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周公瑾黑历史:第一轮复习应夯实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46:24
如果仔细研究每年高考卷,不论再综合的题目的答案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其内容,平时的练习中的综合题也是如此。为什么有许多学生不能够得到高分,一是因为书本的知识点没有掌握;二是因为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不熟练,也就是学生平时所说的:不知道填什么。作为高三一轮复习,我认为应注重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版主为我们的提议,激发了我们许多思考。
1、 罗列知识点:我们能否作这样的统计:把近十年高考的综合题的考点罗列,再结合自已的体会,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大罗列,并分课时地交给学生。这项工程(之所以称为工程,因为工作量太大)到现在为止可能只有一些名校在做,我们从网上也无从获得。所以我们都是靠零星的记忆,而没有系统的把握。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2、 挖掘知识点:对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即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作一些必要的扩充和延伸,并加强训练,让学生不仅对此知识点熟悉,而且对由此知识点延伸出的知识网络要掌握,还要对其在课本中的前后知识点要了解。
3、 训练知识点:在一轮复习中,为了省事,往往用一套现成的试卷,或组内每人轮流出一份周练。这是必要的,也是各位老师常用的办法,但在讲解的时候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千万不能脱离课本讲题,尽量不要出太深的综合题,最好出一些课本中的知识点的“挖空”。
期中考试复习断想
这几天忙于期中考试复习,说是忙,不如说是“应付”。这次期中考试卷因为是竟争学校老师出的,而且他们每次出卷都喜欢搞点小动作,例如:卷子奇深或奇浅,不论你考得如何,他总之在未考试前把试卷的题目都原封不动的告诉学生,据说一是为了打败对手,二是为了给校领导一个好印象,明年能有可能带高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全力以赴来应对。课课练、周周测、单元练、期中摸拟,最后还不放心,叫我从网上下载了“2005年各省高考试题”原封不动的(包含答案)一起印发给学生,说是给学生自已看。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讲了多少份讲义,昨天本来我只有一节课,却在讲了四节,把学生的体育课、政治课(非高考科目)、晚自习都用上了。讲得我口干舌燥,讲得学生晕头转向,呆若木鸡。唉!有什么办法,考不好,学校领导要开座谈会的,所谓座谈会的意思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这次期中复习,总的感觉是有点“乱”。之前的计划很好,但由于中途发生改变,所以乱了方寸。造成学生累,老师累。学生累: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总结、没有时间思考、更不要说消化了。老师累:老师的最大目标是把发给学生的讲义讲完,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带学生把课本理一遍。老师见面的第一句话:你的讲义讲完了吗?
我们有时也说,讲义能不能不讲呢?不能。为什么?所有老师都说,如果考到讲义上的原题目,哪差距就拉大了,所以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期中复习应在之前订立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唉!真心希望这次能考出好成绩。
二.学生提问,我来答
期中复习迎考,我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让学生提问题。要求学生:对书本中不懂的知识点,需要老师讲的,全部罗列出来。不要写题目,每个学生问题不少于5个。结果学生提出许多。我花了一上午时间,把它们每一个问题都录入电脑,然后归类,首先针对共性的问题,在网上找一些题目,来以题讲解,我想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考虑,我找了2005年的高考题(在生物教师之家找到的)作为例题。意思有三:一是以前学生做的题目大多是资料上的,而资料往往滞后;二是让高二学生接触高考题,而且学生能做上来,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和挑战;三是教会学生叙述的严谨性,因为高考答案的叙述是非常严谨的。对于非共性问题,我单独把把问题列出来,准备在评讲义时,穿插讲解。
题目准备好后,又花了一上午做了课件,说是课件实际只是用POWERPOINT稍稍做了一下,结果图做不上去,只好自已画在黑板上。由于是用课件上课,学生的积极很高。我花了三节课把它讲完了。后问学生,学生说;效果很好!
当时前面几节课都是习题课,如果再按老办法讲下去,效果可能会很差.所以老师要想办法变着法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昨天在讲评试卷之前时,讲到类囊体或者囊状结构的薄膜时,看到试卷上五花八门的写法,十分困惑,于是想,为什么在黑板上画了好几次,学生临到考试还是写不对,写不全。写不到位呢?恰好前几天,看到《中学生物学》上面有同行以一摞镶嵌着芝麻葱花的空心饼形象的说明这个例子,觉得很好,于是打算在讲到这个题时,准备适时地把这个例子告诉学生,但是偏偏讲到那块时忘得一干二净!
下课后才想起来,十分懊丧!于是又打算在下节课在补充这个例子,但是转眼一想,不可,这样在没有相关情景基础下,突然补充这个比喻,是不是显得过于突兀,是不是学生以后还会忘记?没办法,只能看以后在有合适的机会再讲了。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释怀。
三.注重课本,独立做题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在班级适时地提出这样的口号,并按照这样的思想实施,是成功的保证。