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风神 酷冷至尊:梁进升:忘不了的牛田洋军垦基地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0:23

忘不了的牛田洋军垦基地经历

原0492部队三炮连指挥班长(68年老兵) 梁进升

一、军垦基地的来由

牛田洋军垦基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西郊,其东西两侧有榕江和韩江水系流经,南临海湾。在围垦基地前,每当海潮退去,这里便露出面积宽达数十平方公里的茫茫滩涂。1962年时值国家粮食困难时期,为解决粮食问题,由广州军区41军的122师奉命开赴牛田洋实施围海造田工程。1963年边围海边生产,至19687月围海工程完成,建成的海堤全长17公里,围垦良田27000亩。牛田洋军垦区的土地非常肥沃,据有关资料记载,1965年种植水稻创造了亩产1190斤的奇迹。至1994年累计已经生产原粮达4.5亿斤。196657日,毛泽东同志在牛田洋生产基地事迹材料上所作的批语,即著名的“五七指示”就由此而来。

二、驻基地的部队和大学生

野战部队不定期地轮换着执行军工、军农、军训三大任务。1968年底,41军的122师奉命调防离开牛田洋军垦基地,由55219师进驻接替军农任务。219师下辖的三个步兵团为655团、656团、657团。该师在驻防牛田洋的后期改称164师,其三个团也分别改称为0490团、0491团、0492团。同期进驻牛田洋的部队,还有55军直属炮团,进驻部队官兵共有一万多人。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名牌大学(如北大、北体、北航、清华、四川大、川外、湖南大、武大、暨大、华南师大、农大、中山大、广州体院、外院等院校)毕业后未安排工作的大学生,还有中央直属机关的七机部、外交部等部门下来锻炼的干部共2100多人。编建学生连的建制与部队的连队相仿,其中设有女生连。学生连的连长、指导员,以及部分排长等干部,由部队派出现役军人担任,其余干部由学生担任。学生连分布于牛田洋的各个团。

三、军垦区和生产环境

164师的0490团、0491团、0492团垦区任务分别在牛田洋的东围、中围、西围。由于东围和中围相继围垦开发早,土地已硬化,耕种和收获工作大部分用上了机械。西围的围堤才完工不久,垦区开发晚,其中南边靠海一侧还是处女地,地里布满了围海前因百姓种石柱养海蛎以及部队围海过程中留下的碎石片,和随之而依附生长的海蛎,还有各种螺壳。部队是在冬季来到西围的,为了不误春耕,在寒冷的冬天里,部队官兵和大学生冒着剌骨的寒风,站在冰冷的水里完成了处女地开挖排水沟、建田埂、修灌渠等春耕前的准备工作。西围地里的泥土未全部硬化,上层稍硬,往下较软,未经犁耙不能插种稻秧。由于土质承载不了过重的物体,以致耕种和收获都无法用上机械,就是耕牛走在田里,也常常被陷于泥里而不能自拔,因此在西围田间时常出现人拉拖拉机和人抬活水牛的趣事。在西围,除了靠北一侧的水田可用特制的“机耕船”进行半机械化犁田外,其余的水田犁与耙工作全部用人力代替耕牛来完成。人拉犁耙是项重体力工作,由一人扶犁或耙,四人握着竹杠,杠中系绳牵着犁耙,或四人的肩上都搭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扁带,拉着犁耙在田里绕圈走,女学生拉犁耙常需56人。拉犁耙者还要穿上鞋,扎上裤脚以防碎石和螺壳割伤脚。在行进中每当碰到都得停下捡出,以减少日后“事故”出现。因此,在西围耕种的部队官兵和学生,大多都有被割伤手脚的经历,一些伤势还很严重。

四、繁重的任务和艰苦的劳动

牛田洋军垦基地拥有良田两万多亩,分配到连队后,由于人数编制上的差异(机枪连、炮兵连的人数较步兵连少),分别拥有水田350600亩不等。连队里除去留守小坑后方营房、炊事班、日常勤杂人员、抽调外援和外出学习等人员以及炮后连的驭手班外,按实际参加田间耕种人数计,平均每人拥有水田58亩。我三营炮兵连有水田任务380亩,连里安排到田间参加耕种的人员(除去各种勤杂人员后)经常不到60人,平均每人耕种水田6亩,任务十分繁重。忙碌的田间双抢工作是在酷暑的六、七月天里进行的,气温很高,忙完了水稻抢收工作未能停顿,紧接着就是抢种,抢收抢种同样用不上机械。在西围,水稻的收获是靠人工用镰刀收割,水稻的脱粒一半用上了脚踏脱粒机,一半还是人工逐把抡起水稻向围着竹笪的木桶里摔打脱粒。桶里的稻谷满了,用竹箕掏出装进麻袋运送到晒谷场翻晒,大量的稻谷翻晒工作也常常遭到雨水的突然袭击而忙得不可开交。抢收的劳动强度大,抢种更是劳累。由于许多人未曾尝试过南方水稻的耕种,更未体验过在高温气候里,每天从早到晚都弯着腰泡在水田里进行拔秧和插秧工作,以致腰酸背痛或头昏眼花,大汗淋漓和口干舌燥,总觉得工期漫长、工作进展缓慢。为了保障每亩的插种数量和植株整齐,我们是按行距的宽度拉起两条尼龙绳,绳中按株距系上标记,以每人负责插种68株的宽度一字排开,同时下插,熟练帮生手,同时后移。1968年我们在台山军垦基地就是以这种方式插种水稻的,虽比农村的传统方式是多此一举,但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有效地保障种植质量,熟练后就不必拉绳了。为了不误季节,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完成,一些任务较重的班排唯恐落伍,早上未等起床号吹响,已经来到秧田拔秧多时了。在有电影看的晚上,电影散场后还得到秧田里拔上一阵秧,以利次日完成插种任务。在整个夏天的双抢期间,无论刮风下雨、吃饭休息,我们都在田间度过。每天日落后,乘着晚霞余辉和吹来凉爽的海风,还要抓紧时间突击一番。收工回到了营房,天已经渐渐暗了,但我们还要进行必须的个人卫生清洁。吃过了晚饭后才是自由活动,至晚上睡觉前是学习和一天的工作总结以及次日的工作安排。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正如时下说笑中的一句实话:在营房区里,我们两头不见日。我们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或是酷暑的夏天,在恶劣的环境里执行如此高强度的军农任务,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忠守职责,想尽办法,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各项艰巨任务,靠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毛泽东思想,是一还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这也许是当今一代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

五、军垦工作苦中有乐

每当农忙时节,常有大学生分配到连队与我们一起劳动。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口才,部队官兵热情大方,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还同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当中有的还是同乡,相见十分高兴。我们边工作边拉家常,谈风俗说趣事。大学生们向我们讲述许多科普知识,如潮汐是如何产生的?台风是怎样形成的?生物为何进化?以及战争的近代历史等等。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无所不谈,畅所欲言,我们十分喜欢这些年龄较我们稍长的大学生。尽管是在炎阳天下进行繁重和紧张的劳动,我们身上的衣服一直湿透着汗水,但我们所在之处都充满着爽朗的欢笑声。牛田洋军垦基地的工作环境是恶劣的,我们的劳动强度是巨大的,但部队官兵和大学生们始终保持了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劳动热情,歌声和加油鼓劲声响遍了牛田洋广阔的田垌。在这激情燃烧的年代里,由于有这些精力充沛的年青人存在,牛田洋军垦基地处处充满了生机。

六、整洁朴素的军营生活

驻扎在牛田洋军垦区的一万多名部队官兵和两千多名大学生的生活营房,建在当地老百姓先前围垦(约60000亩地)的大堤外侧。是用大竹作梁柱支架、竹笪作围墙、竹叶和稻草作瓦面绑扎而成的。营房的门朝南,一字排开连绵三十里,其景象十分壮观。营房内的设施很简陋,每两人为一组的卧铺用竹搭成,没有多余的台椅和箱柜,用餐的餐厅也是连队的会议室,只有几张低矮的竹台用于承放餐具,我们是以班为单位蹲在地上吃饭。用餐的过程中,官兵可以自由发言,如表扬好人好事,发表对工作的见解或劳动倡议等。营房里的生活用品也很简单,但所有的卧具衣帽、用具,以至武器装备等都放置得整齐有序,地面干净。营房门前是集合场地,也是部队操练、装备训练的场地,十多米外是菜园,种有时令瓜菜,各连队都建有猪栏鸭篷,养有禽畜。靠着菜园的边上就是一条纵贯东西,可撑小船的灌渠。牛田洋垦区的日常生活用水、灌溉和运送田间使用物全靠此渠。就连部队权当厕所的木船,也因得益于水道运输粪肥的便利而设于水渠的边上。营房周边所有的路是用海泥堆筑而成的,晒干后的泥路路面变得十分坚硬,雨水不易渗透,但湿了水的路面却十分油滑,因此雨后行路得十分小心,摔倒是常见的事。当时对牛田洋军垦区的生活环境就有顺口溜道:屙屎一条舟,用水一条沟,竹房一条线,稻田一大片。又道:房外下大雨,房内成小雨,道路滑如油,大意成泥猴。成了泥猴换来了一片开心的笑声,只不知接着演出的又要轮到哪一位了。

七、“七二八”灾害造成的损失

1969728日上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台风从汕头地区沿海登陆。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场称为“6903”号台风,其中心风速已超过每秒50米,换算成台风的级别,已远超过了图表限定标示最高的12级。台风登陆之时正值天文大潮,迅猛的台风夹着暴雨,推拥着大海潮,促使水位急速上涨,并卷起数层楼高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了以汕头市为中心,宽达数百公里的沿海地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无数的房屋倒塌,树木连根拔起,农田被海水淹没。要路旁、在田间、在村中,在视线能到达的地方都能看到死人、死去的猪牛鸡鸭等禽畜,还有死鱼和野生的蛇鼠等等,散落的衣物家什和生产用具比比皆是。由于时值盛夏,浸泡海水的各种尸体在烈日暴晒下很快就膨胀,随即散发出阵阵恶臭。在风浪强大的冲击下,停在营房后面堤上用于撤离各连人员和武器装备的许多重型卡车,被冲下了公路,翻滚到数百米以外田中的大排水沟里。0492部队团部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灾后在其地址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水泥地板和拔不去的楼柱钢筋,其余全不见了踪影。牛田洋垦区原搭建蜿蜒三十里长的营房,连同房内一切物品以及武器装备荡然无存,各连队营房原址,因营房背后的大堤已经被摧毁,地貌面目全非而难以寻认。在寻找我三炮连营房原址时,若不是发现了仅遗留的几块砌作台阶供官兵每天上下营房后面大堤的特大基石,也根本确定不了连队原营房的所在位置。部队以及地方先后围建的海堤全部崩溃,双抢后刚插满了秧苗的辽阔田垌重新变成了白浪滔滔的海洋。灾害后,我三炮连的战友各自都讲述了自己在当天的历险经过:其中有抽调到团机耕队的战友帮助附近的女大学生脱离险境的;有战友们团结协作,借助各种漂浮物躲过劫难的;有独自拚搏后侥幸逃生的;等等,就不在此转述了。

以下是所知灾后损失概况:

牛田洋军垦区的海堤全长17公里,高3.5米(堤外砌石墙高于泥堤面0.6米),灾后海堤全线崩溃,露出海面的残堤断断续续,用于排水的大水闸变成了孤岛。海堤被削去平均高约2米,剩下的残堤平均高约1.5米。海堤特大的缺口有62个,其中最长的缺口宽达600多米。

部队牺牲官兵470名,大学生和中直机关干部牺牲了83名,牺牲人员合计553名。其中驻牛田洋西围的我0492团就牺牲了官兵314名,占部队牺牲人数的66.8%。部队的武器装备和生产设施丢失、毁损严重。

汕头地区地方围建的海堤崩溃300多公里,大缺口达180多个,死亡人数近900人,农田和其他耕地受淹90万亩,倒塌房屋14万间,毁损厂房3000多座,沉没船只2000多条,以及交通瘫痪,通讯中断。汕头市区内被淹水深平均超过2米,市内各个行业损失惨重。

部队在抗击特大灾害开展自救的同时,派出了大批官兵和运输力量对周围的群众进行救援,及时安全转移群众6000多人,抢救遇险群众3000多人。

八、重建牛田洋军垦基地

军垦基地遇到“七二八”特大台风洗劫后,部队人员和大学生全部撤到了离垦区七、八公里远的后方山边营房进行半个多月的休整,期间对在灾害中牺牲的500多名官兵和学生进行了善后处理,部队补充了兵员后,于8月中旬全体人员又开始向垦区进发,实施牛田洋军垦基地的重建工作,决心将被摧毁的海堤重新建设得比原来更坚固、更牢靠。然而,此时一万多人的宿营设施仍在筹料建设中,众多的人员只能暂时安顿在部队垦区附近的村庄里。我们三炮连人员分别住进了名叫大场村的农村生产队队部、库房和农民家中的厅堂、闲置的杂物间里。炊事班是在生产队的小晒场边上搭起简易帐蓬解决炊事问题。第天早上,我们以排为单位集中后,操着口令,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时代红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小晒场走去。吃过了早餐,我们带上铁锹、竹箕等工具来到军垦区的边上,撑着小木船行进在淹满了海水的田垌上,绕过农民在田里竖起的捕虾围栏,到达残堤任务地段,与大学生,以及来自附近农村的农民一起修复海堤和排灌沟渠。我们的任务是搬运沙石、水泥和挖送海泥。砌海堤外侧的石墙是项技术活,标准要求严格,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农民工来完成。我们干得更多是从排干了水的地方,用“开”字型的木弓工具将海泥切成方条后,在人链中传送到堤上垒筑堤身。我们每天从上午到下午都卷着衣袖和裤脚,赤脚丫在泥浆里重复挖泥、传送工作,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我们必须连续地干。雨来了,在这空旷的田垌里没有地方躲避,我们就三个五个地靠在一起站着,用衣帽遮挡着,雨稍停又接着干。冬天来了,刮着剌骨的寒风,我们找来了薄膜围着上身御寒,双脚依然是光着泡在泥浆里,双手依然卷起衣袖捧着带水的泥块互相传递,身上的衣裤依然是湿透了泥水。开饭的时间到了,我们稍稍清洗手脚和脸上的泥巴,捧着盛满了饭菜的碗到避风处蹲着吃。由于手指被冻僵了,无法正常抓握筷子,以致吃饭的姿式是五花八门,显得十分笨拙和滑稽。有用手掌当勺扒着吃的、有攒着拳头握双筷拨着吃的,有的干脆仰起头向嘴里倒饭菜,脸上无不沾着饭粒和菜汁,饭后互相提醒清理便一笑了之。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为了完成修堤任务而顾不了许多,只有不择手段,设法吃饱了才能接着干。我们身上的衣服被冷风吹干了,个个都打着冷颤。在这光秃秃的大堤工地上,南北是海水,东西是石头和泥土,没有可以躲避风雨的工棚和可燃烧的柴草,我们并未奢求身边能燃起一堆篝火以驱除寒冷,就是想得到一杯热水入肚暖身,也成一种奢望了。炊事班离大堤工地有三、四公里远的水路,他们撑着小船颠簸地绕路运送用木桶和铝盘盛装的饭菜,约需两个钟头才能到达工地,别说是饭菜了,就算能送来汤水也都快凉了。口喝了,还是用自带的军用水壶的冷开水解决。饭后稍作休息,对有小伤的人员作了简单的伤口处理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我们三营炮兵连在完成了在西围的各项任务后,又被派往东围,扎营在堤脚下,与汕头市隔江相望。东围的环境条件好,土地已经完全硬化,我们不用再整天泡在泥浆里挖泥传送了,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挑土筑路。牛田洋军垦基地的重建工作一干就是四、五个月,此时的大堤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了,用不了多久,一条雄伟的海上长城将以更加优美和壮实的身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预见美好前景的鼓舞下,工程进度也加快了许多。不久,我们接到了调防命令,部队将在短时间内撤离牛田洋,此刻我们的心情骤然进入民一番新的感受。

九、牛田洋情结

夕阳西去,彩云镶满了东边的天空,海风伴着海潮泛泛南来。我们站在这条自己亲手修复的海堤上眺望田野,在脑海里录下了这里拥有的一切,人也早已沉醉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在江的东边,抹去了满目疮痍而又恢复了往日熙熙攘攘的闹市气象的汕头市,从其优美的容貌变化中,透出了城市建设的青春活力,无疑她仍是引领周边经济建设的龙头大哥。在海的那边,起伏可见的岛屿尢如一头头威武雄壮的卧虎,为牛田洋的平安忠实地把守在这海湾的出入口。在海这边。蜿蜒三十里长的大海堤,就象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为牛田洋日新月异的建设业绩欢庆起舞。在堤内这片西望无边际的万顷良田里,沟渠纵横、田块整齐,经过我们这些月来的辛勤付出,使这片非常熟悉的天地又重新焕发出往日的春光,我们尤如又看到了明年夏收时的稻海在翻涌着金色的波浪……。脚下叠叠浪花在拍打着海堤,阵阵海风拂面而至,是这清凉的海风和浪花撩起了我们无限的思潮,眼前的一切无不使人感触万千。在牛田洋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我们凭着光辉的“五七指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接受艰苦的挑战而力尽所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军农任务。在严峻的时刻里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和血的洗礼,从容面对死亡威胁而无怨、无悔、无畏。我们执行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铁的纪律,做到了一声令下即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死而后已的誓言。我们履行了时代赋予军人的神圣职责而问心无愧。眼前这条骄健的海上长城是由我们无数年轻的垦荒者用热血和生命筑成的,看着这壮实的海堤,尤如看到了千万个强壮的身躯并肩挺立在这里抵御风吹浪打,坚定不移地阻止怒海的肆虐,护卫着身后美好的建设和人们美好的生活。在牛田洋的每个角落里都有我们洒下的汗水和热血,在牛田洋里埋有曾与我们并肩战斗、亲如兄弟的战友,我们未敢忘记他们,历史忘记不了他们。我们奋斗在牛田洋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是我们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段,意义深远,终生难忘。我们与牛田洋结下了生死情缘,不管我们到了天南地北,只要我们还活在世上,我们都会与牛田洋有着魂牵梦萦的情结。

十、让这里的历史告诉未来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奋斗在牛田洋军垦基地和经历了“七二八”灾难劫后余生的年青人,如今都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了,然而我们那段无悔的青春时光,一代牛田洋人说不完的艰辛与悲壮历史、永恒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牛田洋精神,不会随着沧桑岁月的流逝而烟灭。我们忘不了在牛田洋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忘不了在牛田洋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勇士们。牛田洋给了我们青春年华锻炼的天地,我们为牛田洋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至今在牛田洋里还尘封着当年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未能给予这场特大灾难以客观的报道和科学分拆,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如今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告诉后人与未来,让人们了解在和平环境下这段艰辛而残酷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性地审视过去,吸取经验和教训,使人们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育,获得属于未来的宝贵财富,让牛田洋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发扬光大,在中华崛起的征途上大放光彩。

现借古诗一首改为今用,以缅怀牛田洋军垦基地的沧桑历史:

滚滚海潮涨又退,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牛友海埋堤上,

感触秋风春雨,

千行热泪喜相逢,

往历多少事,

都在无言中。

                                                                                                              20101231日脱稿于广西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