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元香港游强制消费:浅谈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0:46:00

浅谈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

课改的路摸索着走了四年了,这种摸爬滚打的历练中,曾受伤、无奈、举步维艰,但前方的“亮点”终于把我指引到了正道上。有句话说:有梦就会有未来。那个亮点就是梦吧。

回忆这几年的经历概括万千啊!07107日来到xx学校,初次接触课改,网络技术很发达,资料太丰富了,而我却在其中迷失了自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小学生。记忆中那次失败是061班的一节课,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这节课是要说明什么?我镇住了。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尝试。之后,我努力充实自己,又进行过无数次尝试,力求让自己先知道一节课的目的,潜心研读课本课标。

08年对我而言是黑暗的一年,课改的模式、环节限制了我的思维与行为,使我一度迷失。我的课堂基本模式化了,沿着课堂6环节一步步走下去,日复一日。别说学生,我自己都觉得没有一点味道。我好像怎么也走不出6环节的条条框框。

痛定思痛,在09年我决定跳跃,但许多次的尝试都是失败的,无力的。为什么呢?思考后发现方向不明,在找原因的同时,我开始种试验田。我所代的7个班中,094班是自学“试验田”,他们每节课的自学时间很充足。有时,在规定的自学时间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怎么办?如果因考虑时间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把他们从自学中拉出来,进入下一个环节,会是什么结果?自学不充分,展示不充分,收获不大,使他们形成依赖……所以,我会延长自学时间,给足够的时间让他形成自己的东西。这就导致一些原本可以在课堂解决的东西留到了课外,比如:他们当堂完成的知识结构,我会在课外批阅,甚至一一辅导,这样又把原本看似不好的事情圆满化,个别辅导的效果总是好一些,毕竟因人而异,因人而教。同时我还特别注意的是课外不留作业,不留负担,但感兴趣的绝不会成为负担。

在自学中又要注意照顾差生:一方面,自学提纲的编写要照顾到差生,要让他们有事可干,我的办法是提纲中出现填空题,既让他们动起来,又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大家熟悉、明确了观点;另一方面,分析问题过程中也要照顾差生,甚至要帮他们分析,耐心引领他们上道。在我与学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下,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无论审题、分析、语言组织方面都凸显出其优势。

10年开始普遍推广,我的积极性又一次受到打击,其他班的情况与094班不同,我试图把094班“成功”的课改重现在其他班,但不能如愿,094班的内容在093班根本完成不了,初一年级就更难了,我再度不知所措。

必须重新定位了。我是教师,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那我就要掌控课堂模式,而不能被课堂环节所掌控,教学环节应该是为我的课堂服务的,我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想清楚了这一点,我的心顿时轻松起来。学过唯物辩证法后,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如:规则,它一方面约束、督促人们各司其职,不违反纪律;另一方面也扼杀人们探寻新生事物的欲望,因为一旦超于规则的都是违反纪律的;我面临的问题是:迫切的需要规则又十分迫切的需要创新。怎么办?校长说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时要敢于跳出去,再走进来。这就要求我在备课的时候,多方面思考,用好课堂各环节。我的经验是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深度思考。如:每周交教案、提前一周备考就是守规则,这是一个教师的底线。对于自己已成文的教案要多思考其裨益,这符合课改的规律,有益于老师自己的成长。创新来自于哪里?我认为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尝试,相同的教案只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不意味着相同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什么样的方法最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自学!而我的惯病是不放心自学,总认为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或是课堂秩序显乱,不敢放手;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有讲课欲,不愿放手。是的,最初,的确深度不够,一节课解决的都是些很肤浅的东西,无论我还是学生都会觉得浪费时间,效率却不高,但事实证明只要敢坚持,能忍受表面的乱,并在乱中出台“政策”,成果就会从你的坚持中走出来。

我认为自己最大的亮点是:保障了20分钟的学生自学时间,教师适时的提醒勾画课本内容,观察学生自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互相点拨不到位时教师设疑,促使其思考而解决问题;由学生完成板书,利于提升其归纳总结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检测当堂由同桌交叉互批,相互督促完成改错。

一年的坚持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经验:不要千篇一律,做教师也要有“性格”。如果我觉得这节课不需要导入就直接进入课堂自学;如果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不适合检测,就放到下节课一起进行;如果我认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不适合讨论,就不设立讨论环节了……也就是说,“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被环节所左右。这让我在备课的时候少了很多顾虑,更多的去思考课标的落实。在这里我很感谢我的搭档-----张老师,她把自己几年苦心总接出的课标与课本 的对照内容给了我,节省了我许多时间,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教与学只有相爱才能高效,那么怎么就让它们相爱了呢?又回到了教师的兴趣引领。人是高等动物、是情感动物,所以培养兴趣也不能简单说教,说学这个对你有若干好处,你学吧!学生不会买账。我们要用情感引领,要了解他的秉性,要“撩逗”刺激他的需求,要把他自己都不理解的潜在的需求“带”出来。其实,我是个很感性的人,特别情绪化,但我一直在努力克制,让自己看起来随和、平易近人。这一点很难,但我在努力做,比如:微笑着走进教室、讲一个小故事、和个别学生逗乐,有时甚至玩笑挖苦。不论我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只是想种好自己的“田地”。让学生快乐。自己快乐。

11年来了,我感觉任重而道远,工作中必须常自省得失、思考改进措施,进而去“悟教育之道”。校长提出“教育原点的价值拷问”,其实这就是教育的初衷,不违背成长规律的教育。值得我思考的是:我带给学生的是他真正的需要吗?教育的路很远,没有尽头,有的只是一代代教育者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成长充实自我。

以上是我自己在课改过程中一些凌乱的感悟,毫无章法,想到哪说到哪。也许在课改中,我只是一叶扁舟,但我想说:用心经营!只要用心,脚下就会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