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称为传教:知觉错位症专题讲座(3)(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5:31
第四部分  幻听与精神分裂症
1.精分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的历史演变
2.精神分裂症名词的由来
3.精神分裂症的反污名化运动
4.论精分的历史变迁与当前精分的现状
5.精分诊断扩大化趋势及其危害
6.将非精分的知觉错位误诊为精分的危害
精分诊断标准:
精分的诊断标准是:三个障碍:
(一)思维联想障碍:表现为语言颠倒,词不连贯,七拼八凑,讲话使人摸不着头脑,文字语句缺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障碍:情感淡漠,对一切无动于衷,或者倒错,对痛苦的事会呵呵大笑,对喜乐的事却会流泪。
(三)意志行为障碍:有些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吃肥皂、昆虫、草木,喝痰盂水,,行为离奇、孤僻离群,加之大多不暴露自己的病态想法,沉醉在自己的病态体验中,自乐自笑,周围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更甚者有破坏行为。
所以由于上述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三方面的障碍使病人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加之大多不暴露自己的病态想法,沉醉在自己的病态体验中,自乐自笑,周围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也就是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病。有人说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部分自知力,这是由于精分诊断扩大化的后果,是随意把精神分裂症的范围扩大了。诊断应该严格,有自知力,就不要将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可以诊断为神经症(在我的《心理医学》一书中,我建议连神经症的名词也要更改为“心理症”详见:第九章  心理问题与心理症 引言  http://xzp1.bokee.com/6739367.html)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精神分裂症病名诊断的运用?因为这个病名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
为什么有这种扩大化的弊端,这也可能是因为当前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还存在不足,还不够精准,还没有强大可见的疗效,水平还不高,理论过于肤浅。所以有很多人把心理治疗看作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既看轻了心理治疗,把它简单化,××化,也使心理治疗在社会群众中降低了威信信誉,这有部分也是事实。
其实心理治疗是一门极其复杂、极其细致、极具理论深度,不仅要求技术,而且还要有艺术的;不仅要有心理学知识,还要有社会学、医学、哲学、人间关系学等等综合知识。心理治疗的知识远比单纯用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要复杂得多。这就得靠心理咨询工作者、靠心理医生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形象,来提高水平,提高治疗的效力和成效。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彻底地改变现状。
知觉错位症必须从精分概念、行列中分离出来,予以严格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
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必须严格限定有上述三个障碍
无上述三个障碍的幻听,是非精神分裂症的幻听
再一个问题是精分本身的命名来源和概念也必须澄清,精分是污名,应该清算。
精分的历史变迁与当前精分的现状
精神病的诊断,历来都是精神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然而也是一件众多莫衷一是的一个课题。尤其是精分更是难点大,标准繁复,学说众多,很难一统。而诊断标准的繁复,又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多困难。即使在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CCMD-3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DSM-IV标准(美国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及ICD-10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也仍会有不同的观点。由此必须从历史来审视一下精分。
在很早的古代,并没有精分的名词,但有精神失常、精神紊乱的人。那时人们根本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人们都把这种人当作异类,当作魔鬼,当作魔鬼附身作祟。到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时期,这类患者遭受了非人的磨难,精神障碍被认为是罪恶和恶魔所致,精神病人被视为异教徒或女巫、魔鬼。惩罚成为“治疗”精神病人的手段。在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病人的境遇稍有一些好转。但驱逐和禁闭仍是最普遍被采取的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欧洲各城市的市政当局都企图把精神病人遣送出自己的管界。有危险性的精神病人会受到严酷的约束,有的被戴上手铐、脚镣,有的被捆绑,有的脖子上也被套上铁环,有的被关入兽笼。到18世纪,虽然出现专门收容精神病人的精神病院,但禁闭的性质依然如故。
18世纪末,法国医生菲力普•皮内尔(Phlipe Pinel,1945~1872)在比塞特精神病院(Bicetre)对精神病人实行了人道主义的治疗。皮内尔的改革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精神病人的待遇,但没有改变精神病人的封闭管理模式和观念。
在19世纪,有产阶级家庭中的精神病人虽然可以得到比较文明的对待,但也是被家属送入精神病院。
这里所说的精神病大多是精神分裂症。精分就是这样在人群中留下了极其深刻极其恐惧的形象和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在今天高度知识社会、信息化社会、高科技社会时代之前,社会主要疾病是躯体疾病,是细菌、病毒、微生物侵袭危害为主的疾病;而脑力受累、心理压力引起的心理功能紊乱性的心理疾患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因而人们还不是怎样恐惧、恐慌精分——精神疾患。随着社会转型,用脑成为社会的主要手段,心理问题和心理功能紊乱引起的疾患急剧上升,然而陈旧的凝固的生物医学观念,对一些新出现的新型病谱、病种,不知所措,无能为力,从而也就随意扩大并入了精分领域,从而引起了人群无限的惊慌、无限的恐惧。造成了今天大量的精分恐惧症的由来。
在哲学概念上,精神、心理本来就是同义语。宗教还夹杂着上帝和灵魂。
精神问题就是心理问题,精神医学也就是心理医学。说到精神似乎有点神秘,谈到心理那就再简单不过而已。(其实要说心理的真谛、心理的奥秘,心理的彻底了解,那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课题)
医学上的人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精神和躯体,也就是心理和躯体。躯体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心理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玄虚。所以了解、研究心理难就难在这里。
精神和心理是同一个实质,是同一体。都是大脑中枢物质的生理功能,所以她是物质的产物,有物质属性。当然,宗教界则认为她是上帝的,她是灵魂,但这不属于这里讨论的话题。
有一点知识必须分清:神经与精神的区别。虽然大脑、中枢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但神经则指的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神经系统基本单位内容是神经细胞,单单的神经则指的是由神经细胞伸出去的细细的长长的“脚”,这个脚的命名叫神经纤维。很多个神经细胞的很多条神经纤维集束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条条的神经。所以神经是有形的组织结构。神经与精神不是一回事。不能将精神病称为神经病。当然民间所称的神经病就是精神病,那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精神、心理的复杂性、无形性,只能观察、分析、推断,无法检测,甚至很多还难以重复,难以达到一致的标准。所以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有很多学说、很多流派、很多描述,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各个时代都不一样,各个国家也不相同,以致到今天为止仍流行着数个诊断标准,例如,非常有名的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CCMD-3标准,DSM-IV标准及ICD-10标准。历史上的则有:(一)Kraepelin标准;(二)E Bleuler标准;(三)G Langfeldt标准;(四)K sohneider标准;这些不再一一详述。
随着时代不同,人们认识水平不同,各有各的标准,而且今天新的病种病谱又也几乎是“层出不穷”,其疾病的名称也会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要彻底弄清它,还真有点不易。甚至会坠入云里雾里之中。那么也就必然会出来更多更新的标准。
诊断是为治疗服务的,不是为了诊断而诊断。精准的诊断有助于治疗的选择和展开。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治愈。如果一个诊断模糊不清,治疗方向不明,治疗手段无法选择,诊断使病人惊慌不安,增加紧张、焦虑、恐惧、悲观、迷惘,那么这个诊断病名就是有害的、消极的,应该废除。
当前的社会对精分产生了无限的恐惧和绝望,当前的医学界却在无限扩大精分的诊断范围;这种倾向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精分的标准不能随意扩大。
当前最容易混淆的是幻觉、及由此引起的幻想。幻觉和幻想的机理已见上述。
心理症基本上是正常人格人的疾患,心理症者的思维、言语、行为完全在正常人范围之内,所以其语言、行为都基本符合一般的伦理道德、法律、社会规范,其行为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精神疾患则是病态人格人的疾患、所以其言语、行为都处在特殊异常的病理状态,这种病患者无能力担负相应的责任,也就是不担任任何责任,由此对这种病人,社会、监督看护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看顾、监管;这种人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不能正常就业,不能正常就学。这种人是一种特殊的残疾人。
医生对这两者的诊断必须极其严格区分,否则将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会贻害人的终身。
幻听、幻觉、幻想是这两种病患间的临界症状,极易引起混淆,造成诊断的混乱。心理症者的这种症状有明确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引起,历时短暂,主要治疗方法是认知疗法和心理疏导;精神病者的这种症状,伴有精神病的精神行为,或有大脑的器质性改变和精神病家族史,症状会长时期持续,主要用精神病药物以及相关的其他手段进行治疗。两者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心理症与精神症区别要点
区别项目
心理症
精神症(精分)
思维
功能
逻辑性
基本完整
错乱
敏捷性
稍有改变
错乱
速  度
稍有改变
错乱
兴奋、抑制均衡性
下降
破坏
认   知   功  能
基本正常但有偏差
明显偏差和反常
情   感   情  绪
失衡
反常或异常
行            为
基本正常
常有反常
脑  组  织 结 构
正常
可以有异常
病            因
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三因素均可异常
三因素指的是:遗传因素,躯体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
躯体因素指:感染、中毒、药物过量、新生物、肝昏迷、尿毒症、电解质紊乱、动脉硬化、退行性变等损害等等。
心理症主要由单一的心理社会因素,即心因性因素所引起;精神疾患则三种因素均可引起。遗传因素在理论上早已有定论,但实际发病中有家族史者不超过1/3,而且其中还不能排除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由此联想紊乱-思维感知觉错位的幻觉:幻听、幻想是属于心理症领域,而不是精分。两者绝对不能混淆。
误诊为精分的危害
精神分裂症的本身病名诊断已经越来越多地给社会带来危害。“精分”者为精神分裂症之简称。使用已久,所以多数人一听精分,基本都已理解精分所指的含义。而且对于精分的恐惧、畏葸,影响尤深,更是人人皆知,夸张一些说,精分简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由此可见,其贻害之深。有些文章已经将精分列为污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反污名运动。
【注二】
近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之智力活动不断提升、加剧,智力负荷不断增长,社会转型、心情浮躁、压力骤增,加上职业、就业竞争、导致人间关系紧张,以致智力功能常常容易由于疲劳而发生各种多多少少的问题,大脑的心理功能容易发生一时性的紊乱、差错,不断增多,导致心理功能上的某些小的差错、紊乱(所谓的心理问题),以及较大的问题例如心理症(神经症)也就不断增多。这本来不足为奇,就如同伤风感冒一样,只要注意保护预防,用不着大惊小怪。可是由于医学上自身观念的进步发展,延迟于现状的变更,从而使某些原来是进步的东西,反而变成了拖累,成为了阻力,产生了副作用和危害。“精分”一词,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再将不是精分的患者,误诊为精分,甚至就会葬送患者的一生。一旦被戴上精分的帽子,就失去上学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就葬送了整个前途。带上精分帽子的人,在人群中处处遇到的是异样的目光,成为人群中的异类、另类。这时,这个人就会喘不过气来。精神遭到了极大的压力。原本不是精分患者,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不是精分,最终也将会被压成精分。祸莫大矣!被误诊为精分者,不仅其本人会遭到如此大的祸害,同时更祸及了其家庭,殃及了其亲人。
联想紊乱-思维感知觉错位一文中例1例2的母亲就是如此。这二例患者的母亲所发生的沉重忧患的心理情绪伤害甚至可以说远远大于患者本人;患者母亲向笔者反映,当她听到患者被诊断为精分时,几乎是心理崩塌了,同时全家人也深深陷入惊慌之中,全家人全都陷入为患者的治病而焦虑、而竭尽全力。同时还处处设防,向周围人群隐瞒患者的医院诊断,处处设防限制患者的行为举动,因为害怕患者既然是个精神病人,就怕患者出格,杀人、跳楼,服毒;终日提心吊胆,心惊胆战……简直就患上了精分恐惧症。
“精分”的病名简直是“洪水猛兽”,祸莫大矣!对确诊是精分患者,确实是要加强监管,加强护理;但更要加强社会的关心、社会的同情心,社会的共同防治,而不是消极对待!而对于不是精分的患者,错误地误诊为精分,或者任意加以精分的病名,这是医生极大的失责,极大的医疗事故。这类事件必须引起医务界的高度警惕!高度重视,切莫等闲视之!
联想紊乱-思维感知觉错位一文中的案例,本身都不是“精分”,或者说根本不是过去医学观念的“精分”那样的严重,那样悲观的严重后果。之所以有那样的后果,实际上都来自错误的观念所导致。由于错误的医学观念,使用了错误的“精分”病名名词,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严重的后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诊断上的混淆和误判,将一些不属于精分的心理疾患误判为精分,从而干扰了正确地疾病统计,更促使精分的“危言耸听”。
(2)错误的诊断导致了错误的治疗,不仅治不好疾病,更甚者导致疾病的恶化;不治是小病,一治反而成大病。
(3)严重干扰了社会安定。错误的精分概念,深深地隐埋在人们的脑海中,几乎变成了“洪水猛兽”,因而某人一旦被诊断为精分,就成为人们中的“异类”,就成为社会社区中的不安定因素,成为家庭惊恐因素的来源。
一个心理问题或一时性心理功能失调的的病人,如果“删除”精分病名的诊断,那就自然地并不存在上述的严重后果,治疗也就容易的多,后果也就好而轻松得多。这些几乎可以说“天壤之别”的事例,在得到治愈的案例就是明证。
感知觉错位一文的例①患者,笔者经过仔细的思考,将该例的精分诊断名排除,从而完全改观了后果。这种病的病机主要是心理功能紊乱,是认知发生歧误。因而治疗的方向、策略主要是心理疏导和认知治疗:认知指导、引导和疏导。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理想的疗效,从而也就进一步证实新的病名诊断、新的病名命名的合理正确,新的疗法新的治疗方针方法的合理正确。患者的疾病治愈了,家属的忧虑解除了,社会的负面影响基本也就不再存在。这一病名使用和诊断与精分病名诊断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观念。由于观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治疗方针的改变和治疗方法的改变。新病名的合理性与治疗方向的更迭。
“联想紊乱思维知觉错位”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心理症范畴。心理症是近二三十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的病种,过去这一类病名之为神经症。然而神经症的含义也有发展,因此后来的神经症与原始提出了的神经症也并不完全符合一致。而且神经症容易与神经病相混淆,因而这个病名也有弊端,所以笔者基本不用,而代以心理症。
心理症是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的疾病,它可以像伤风感冒一样的极其普通的毛病,由此可以免除很多心理过敏患者的惊慌恐惧和不安。在今天主要用脑力活动的社会,心理紧张是极普篇的现象,因而心理出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根本用不着见怪。所以患上一些心理症就应该像患伤风感冒一样去对待、去治疗。当然伤风感冒有轻有重,轻的很快就好,重的也可以转变成肺炎,心肌炎,因此不管轻重,皆不能等闲视之。同理,对待心理症也必须这样。“联想紊乱思维感知觉错位”既可以等同是一般的心理症,但也是一种比较重的心理症,因此对这种心理症就必须认真进行治疗。但只要认真了,治疗了,那也就不必过多惊慌。因为这仍然是一种可以治疗、可以治愈的心理问题。过去社会环境不一样,这种病相对比较少见,所以大家还都不太熟悉,今天社会环境下,这种病发病率开始上升,因此提高认识对于防治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而将此病与精分作严格区别更是极其重要。
根据本人的有限经验,提出本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联想紊乱思维知觉错位的诊断标准:
1.发病突然;幻听同时伴有联想、幻想;幻听内容专注某一类特定事件;
2.有明确社会心理因素的诱发事件;
3.个性性格特征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弱点;
4.其他的思维能力、人格基本完整。
5.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良
本病的主要治疗是心理治疗,药物在必要时可以辅助治疗,也宜以中药为主。但如果把治疗的希望寄托于西药上,不仅不能根治,相反,却会带来更多更大的副作用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通过正确的心理治疗不仅能治愈思维感知觉的错位,而且还能纠正、改善某些个性上的缺点和缺陷,使思维更敏捷、人生观上一个台阶;而单纯的药物治疗,某些类型或许能一时性地将幻觉压制下去,然而人的思维、人的记忆也可能同时变得更迟钝起来,这些或许真的会使某些患者未来变成早发性痴呆。
【注一】
这里所指的心理症,基本与神经症是同义语。但相对来说,心理症较神经症更为精确,“国内原有神经症的名词来自神经官能症;但在今天高科技的时代,人们的文化层次、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心理上的疾患和表现也有其与过去的时代大不一样之处,因此神经官能症已包含不了这一类疾病的全部内容;神经症一词虽然比神经官能症一词来得更好一些,但仍有其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建议用心理症来代替神经症的命名。
心理症命名的合理之处在于:1,因为神经症是一种心理疾患而不是神经疾患,所以命名为心理症更为合理;2,有心理疾患的人其心态极为敏感,任何心理上的细微刺激都对治疗不利,而神经症的名称避不开“神经病”民间称之为疯子之嫌,这无疑对有自尊心的心理症患者在接受医生心理疏导治疗时非常不利。”引自《心理医学》第九章心理问题与心理症第二节心理症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一、心理症概念与定义的演变 http://xzp111.icpcn.com/xinliyixue41.htm)
【注二】
1,精神分裂症的反污名化运动,教育年轻人是关键(英文) http://tieba.baidu.com/f?kz=218213447
2,抵御精神病污名化计划译稿(译者:Maria, Oliver) http://www.jfhuzhu.com/bbs/thread-358-1-1.html
第五部分  知觉错位症——幻听——的治疗
1.心理治疗 步骤:
(1)解结,靠谁,靠自己,医生帮助、指导、引导。
(2)解结方法:理顺结,找到结头,慢慢解……
(3)安定情绪,中药辅助。
(4)移情。
心理治疗要点:
(1)正确认识误听,幻听,了解幻听的机理,消除恐惧,听其自然,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类比电脑:黑客侵袭、程序中毒、程序先天有缺点,需要补丁修理修复 电脑与人脑),加深理解积极参与挖掘、清理潜意识中残余,潜意识中阴影消除了,一片阳光,幻听、幻影、幻觉全部消失,疾病彻底痊愈。
(2)锻炼意志,克服个性上的弱点,从新培养锻炼性格。
(3)从头要求自己,从头开始人生。
(本部分为摘要,待进一步展开)
2,药物治疗
药物知识
论中枢神经递质与“精分”发病的因果关系
目前精神科的幻听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是干扰对抗中枢神经递质的药物应用,以此来改变知觉的兴奋抑制状态,达到幻听的抑制。而对于还听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基本不管不问。所以这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从而复发率很高,用药时间持殊很久,甚至有人主张终生用药。过去的精神病治療中很少提到心理治疗,目前在高层的专家中已经开始重视,引入了心理治疗,但在基层还很少有人实现。这是一大缺陷。
其实心理治疗从认知着手,从解决心理思维意识中解决激烈的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纠正认知上的歧误,恢复心理宁静,从而恢复正常的心理功能,才是治本。不过这一疗程周期过长,因此短期辅以药物治疗仍是必要的。以药物治疗作为过渡可以加速疗程。
西药的药理研究是针对中枢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最近有人研究,认为神经递质的变化是精分发生的原因。【注二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过剩有关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515064.html】因而改变递质的质与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实递质变化究竟是因还是果很值得研究。
目前的精神作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主要机理是对多巴胺、5HT拮抗而起作用。精分者这类递质分泌是高的,结抗后作用减弱了,症状得到改善和控制。但是究竟是中枢中这些递质高了而产生症状,还是因心理情绪激烈波动而使递质分泌增加?也就是哪个是果,那个是因,还很值得研究。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中葯来安神、镇神,从而抑制了患者的幻听,幻听少了,患者的心神宁了,症状也就减轻了。那么我想中枢的递质当然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也就达到了西药的拮抗作用。仅管这只是猜想,但结果也达到了这个目的。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过剩有关
东京6月18日电 (记者葛进陈超)近日,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阳电子断层摄像装置(PET)试验证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大脑中都会出现多巴胺分泌过剩的情况,而这也许正是精神分裂症致病的重要原因。
以往曾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多巴胺分泌过剩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但由于过去使用PET进行图像判断时,只能局限地观察到脑中线条体的多巴胺变化,而无法观测到其他部位的情况,因此一直也不能证明这个假说的正确性。
此次日本的研究人员在试验中使用了一种瑞典新开发的放射性标志药剂,在投入这种药剂后再用PET装置进行观察,就能够观测到大脑内部各个部位的多巴胺变化。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分析了人脑中对多巴胺分泌量起调节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起健康人,脑的综合信息部位——丘脑中多巴胺转运蛋白的量要多,而且病情越重,量越多。
多巴胺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如果人体缺少它就会患上多巴胺病。而多巴胺转运蛋白的主要作用是将神经细胞释放的多巴胺运到细胞内。研究人员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丘脑中多巴胺转运蛋白增加,就会将多巴胺更多地运进细胞,使神经细胞活动过分活跃,导致信息的处理出现紊乱。也正因为这样患者才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
情绪变化时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
有人做过以下的实验,对被试者在观看不同内容的电影时,测定其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
电影片
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
风光片
攻击性片或戏剧片
恐怖片
尿中肾上腺素(EP)与去甲肾上腺素(NE)排出量均较低;
EP增加,NE不变;
EP与NE均上升。
实验还发现,当人愉快时,EP排出量最高;安静时最低;不愉快时NE的变化与EP相似;情绪激动时儿茶酚胺排出量均上升;情绪压抑时血与尿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量持续相当高,EP、NE及醛固酮也有类似变化。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与与思想情绪有关。当思想紧张时,血压就会升高;如果有"我的血压可能很高"的想法,那么,血压测出来真的就会很高;这些都与以上实验发现的资料-不同的情绪活动就有不同的EP和NE的波动变化有关。
这些资料说明心理活动与大脑生化物质两者存在依存关系,心理活动可以影响生化物质分泌的浓度,生化物质的质量变化可以影响心理活动与情绪,两者间何为因、何为果都应该是辩证的关系。精神药物的作用就是建筑在这一关系上。
治疗精神疾患药物作用的通俗机理
很多人依赖药物,而药物作用的说明书都是些深奥的专门术语和名词。所以我想使用一些通俗的语言来说说精神药物的作用机理。
一、说明书上的药物作用机理是这样写的:
通过对D2和5-HT1A 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及对5-HT2A 受体的拮抗作用来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通过 5-HT、多巴胺D、α-肾上腺素、组胺H等多种受体有亲和力从而消除这些受体的作用;是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其抗精神病作用机理可能主要是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和5-HT2受体。
对脑内5-羟色胺(5-HT2A)受体和多巴胺(DA1)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强,对多巴胺(DA4)受体的也有阻滞作用,对多巴胺(DA2)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弱,此外还有抗胆碱(M1),抗组胺(H1)及抗?-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属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特别是对5-HT A2/DA D2受体亲合力强。
对组胺H1和肾上腺素?1受体也有阻断作用,对毒蕈碱和苯二氮类受体无亲和力。 与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和多巴胺的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利培酮也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并且以较低的亲和力与 H1—组胺能受体和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利培酮不与胆碱能受体结合。利培酮是强有力的D2拮抗剂;
等等……
二、名词的通俗化“翻译”:
现在我把“受体”、“神经递质受体”:“D2和5-HT1A、5-HT2A、多巴胺D(DA1、DA2)、α-肾上腺素、组胺H。”统统名之为活力素,即能够使大脑活动的一种类似“激素”的“素”,暂时就统统“翻译”为活力素。
所谓神经递质、受体、都是一种在神经活动时,产生和起作用的重要物质素,这种物质大体作用机理都相似,当然也有小的区别(因而有好几种类型,所以就各个予以不同的命名,非专业人员就不必再去研究它了)医学的机理本来就很复杂,种类繁多,神经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专用名词也就很复杂。现在我们把它通俗化,那样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所以我把它们统统称为大脑活力素。也就是大脑的活动、工作都需要这些物质参与。
三、“活力素”的来源和作用
活力素都是由神经细胞制造产生的,平时贮存在细胞内,大脑活动时或者需要活动时,也就是需要用脑时,就会有活力素释放出来,释放出来后,所有的脑力活动以及随之的情绪、行为就相继表现出来。随着所产生(或叫分泌)活力素的品种和数量的不同,被激发的神经及其通路也各有区别,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也各相应不同。
所有的情绪表现,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表现。情绪表现主要集中在面部的肌肉活动和眼神活动;支配眼神的神经、肌肉极其精细复杂,所以眼神活动同样是肌肉神经的行为活动。
听觉、视觉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幻听、幻视、幻觉幻想同样也可以包括在内。
活动多的明显的可以称之为阳性活动,活动少的甚至不活动的,则称之为阴性活动。
由此我们还可以将活力素再分为兴奋素和抑制素。
四、抗精神药物的作用的通俗解释
抗精神药物都是与活力素发生作用后起作用的。
所谓:“拮抗作用”、“亲和力”、“消除受体的作用”、“受体拮抗剂”、“阻断受体”、“受体的阻滞作用”,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差不多的意思,这就是对抗、抑制、消除过多的、过强的活力素的作用。
现在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如: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喹地平、阿立哌唑(安律凡)、齐拉西酮等基本作用机理就是如此,大同小异。
这一类药物由于能降低活力素的作用,所以能控制所谓阳性的“精分”症状;
反之,另一类抗抑郁症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选择性抑制细胞(突触前膜)对另一类活力素(5一HT)的再摄取,而让它们留在血液中,这样就等于提高了脑中活力素的数量,从而引起活力增加、增强,使人兴奋起来,从而也就对抗了抑郁、改善了忧郁、消除了抑郁。
所以抗精神兴奋的治疗是抑制活力素,不使活力素起作用,或者是少起作用,亢奋也就消解了;而抑郁症者则相反是要使其兴奋,所以要使脑中的活力素增加。活力素增加,就等于使脑积极起来,活动起来,兴奋起来,这样忧郁也就消除了。
精神药物的作用机理、机制,大体就是这样。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像杀癌细胞的药物一样,在杀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累及了无辜的正常细胞;同理,在抗精神病药消除或提高活力素的同时,也会殃及无辜和需要活力素工作的组织器官以及对代谢的影响……这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
所以抗精神药物只是改变了脑中的“活力素”含量,从而改变了神经的活动状态,来达到对情绪、对精神状态的影响,来治疗疾病的;因此,也可以说它改变不了心理思维功能和感知觉的认知;它可以提升或降低、兴奋或抑制情绪、精神状态量的变化,而难以使质发生改变。难以改变个性与性格;难以改变认知。药物治疗的问题也就在此。
西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的机理
既然精神患者大脑中的活力素有异常,那么究竟是先有活力素异常,后才发生精神症状,还是先有心理情绪异常才使活力素的分泌异常;这两者是可逆相互转化的,高血压文稿中的实验就是明证。
参考资料:
1.情绪是心理与生理的桥梁http://xzp111.icpcn.com/yixuezhishi7.htm;
2.植物神经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http://xzp111.icpcn.com/yixuezhishi5.htm)
3.情绪与疾病
4.性格与疾病
5.“个性心理学”
6.关于个性修养问题
7.挫折必须化解
8.别掉入心理陷井
9.关于“期望值”的思考
10.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11.论怀疑和猜忌
12.论意志与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