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a200红色:社保与商业保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08:27

你的世界里只有爱情、欢乐、快节奏的舞会与永远燃烧不尽的青春吗?这或者只是我们生命的前半程———曾任美国总统咨询及重要财经机构负责人的经济学家彼得·皮特森在他的《老年潮》一书中告诉我们,人生应该还有后半程的真相———渐渐老去并在生与死之间忧患徘徊。


彼得·皮特森说,老龄化社会将会使大多数国家陷入经济与社会危机。宫崎骏的动画片《哈尔的移动城堡》说,“变老”是人类最残酷的惩罚。不管怎样,我们终究行走在这条路上,不管你愿不愿意,终将走向那被《老年潮》预言“发达国家中每4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5岁”的2030年。再没有任何一种趋势能像人口老龄化这样既坚定又必然地长期存在了:2020年,世界经合组织国家里将有1/3的人口超过60岁。


毫无疑问,“4-2-1”的家庭阵型已成现今社会的主流。中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关于未来中国人口结构趋势的演变图显示:中国的人口已经从50年前以青少年为主的“锥型”,逐渐演化成现在以中青年为主的“棒槌型”,并将在50年后形成以老龄人口为主的“蘑菇云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一个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6.96%。我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5%。也就是说,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到2030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比例占36%以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目前30-40岁年龄段的人,未来会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养老问题,这是否将成为你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老”?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预测说,到201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随着赤字不断增加,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体系也将难以为继。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政府不强制占用个人账户里的资金,仅凭社会统筹资金的年收入,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养老金体系。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4-2-1”的家庭模式表明一对夫妇要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经济负担不可谓不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上海市的大批独生子女父母将从2015年开始陆续进入60岁。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且不论社会上逐渐显现的“啃老族”,单是扩招造成的大学生求职困境,便已使父母更多担心子女的自立———“养儿防老”的计划在大多数人那里,被宣告“靠不住”。


再看国家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毕竟目前中国的养老主流仍是依赖当前的社保体系来进行支撑。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的是,中国人口增速要大大快于人均收入提高,也就是“未富先老”。那么,谁来养活中国逐渐老去的庞大人口,中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是否能得以维持?


的确,中国的“未富先老”已成大众关心的焦点。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人口,退休人口的绝对数字和相对比例都非常惊人,养老金必定也事关重大。按照国际标准,以劳动力为15-64岁、即65岁为退休年龄来计算,中国退休人口目前1亿,到2025年将会达到2亿,2040年之后还会飙升到3亿。


以此比例来算,中国退休人口占比将从8%上升到25%。事实上,这一数字或许仍是低估了中国的实际退休人口数。因为现行中国男性退休年龄标准是60岁,女性是55岁,部分特殊工种退休还要早,50岁就可以。如果政府为创造就业岗位而对退休年龄不做修改,那么到2040年中国退休人口就将达到4.5亿,将占那时人口总数的1/3。


那么,退休人口增加会有多大负担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198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供养比是13:1;1990年为10: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2.5:1。在当前国际社会来看,这种负担是极高的。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丛树海教授表示,由于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我国赡养率越来越高(赡养率=退休职工/在职职工),根据他曾参加过的一个课题组计算的结果,预计2005~2010年我国赡养率将达到国际临界点25%,2040~2045年整个赡养率将超过45%。若不能解决好“空账”问题,今后将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虽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一些相应的社会计划,但几乎没有一个工业化国家已经真正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即使是美国,到目前为止,其政府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财政措施。事实上,有经济学家预计,在未来30年里,发达国家为了能够圆满解决其社会老龄化问题,必须为此多支出16%-19%的国民生产总值(即GDP)。


对于社保,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后,退休之后每月能领取多少养老金呢?


自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提出“2006年1月1日起,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统一由目前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之后,人们就开始盘算以下问题:这3%的费用去了哪里?究竟哪些人群会受此影响?受影响的那些人群,在退休后究竟少拿了多少养老钱?


记者为此走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替老百姓算一算这笔养老账。


调整对三类职工影响不同


据记者了解,通常将参加养老保险的人群分为三种:一是“老人”,是指1997年养老制度改革之前退休的职工;二是“中人”,是指养老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三是“新人”,是指养老制度改革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这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于“老人”的养老金计发,目前采用的仍然是“老办法”,即按照他们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养老金。此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对于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几乎没有影响。


“中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的养老金采用“过渡性办法”计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那些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他们个人账户积累有限,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对于很多人而言,过渡性养老金甚至是其养老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对于这部分“中人”影响也微乎其微。


对于那些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而言,他们的境况和“新人”相近,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所占比重很小。


如果个人账户缴费比例调整之后,基础养老金仍然是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20%来计发的话,那么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减少显然会使这部分“中人”和“新人”未来的养老金缩水。


如果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也进行相应调整的话,那么他们未来的养老金就不一定缩水,还有可能高于原来的水平。因为,基础养老金的增长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而如果个人账户做实并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那么个人账户资金的增长率就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如果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超过投资回报率,那么减少个人账户缴费比例,提高社会统筹比例并相应增加基础养老金就可能使这部分职工未来的养老金水平提高。


个人账户的计算方式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内容,缴纳比例和退休后发放的计算标准。


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部分+按社保利率计算的利息。很明显,新政策将把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部分的去除。


2、缴费比例:该部分由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组成。


(1)个人缴费根据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最低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60%;最高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300%)的8%缴纳。


(2)单位缴费根据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2%缴纳。原先的老政策是个人缴费全部和单位缴费的3%计入个人养老账户,单位缴纳的19%划转为社会统筹,而新政策将单位缴费的3%也划入社会统筹用来解决养老空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