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风扇评测:苏州河:《回到苏州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21:30
       《回到苏州河》   希望以苏州河为文化符号和影像载体,以城市的发展轨迹为背景,以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关系为叙事脉络,以建国60年的跨度为时间坐标,展现上海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理念变化,探寻上海所独有的城市精神和市民气质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对上海现在和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
  从策划、采访、制作历时半年,先后邀请了上海市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院、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上海各大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团队。
第一集《寻找》
第二集《问水》第三集《脉动》第四集《文脉》第五集《人和》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全方位精心打造的5集电视专题片《回到苏州河》,每集50分钟,将从今天(2009年12月7日)起,东方卫视23:00日播一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2月14日始22:30日播一集,次日10:10重播。
  《回到苏州河》希望以苏州河为文化符号和影像载体,以城市的发展轨迹为背景,以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关系为叙事脉络,以建国60年的跨度为时间坐标,展现上海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理念变化,探寻上海所独有的城市精神和市民气质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对上海现在和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
  《回到苏州河》从策划、采访、制作历时半年,先后邀请了上海市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院、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上海各大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团队。
  摄制组在前期采访中,查阅了大量的苏州河相关资料,广泛走访专家,了解苏州河的历史。并深入河边人家和创意园区以及企业,了解苏州河的历史和现在的变化,力图展现这条河影响城市发展的意义。
  在拍摄中,摄制组还深入采访了众多历史学家、政府官员和市民,通过他们的视角,叙述这条河在上海的历史地位。其中上海市市长韩正、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重庆市代理市长黄奇帆以及著名专家葛剑雄、阮仪三、郑祖安、李天纲、陆兴龙等接受了《回到苏州河》摄制组的专访。
  摄制组还拍摄了一些见证了苏州河变迁的亲历者,例如一些几十年生活在苏州河边的人家、纺织工人、劳模、M50创意园区的艺术家。他们心目中的苏州河故事,表现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记忆,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未来。
  第一集《寻找》
  这一集是全片的引子,不仅总括地介绍了苏州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也表现了在新的转折面前,这条承载了这座城市发展印记的河流,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唤醒了上海市民心底的记忆。一些专家学者、新上海人、生活在上海的老外和住在苏州河边上的人们,开始重新打量苏州河,试图从她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
  第二集《问水》
  苏州河,曾经清澈,也曾经黑臭;一项长达10年、分三期不间断推进的治水工程,显示了上海市管理者“还河与民”的治理决心;围绕治标、治本的争论,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步。从"五龙治水"到"五龙分水","治水"的背后,折射一种理念的搏弈和体制的突破。
  第三集《脉动》
  有人说,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确切说,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发展和壮大,与苏州河息息相关。荣氏家族鼎盛期共有26家工厂,其中11家在苏州河边,日后,它们成为新中国轻纺、化工、粮食加工等行业的骨干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纺织压锭第一锤在苏州河畔的申新九厂敲响,百万产业工人和这座城市一起开始了艰难的转型。静静的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业转型的每一次进与退,也经历了城市功能的每一次脉动。21世纪,创意产业纷纷落户苏州河畔,苏州河今天的经济意义何在?她该如何重新出发?
  第四集《文脉》
  苏州河曾经很洋气,她曾经是租界、各国领事馆的云集地;苏州河曾经非常民俗,"三湾两弄",各阶层人等五方杂处;苏州河曾经非常文化,电影公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传递着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苏州河曾经很实际,家家工厂依次排开,为这座城市创造着经济价值。当这些成为历史,该如何对待苏州河边许多优秀的老建筑?历史文化该如何传承?苏州河今天的人文价值何在?
  第五集《人和》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从这个角度讲,大家都是"新上海人"。自上海开埠以来的许多年中,江南江北的移民,大多通过苏州河来到上海。这条河边,鱼龙混杂,五方杂处;但也正是在这里,上海移民城市的性格逐渐形成。文化的多元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和冲突,但坚韧、务实、执着、守纪律、职业化,构成了“和而不同”的新上海人的精神气质,也成就了上海的今天和明天。《回到苏州河》电视专题片表现的是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记忆,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