。他曾说:“没有祖传师授,光靠自学历尽艰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多,这本来是件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好就好在完全靠自己独立思考,不会被一家之言,先入为主,印定耳目,以致临床思维,偏向一边。”他又说:“常见行道数十年的老中医,必有几套看家本领,或长于温补,或擅用寒凉,或善治惊疳,或专医崩漏;甚至对一方一药的运用,也有独到之处,如‘竹茹先生’、‘平胃散大夫’等。   而自己则十分惭愧,可以说是一无所长。如果一定要说出自己几十年读书临证有哪一点成就,那么,一言以蔽之曰:师古而不泥于古,能撷采众长,为己所用;而辨证细心,据理治病,不拘一格,如此而已。”何氏博览群籍,对宋、金、元、明时期争鸣的百家,用历史唯物观点,详细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民生活状况,对他们某一方面的成就,都给予肯定,不存任何偏见。例如,寒凉派的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立防风通圣散一方,治疗外感热性病。何氏认为此方祛第二卷511风解表、泻火通腑、疏瀹气血,是表里上下同治之法,加减运用以救治不少中风阳闭危症,都能转危为安。   又如,脾胃学说专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为世所重,而其清暑益气汤却被后世温病家訾为“药物驳杂,有清暑之名,无清暑之实”,王孟英竟另立一方代之,李氏名方遂被搁置。何氏却认为,此方最能体现东垣之学术思想。方以补中气,升清阳的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合生脉散以保肺救津,又加苍术、神曲、青皮以燥中焦之湿,黄柏、泽泻泻下泉之火,用意十分周匝。在今天,随着人民生活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劳逸失节伤气,烦劳操持伤阴,酒醴冷饮生湿,甘肥炙生热等病机,往往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清暑益气汤的加减应用,范围更广了。   何氏以擅治肾炎名闻海内外,他治急性肾炎,用气味俱薄的叶氏枇杷叶煎,轻可去实,肃肺化气以行水。治急进性肾炎血尿如注,宗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认为是阳陷阴络,迫血妄行所致,不用凉血止血药,而用大补阴丸得效。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反复不愈,则从张景岳的“水肿用温补而愈者,愈出自然,用攻破而愈者,愈出勉强”之说,用大补元煎,屡收实效。肾炎发展到尿毒症,何氏则认为是:脾肾久虚,由虚到损,损久不复,则脾之健运失职,肾之分清泌浊功能丧失,于是浊阴凝聚,郁而化火,是一个由虚变实的过程,即《内经》“重阴必阳”之理,此时应急则治标,用刘氏神芎导水汤大寒清泄之剂,救治了数十例,能降低血氮,改善症状,延长病人生命。   重型小儿腹泻,暴注下迫,发热烦渴,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一般通治之法不愈的,何氏加入白虎汤则效。有人说,白虎非止泻之方,何氏认为,无形邪热,流于阳明之经,迫津液外泄为大汗,仲景用白虎汤。今无形邪热下注阳明之府,却不成里结,而迫津液外泄为泻,症虽异而理同,故亦用白虎治之屡效。阳明为三阴之屏障,一旦藩篱尽撤,邪陷三阴,立即化为虚寒凶险之症,此“重阳必阴”之理。何氏仿谢映庐《得心集》大回生汤之法,用大剂丁蔻附桂理中汤,加黄芪、五味、赤石脂、全蝎等,挽救不少危重患儿。   综上所述,说明何氏能吸收古贤各种寒热攻补之法,因人因证而施,治病不拘一格。   何氏对古今有成就的医家,都十分尊敬,但不盲目崇拜。他钻研伤寒温病数十年,尊崇仲景,却没有成为泥执仲景成法的“经方派”;他佩服叶天士,却没有成为徒尚轻灵的“时方派”,也不同意叶氏的“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他赞赏王孟英,但惋惜王氏偏好寒凉,畏羌、独、芎、防如虎,而他用活人败毒散治愈1000多例流感和登革热,雄辩地说明,寒温之间,本无界限,不能偏执。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焦树德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